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创业潮-互联网何时冬去春来

字体大小:超大 中大 中小 超小

      创业者档案:刘颖,1977年生于广西柳州,1995年9月至1999年9月在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读书,大四休学。1999年9月参与创办北京易得方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任网站总监。早期因开通个人网站“化云坊”被誉为“教育网第一网民”。
        1998年12月15日,“化云坊”正式开通——它只是一个个人网站,它的维护者仅有站长刘颖一人,它的服务器只是一台老式PC机,就放在清华大学16号宿舍楼519活动室。它看起
     
      来是这么的简单,一个人、一台电脑、一个要做些什么的想法,再加上一份网迷的热情。
        然而,正是这个简单的“化云坊”,仅用6个月的时间,一跃成为教育网内最大的个人网站。先是几个志同道合的网迷的加入,使得网站的内容更加丰富;而后,是其它网站的加盟,迅速扩充了网站的实力;接着,大家凑钱更换了服务器,大幅度提升了网站的访问速度;继而,更多的网迷参与到建设中来,网站内容的更新进一步加快。
        这时,化云坊的日访问量超过10000人次,日页面浏览量突破100000。其影响已扩至大江南北各个高校,在清华、北大,“化云坊”成了响当当的名词。
        “化云坊”的影响在不断扩张,此时鲁军和几个有着同样热情的伙伴想开一家互联网公司,并决定借助“化云坊”的现有优势快速成长,进军中国的ICP行业。1999年5月,刘颖和他的伙伴正式加盟,组成了易得方舟的雏形——FanSo创业团队。凭着多年的上网经历和一些校外准商业运作的经验,FanSo创业团队撰写了第一份创业计划,参加了首届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并开始寻找风险投资。
        1999年8月17日,第一笔私人投资(天使轮投资)到位,在后来的几个月里,FanSo共融到近百万元的私人投资,FanSo的步伐加快了。通过网络和传统招聘,FanSo吸纳了一批优秀的员工,使公司规模迅速扩大,同时网站的访问量和页面浏览量也程几何数字增长。
        2000年1月17日,易得方舟成功融资660万元,用于网站的建设和初期市场运作,FanSo开始振翅高飞。2000年4月14日,在人民大会堂,FanSo降重推出其“Campus Age中国高校电子校园解决方案”,在社会各界的助威声中,FanSo的脚步更加铿锵有力。
        可以说,“站长”刘颖是FanSo的元老了,他与FanSo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2000年11月7日下午,我来到清华创业园的所在地学研大厦,我跟刘颖约好在一楼的咖啡厅碰面。他很忙,落座后我就对他们进行了将近一个小时的专访。刘颖本科还没毕业,现在是停学创业,我问他为什么会选择去创业。
        是这样的,当时互联网特别热,而自己又特别想做好一件事情,这样越做就陷得越深,也就走上了这条不归路。现在大家都在骂“.com公司”,但我还是觉得这条路是非常有前景的,走的方向是对的。
        休学?其实到现在我还是觉得挺不舒服的,真不想休学,但是没办法,太忙了,公司成立以后特别忙,根本走不开。原来想过,如果能一边读书一边创业,那是最开心的,但后来发现那样做不到,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
        至少现在来看休学创业是最好的选择,停学之前我考虑了很久,觉得是不是太可惜了,虽然等两三年后还能回去读学位,但现在我全被公司的事情缠住了,回去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了。当然,在创业期间学到了特别多的东西,钱倒没挣多少,公司现在还非常困难,又特别小,但是对人的成长帮助非常大。
        比如创业对人的素质可以提高非常多,以前做个人网站时对做公司的憧憬很大,没想到过会碰到这么多困难,后来困难真的一个个地来,好几次公司都快倒闭了,就在前几天还很难说公司能不能度过这一关。前几天刚把一个非常大的困难解决了,下一笔融资要到了,否则公司资不抵债马上就要倒闭了。经历这些事情,人的心态会平稳很多。
        我说,每一天都这么艰难,对创业者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磨练,对你个人来说所经历最大的困难具体是哪一件事情?
        应该是在今年10月份左右吧,那时期相当困难,一是团体5个核心人物的变化,其中有两个离开公司了;二是当时帐上只有几千块钱了,公司还有四十多个员工,整个公司进行大调整,压缩预算,很多骨干都离开了公司。当时真以为做不下去了,就死撑着,有一种信念一直支撑着我们,刚开始第一次创业,如果自己创立的公司这么快就失败了,真不甘心,那时候想尽办法要把公司撑下去。
        解决困难的办法,一个是寻找资金,另一个是不停地接纳工程,做各种盈利方面的业务。特别累,现在总算挺过去了,公司本身也能养活自己了,然后融资进来差不多把债务也还了。
        刘颖痛苦地皱着眉头,反复地说很累。他说公司从今年7月份就开始调整,有很多人离开了公司。我问他这些人离开公司是主动离开的吗,他回答说:“大部分是主动离开的……”我又问他公司是靠什么收入来盈利呢,目前的状态又是如何呢?
        最开始我们一般都靠网络广告,这是很多ICP一个共同的盈利办法,但现在广告收入已经处于很末尾了,因为广告收入每个月就那么几万块钱。我们公司现在比较大的经济来源是做系统集成,给别人做工程建设网站,还有就是承揽一些在校园推广的项目……马上要起来一些服务项目的收费,比如音乐呀,共享软件呀……
        经过这一次暴风雨的洗礼,从7月份一直洗到现在,基本上留下来的人都相当稳定,困难期已经过去了,但还是会有新的困难。
        公司的发展有很多条路子,现在还不能说每一条路子特别困难。以前刚吹的ASP,给别人做网站,这条路被攻击得不行了,很多媒体都在狂轰乱炸,说这是一条末路。我们有很多盈利的方向,不能说每一条都特别明朗,但总是相信会走上非常辉煌的道路。
        其实现在各个网站都一样,都在探索路子,各个网站都特别相信这一点:既然这一行业有那么多的用户,那么说明这个市场需求很大,总有它商业的潜在的金矿,大家都在挖,可能只挖到几个小石头或小金砂,而还没挖到整个大金矿,所以都在寻觅,我的信心很足。
        我说,你现在是在做企业,那你觉得一个优秀的企业家需要哪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呢?你希望自己在社会上做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我的想法就怕说出来有点诡秘,当时我做网站目的很简单,就是想把网站做好,有点象个人主页一样,把自身的东西展示出来,等到没钱快做不下去的时候,因为要支撑那么大的访问量才决定商业化,决定成立企业把网站做得更好,就像一个孩子慢慢长大一样。
        其实我的兴趣不在于做企业,我想过几年企业做大以后,找其它的行业做一做。我对做企业真的没多大兴趣……
        我禁不住笑了,好奇地问他,那你最想做什么呢?刘颖非常坦诚地回答:“最想做的我现在还没找着,但我发现做企业家绝不是我终身的梦想,做企业家只是想尝试一下这种经历,给自己的人生多一点色彩吧——说的好听一点就是这样。”我说你的个人打算还不是很明朗,他应了声“对”,我又一次笑了。
        我说,现在有“知识英雄”和“知本家风暴”这类流行说法,你是怎么看待的呢?
        我崇拜的英雄必须是他在某方面特别强,比如在资本运作特别牛的李泽楷或者李家诚,Tom.com的网站还没出来,股价就已经涨得不得了。可以很多东西给我的感觉是,大家都在做“.com”公司,有的在纳斯达克上市了,等到那边一跌,“.com”公司就纷纷倒闭了,所以现在对“数字英雄”或者什么称号我不感冒了。
        说实话,我对做企业家没多大兴趣,所以真的要我说崇拜什么人的话,或者我特别欣赏的一个人,都是文学家呀、作曲家呀……我对企业家从来没有什么崇拜呀,只是觉得这个人做得不错,企业做得很大,可能我的梦想不是在这方面。你说要崇拜,我觉得王小波挺好的,崇拜他,或者崇拜钱钟书。
      我说,据我所知,在大学里做网站的人很多,是个人都在做网站,你对大学生盛行做网站有什么看法?
        北京开始有点降温,但外地做网站还是特别特别大,这股热潮好象是北京传过去的,现在北京已经感受到了从美国吹过来的冷风,而在别的城市还没感觉那么明显。可能冷风一刮,大家脑子变得特别冷静。
     
        你要做企业,首先一定要考虑怎么去赚钱,要么就炒概念能在股市上赚钱——这也是赚钱的一个办法,但现在越来越难了,大家都很实在了,更多考虑的是实实在在去赚钱。
        互联网是个很新的行业,在这种行业你很有可能做到白手起家,因为你想到很好的点子一下能赚到大把大把的钱。但是,不能为了融资而融资,或者纯粹是骗投资人的钱来做企业,然后做大了能不能赚钱——一句话,三五年的事情,就不管了——这不行!
        昨天我还看到一篇文章,是台湾的一个学者说的,他说刚开始创业最好寻找那种短期见效益的行业,这样比较容易成功;做长线的话,现在都不好走。
        我说,刚开始创业的人一般都不太看重个人的经济收入,你是不是也这样?
        看重也没办法呀!可能是理念灌输下来的,企业的生存、企业的发展是第一位的,个人的利益是第二位的。其实我们公司就没有太多辉煌的时候,是在不停地缺钱呀,其它运作上有困难呀……都忙着这些事情。你说个人要买车,买洋房,这些根本想都没法想的。公司本身就很小,只能等到公司做大了,个人的利益才有可能变大。国家好,个人才能好。如果光顾着个人的话,这个公司永远也做不大,自己也拿不到什么钱。
        我说,FanSo创业团队参加了清华和全国的创业计划大赛,你认为这种创业计划大赛对FanSo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以前都是跟着大环境的,要找一些新的点子,适合投资人的胃口;现在可能好一点了,大家都挺实在的,实实在在地在做一些赚钱的项目。特别在中国,投资方跟创业者的联系很困难,创业大赛最大好处就在于起到桥梁起到纽带的作用,把投资方的目光吸引过来,把创业者的作品展示出来。其实投资方也特别想找到好的创业者或创业团队,有些投资方我也接触过,特别像一些投资经理,他们有任务,比如这一年你必须把多少钱投出去,如果投不出去你是要被撤职的,他就苦于找不着合适的投资对象;如果投错了,他也被撤职,所以,很多投资者特别着急。
        当时我们是去年5月份开始筹划公司的,然后一直在融资,融到今年1月份才融到660万。其中径历了特别特别多的困难,有两次公司账面上只有两千块钱,没法发工资,只能借钱发给员工的工资,我们创业者一分钱不拿,到今年1月份才开始拿工资,等于公司成立后有半年多的时间没领到一分钱工资,真的特别特别困难。
        拿到融资以后,投资方对我们的要求很多,我们的压力更大。架子铺得更大,肩上的担子就更重,以前是创业者加上一些员工无所谓,如果失败了,说明就失败了,也没有太多的可惜和遗憾。
        前段时间感触非常深,发不出工资来,然后很多员工就等着发工资养家糊口,他们经常是不存钱的,发不出工资来他们都全急了,眼巴巴地看着我们,那种压力真的很大。
        我们公司的员工都特别年轻,一般都是刚毕业的,还有一两个是还没毕业的。我们员工的薪水在互联网企业算低的,在普通企业可能算高的。我们一直想节省开支,所以工资开得不是很高,如果太高了,公司的负担特别重。现在好一点,冷风刮得大家都冷静了,想跳槽都没地方有高薪的。
        记得今年年初新浪网首席执行官王志东说过,年底将要有90%的网站要死掉。他当时强调,死掉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倒闭,一种是被收购。于是本来还盲目乐观的网络从业人员,如今真的无法在笑对这种局面:资金短缺、裁员、被收购或者倒闭。
        今年5月中旬,号称“全球首家网上时装网站”,欧洲最著名的电子商务网站之一的Boo.com宣布倒闭。这家创立于1994年的网上零售商在最风光的时候市值高达4.5亿美元,但最后只以三十多万美元的价格出售。8月1日,香港最大的网上书店——博学堂突然自己进行清盘,实际上宣告倒闭。6月开始,一些知名的网站如Tom.com、苹果日报网和南华早报网等纷纷裁员。8月14日,香港的人人网站(renren.com)宣布裁员102人,占公司总人数的三分之一。而后来,包括中华网、硅谷动力等知名网站也挥起了裁员大刀,互联网业呈现出一派落叶过冬的景象。于是,媒体纷纷以“互联网的寒冬”来形容互联网业的这种萧瑟景象。
        美国《商业周刊》总结了互联网萧条的主要原因:即在以高科技概念为中心的新经济里,高度“挥发性”的金融运作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这使得新经济具有了极为陡峭的性格,快速蹿起,但也快速崩落。在去年的11月3日,纳斯达克指数首次突破了3000点,并在随后的3个月中一路飙升到了5000点以上。一年后的11月13日,纳斯达克又跌回到3000点以下,又重新回到了起点。在纳斯达克股市大涨特涨的同时,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公司似乎都找到了一条发财致富之路:白手起家吸收风险投资然后进军纳斯达克。可是自2000年4月份纳斯达克爆跌以来,一度风光无限的互联网公司也变得沉重起来。
      很多员工对公司的感情特别深厚,比如我们的财务经理,在今年年初公司发不出工资来,她从家里拿出十几万给员工发工资,真的非常感动。她也是有家的人,有孩子,可她把积蓄拿出来了,要是公司垮了,我们还也还不了。
        我们有一个美工,原来在网易那边的,网易给他开八千(月薪),我们这边只能给他四千,后来他考察了我们挺久,就到这里来了,说这里的气氛好,少拿就少拿点。如果公司跨
     
      了真对不起他,他是从外地来的。
        我们都是年轻人,成天笑嘻嘻的,没摆什么架子,刚开始显得有点乱,后来制定了一套规章制度,换了一种方式相处,显得有秩序一点,不能随便在公司说这说那,要说可以私下说。有一次,工程特别着急,逼着一定要抢工程,然后有人把我叫出去,说你开什么玩笑,你懂不懂呀?这么短的时间内你要让我怎么做呀?出什么问题你负责呀?后来他据理力争,把时间推长了一点。
        在去年三四月份辉煌的时候,我们管理层受到很多很多的诱惑,像我就受到很多的诱惑,当时有一家公司来找我,刚开始我还以为他来想和我们合作的呢,他绕来绕去最后才把来意说出来,原来他想把我挖过去,他说给我在FanSo双倍的工资,甚至四倍都可以……后来我乐得没去。
        公司越困难我们越团结,创业者一个都没走掉,大家纽在一起,跟公司共命运,包括很多员工也这样,在公司发不出工资的时候他们也不走,别的公司都纷纷出双倍的工资来挖他们。
        年轻人创业有它的优势,也有他的缺点,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经验,刚开始创业一点经验都没有。最明显的就是管理方面,最开始是自己摸索,感觉自己摸索可能不对,然后去找一些管理顾问,但效果也不好;还有是请管理咨询公司,掏了十几万,请他们来进行管理改造,最后结果证明这个改造根本行不通;再一个是吸引高级管理人才,有好几个,月薪都是三万以上的,也不行。
        在管理方面确实需要自己去探索,吃的苦头特别多。现在总算稳定下来了,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企业的一套管理方式。并不是说那些管理模式不好,而是不适合我们的企业,当然有一个消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实在是又费钱、又费时间、又费很多教训。
        我说,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在公司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
        创业公司有一个很大的功劳,让每一个创业者感觉到自己在公司里很重要,我也一样,我感觉到自己在公司里非常重要。
        原来我做网站并不很紧张,只想把“人气”养足就行了。人气直升,大家访问量高一点。后来我要管很多部门,什么开发部门,新项目的启动,谈融资……基本上全包,很多项目都开始接触,对自己的锻炼很大,做得也挺拿手的,所以的确挺骄傲的。
        随着公司的发展,我们上层管理层也逐步放权,让公司的员工感到自己在公司也非常重要。
        我说,你现在是停学创业,本科学位和文凭还没拿着,清华为你保留着学藉,你准备什么时间回去完成学业呢?
        我挺想回学校的,回学校感觉那氛围真的很不错。当学生想法也简单,人际关系也好处,不象现在这么复杂,现在是公司与公司之间、商业伙伴之间的关系,感觉挺虚伪的。
        原来想回学校完成学业是肯定的,但现在感觉回去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公司不做好,实在是没法回去。
        听到刘颖的这句话:“公司不做好,实在是没法回去。”顿时感到几分悲怆,我心里蓦地回荡起古代太子丹送荆轲去刺秦王时荆轲唱出的悲怆之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我对刘颖说,你现在有很多不确定性的因素,是吧?他毫不犹豫地应了声“对”。我又说,媒体对你们这些“休学创业”的大学生有很多评论,有赞赏的,也有泼冷水的,你自己又是怎么看待的呢?
        我想这种允许“休学创业”的制度是应该有的,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到社会上的实践,在社会上培养人才,培养素质。我觉得现在大家是不是太狂热了,总觉得“休学创业”就能成功一样,其实这个失败率是相当相当高的,风险非常大。我感觉现在大学生是不是太早熟了点,像我以前也这样,做很多事情都觉得:“噢,这是理所当然的,或者这很正常。以前我做过调查,对社会上一些丑恶的现象的看法,或者对盗版的看法……大家都觉得很正常,没办法打击。进入社会以后,会经常觉得,这个想法是对的,缺很好的实践,没有实践过就理所当然地认为它很正常,显得很成熟,而不是通过实践成熟起来。
        创业也是,很多老师,包括一些教授也跟我说,一定要做好思想准备,这可不是开玩笑,失败率太高了。而年轻人绝大多数认为:创业是好事,你一定要坚持下去,肯定能成功。但我毕竟吃了这么多苦头以后,真的感觉到坚持下去才能成功。以前想当然是这样,不会想到有这么多挫折。
        我跟其他大学生比较,信仰和理念都差不多,可能我更多的是从实践得来的,或者通过实践来验证的,所以这也是我创业的一个很大的收获。
        休学创业对人的观念有很大的冲击,敢这样做的人,他的精神是非常可嘉的。既然已经找着了自己的方向,那就去做吧,没什么好泼冷水的。也许在这个时代,人们太看重文凭了,这批休学创业者还没有放弃文凭,所以我们也不必为他们担心。刘颖最后说:“希望大家冷静下来,不要搞成风潮一样。大学生要有创新的精神,有了新的念头,那就勇敢地去尝试。现在在大学里创业正好给大家开了一扇窗,从这扇窗你可以看到另外一个风景,我就是从这扇窗爬出去的。”我俩都笑了,我想起了自己上小学时在课堂里从没有栏杆的窗户爬出去到后面的茶园去玩耍的情景,是啊,外面的风景让人按捺不住想爬出去。
        人物印象:
        在清华创业园学研大厦一层的咖啡厅,我和刘颖相对而坐,喝着他到对面小卖部买来的冰红茶。刘颖穿着夹克、牛仔裤和旅游鞋,一身“打工者”的打扮。他掏出一盒北京牌香烟来,问我抽不抽,我说不抽。他自个抽了起来,并且说:“我不抽烟不行……”北京牌香烟很便宜,我不知道刘颖是喜欢抽这种烟,还是因为创业期间勤俭节约?FanSo总裁鲁军抽的烟比他好。
        刘颖说话很快,也很直率,从不遮遮掩掩,时而发出一两阵急促的笑声。不停有手机打进来,他一次次地跟我说“对不起”。他实在是太忙了,况且现在又是“上班的时间”,我希望访谈快点结束好放他走。
        长着浓眉大眼的他显得格外有精神,好象浑身有使不完的劲。采访刘颖,让我想起了几年前在清华七食堂(学生风味餐厅)吃快餐时,偶然认识一个素不想识的汽车系男生,他说自己是广西人,喜欢文学,而最近忙于做16号楼汽车系的局域网。他的个子跟刘颖很像,而刘颖也是广西人。遗憾的是我忘了那位男生的名字,后来在清华园也没碰过面,我心里想坐在眼前的刘颖很有可能就是当年偶然认识的那位男生,我不好意思问起这件事。
        我刚采访过也是“休学创业”的清华博士方兴东,方兴东跟我说过,本科文凭是一定要拿的,要是连本科文凭都没有,他们公司是不会考虑的。我把方兴东的原话跟刘颖说,本科文凭还没拿着的刘颖马上乐呵呵地说:“看来我也进不了方兴东的公司了。”他说得那么自豪,那么骄傲。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