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创业潮-与神话擦肩而过

字体大小:超大 中大 中小 超小

      创业者档案:龙凌云,1976年生于上海,1994年至1998年就读于上海同济大学热能系,2000年3月和3位同校本科生创办热网,2000年7月注册成立上海鸿翼数字计算机网络有限公司,任副总经理。
        上海鸿翼数字计算机网络有限公司是一个高科技互联网技术公司,公司位于上海市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内国家互联网中心内,由鸿翼数字所开发的RedNow.com(热网)电子商务实践
     
      理念,在他们所处的领域中,他们为客户提供了一套性价比最好的互联网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和最先进的电子商务实践理念。
        公司的主要成员原先都在IT行业从事管理、开发、策划、站点制作及设计等方面的工作,在各自的公司中充当着项目经理、网络经理、技术经理及主管等重要职位,他们力求把他们所掌握的项目管理经验和网站建设经验,更好地应用到各个企业和网络公司中去,成为一个国内ASP(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应用技术服务提供商,以他们现有的FSP解决方案,论坛系统、新闻系统、webmail系统、访问统计系统等应用程序为第一批主打产品,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为后盾,为广大客户提供专业化的网站建设解决方案。
        鸿翼数字利用先进的网络数据库技术,领先的网站运作模式为各类企业营造了一个开展电子商务的新空间和平台,帮助在中国的各类企业迅速提升企业知名度和产生最大化效益。公司不但做自己的网站,也给别人做网站,帮助企业轻松实现电子商务。公司最近的客户有:上海亿唐网络信息有限公司、日本国中日网络倩衣网(中、日、英三国语言版本)、美国OpenFlex Inc.360b电子商务网站和上海2000年国际摄影展的官方网站等等。
        2000年12月2日下午,我从同济大学坐车来到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国家火炬互联网创业中心,在5楼的鸿翼数字公司办公室见到了龙凌云。今天是星期六,可公司里有很多人在加班,都是年轻人。我和龙凌云来到楼上的接待室,坐在舒适的沙发上,他先跟我说起了当时自己的选择:
        我那个时候有很多选择,毕业时我父亲给我找了一份比较不错的工作,但我觉得这样一直做下去,你会觉得无聊,比方说你白天上班,晚上回来,整天穿着西装打着领带(外企规定),这种生活我就觉得乏味,没有什么创造性,而我这个人比较喜欢有一些挑战性的东西。
        去年10月份的时候,我申请过英国的大学,那个诺丁汉大学给我来了录取通知书,但非常巧的是,那时已经是11月底,我在那家外企美国公司也辞职了,我准备办出国手续。有一天,我去一个也刚毕业的同济同学那边玩,他那时候在外面租房子,他们几个人在那搭了几台电脑做一个网站,我觉得非常有趣。他们做的是最初的热网的雏形,那几台电脑非常破,而且屋子非常冷,可他们干得非常带劲,我想他们这么开心可能是因为他们找到了自己想干的事情。他们刚毕业出来也是不停地换工作,几个月换一次,可这回大家一起干这么一个网站。我那个同学问我:“你怎么想的?”我说我没办法呀,我爸叫我出国。
        其实,我也不想出国。那时候自己根本就没有想法,整个生活这条路是家里人或其他人给我铺好的,我就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那天晚上,我跟他们做网站的几个人一起吃饭,天气很冷,我们喝那个白酒,大家就聊,都觉得应该自己做。我们4个人都是同济大学毕业的,而且都是九八届的。那时候就想找一个主题来做,你也知道,同济在土木工程、建筑方面比较强,我们就选择了“房地产”。我觉得做关于房地产的网站,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大家非常默契,根本就没有什么争论。
        我找到了将来我们落脚的办公室,是外滩的一套老式公寓,交通比较方便,但房子比较老,进去黑咕隆咚的,电梯也是老式的。整个环境比较温馨,那时买了个睡袋,晚上干得太晚了就钻进睡袋睡觉,第二天醒来接着干。那时候非常辛苦,因为那时候没有钱了,我记得房租每个月是两千四,还不包括水电费。
        怎么办呢?我们开始在外面接活做,最多的时候,手头有四个项目同时在做,包括我们自己的热网不断地在更新。
        到今年5月份的时候,又有一件非常巧的事,我的一个同学有一个网友在武汉,他到上海来,他俩从来没见过面,武汉网友跟我们说,上海有天使基金。连我们自己在上海都不知道,这个机缘非常巧。这时候第一批天使基金评审马上要截止了,我们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做了一个热网的商业计划,是两天之内赶出来的,我们找了好多同学帮忙,包括在安达信在麦肯锡上班的同学,他们帮我们策划了一个商业计划,我们拿着商业计划投到“天使基金”去。时间非常紧,我们星期五把商业计划送进去,然后他们叫我们星期天去答辩。答辩的时候必须带手提电脑,可我们那时连手提电脑都没有。搞得那两天没睡觉,我们要准备很多东西。
        答辩很顺利,我们是参加答辩所有团队当中年龄最小的,专家对我们的创业故事也非常感兴趣。我们当时每个月只拿八百块钱,叫做生活补贴。因为网站信息需要录入,我们雇了两个打字的小姑娘,她们的工资跟我们一样,也是八百块钱。
      天使基金是由浦东新区管委会科技发展基金理事会设立、上海浦东生产力促进中心负责管理的浦东新区科技产业化发展基金的一部分,主要用于支持在浦东张江展开科教精英创业计划和张江高科技园区创业人才资助计划。它又名浦东科技创业(人才)资助资金,每年投入1000万元数额,每个人最高可得到30万元的无偿资助。它取名“天使基金”是表达“创业艰难,天使缓手”之意。
     
        天使基金的具体运作方式是推阵出新,采取“对人不对项目”的做法:首先你须是否35岁以下,因为创造力在年轻人身上最澎湃;其次,你的创意要经过张江高科技园区专家委员会的评审;最后,你的创意必须在张江技术创新区的各类孵化器中进行孵化,大规模的产业化则应当在浦东新区进行。目的都是为了吸引人才、打出科技创业的浦东品牌。
        龙凌云放弃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出国机会,放弃了英国诺丁汉大学的奖学金。他是在去签证前遇到这么几位创业的同学的,他都已经把护照办好了。龙凌云在原先外企一家美国公司工作拿的工资是八百块钱的五六倍,公司发手提电脑,上班必须穿西服打领带,上下班要打的(车费报销)。他跟朋友开玩笑说,500米我都要打的。
        当时非常顺利就拿到天使基金,答辩完过了两个星期,他们告诉我:“你们这个项目非常有希望。”再过两个星期,他们告诉我:“你们已经拿到这笔钱了。”差不多是十万块,但不是以现金给我们。他们提供办公场所,租给你电脑,还有别的,这些折成现金是十万块。
        公司还很小,你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就是生存,而生存就是靠赚钱。这好比打仗,你的补给是什么?我们的补给实际上就是我们的技术。我们这几个人都是技术型的,靠技术起家。现在的赢利模式比较多了,当初是想靠做个网站拿到融资,公司的运营以网站为主,其它的收入都投到网站里去。
        在今年4月份我们差一点就拿到一笔可观的融资,差一点。有一家上海的上市公司和一家专门做房产企划的公司,他们想跟我们合作搞一个非常大的房产网站。那时候协议都谈好了,只差签合同。东方电视台还给我们做了一次专题采访,我们已经把新办公室选在上海国际贸易中心,他们两家公司准备投资400万(人民币),你想一想,我们4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就只做了4个月,就能拿到400万的投资,而且从一个破办公室搬到国际贸易中心去,这不是神话是什么?真的是一个奇迹,我们的年龄又那么小,我们在四十多层的国际贸易中心都会有一间自己的办公室。
        可没想到电视台采访完之后,五月一号到七号放了七天假,中国第一次“五一节”放了这么长的假,那时候正好纳斯达克一个非常非常大的回落,等于一个黑色星期五的崩盘吧。而且,舆论开始“倒”互联网,媒体纷纷反面报道互联网,那两家准备给我们投钱的公司觉得风险太大,就慢慢地冷掉,本来是想推迟或者减少投资,但互联网越来越不景气。你也知道,从5月份到现在互联网一直没缓过劲来。后来投资就没有了,我们也就没搬进国际贸易中心去。
        我们现在自己买了一套新建的公寓作为公司的新办公场所,过一段时间就搬过去,我们在这里的孵化期也快到了。今年做到现在,我们公司的收入已经达到六七十万,每个月都有稳定的收入。我们公司员工有十几个人了,我们核心的成员原来是4个人,后来拉了2个人,我们核心的6个人都是同济毕业的。
        我们6个人原先都有一份比较好的工作,你也知道IT行业的收入是比较高的,但我们为什么会放弃一份好工作一起来办公司呢?这肯定就是觉得,给别人打工还不如给自己打工。
        我说,刚才你谈到你们的补给是技术,那你是不是认为“知识”在你们创业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非常根本的东西,IT行业是所有知识领域走在最前面的,而且技术更新非常快。以前我看到有关丁磊的一个报道,丁磊说,我一天不看两个小时的书就觉得马上要落后于这个时代。公司现在不大,触角不可能伸到每一个角落去,但你要选择一个方向,你将来的方向是什么?这也是我们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也是要急于解决的。
        现在所做的只能维持公司的运营,但如果一直处于维持状态,那就是沉默。在互联网里沉默而没有爆发,就等于失败。我们已经在选择方向,跟我们现在所做的要有些衔接,我不可能把我们前面所做的全放弃掉,这个方向跟我们所开发的技术领域有些衔接,又是适合将来发展的一个大趋势。
        我说,在我看来,你和你的创业伙伴们正在走向辉煌,也许这条路并不遥远,那你有没有非常欣赏一些已经取得辉煌的成功人士或知识英雄?
        现在我们人都比较大了,不可能象过去那样去崇拜一个人。既然是成功的,肯定有他值得别人借鉴的地方。
        在IT这个行业,你去跟着别人走肯定是不行的,你光脚也追不上。你可以学别人的长处,但要有自己的方向。生存问题解决了,公司现在面临的很明显的问题就是发展。
      我说,你对成功是怎么定义的?你觉得做到什么程度才算成功?
        这个很难讲,你让我构想一个未来的蓝图,我还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其实,成功也很简单,你公司扩大了也可以说是成功。说白了,能否成功意味着你的公司将来发展成什么样。
     
        刚开始办公司时,我们的野心都非常大。我们虽然失去了获得400万投资的机会,但是比起一些网站还是感到幸运的。很多网站要靠输血,没有血就活不了,而我们是自己造血让网站活下去。我举个例子,有个复旦大学的创业团队做一个网站,他们下的赌注比我们还大,他们的技术也非常好,但就没有去做技术那一块东西,没有考虑到自我生存的问题。他们刚开始做网站时,是香港一个人投50万(人民币)给他们的。后来,他们在跟一家国外投资公司谈融资,人家给他们的网站估价是125万美金。他们跟我们谈融资的时候是同一个时期,他们那时候也是差一点点,也接近签约了,公司的地方也选好了,正好也是碰到纳斯达克暴跌,最后融资也泡汤了。现在整个网站是散伙了,他们几个人的去向是,一个在微软,一个在IBM,一个在复旦读研究生,还有一个在复旦念计算机博士。
        我说,你们的团体还是很聪明的,运用了自己的技术优势不但使网站生存下来,而且还能让公司按比较明朗的道路走下去,现在还有许多大学生想走创业之路,你对大学校园的创业浪潮有什么看法呢?
        大环境非常好,不仅仅是天使基金,很多基金你都可以申请,科技部的、教育部的……连学校都有孵化器,象上海交大有慧谷,复旦也有……将来的创业机会很多,你要找钱很简单。
        现在的大学生非常幸运,我想我们是属于第一批。如果我们早一两年毕业会更好,因为这样毕业时正好赶上互联网从起步到它的第一个高峰期,可能就达到了我们的预期目标。
        我笑着说,也许你们就真的创造了神话,拿到了400万,搬进了国际贸易中心。龙凌云听了这话也笑了,他说国际贸易中心不错,有很多外国领事馆在里面。
        从开公司到现在,已经有十几家猎头公司在打我们的主意,要挖人,但我们都拒绝了。你再回去做没什么意思,既然铁下心走这条路就不要回头。我们现在工资也长了点,生活费也长了点,比以前好多了。
        现在的学生跟我们这一代学生比,很大的区别就是接触的东西多。我现在都觉得跟那些高中生有代沟了,你知道现在的高中生跟我谈什么吗?整天上BBS、聊天室,然后留言都是OICQ的号码……整个的活动都是在网上进行,都是网上找女友。我们上高中时在干什么?最多打打电子游戏。
        创业是艰辛的,而且会占去一个人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我问龙凌云,从过去的高级白领生活到现在的创业生活,就生活感受而言,具体的区别如何呢?他打了个形象的比喻,说生活的转变就是从小康达到了温饱,然后乐呵呵地笑了。
        总会有得有失,其实你失去的是你表面上的东西,得到的是你的成就感,你肯定有补偿,要不不可能坚持到现在。
        最后我问到了龙凌云现在最大的心愿是什么,他说很简单,就是希望一年之内公司员工扩大到30个人,年收入做到100万。如果可以的话,自己就买辆车。我说,有没有想到在这片土地盖一幢公司的大厦?他说等公司年收入做到1000万才去想这事。我又问他有没有再想进去国际贸易中心,他说不进去了,肯定选个比它更好的地方。龙凌云留给我的最后一句话是:“公司的发展是最重要的。”我想,这也是所有青年创业者最真实的心声。公司失去了发展,一切都是幻影。
        人物印象:
        我从龙凌云身上看到了一种活力,一种气质。我一直认为,一个男人在他创就一翻事业的过程,就是他焕发男人魅力的过程。我也明白了为什么女人喜欢成功的男人,有一点就是成功的男人富有魅力。
        访谈的地方十分清静,由于没有灯光,我感到丝丝凉意。龙凌云坐在我的对面,即使是坐着,我都觉得他个子很高大。他很健谈,不时响起爽朗的笑声。他跟很多创业者一样,富有激情,踌躇满志。我仿佛受到了感染,和他交谈一直都很兴奋。
        公司的办公场所象一间小教室,每个办公桌上摆着一台电脑,大家都在干活,偶尔也说说话,或者走来走去。看到这个场面,我想起了自己上大学一年级时的机械制图课,每个人有一个特制的制图桌和制图板,虽然画图很累,但大家在一起画图觉得有气氛,至少不会寂寞。公司的员工都是年轻人,这种气氛是别的性质公司所没有的。龙凌云虽然是副总经理,但他跟大家一样,也是一张办公桌一台电脑,只是他坐在最后一排的墙角边,在这里他可以看到所有的员工在干什么。龙凌云不是一个患得患失的人,他没有为过去失去很好的机会而唉声叹气,也不因现在所拥有的而洋洋得意。他还很年轻,但已经看不出年轻人常有的浮躁,也许这种沉稳是磨练出来的。我忽然想,一个男人如果想让自己变得更加有魅力,那就去接受磨练吧。
      后记:做一个创业的传播者
      从采访第一位创业者到写完这本书,我一直都很兴奋,这是一本读起来让人心潮澎湃的书。在采访的过程中,我曾对朋友说:“我都快要犯心脏病了!”朋友惊讶地问怎么啦,我无比激动地说:“太兴奋了!一天连着采访几个老总,兴奋得让我受不了!”是的,我的心怦怦乱跳,怎么也平静不下来。这是一批特别有激情的创业者,而我显然受到了他们强有力的冲击和感染。
     
        其实,能否写成这本书我只有50%的把握,因为这批创业者我一个都不认识,我不知道他们愿不愿意接受我的采访,也不知道他们好不好打交道。到最后,除了个别以外,媒体上关注的“人物”我基本上都采访到了。这本书《挑战盖茨神话》只写了二十位创业者,接下来我还要接着写属于同一批大学生创业的其他创业者,准备一网打尽,下一本关于“创业”的书有望在几个月后接着出版。
        写这本书,我想起了写上一本书《一切从大学开始》(已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都要采访,都要跑全国各地,而且一切费用都是自己解决。《一切从大学开始》的后记标题为“我知道风从哪里吹来”,这次离开北京出去采访我也有同样的感觉,一样是在寒风凛冽的冬日起程,一样是先去西安……差一点又一样离开西安后去找那个女孩。去年她还在兰州大学外语系念书,而今年她已毕业回四川成都老家工作。我在北京打电话跟她说过在西安采访完后坐火车去成都看她,她说欢迎我去。我问:“会不会跟兰州的遭遇一样?”她说:“不会,当时(指在兰州)我还小,我不懂……”去年辛辛苦苦从西安坐十几个小时的火车去兰州看她,她竟然让我在黄河边流了眼泪……碰巧的是,去年我来西安时下起了雨,而今年也一样下起了雨。雨一直下着,我就在想:是不是又要让我流眼泪了?
        那个雨夜,两位西安交大的男生(已经是朋友,去年采访认识的)请我吃火锅,说是为我接风洗尘。还有一位漂亮女生,四个人围成一桌,谈笑风生,非常惬意。席间,一位男生从大衣兜里拿出一瓶西安有名的白酒来,一定要我喝,我非常感动,顿时热血沸腾。其实我不会喝白酒,但那天晚上还是喝了一点点。
        天放晴了,我坐火车离开了西安,但没有去成都,而是去武汉继续我的采访。因为我想去成都时带给她一份惊喜,可这份惊喜还没准备好。我早晚会去成都看她,即使我俩不会有什么结果。我就是这种人,能遇上她我就已经很幸福了。蓦然回首,我发现友情是我这么多年来最宝贵的财富。
        我很执着,这是我的风格,写这本书也一样。我经常跟朋友说:“我可以过得不快乐,但是我一定要成功!”
        去武汉,去南京,去合肥,去上海……又是一次漫长的旅途。一路上很孤单,很寂寞,我心里老回荡着香港歌星郑秀文的歌声:“不要回头∕至少路上还有风。”
        倒霉的是,中途感冒了,非常难受,但我没有停下来。当我回到北京整理录音磁带听到自己的声音那么沙哑时,才体谅自己当时是那么不容易。
        我认为写这本书很有意义,所以什么困难都要克服!我对很多创业公司的老总说:“你们是创业的先行者,我希望我是创业的传播者。”要胜任“传播者”的角色,仅仅靠这本书是不够的。接下来,我还要写关于“创业”的纪实文学,还有小说,甚至想拍电视连续剧……我这个人说到做到,我会努力的。如果说这批创业者掀起了一面旗帜,那我愿意做一名升旗手,让这面旗帜随风飘扬……
        张宏杰
        2001年2月27日于北京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