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子生高效学习法-第九章 重视创造力的培养

字体大小:超大 中大 中小 超小

     
      创造力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能力,是巩固知识,让知识升华的重要能力。中学生必须重视创造力的培养,这样才能把学习效率提高到最佳状态。
      认识创造力的价值所在
      世界之所以如此美好,正是由于前人运用渊博的知识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发明创造才使得社会逐渐发展到今天,每一次进步,以及每一个发明都离不开创造力。
      法国教育家顾拜旦也曾这样评价过创造力,他说:“创造力是人类最伟大的力量。”
      下面是一个有关牛顿的小故事:牛顿七八岁时,他就开始制作一些简单的器械,老祖母十分注意保护和发展他的这种爱好,从不因为他把客厅弄得一团糟而生气,或者因为他把菜刀当斧子用而训斥他,只接受过一点点学校教育的老祖母经常欣喜地瞧着这小家伙十分投入地忙活,感觉到这男孩子具有其他儿童没有的一种敏捷思维和创造天赋,十多岁时,外祖母开始给些钱让他去买工具,他最先买回的是一把小锤子,他用这把小锤子把一只旧水果箱改成带软垫的凳子。随后,他向外祖母提出了新的要求:“姥姥,我想买一把锯子,我要把这把椅子的腿锯短一些,它太高了。”锯这把椅子?老祖母十分惊讶,因为这椅子一套共四把,还是她与丈夫结婚时购置的呢。她有些犹豫,但她马上看到小外孙子恳切的神情,想到他那闷闷不响的钻劲,为了不伤害他创造的积极性,她决定不惜这套家具的残损。“你会用锯子吗?千万不要伤了手啊!”她亲亲小外孙,给了他零钱。在外祖母的帮助下,小牛顿买了许多制作必需的工具,然后便动手制作他喜欢的物件。有一天,牛顿推着自己制作的四轮车到家附近的维萨姆河边玩耍,他来到一座磨房前,看到水车随着溪水的冲击而转动,他陷入了沉思,像傻子一样在水车前站了半个小时后,他毅然决定制造出一个水车模型。牛顿回家后便动手工作,一干就是半夜,外祖母悄悄地摸到二楼,从门缝隙里静静地看着小牛顿在灯影下忙碌,然后心满意足地下楼去睡觉去了。一周过去了,有一天早上,牛顿从楼上小心翼翼地捧着一架水车模型走下来:“姥姥,小水车做好了!”他兴奋地说:“好极了!像真的一样,真漂亮!”老祖母围着这架水车不停地赞叹,最后,她又吻了吻外孙,小外孙为做这架水车用了她两块上好的木板,那叮叮当当的响声还使她好几个晚上都没睡好觉,但这些她都毫不在意,在老祖母的鼓励和帮助之下,牛顿的制作技艺不断提高,探索精神越来越强。
      牛顿后来的科学成果令全世界的人都景仰,但是我们更要看到这些伟大的科学成果主要是来自他的勤奋,更多的是因为他有很强的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指的是对已有知识给出新的独特的组合方式,获得新颖、合理、有价值的结论,或创造出新的精神或物质产品的能力。学生的创造能力主要指:能够独立掌握知识或方法,善于对问题给出新的简洁的解答方法,善于从独特的视角分析总结出具有合理、独特价值的结论。
      在一次著名专家与学生的座谈会上,专家问同学们说:“你们说喜欢数学。数学,应当靠自己学习。虽然在学校受教育很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靠自己,靠自己的创造力。”
      有同学问道:“那学校的培养就不起作用吗?”专家说:“我不是那个意思。对一个人一生来说,学校培养毕竟时间较短,只能是一个阶段,这个阶段以后能否成功,主要还得靠自己的创造力。我发现,学物理的人,不论怎样培养,学校教育影响并不太大。你们看世界上得诺贝尔奖的并没有什么好的培养。从高的要求来说,我一向认为书的用途并不太大。虽然书还是要念的,知识的基础不可没有,但是念书的本领并不是决定性的。因为,这样最多只能达到写书人的水平而已。最重要的还是创造力,而创造力并不在于把书本上的知识都背下来。”
      他还说:“最重要的是,创造能力是要能带头,而不是人家带头你跟在后面走。这里,关键在于学得活,面要宽,把学习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当成一种乐趣。”“那怎么样读书才好呢?我们总觉得对于书上写的不知道应该否定哪些?”一个同学问。
      “最好的学习,并不是一定要对书本进行否定。否定书本并不一定是创造力的体现。我从年轻的时候起,看书就是先看开头,再看结尾,然后想一想,这中间是怎么过来的。想出来也好,想不出来也好,再看书上是怎么写的。这个时候才能体会到这本书好在哪里,为什么好。读书,不知道这本书好在哪里,等于没读,更谈不上利用读书培养创造能力。”
      “这好比,我们下了火车到学校来,只要上了公共汽车,反正到站下车,这条路线你并没有因为通过就能熟悉。因为,你是乘着车子走的。看书也是如此,跟着书中准备的‘车子’从起点站到终点站,从开头到结尾,是不会熟悉所走过的线路的。一个定理,同样证明,你可以自己做一做,再把你做的方法和书上的方法比一比,看看哪个好。这样看书,成了习惯,收益自然会很大。”“当然,同学之间还可以互相讨论、互相启发。每一样工作,都有一把钥匙。聪明,就善于找到这把钥匙。”以上两个例子充分说明了创造力的重要作用,为了中学阶段的学习和以后的发展,我们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
      要敢于想象
      中学生要富有创造精神,要善于联系已有的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创造精神关键是敢于想象,只有大胆的想象才可以创造出新奇的作品。
      下面这个学生就是在善于运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敢于想象的很好的例子。
      他这样写道:“我爱节日的气球,它那艳丽夺目的色彩,轻盈活泼的姿态,愉快腾飞向上的精神,无不给人带来欢乐和希望。它不仅给我的童年带来乐趣,而且也唤起了我许多奇妙的想法。它为什么会飞?气球里充满了什么?我曾把气球刺破,去探索奥秘,结果什么也没有发现。
      在初中学习化学“氢气”这一节时,才把长期埋在我心里的疑团解开了。我多希望用亲手制取的氢气来充几个气球呀。于是,我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试着充气球,结果失败了。分析气球鼓不起来的原因,是制出的氢气压力不够大,要加压!怎么加呢?一有空闲时间我就思考这个问题,甚至在骑车的路上也在思考着。一天,自行车胎没气了,打气时我猛地想到,买来两个气门芯回来试,用医用注射器打气,因为套住气门心上的小橡皮管太紧,注射器很难推动,怎么办?
      在辅导老师的启发与鼓励下,我继续摸索和改进,最后想出利用一个眼药水瓶,在大头一端打一个小孔,插入一根橡皮管,在橡皮管上开一道裂缝,并把瓶内的橡皮管一端堵死。这便是一个最简单的“活门”,给气体稍加压力,它便可顺裂缝压紧,这样气体无法再从橡皮管跑出。为了使压力不大的氢气源源不断地进入气球,我在两个“活门”中间串联了一个注射器(加压器),在进气“活门”上的一端,接上经过了干燥管的氢气源(氢气储气瓶),在出气“活门”的另一端接上气球泡。只要打开氢气储气瓶的活塞再推拉注射器(或洗耳球),氢气就不断地充进气球,1分钟之内可充满两三个小气球。在这项活动中,我尝到了探索科学的奥秘,拼搏、进取、创新的艰苦和乐趣,当我成功地充好第一个气球时,我的心也随着小气球轻松愉快地飞舞起来,飞向蓝天,飞向明天。氢气球、眼药水瓶等等东西以及氢气的知识这些都是非常平凡的,只要细心观察,善于发现,更重要的是敢于想象,在日常生活中和平时的学习中就会发现有很多有创造价值的东西。
      捕捉创造中的灵感
      同学们你们在写作时有没有碰上这样的情况:你正为写一篇作文而搜肠刮肚,冥思苦想,却开不好头,或写了一半便“卡”住了,正当你为无法动笔而苦恼时,突然之间,脑子里一闪,思路一下子豁然开朗,文笔也立刻流畅起来。这种突然之间思路豁然开朗的现象,实际上就是灵感的突然降临。
      灵感是创造想象的自动突发状态,是包括文学创作在内的一切精神创造活动中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灵感的触发有各种情况。有的是由于潜在观念、信息、知识等储备,被偶然事物所引发而出现的顿悟状态。比如有时会在阅读中,从读物中的一个句子、一个片断、一个细节、一个人物,或者某种有启示意义的信息,感觉到写作灵感的突然降临。据说,当年托尔斯泰在写那部《安娜·卡列尼娜》时,一直为作品的开头绞尽脑汁。偶然间阅读了普希金的一篇小说《宾客聚集别墅》的开头,于是触动了他的创作灵感。他立即提笔写出了《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并且以这个开头为枢纽,源源不断地写出了后面的故事。
      有时在一定的环境气氛中也会触发某种写作灵感,这叫情景感发。它触发的媒介不是某种具体的信息,而是一种气氛、情境。在某种气氛、情境中,大脑中的有关创作素材,包括沉积在潜意识中的信息都会被诱发出来。
      而灵感更多的出现是在冥思苦想后的豁然开朗。灵感的触发,离不开生活积累和认真投入的思考、酝酿、构思。心理学家认为,人脑的可控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越持久,越集中,潜意识也就越活跃。这时,最容易触发灵感的出现。
      在某些紧急的状态中,灵感也会被激发出来。这是由于紧急状态中,人脑的各个部分在激素的作用下,各种潜能一齐激发出来,从而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奇迹。最典型的例子是曹植的“七步成诗”。当曹植的生命受到兄长威胁时,他的灵感被逼发出来,才会在七步中写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名篇。有些学生在考试时临场发挥得特别好,恐怕也与此有关。
      灵感有时还会在梦中出现。这是由于“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缘故。当然,梦中的灵感,需要经过醒后的修饰补充才能完善、定型。
      灵感像火花,来得快去得也快。所以当灵感在脑子里闪现,要及时捕捉住,先用笔把它凝固在纸上,然后趁热打铁,充分发挥你的想象、联想能力。
      然而,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在写作过程中,灵感的出现只是一种特殊的状态,而大部分的写作还是处在非灵感状态中。我们不能等待灵感的到来才写作。况且,灵感的出现,也是以长期积累和艰苦思考为先决条件的。正如俄国作家柴可夫斯基说的:“灵感是这样一位客人,他不拜访懒惰者。”
      许多同学一谈到写作时,就往往大谈写作技巧,诚然写作技巧是写好一篇文章所必备的条件,这也是需要长期不断的写作实践积累的,但是灵感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一篇文章没有灵感的激发,只是一味地套用所谓的写作技巧,所写文章味如嚼蜡也就不难理解了。那么灵感来自于哪里?灵感不是无中生有的,它是在丰富的阅历,周密的思考的基础上产生的。促使灵感产生的信息主要有四种:外界信息、思维信息、启迪信息、自由信息。伟大的古典物理学家牛顿散步时苦苦思索,只因一个苹果的落地,茅塞顿开,豁然贯通,发现了万有引力。唐代杜牧的诗“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其中可以看出诗人看到夕阳这一信息后联想到大唐帝国的没落,写出了这首意象雄浑的小诗。这些都是“外界信息”激发的灵感。而大科学家阿基米德绞尽脑汁,苦求多时,却在洗澡时忽然来了灵感。像他这样经过苦思冥想,潜意识的大海里突然跃出一个信息,使已有的多种信息一下子沟通,形成一个创造性整体,这样的灵感,则是来自于“思维信息”的结果;“自由信息”则是来自于头脑中的潜意识,与思维信息不同的是,它是在意识放松控制或受到麻痹时出现的。酒类麻醉品使用后,诗人往往出口成章,下笔千言。李白自称“斗酒诗百篇”。睡梦中,意识的制约性几近于零,潜意识十分自由,但却仍能生发出符合一定理性的作品灵感。英国诗人柯勒律治梦中忽得佳句,醒后立即记录,因有客人打扰仅仅写下数十行。但是,记录下的诗句却成为《忽必烈传》一诗中的精华。许多作者都有类似梦中写作的体验。
      灵感是天然的,才智是人工的,人工决不能胜过天然。但要注意的是,灵感不会凭空发生,一般要有思考的前提。因此,没有灵感但有写作愿望时,应当深入思索或者动笔起草,以引发灵感。
      那么,灵感是不是完全不可控制呢?
      不是,肯定不是。钱学森教授说:“有一点是肯定的,人不求灵感,灵感也不会来。得灵感的人总是要经过一长段其他两种思维的苦苦思索来做其准备的。所以,灵感还是人自己可以控制的大脑活动,是一种思维。”既然灵感不是天生的,是一种思维,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学会捕捉灵感呢?
      1.长期做准备工作
      灵感不是随便就能获得的,捕捉灵感的最基本条件是: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长期的思考和艰苦的探索,从中获得经验的积累,既包括成功的经验,也包括失败的经验。
      2.抓住灵感出现的最佳时机
      经验证明,灵感往往在经过长期积累之后,在比较放松的状态下产生,比如在散步时,或者是上下班的路上,或者是赏花、钓鱼、听音乐时,因此要善于抓住每一次灵感出现的机会。
      3.摆脱习惯思维的束缚
      按照固定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往往容易使思想僵化。这时需要换一个角度考虑,就可以摆脱习惯思维的束缚。
      4.随时带必备工具
      灵感往往是在不经意间出现。因此,为了及时捕捉灵感,就要时刻准备笔和纸,以便在灵感出现的时候随时记录下来。
      贾召林是一个爱好写作的学生,她经常随身携带用来记下灵感的笔记本和笔,每当参加活动或参观旅游等日常活动时,只要突发灵感她都要停下来做简单的记录,日积月累她记下了很多宝贵的东西,她也因此多次获得了市级、省级和全国作文比赛第一名。
      5.保持乐观镇静的心情
      不良情绪如:情绪波动、焦虑不安、悲观失望都能降低人的智力水平,影响创造性活动的进行。心胸开阔、乐观的情绪容易使人浮想联翩,创造性思维活跃。灵感往往会在这时出现。
      灵感只解决契机。创造性成果还要在契机到来之后经过艰苦奋斗方可获得。亲爱的同学们,不知道你能否可以从以上的叙述中捕捉些灵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