中国大学生创业潮-反微软的斗士

字体大小:超大 中大 中小 超小

      创业者档案:方兴东,1969年生于浙江义乌,1987年至1994年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96年3月考入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1999年3月停学,发起创建国内第一家专业的互联网研究和咨询机构——互联网实验室,即北京因特雷博互联网咨询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兼首席分析家。
        作为IT独立评论家和专栏作家,“数字论坛”发起成员,中国信息化专家论坛主要学
     
      者,被誉为“中国信息产业最具影响力的独立评论家”。1999年,他对微软“维纳斯计划”的批评以及他提出信息时代“知识霸权”的概念,引发国内外的强烈争论,促成了中国信息产业未来发展道路的全局性讨论。曾被某报誉为“最具挑战精神的新锐人物”。
        2000年6月,方兴东被《亚洲周刊》称为“中国重要的高科技企业家”。2000年8月,互联网实验室在《新周刊》的“中国行业新锐榜”中位列调查咨询业首位。互联网实验室重点研究中国和全球互联网发展趋势和商业模式,目前为国内外二十多家著名的互联网公司、风险投资机构、金融机构和传统企业提供互联网长期咨询服务。
        出版过《数字神坛》、《起来——挑战微软霸权》、《硅谷时代》、《微软罪状》、《创新式摧毁力》等IT著作,并出版有诗集《你让我顺流漂去》。
        互联网实验室刚成立时只有两个人,在清华园宾馆几十平米的一个小房间里。2000年3月1日,公司迁至清华创业园学研大厦,有了360平米的办公空间,员工超过50人,并且在香港和波士顿建立了分公司。互联网实验室由活跃于中国互联网界的一批著名分析家、企业家发起和参与,除方兴东外,还有姜奇平(任首席经济现论家)、王俊秀(任首席研究员)等人加入。
        公司主要业务方向专注于互联网兼顾资本市场和传统产业,对互联网公司提供公司商业模式研究与战略咨询;同时提供面向风险投资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投资银行的投资分析和咨询,充当互联网业者和投资者的中介;帮助传统产业(特别是传统的上市企业)制定和实施互联网转型战略。主要业务有公开研究报告、客户咨询报告、行业研究报告、月度动态分析、每周新闻精粹简报、互联网俱乐部、学术会议、培训、网上研究社区、论坛等。
        在互联网实验室的网站(www. Chinalabs. com)的首页上,有方兴东的个人资料和自述,他这样介绍自己:
        昔日梦里的自我定位是诗人?是电力工程师?或者是科学家?现实里获得的冠名却是“独立IT评论家”,同时这也成了崭新的自我期待。
        拉美作家略萨说“要把对文字的爱好视为一种宿命”,这句话也许值得认同。还有人说我“把自己交给了信息时代,象诗人把自己交给了诗歌,象女人把自己交给了爱情”。也许还可以加一句,信息时代猛于虎,投身这个行业的人,都为激情和梦想所俘获,都把舍身饲虎作为陷落和飞升的道路。
        诗人气质是所有与生活有亲昵和默契之情的人的共同气质,文字则是每个不愿意被淹没的人为自己的心灵和头脑锻造的标志。交流则是人找到“禅房花木深”的生存美景的“曲径”。
        我个人成熟的标志也许就是有了容纳的心胸,愿意听到来自各种立场和境地的声音。
        分配时我从学校带来2000本书。从西安交大毕业后分配到北京远郊时,我是分到那儿的两个研究生之一,但那个企业其实没建起来,看了一年书。我从西安带来2000多本书。现在我的书更多,但没有时间看。回想起来,这个阶段非常重要。我一直学工科,每天接触各种仪器,计算机对我来说只是一种普通工具,没有什么神秘感。后来,一个大学同学约我给他写稿子。是这个领域的快速变化,使我在接触它3年后就成了所谓名人。
        果真如此,过足诗人瘾,又做了IT界主治大夫,于是,方兴东成了当代创富神话的一个主角。方兴东在1999年出版的诗集《你让我顺流漂去》的“作者简介”里这样写着: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一生难去农民本色。工作、生活可与务农相比拟。主种高电压技术,听起来能吓着不少人。业余还兼种诗歌与计算机市场,前者始于上大学时,当时正是热门,如今越来越像珍稀动物,种得艰辛,收得却不多,有零零星星散播于《诗刊》、《星星》等刊物以及《开放的天空》等诗选中。至于计算机市场分析,始于上博士期间,是当今最热门行当因此比较高产,广播于《南方周末》、《计算机世界》等地,并著有《数字神坛》、《骚动与喧哗》等书。博士论文《高电压水处理技术》将杀青。用农民的行语来说,99年托老天的福,收成不错。
        诗人总是喜欢田园风光的,我想,把IT比作是一片田野,那么在信息时代辛勤耕作的方兴东就是一个获得丰收的“农民”。其实,方兴东更喜欢人们称他为“学者”,别人告诉我,公司员工平时都叫他“方博士”,而不是“方总”。方兴东因为挑战微软而声名鹊起,被誉为“反微软的斗士”。1999年3月10日,微软的盖茨神秘地造访中国,带来为“中国人专门量身定制”的“维纳斯”。第二天,《南方周末》便刊出方兴东“维纳斯计划福兮祸兮”的文章,立即引起业界内外的轰动。这一震动有人戏称绝不亚于Internet的PⅢ和Compaq老总的访华。几星期后方兴东《起来——挑战微软霸权》一书出版,此时广大中国人民正沉浸在一片悲愤中(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于是在媒体的一片声讨之声中,方兴东成了媒体的宠儿。
        从偶然进入IT评论界之后,方兴东一直很火。方兴东的创业伙伴姜奇平曾帮方兴东算过一笔帐,算他值多少钱?算得的结果是方兴东吸引的注意力价值为486万元。并且说:“盖茨、杨致远和安德李森,至少要等到离开学校才获得他们的第一个一百万。这一点上,方兴东显得更成功。”套用姜奇平的另一个概念,方兴东是个不折不扣的“知本家”。
        2000年11月6日下午5点正,我来到学研大厦互联网实验室,见到了方兴东。我俩坐在他办公室的沙发椅上,开始聊了起来。
        我是1996年3月份考入清华的,大概在6月份,我的一个同学约我写IT方面的稿子,在这以前我从不关心IT。我的文笔比较好,以前在西安交大是校文学社和诗社的社长。为了写这篇约稿的文章,在七八月份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里,我在清华图书馆把近两年来跟IT有关的媒体杂志刊物全翻了一遍,大概做了5本大笔记本的笔记,然后开始给他写文章。出了几篇后,反响非常好,这个行业对我非常有吸引力。
        我原来学的是高电压,这个比较老了点,我这个人一直是不安分的,比如在西安交大搞文学社,写诗。到清华来了以后,文学这块领域越来越冷门了,而IT这个行业跟我的性格很相投。这个行业挣的钱比较多,但真正勤奋的人比较少,我要是做这个事情的话肯定很努力,会做得非常好。反正一进入这个行业来,感觉自己非常有优势。从1996年开始写,到1999年“维纳斯计划”出来以后,许许多多的人都知道了我。以前只是业内名气很大,后来是整个社会层面名气比较大了。
        大概做到1996年的时候,我想今后自己肯定要走这条路,而不会去搞高电压了。我是很传统的,这个清华的博士学位我还是要的,课题我要把它做好,外面的事情也要把它做好,所以我是脚踏两只船在那做着。为了专心搞IT,我暂时休学,休学两年再回清华把课题做好。
        在去年7月份的时候,我考虑要搞一个公司,因为整个互联网在中国一下热起来了,而且发展速度非常快,互联网咨询跟研究咨询这个行业在中国是个空白。我觉得自己做这个东西非常有优势,起码比别人有优势。当时我所考虑的是,我现在做IT那以后是到媒体去呢,还是到哪个公司去呢?都不是一个好的去处。去媒体的话,你就不能很自由地写,因为IT媒体很受广告客户的影响,而我的文章刺激性很强,基本上批评居多,如果批评哪家广告客户,肯定会给报纸施加压力,所以我不可能去具体哪一家报社;我也不可能去哪家公司里头,因为到一个公司以后你整个在外面发表文章,把心思放在工作外,老板肯定会不满意的。
        在美国的话,类似这种搞产业分析的话一般都是咨询公司,或者研究性公司,或者投资银行这种机构。我对国外这行业非常了解,我看英文跟看中文没什么区别,阅读没有障碍。比如前十大IT分析家,我非常了解。
        只有在互联网发展起来,学生创业才变得有这种可能性,因为以前创业的话,要么有钱,要么有权,要么有势,是吗?学生你是“三无”呀!有了风险投资机制以后,“三无”的人你才有可能去创业。一开始我也没考虑要休学,大概在公司开始运作起来后,一上班后我发现做一个公司比以前想象的难得多,你不能小打小闹,而是要把它做成规模化,所以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在公司里面。当时两边都兼顾,一天没去清华的实验室做课题我就内疚,那就半天去学校,半天来公司,可往往是去清华的实验室报到一下就跑到公司里来了。到后来经常两三天不去,心里压力就非常大,情绪也就受影响,没心思去做事情,这就变成了一个很大的矛盾,你在导师那边要有一个很好的交待,这里又有事情要处理。最后,我跟导师说先把课题放一放,他对我做公司从来没有反对过,他认为我休学也挺好的,我就办了休学,完后感觉轻松了很多。
      我说,刚才你讲到办一个公司挺不容易的,那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适合去办公司呢?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需要什么素质或能力呢?
        我觉得最重要一点你要有自己的优势,因为做一个公司的话不是只靠你一个人,而是你要怎么样去整合更多的资源,怎么样不断把更多优秀的人吸引过来,把发展资金吸引过来,另外怎么样让客户相信你……你需要把各方面的资源整合在一起,让公司迅速发展起来。
     
      如果你仅仅只有一个创业的念头,我认为这根本是不够的。
        我认为自己在中国做这个互联网咨询是有优势的,因为我对这个行业关注了这么长时间,在很多方面的认识是比较有深度的。我拉了两个MIT的博士,还有原来《互联网周刊》的总编,以及在西门子做市场的……大家组成一个团体。公司不可能靠你一个人能发展起来,它需要一批优秀人才。对我来说,我做产业分析很有把握,但管理、销售、跟国外打交道都不是我的特长。
        所以,创业最重要的是,你要把自己变成一个资源的核心,能不能把更多的资源吸引到你身边来,这是创业成败最关键的一步,也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家所应具备的素质或能力。这不是说你去干个体户,你做的是一个企业,那你就不能做成是一个人的公司,而是一个团队的公司。
        我说,从公司成立到现在,你受到的最大的挑战在哪方面呢?
        我以前从来没象这一年这么累过,现在我想想,比如回学校上学真的非常非常奢侈。回学校上学的话,那你就是学习,很单一,但你做公司的话,方方面面的事都要牵涉到,比如管理呀,哪个部门哪个投资,每个月的月绩要增长……
        我说,如果把这个企业比喻作一条在大海上航行的船儿的话,那你现在是不是处在船长的位置上?
        我觉得也不一定吧,我只是希望能把该做的事情启动起来,把它做成中国第一流的互联网研究中心,那么这个公司以后到底由谁来领导我就无所谓了,我现在的目标是把这个事情做成,在前期阶段可能由我来推动,因为很多人比较相信我的知名度。这个公司做成功的话,我在里面当一个分析员就足够了,这个分析员在中国比较有影响力。
        一个公司就像一个人一样,它有成长过程,你想一年半载把一个公司做成很稳定发展是很困难的,它毕竟有自己慢慢的成长过程,你要面临很多很多的问题。
        我觉得一直都很困难,包括现在也是,象这种走风险投资渠道的公司都面临着生存的压力。创业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做小规模的,比如我们一开始是5个人,再慢慢是10个人,再到20个人,那么每年挣它几百万我觉得是非常轻松的;但现在是这样,我一个月挣十万块钱,但我要投入五十万进来,把更多的人吸引进来,那么有一百万的话我要投入两百万,这样才能扩大公司规模,快速发展起来,这样风险投资比原来就太多了,原来你慢慢发展的话,只能是个小公司,利润也挺好,挣点钱大家分了就完了,这是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
        这种引进风险投资的创业模式做公司失败率是非常非常高的,因为你一上来就要烧钱,哪个环节接不上就有可能失败。在美国这样的创业公司它有60%至70%是失败的,但在美国人家认为这样很正常,可在中国很多人无法接受这么高的失败率,认为它很不正常(怪不得有几家创业公司不行了,媒体就大肆炒作,泼冷水的泼冷水,贬的贬)。作为这种机制来说,创业者是创业者,投资者是投资者,如果一个公司失败了,那不是某个人的责任,因为可能市场形势变了,或者你的商业模式一开始就没想好,失败了就失败了,投资者的钱损失也就损失了,大家也不要负什么责任。作为创业者的话,那你就重新去寻找创业机会。
        所以我觉得学生创业失败是非常普通的,是非常有可能的。这样创业失败的人再去创业,至少会对他更加信任,因为这个路要靠自己去走一遍,靠自己去想象是想象不出来的。
        我说,有人提出“伪创业”这个说法,认为年轻人创业不该太追求名利,好象创业是一个很崇高的事业,你是怎么看待“伪创业”的?
        我觉得创业也好,投资也好,包括你做企业也好,你不要把它看成是一种很崇高的东西。为了实现你的理想也好,还是挣钱也好,我觉得做企业就是利润最大化,你做了投资的话就是实现投资回报率最大化,只有做到这一步你才能去发挥你的理想,比如要给什么赞助呀。你没有把企业做成功,你再好的理想也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要创业,那他得很现实地面对这个市场。风险投资是非常投机的,他不会轻易把钱投给你的,他要是把钱给了你就认为你能给他带来利润。他为什么投给你而不投给别人?他认为你给他带来的利润比别人大。就像你去买股票,你的目的是希望股票能够涨起来,然后你能很快挣到钱,风险投资也是这样的。
        所以,我觉得没什么“伪创业”不“伪创业”的,因为市场就是市场,你必须很功利去追求利润,只有这样你才能让公司在这个游戏里头活下来,才能壮大起来,然后才能为社会做贡献。你把一个企业做成功了,那么对于员工对于投资者对于社会上的方方面面都有好处。如果你空有一个理想,企业做得不死不活的,那这一切都是空的。
        这种对利润的追求是一个市场的源动力,中国人看创业问题喜欢用计划经济的眼光去看待,我觉得就是应该让市场去评判,谁愿意投资谁能够拿投资——这不是骗,现在大家都是商人。我觉得名与利是应该有的,一个人如果没有对这东西很执着地追求,那其它的东西都是空的,但是一个人你不能只为了追求名与利。
        我说,去年对于大学生来说,创业是一个势不可挡的潮流,经过一段时期后,大家比较冷静地对待创业了,你是怎么看待这种创业现象的?
        我是持肯定态度的,但不要鼓动愣要把他拉出来。既然有机会就让人家试一试,这种尝试没有坏处,哪怕失败了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人生经历。大学时期,对于创业者来说是人生刚刚开始,有这样的经历比没有经历的人以后竞争优势会大多了。
        对于“学生创业”这一概念我不是很认同,我是不愿意人家把我们公司写成“学生创业公司”,我们的核心团队里头只有我一个是学生,你只要有能力,那不管是学生还是不是学生,大家只要能够互补,那都可以拉他来创业。把一个公司定位为“学生公司”在中国目前这个现状,反而会受到更大的负面影响。
        创业是平等的,谁都可以创业,农民也好,什么也好,哪怕文化很低的人也可以创业呀!真正的市场经济应应该能够达到这种水平,就是任何人创业都是平等的。
        为什么老是谈“学生创业”?可能是老把这个创业看成是他一个人的事情,起码是一个核心团队一大群人的事情。你这个公司有一个学生,还没毕业呢,但这无所谓呀。
        这个创业现象的出现是有它的来源的,在中国以前根本就没有“学生创业”这种说法,目前由于有了新的市场机制,新的创业机制,才可能把这种东西变成现实——学生也可以参与到创业里头。以前几个同学合伙做点小生意是可以的,但你要是创业办一个公司是不太可能的。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是一个可以值得挖掘的社会现象。
        这种创业浪潮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目前这种新的市场机制也好,创业机制也好,面向的领域还是高科技领域,那么做为大学生来说有一部分人在这块领域里还是有优势的。象美国的市场经济里头,诸如技术人才等各种资源都喜欢跟比较好的资源结合在一起,实现共同的增值。那么你一个人出来,不管是学生也好,不是学生也好,你这种优势就会吸引一些资源跟你结合在一起。
        所以在高科技领域里头,对于创业者并不是说一定要有很多钱,这钱投资者会解决,也不一定要有很多钱,也不一定说你要会管理……这种创业模式虽然有投资者提供风险投资,但你做为创业者风险也是比较大的,因为你毕竟放弃很多东西。在中国真正有能力创业的人,基本上都被一些东西束缚住,比如大部分三四十岁的人,在一个单位里头干了一二十年了,都有一定基础,让他们出来创业也是非常困难的。那么学生,在这个创业潮流是作为最自由的群体,没有工作束缚,也没有家庭的束缚,处在一个很活跃的状态。而且,在创业里头它需要的是你在最新高科技领域里的敏锐程度,你要会判断哪个东西是目前最新的,前面还没有谁占领这个市场,那么你可以冲上前去占领这个市场,我觉得大学生在整个高科技领域是一个最敏感的群体。
        大学生本身就处于一个比较自由的状态,他们反正一无所有,最后失败了还是一无所有,所以大学生在创业里头会成为一个比较活跃的层次,这个创业风头一起来,就会有很多学生跟着。当然,有一部分学生看到别人能够创业,很简单地认为自己也能够创业。其实,我觉得让这些想法很简单的人碰碰壁,受受挫折,也是非常好的经历。
        我说,在这个创业群体里头难免会出现泡沫的成分,但媒体对这个互联网泡沫的渲染太厉害了,认人觉得这个行业尽是些泡沫尽是些虚而不实的东西,你又是怎么看待这个泡沫的呢?
        这个泡沫是肯定免不了的,整个资本市场就要这样——肯定要先炒呀,再打压下去,再拉上去。把全世界的人都变成赌徒,你说能没有泡沫吗?这种东西你不能用道德眼光去看,比如说股市在经济发展里头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它促进了社会资源的流动性,这是个好东西,虽然它里面有一部分很投机,有的人炒股赔了自杀了,但你不能用简单道德标准来衡量这个东西,因为经济活动本来就是很不道德的,这个功利性是很强的。
        你作为创业人一定要意识到这一点:一定要比较理性地面对这个选择,你的风险到底有多大?比如说你作为一个本科生,还没毕业就去创业,放弃了你的学位,我觉得这个损失是非常大的。比如说我公司里头要招一个人,他大学没有毕业的话,我是不会考虑的。
        大学本科是一个很基础的东西,哪怕你以后不去搞这个专业,但这种本科教育对你的未来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我搞高压电搞到博士了,这个对我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没有博士阶段这个磨练的话,我做事情不可能象目前这样。很多东西不在于方向怎么样,而是在于方法。自己能够把一个课题组织起来,这本身是非常重要的。
        我觉得大学生的创业失败率肯定会比社会上的失败率高,毕竟先天条件决定了你,而且整个社会环境在大学生创业里头它并不是说对你会有帮助的,反而会有消极影响。创业人分为两种,一种是作为创业的领军人物,你这个公司是以你为主来创业的,那你本身必须具备这个能力,有这样的资源,具备一定的影响力;另一种是你作为别人创业团队的一部分,跟着别人一起去创业。
      我说,大学生选择自己未来的方向往往受到某些人的影响,在他们眼里看成是一种英雄,把这些人的成功故事看成是一种神话,那你觉得在咱们这个时代是不是需要英雄来崇拜呢?
        我觉得崇拜是没必要的,一个创业者付出的努力所做的贡献跟它的成败没有很绝对的关系,创业不能以简单的成败来论英雄。一个公司的成败因素太多了,个人只是一分子。你
     
      创办一个公司然后激流勇退,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很多人认为一个创业人必须自始至终跟着这个公司,如果有更好的人接替你,对公司有更好的发展,我觉得完全应该把位置让出来。
        在这种机制的创业中,我觉得偶然性因素也非常大。美国有一本写的非常好的关于IT的一本书,题目叫做《偶然帝国》,包括乔波斯、盖茨、戴尔这些人,他们是偶然或功的,并不是说他们本身素质特别高或品行特别好,而是他们在这种游戏里因为各种偶然因素而胜利了。有很多人非常成功以后就走下坡路了,那么这些人到底要怎么看?有的人非常成功后引退了,也许他再坚持几年公司就不行了,所以我觉得不能简单地把个人的成功跟公司的成功直接划上等号,像微软那种公司,我觉得要是换一个人去替代比尔·盖茨也有可能会做得很成功,而比尔·盖茨放在另外一个公司也有可能不会成功。
        我说,你现在怎么样评价互联网实验室这个公司?
        一年前两个人到现在60个人,我觉得很不容易,远远超出了我当时的预想,但还远远达不到成功,现在的发展压力一天比一天大。才刚刚一年,以后还有十年、二十年的路要走,现在是不能用“成功”或者“失败”来概括。如果将来有更好的人,那我可以把这个位置(董事长)让给他,因为我在公司里面有我的股份,他能把公司做得更好的话,我的股份价值也会更好,我的目标是做一个业界分析家。
        创业的成功与失败不能用很短的时间来衡量,对于我们的公司,一切才刚刚开始。
        我说,现在人们对大学生创业褒贬不一,哪个创业公司受到一些挫折就会被使劲地泼冷水,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也是不负责的,至于它好与不好,时间自会验证,现在还不是盖棺定论的时候。
        对,你不能因为现在冷下去就认为这条路走不通了,这个东西它肯定要有一个起伏。那它再热起来,你又怎么说呢?冷的时候你谨慎一点,热的时候你胆子大一点。只要这种机制有生命力,那么创业谁也挡不住。
        这种创业机制不是说哪个上级部门下个文件——你是大学生创业去,而是完全按照市场规律来运作的,市场给你机会你就创业去,市场不给你机会你怎么折腾也是不行的。
        美国这套机制非常成熟了,它们也是通过市场检验出来的,在中国也会形成这么一套机制的。风险投资家为什么不把钱投给餐馆,而是投给高科技领域?为什么不把钱投给五六十岁的人,而是投给年轻人?是有一定的规律性在里头。
        把杨致远放在五年前,谁也不会认为他是一个成功者。“成功”是一个暂态的概念,你要用动态的眼光来看。现在成功,不见得以后成功;现在失败,不见得以后失败。从我个人来说,经历了这么一年巨大的压力后,失败真的没什么可怕的,一年前我可能还觉得失败很可怕。如果失败了,那我再去寻找机会呀。
        往往在做公司的时候,在最糟糕的情况下,你敢于突破敢于做一些事情,反而希望就出现了;而你非常顺利的时候,真的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就出来了。经常是这样,所以公司的发展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没什么好怕的,按照既定的方向去走就行。
        我想,正如人在走路的时候,脚碰着什么东西可能就是往上走了,因为那个东西很可能就是个台阶,虽然脚碰一下会疼。
        方兴东坦言,以前睡觉是很踏实的,现在躺下床去肯定睡不着,必须抱着笔记本电脑看白天从网上下载的英文新闻,看着看着才睡进去。他认为创业所承受的考验除了脑力外,还有体力。
        中国企业不能没有自己的互联网战略,中国互联网产业也不能没有自己的产业研究机构,互联网实验就是这样的机构,可谓应运而生。该公司将不断致力于帮助网络商务公司、投资机构和企业构建面向网络时代的战略制高点,成为中国.com公司实践商务的领路人。作为中国领先的第一家专业互联网研究与咨询企业,方兴东非常清楚自己做的事情的真正意义所在,敢于挑战微软的他想把互联网实验室做成中国最权威的互联网研究咨询机构,我相信他会有成功的那一天,因为我找不出他会失败的理由。
        人物印象:
        方兴东的名气太大了,大得让我害怕他拒绝我的采访,以致我不得不玩点小技巧让秘书小姐把我的电话直接转到方兴东那里去。要知道想直接跟一个从未谋面的知名公司的老总通上电话是不容易的,先接电话的是秘书小姐,然后把你问一遍才决定要不要把电话转进去。第一次打电话,秘书小姐问我找“方博士”有什么事,我说要采访,她立马问我是哪个单位的,这下我犯难了,我哪有单位呀?最后秘书小姐要我把采访的问题罗列好发email过去,我口头上答应,其实不想这样做。第二天我又打电话过去,接电话的依然是那位秘书小姐,为了不让秘书小姐听出我是昨天打电话的那个他,我故意变了声音,并且说:“我是方兴东的清华同学,我找方兴东有事。”我想,既然是同学,总能让我马上跟方兴东通上电话吧。这一招果然凑效,秘书小姐要给我转电话,只是方兴东正和一位客户在交谈,所以让我稍后再打。过一阵我又打进去,秘书小姐说客户还在,她问我有什么事可不可以转告,我说不方便转告,秘书小姐忽然笑了,我心里也忍俊不禁。
        直到下午3点钟,方兴东才有空接电话,没想到方兴东这么热情,说5点钟可以来办公室找他。我准时来到互联网实验室,先见到的是那位秘书小姐,从她的微笑中我能看出,她知道了我跟昨天打电话的那个他是同一个人,而我答应给她发email却没有发,我心里有一种怪怪的感觉。她沏一杯茶给我喝,热情大方,我没有向她解释什么,只是相视一笑,心照不宣。
        方兴东也喜欢文学,他在清华大学图书馆看过我的那篇发表在1997年第五期《小说界》上的中篇小说《白与黑》,小说后面注明着“1996年秋写于清华大学图书馆”,正是这一行附注引起方兴东的兴趣的。没想到方兴东还注意过我的小说,我对能够让他全力配合我的采访充满了信心。
        方兴东长着一米八的高个,清华有很多帅哥,我想他也该算一个,但方兴东跟我一样“不爱唱歌,不爱跳舞”,他自称是“不受现代女孩喜欢的那种人”。他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女孩子是件凶器/再也不敢揣在怀里。”由于时间不允许,要不我很想跟他谈一谈女人和爱情。
        他说话语速很快,怪不得拍他为“年度最得意的人”的中央电视台无法直接用录像的录音。我俩一直聊到天黑,大大超出了预定的半个小时,而且我要走时方兴东还送我两本书,他真是够意思的!不用我说什么,他把我从包里拿出来刚出版的三本书全要了,感觉像是换“名片”似的,以致我离去时挎包里装的是他的书,自己的书一本也没有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