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子生高效学习法-第八章 重视提高思维能力

字体大小:超大 中大 中小 超小

     
      同是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学生,他们的知识水平相当,可做同一道题时,一个百思不得其解,另一个却没费多大工夫就做出来了。这说明,知识并不是决定性的,起决定作用的还在于你是否具有正确的思维方法。
      置身其中想问题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使自己的思维保持积极的状态,最有效的办法是当问题出现并需要解决的时候,把自己置身于问题之中,这样思维才能活跃起来。思维能力才可能在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锻炼。换句话说,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一个由未知向已知转化的过程,在学习上问题的解决意味着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个人的知识,这就是知识掌握的过程。可见,真理的发现,是一个不断在现实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正是因为有了思维活动,才带来了学习的进步和科研的发展。正因为问题在学习和科研中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成功人士都对此十分重视。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我们的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当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就在于凡事问个为什么。”
      华罗庚教授在青春时期,不迷信权威,经过独立思考对苏家驹教授的论文提出了疑问,写出了《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一文,震动了数学界。
      爱因斯坦由于对从经常谈论而从未研究过的时间和空间提出了疑问,经过刻苦钻研,终于建立了相对论,用爱因斯坦的话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从这些名人身上可以看出,要想使思维得到发展,就要自觉地把自己置身在问题之中,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果认识到这个问题是学习中急需解决的,即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以后,那么解决问题的紧迫感也会随之增加。
      具体怎样把自己置身在问题之中的做法如下:1.要善于发现问题
      在学习中养成善于发现问题的习惯很重要。1984年发表的一份科研成果报告中表明,美国论文的数量名列世界第一位,占世界论文总数的51%左右。分析其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美国学校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这非常有利于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中国家长问孩子最多的还是你这次考试得了多少分,而美国的家长却问他们的孩子今天向老师提出了几个有意义的问题。从这个简单的对比中就可以看出中国的学生缺乏主动性。而我们作为一名中国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也要养成爱提问的好习惯。具体地说就是在预习、上课、复习、作业、总结、课外活动时,甚至对于老师讲课的合理性,都要进行思索,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行钻研,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才有可能在将来有所发展。
      这使我们想到了明代的陈献章说过的一句话: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只要在学习活动中善于思考,就会发现很多问题,那么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是思维能力得到锻炼的过程。例如,由于“旧”知识没有掌握好而出现问题;由于出现了相近的概念,造成概念混淆不清而出现问题;由于突然出现一些新概念或现成的结论,使人容易产生问题;当觉得“旧”知识有限时,更会出现问题;当从另一个角度重新理解同一事物时,也会从中发现很多问题;当老师讲的或书上写得与自己原有的知识不吻合时,更会出现问题。
      所以,同学们在进行理科学习的时候,每当学习一个结论时,都应该善于思考,想一想这个结论依据的事实是什么?得出结论时的思路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思维方法?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如果把已知条件变一下,这个结论会有一些什么变化?应当怎样进行修正?提出这样一系列的问题之后还需要进一步思考概念与概念之间、定理与定理之间、规律与规律之间有什么联系和不同,一直到知识又从独立的个体上升为系统化的整体,这样的思考才可以说是比较完整。
      总之,在学习中善于运用思维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才是先进的、具有创造性的学习活动。能不能给自己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标志着学习有没有进入高级阶段,正像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所说:最重要的是自己会不会提出正确的问题。爱因斯坦对此的见解是:经过思考然后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想法,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促进科学的真正进步。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说:“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
      如果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接受一些现成的知识,而不会提出任何疑问,那么说明这样的学习只是机械般的学习,在以后的发展上也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2.敢提问
      如果在发现问题之后,通过自己的努力但最终还是解决不了问题,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应该积极而主动地请教别人,向老师、同学、家长请教,向一切在这个问题上比自己懂得多的人请教。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有问题存在,却不敢向人请教,原因是心理在作怪。他们怕老师和同学会因此看不起自己,这种情况一般是学习比较好的学生占的比例大一些。在他们看来,似乎只有从来不问别人问题的学生才是好学生;就是下了决心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时,也经常是别人一讲就懂了,而事实上并没有真懂,只是怕别人说自己反应迟钝,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不会深入地追问,没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更别说与人辩论了。其实,一个学生只要经过一番思考,提出的问题就会有一定的深度,在向别人请教时,别人不仅不会看不起,反而会觉得你很有自己的观点。其实,每个人都有不懂的时候,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没有必要感觉比别人矮一截。如果一个老师所教的学生都从来不向他提出任何的问题,那么这个老师就不可能知道他的学生在学习中有哪些地方没学好,更不可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武××是湖南省的学生,于2003年到美国留学,在一次知识竞赛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于是信心大增。在美国课堂气氛熏陶下,他一改以前的胆小,开始敢于指出老师讲课中的问题,他发现当他指出老师的问题时,老师并没有生气,反而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表示感谢,还同全班同学一起鼓掌,这是因为老师以培养出这样的学生为荣。
      因此可以说: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让别人知道自己的不足,并能虚心向别人学习,才有可能在学习上成为真正的佼佼者,老师也特别喜欢这样的学生。
      在敢问的基础上还要会问。什么叫会问呢?首先问题必须是在自己经过思考但依然没有答案的情况下提出的,敢问并不是依赖,有时,有的学生一遇到问题就向老师请教,结果老师没有立刻给他解答,原因是:他一没有认真看书,二没有认真思考。因此老师没有马上给他讲解,而是让他自己去看书,去思考。也就是说,没有经过自己独立思考的提问是没有意义的。
      因此,在对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中,要坚持独立思考,不能养成依靠别人的习惯,遇到问题要先自己思考。通俗地说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充满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可避免的需要向别人请教,有什么问题大家一起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互相启发,也是一件乐事。不过我们还是要提倡独立思考,请教时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扔给别人,别人只能是在关键的地方加以指点,然后自己思考,这样做虽然比较费力但收获却很大。
      明白了上述的道理,当再向老师请教,老师没有直接告诉你答案,却让你回去看书,自己先思考,这时你就不会感到难以接受了。把答案直接告诉你的老师,不见得是一个很负责的老师。
      再次,要认真分析在学习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自己为什么不能独立解决问题,还要注意别人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的思路,学习他们考虑问题的方法。这样做,可以逐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不断加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以后提出的问题也会越来越有深度。通过以上关于如何进行提问的说明,同学们如果能坚持按照上面的方法做,将会对思维能力的发展极有好处。
      3.要积极考虑老师的提问
      老师在课堂上为了启发学生,经常会在课上引出非常有趣的问题来开展教学活动。有时从“旧”知识中引出新问题,有时从实验现象中引出问题,有时从生活实践中引出问题等等。面对老师所给的问题情景,不要身在教室心在课外,也不要采取等待的态度,消极地去听同学的解答或老师的说明,要主动参与讨论并力求想得迅速,想得正确。由于是上课,所以自己想得对与错,都可以从老师那里得到及时的反馈,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有利。
      有些学生基础差,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课堂学习效率低,课外的负担重。上课时自己退出了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成为一个旁观者,等待现成的答案。
      但是也有一些学生把积极主动回答问题看成是向别人炫耀自己,你完全可以不理睬,只要自己没有哗众取宠之心就行了。如果大家都怕别人说自己“出风头”,不敢站起来回答问题,老师的提问无人呼应,课堂上的气氛肯定不会很活跃。
      当然,有的学生也想回答问题,但缺乏信心,担心自己回答不上来会让同学笑话。其实大可不必,作为一个中学生,在学习中答错问题本是正常现象。答得不对,引起争论,也有利于对问题的深入探讨。再说在全班同学面前回答问题,正是锻炼自己的好机会,不但能锻炼自己的胆量而且还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坚持独立思考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上课要积极思维,做学习的主人,不能总是机械地接受老师所讲的知识,而应该积极思维,多问几个为什么。”
      这就好比一个人吃饭,不能一口咽下,而要细细品味,嚼出滋味。因为课前已经进行了预习,听起来就有了重点。已搞懂的可加深印象试着比较自己的见解与老师同学说的是否相同;不懂的就可以用心听讲,潜心思考,消化为已有;如果还不懂,那就等下课再向老师请教,切不可为了一个难点,而放弃了听其内容的机会,学生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独立思考。有人谈到思考的独立性时说,小学阶段是老师扶着走,中学阶段是老师牵着走,大学阶段是老师领着走。
      这个观点很有概括性,说明了一点:在上学的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性是逐步加强的。毕业之后,参加工作,学习和工作就基本上靠自己,也就是要靠自己独立地去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独立地去解决问题。因此,在学生时代,要特别注意克服依赖心理,坚持独立思考,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尽量进行思考,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掌握知识。事实上坚持独立的思维活动,思维能力才能迅速地发展起来。在学习期间,因为有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更应该坚持独立思考,如果发现思考的结果不对的话,可以及时地向老师请教,从老师那儿得到纠正,如果从小到大都不坚持独立思考,思维能力只有停滞不前。
      只有坚持独立思考,才可以使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所谓创造性的活动,指的是提供新的、首创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科学就是在继承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新一代人不断地再创造而发展起来的,同样道理,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也是一代代的学者通过他们的努力而总结出来的。
      2004年被中央美院录取的柳鹏飞,就是一个勤于思考的学生,上课的时候他总是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平时也总爱琢磨一些事情。这点他本人都在“传授学习经验”的大会上说起过,他说:“我今天的成绩并不是因为我比别人聪明多少,而是因为我总爱思考一些问题,很多东西光看是看不出什么味道来的,只有你尝试着自己思考,才会发现原来里边还蕴藏了很多、很多。”正是由于柳鹏飞的勤于思考,所以才有了他今天的成绩。新事物的出现主要依靠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进行,这种思维独有的特点是新颖性和独创性。创造性思维只有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才能形成。因为机械地接受人家思考的成果只能叫学习或模仿,不能叫做是创新。思维达不到创造的水平,那就只能永远跟在别人后边,中学生将来面对的社会是一个充满创造的社会,因此,必须从现在起就坚持独立思考,将来才有可能有作为。从事创造性的劳动独立思考在学习中的表现应该是:善于独立地发现问题,独立地分析问题,独立地解决问题,还要独立地检查判断学习上的对与错,如果能独立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虽然对社会没有什么创造性的意义,但对自己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非常有好处,这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为将来真正的发明创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在学习中独立思考的另一种表现应当是不盲从、不依赖、不轻信,要多问几个为什么,都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明白以后再接受。在自己没有独立思考之前,最好不要接受别人现成的答案。爱因斯坦的老师海因里希韦贝乐曾对爱因斯坦这样说:“你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小伙子,可是你有一个毛病,就是你什么都不愿让任何人告诉。”正是独立思考的优点,才使得爱因斯坦取得了巨大的发明成果。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习爱因斯坦的这种爱思考的精神。
      曾经有一个教授说过,有些学生学习效率之所以不高,主要原因是没有坚持独立思考的精神。“学而不思则罔。”这句话正是这个道理。我们在看书时也要养成边看书边思考的习惯,也许思考所用的时间会比看书的时间还要长些。例如,书上往往是先列出定理,然后才是推算的过程。因此我们在看书的时候,不妨先倒过来想一想:为了得出定理,需要解决哪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又需要解决哪个问题?如此这般,一步步进行思考,最后得出证明这个定理的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定理。
      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现象:不少学生在上课时懒得思考,只等着老师讲解现成的答案,自己抄现成的结论;看书时,不善于发现问题,即使发现了问题,也不愿意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去解决,而喜欢依赖别人的帮助;做作业时,遇到困难就求助于同学,甚至抄袭同学的作业。这种缺乏独立思考的学习态度,使他们陷入被动的学习状态,对学习能力的提高很不利。
      坚持独立思考,是我们学生应该提倡的一点,只有学会了独立思考,才真正具备了独立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也是学生走上社会必备的能力。
      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在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培养形象思维能力。教育家斯维特洛夫也说过:“现代的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1.从科学技术发展,看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形象思维是人在头脑中运用形象(表象)来进行的思维。人类发现,掌握事物的本质,人类科学技术的发明首先是从形象思维开始的。
      如我国古代发明家鲁班,因为手被带齿的小草刺破而发明了锯子;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发现了万有引力;著名科学家瓦特看到水壶里水开了,蒸汽能掀动水壶的盖,从而发明了蒸汽机。所有这些都说明,形象思维实质上是人们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的直观感觉的应用,这种直觉以表象为基础,进行联想与想象,达到创造发明的目的。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经说:“我建议把形象思维作为思维科学的突破口……这将把我们智力开发大大向前推进一步。”
      2.培养形象思维能力是提高数学学习质量的需要。形象思维的基本形式包括表象、联想和想象。在学习中,学生通过老师的正确指导获得正确、丰富的表象。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必须先有正确丰富的表象。表象是对过去感知过的对象和现象在头脑中产生的影响,它既能以直观的形象来反映现实,又具有一定概括性。没有表象就不可能有形象思维。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习时,学生要学会把抽象知识“物化”,想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能操作,有感受,能在头脑中产生影响,就有利于学生学习。在学习时如果遇到比较抽象的知识点或是比较抽象的习题,应该尽量联想成可以看得见的东西。3.有利于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
      形象思维可以直接利用感官接受具体形象信息,然后在头脑中形成表象,使抽象的语言变成具体的、直观的,且有些趣味性的概念,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产生学习的动力,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比如:《物质结构》中讲述电子在核外运动遵循统计规律时。可以通过启发和讨论的形式获得以下共识:蜜蜂在某一朵花上采蜜时,没有确定的飞翔路径,似乎没有规律。但经过长时间多次的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蜜蜂在这朵花的近处远处都可能出现,但蜜蜂总是在离花近的地方出现机会多。可以说这就是蜜蜂在对一朵花采蜜时的运动规律。然后引出电子运动的统计规律。学生就好像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统计规律,由好奇产生了对这门学科的兴趣。
      4.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抽象概念。
      理论,推测实验本质,提高学习效率。学生们运用形象思维通过直观的类比,联想等思维加工,使抽象难懂的概念、理论变成易学易懂的,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而且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要讲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电子、质子和中子都是微观的,如果只是用语言去描述,学生很难把思维给打开。而如果我们通过宏观物体,如太阳与地球的相对运动的形象描述,根据其相似性来引出电子对于原子核的相对运动,由宏观物体的运动特征对比归纳出微观电子的运动规律特征。通过形象的类比,既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又较好地激发了学习化学的潜能,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5.有助于其他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通过形象思维的培养,使学生的联想能力、类比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辨证思维能力等都会有相应的发展提高。在接受知识、发展智力和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必然会应用和带动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多种思维能力间是相辅相成的,比如我们在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同时,就会用到类比、创新、抽象和辨证等多种能力,从而得到多方面能力的提高。
      总之,形象思维是学习的基础,是学生发展过程中应重点培养的能力。且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是丰富、复杂而深刻的。同学们在实际运用中应结合不同的实际运用不同的表象语言、模型等不同的方式进行。想象思维能力的增强,会伴随或者带动其他能力的发展提高,会使学生在学习和以后的工作受益匪浅。
      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抽象逻辑思维是指人们在认识的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和推理来反映现实的过程。正如完全平方式,我们可以把它先分解成两个正方形和两个矩形,分别计算它们的面积,然后再把四个面积加起来,这就是一个证明完全平方式的过程。过程中运用的基本上都是抽象思维能力。中学生的学习开始以抽象思维为主,因此,我们应该充分重视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进入中学阶段以后,不论选的是文科还是理科,都不应该忽视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荷兰有一个磨眼镜片的工人里泼斯,无意中在透过两块镜片来看各种物体的时候,发现远处的东西好像就在眼前,于是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望远镜。可是,由于他知识基础缺乏,更因为抽象思维能力不高,结果,虽然发明了第一个望远镜,但是没想到从这两个镜片的偶然组合中抽象出所隐含着的普遍规律。而伽利略却不一样,他凭着自己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很快就研制了放大32倍的望远镜,并用来做天文观察,证实了行星绕太阳运转的哥白尼日心说,当时在全世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2003年的一位毕业生在毕业论文里这样写道:“预先变形对退火时间的影响”。事实上他只对四种材料进行了试验,一种是20号铜,退火时间缩短;一种是纯铝,退火时间延长;还有两种是紫铜、黄铜,退火时间没变。他的论文结论却写到:所以,预先变形对部分金属材料可以缩短退火时间。这个结论显然是不对的。究其根源是不符合归纳推理的原则。因为他只对四种材料做了实验,而且只有一种材料缩短的退火时间,是不可能得出“部分材料”这个结论的,这是逻辑思维能力没有培养好所造成的。
      同样文科方面的工作也离不开逻辑思维能力,当记者要采访名人,当作家要写文学作品,当编辑要编科技书稿,当语文老师要讲科技内容的课文时都需要逻辑思维的能力;更何况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是紧密相连的,可见抽象思维能力对文科学习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从小学进入中学阶段以后,人的智力发育基本成熟起来,已经从以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以抽象的逻辑思维为主了,这在初中阶段最为明显了。初中阶段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因此,在初中阶段,抽象思维能力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各学科的学习,成为学习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下面介绍一下如何提高抽象思维能力的途径。
      1.自学一点有关逻辑学的知识,了解抽象逻辑思维的方法。
      2.自我分析法。不论上什么课,都要对着课文认真思考一下这一课的来龙去脉和因果关系,为什么安排成这样的顺序?原因是什么?采用的是什么样的逻辑方法?换一种逻辑方法行不行?如果可以又该怎么做?不妨在学习的过程中坚持一段时间。这样自我分析得多了,抽象思维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
      需要说明的是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抽象思维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即在初中生的思维中,具体、生动的形象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他们的抽象思维经常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来助一臂之力。而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正处在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急速转化的过程中,他们已能够脱离感性支持,用抽象的理论做指导,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所以,初中生应重点掌握知识的系统性,以便为逐步形成复杂的概念系统打好坚实的基础;初中生在培养抽象思维时,要多用猜谜语、智力测验、趣味比赛等形式来进行,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高中生则应重点培养理论型抽象思维,力求对各种材料做出理论的、规律性的说明;高中生在培养抽象思维时,可多用解数学题、推导公式、演绎论证等方法。
      另外还要紧紧抓住初二这一思维的“关键期”。初一时学生的思维类型和小学高年级还相差无几,初二则是抽象思维的新起点,此时,逻辑抽象思维开始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是一种质的飞跃时期,在心理学中叫做“关键年龄”。教师、父母和学生本人都应抓牢初二这一关键期,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使抽象思维的起步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中学生无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都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此过程中要经常向老师请教。
      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这里所讲的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
      通俗地说,创造思维就是与众不同的思考。一般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指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或前所未有的,但一定是思维主体自身的首次发现或超越常规的思考。
      创造性思维就是创造力的核心。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颖独特是创造性思维的具体表现。这种思维能力是正常人经过培养可以具备的。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带有创见的思维。通过这一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能产生出新颖、独特的东西。更具体地说,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思索和分析,不因循守旧,能主动探索、积极创新的思维因素。比如独立地、创造性地掌握数学知识;对数学问题的系统阐述;对已知定理或公式的“重新发现”或“独立证明”;提出有一定价值的新见解等,均可视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果。牛顿小时候非常喜欢自己动手制作些奇奇怪怪的小玩意,如风车、木钟、折叠式提灯等等。药剂师的房子附近正建造风车,小牛顿把风车的机械原理摸透后,自己也制造了一架小风车。推动他的风车转动的,不是风,而是动物。他将老鼠绑在一架有轮子的踏车上,然后在轮子的前面放上一粒玉米,刚好那地方是老鼠可望不可即的位置。老鼠想吃玉米,就不断的跑动,于是轮子不停地转动。他还制造了一个小水钟。每天早晨,小水种会自动滴水到他的脸上,催他起床。等等这些都是牛顿少年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体现,可以说牛顿的伟大成就是跟他儿时就有的创造力是分不开的。
      创造性思维分成两种形式:集中思维和扩散思维。集中思维,是指对于由扩散思维提出的各种可能性逐一地进行讨论,做出比较,评价和选择,选出其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某一种可能性的思维过程。它要求达到的目标是迅速地对知识进行选择,采用科学而合理的方法将问题转化成最简单的一种,做出比较正确的判断,选择最理想、最合理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
      扩散思维,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思考者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全部信息,对单一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沿着不同的方向,进行各种不同层次的思考,多触角、全方位地去寻求与探索和发展新的多样性的方法和结论的开放式思维。扩散思维最主要的特点是多向性、变通性和独特性。表现在学习上,就是学生敢于超越传统习惯的束缚,摆脱原有知识的羁绊和“思维定式”的禁锢,大胆提出设想和独特的见解,以求标新立异,另辟蹊径,寻求具有创新意识的简捷妙法。然而,集中思维和扩散思维经常结合起来使用,是一个扩散——集中——再扩散——再集中的思维循环过程。每一次的循环都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进入到更高思维阶段,从而从创造性思维向更高水平发展。例如这道初一代数课本中的例题: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数小1,十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的和是这个两位数的1/5,求这个两位数。
      通过对这道题的分析,得出这道题既可以用列方程来解,也可以用列举法来解,这是一个扩散思维的过程。接着就需要从这两种方法中选择最简单的一种。比如,选择的是列举法,那么就再次进行扩散思维:十位上的数字比个位上的数字小1的两位数可能是:12,23,34,45……89等几种情况,可是哪一种最符合条件呢?既然是5的倍数,其个位数字必须是0或5那么在上述八种中只有45。通过两次的“扩散——集中”之后,我们可以选择最简便的方法来解这道题。
      当然,创造性思维并不仅仅是为了解代数题,这里只是用此做一个例子,来说明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培养发散思维
      人在这种思维中,可左冲右突,在所适合的各种答案中充分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性成分。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获得者、美国科学家格拉肖说:“涉猎多方面的学问可以开阔思路……对世界或人类社会的事物形象掌握得越多,越有助于抽象思维。”比如我们思考“砖头有多少种用途”。我们至少有以下各式各样的答案:造房子、砌院墙、铺路、刹住停在斜坡的车辆、作锤子、压纸头、代尺画线、垫东西、搏斗的武器......如此等等。(2)发展直觉思维
      所谓直觉思维是指不经过一步一步分析而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它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它即是发明创造的先导,也是百思不解之后突然获得的硕果,在创造发明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物理学上的“阿基米德定律”是阿基米德在跳入澡缸的一瞬间,发现澡缸边缘溢出的水的体积跟他自己身体入水部分的体积一样大,从而悟出了著名的比重定律。又如,达尔文在观察到植物幼苗的顶端向太阳照射方向弯曲的现象时,就想到了它是幼苗的顶端因含有某种物质,在光照下跑向背光一侧的缘故。但在他的有生之年未能证明这是一种什么物质。后来经过许多科学的反复研究,终于在1933年找到了这种物质——植物生长素。
      直觉思维在学习过程中,有时表现为提出怪问题,有时表现为大胆的猜想,有时表现为一种应急性的回答,有时表现为解决一个问题,设想出多种新奇的方法、方案等等。为了培养创造性思维,当这些想象纷至沓来的时候,可千万别怠慢了他们。中学生感觉敏锐,记忆力好,想象极其活跃,在学习中,在发现和解决问题时,可能会出现突如其来的新想法、新观念,要及时捕捉这种创造性思维的产物,要善于发展自己的直觉思维。(3)培养强烈的求知欲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说过,哲学的起源乃是人类对自然界和人类自己所有存在的惊奇。他们认为: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在人们感到“惊奇”时,在情感上燃烧起来对这个问题追根究底的强烈的探索兴趣时开始的。因此要激发自己创造性学习的欲望,首先就必须使自己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而人的求知欲总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精神上的需要,就没有求知欲。要有意识地为自己出难题,激发自己的求知欲。中学生的求知欲最强,然而,若不加以有意识地转移来发展智力,追求到学习上去,就会逐渐减弱。求知欲会促使人去探索科学,去进行创造性思维,而只有在探索过程中,才会不断地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不枯不竭,永为活水。一个人,只有当他对学习的心理状态,总处于“跃跃欲试”阶段的时候,他才能使自己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积极主动“上下求索”的过程。这样的学习,就不仅能获得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能进一步探索未知的新境界,发现未掌握的新知识,甚至创造前所未有的新见解、新事物。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