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子生高效学习法-第四章 做好复习工作

字体大小:超大 中大 中小 超小

     
      复习,是学生对以前所学知识进行查漏补缺的过程,是对知识的再次梳理和系统化,是提高学习效率不可缺少的过程,但复习并不是简单地把课本和笔记本再看一遍,它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2003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北京师范大学的肖×同学,在与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交流大会上,当一个低年级的学生问她为什么自己总是记不住学过的东西时,她微笑着说:“这样的事情我一开始也有过,但是当我在一本介绍学习方法的书上,看到了有关‘尝试记忆’的介绍时,我觉得问题解决了,从那以后我开始学习用尝试记忆的方法,结果那个期末考试我的成绩提高了很多,并且成绩一直都不错。”
      肖×提到的尝试回忆法是指在识记时,对要记的材料在稍觉熟悉,可以记住一些之后,便可以尝试回忆。回忆一遍之后,再着重看那些没有记住或记得不准的内容,然后再尝试回忆。如此周而复始,直至全部记住。在尝试回忆时也可以在回忆卡壳时随时看书,然后接着回忆。如果在识记之前,对识记的材料已经比较熟悉,有一定的记忆基础,也可以先不看书,一开始就尝试回忆,回忆之后再看书,然后再回忆。
      关于尝试回忆法的功效,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已做过大量测试,证明确实比熟悉之后背诵效率高得多。其道理也好理解,一是随时检验记忆状况,自然识记时针对性较强,目标明确;二是背与读相比,注意力更为集中,自然效果更好。
      尝试回忆法就是在背记过程中,不断地自己考自己。考的方法很多,主要是采用自己复述、自己默写等方式。这种方法的好处是:①可以及时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记忆情况。每次尝试回忆后,就会知道自己记住了什么,还有什么没记住。在进一步阅读时便可有重点、有选择地记忆。②可以激发人的学习积极性。进行尝试回忆,目的是逐字逐句地再现读物,这能促使自己逐字逐句地读,把目标对准那些尚未记住的材料。
      有些学生在记忆的时候,总是闷着头一遍又一遍地读。这种枯燥无味地重复诵读,往往不能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这样,就必然会降低记忆效果。尝试回忆,虽然比照本宣科费力气,特别是在回想不起来的时候,就要开动脑筋。因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一直处于兴奋状态,也就容易记住所读的材料。
      反复看过要记的材料后,试着不看材料。背诵一遍(或回忆一遍),若遇到困难再看书,这种利用反馈效应尝试背诵的记忆方法称为尝试背诵记忆法。
      例如,在熟记英语单词后,可以看着英文默写中文,也可以看着中文默写英文,然后对照一下答案,把不对的更正后,再记一下。又如,背诵课文,可以在熟记之后,尝试回忆一下,也就是自己背一下,背不下去时,再看,再记。又如,在识记一个比较复杂的数学定理证明时,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后,也可以尝试回忆一遍,当背不下去时,再看书,再记。
      实验表明,让记忆者了解自己的记忆效果,即给予信息的反馈,往往能够提高记忆效果。下面这个心理学实验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把被试者分成甲、乙两组。主试者让甲组学生对一篇课文连续看4遍;让乙组的学生对同一篇课文看一遍,尝试背诵一遍,又看一遍,又尝试背诵一遍。结果,一小时后,甲组只记得52.5%;乙组记得75.5%;一天后,甲组只记得30%,乙组记得72.5%;十天后,甲组仅记得25%,乙组仍记得57.5%。
      每次尝试背诵就是给予一次记忆信息的反馈。为什么利用反馈效应的尝试记忆法能够提高记忆效果呢?这是因为反馈提高了记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一篇材料识记几遍以后,总是有的部分已经记住了,有的部分还没有记住,或者记错了。反馈信息就可以告诉你哪些部分已经记住了,哪些部分还需要加工,帮助你了解自己记忆的进度,记忆的难点,然后,你就可以针对难记的部分集中力量攻下来。其次,反馈可以增强对记忆的自信心,从而给识记增添力量。如果对一篇较难的材料,或者较长的材料诵读几遍以后,就发现已经记住了其中的大部分,这就会极大地激发学习动机,以及取得成功的喜悦心情,充满信心地去完成余下的记忆任务。当然,也可能在你识记几遍后,发现自己还没有记住,心中不免烦躁起来,这时你应该懂得:“烦躁情绪将干扰记忆,影响记忆效果。”最好的办法是控制情绪,使自己心平气和,相信自己的记忆能力,或者这样想:“这篇材料难,应该多记几遍才能记住。”再次,反馈在一定的程序上可以消除疲劳,维持注意力的集中。闷着头一遍遍地读,这种枯燥无味的重复诵读容易产生疲劳,时间一长,注意力容易分散。如果在记忆的过程中,时时有关于记忆的信息反馈给你,无疑会消除一些疲劳,或者使疲劳延缓产生,同时又可以使注意力不断地集中在识记上。因此,尝试背诵记忆法比那种单纯反复地去念、去看、去写的重复记忆方法好。
      实践证明,许多中学生在学习时一遍遍地看书,很少合起书来回忆书中的要点、思路、公式等。结果书一看就懂,一放就忘。由于书一看就懂,不费脑筋,所以大脑兴奋不起来,常看见有的学生看着书就睡着了。如果在学习时不断尝试回忆,把想出来的内容写在纸上,然后再看书,头脑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动的状态,记忆效果一定会很好。
      如果你计划分几个单元的时间记住一份材料,例如记忆历史复习题,就最好运用尝试记忆法,这不仅有利于记忆能力的提高,还能加强知识的连续性。具体的做法是把学习内容分成几个部分,如A、B、C、D四个部分,再将这四部分在几天内记忆。那么,第一天可只记A部分;第二天可以在记忆B部分之前要把前一部分的要点回忆一下,如果没记住就再记一遍,然后再去记B部分;第三天,要先把A、B两部分回忆一遍再去记C部分的知识。依此类推,这样坚持下去,可以收到显著的效果。
      当然,有的同学担心尝试回忆太费时间,实际上尝试回忆所用的时间是越来越少的。表面看尝试回忆是一种“信息输出”,实际上信息在“输出”的过程中又被进一步加工和强化了。
      尝试回忆的次数越多,记忆就越牢。如果急于赶进度,每天不去回忆学过的东西,看来似乎是每天都学了不少的新内容,但实际上忘记的内容也一天天的多了起来。如果算总账的话,还是尝试回忆法的收获大,用的时间少,记得内容多。
      从教科书上找知识亮点
      英国著名教育家格普逊曾这样评论教科书:“教科书乃知识的根本,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基础。”对于中学生而言,知识的学习直接来源于教科书,如果一个学生连教科书上的知识都不能很好的掌握,就更不要说是提高学习效率了。所以中学生应该对教科书予以足够的重视。教科书是教育部门组织相关的专家、学者和有经验的教师依据教学大纲,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社会发展需要,按照科学的知识体系编写的。内容精练、严谨、深刻,是一般参考书无法代替的。
      复习时若不认真钻研,则难以达到教科书的基本要求,也难以系统地掌握中学阶段所学的知识,因为教科书是教与学的唯一凭据。就拿语文课本做例子来说,语文课本的目录是全书的纲目,它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但不少学生认为它无足轻重,只不过是课文的索引罢了。其实,我们凭借目录能复习把握的知识太多了,例如:
      1.运用目录掌握作品的作者、文章的体裁(因课文按体裁分单元编排),并可进一步回忆检测作者所处的时代、国别及其代表作。
      2.运用目录检测课题重点字词的解释。例如:《夜走灵官峡》的“走”,《触龙说赵太后》的“说”,《原毁》的“原”,《甲申三百年祭》的“祭”等等。3.运用目录,分析掌握各类文体知识。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属歌行体;《师说》、《原君》、《过秦论》属议论言语文体;《谏太宗十思疏》、《出师表》、《教战守策》属表策类;《醉翁亭记》、《石钟山记》属游记体;《呐喊自序》、《指南录》属序言体;《答司马谏议书》属书信体;《屈原列传》、《陈涉世家》、《项羽本纪》属纪传体;《梦溪笔谈》属科技类说明文;《狱中杂记》属杂记体;《五人墓碑记》属碑铭体。
      4.运用目录掌握命题形式。以主人公命题的,如《母亲》、《孔已己》、《泼留希金》等;以地点命题的,如《荷花淀》、《威尼斯》等;以线索命题的,如《党支部员登记表》、《土地》、《海市》、《项链》等;以事件或揭示主要情节命题的,如《智取生辰纲》、《群英会蒋干中计》等;以揭示象征义或比喻义命题的,如《夜》、《路标》等;以揭示环境命题的,如《虎吼雷鸣马萧萧》等;以中心论点命题的,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等;以说明对象命题的,如《故宫博物院》、《人民大会堂》、《苏州园林》等。
      5.运用目录,通过解题,进而复习语法基础知识,比如可以区别命题是什么词组:《简笔与繁笔》、《林黛玉进贾府》、《范进中学》、《高助还乡》是主谓词组的命题试;《离不开你》、《智取生辰纲》、《纪念刘和珍君》、《答北斗杂志社问》是动宾式词组的命题式;《皇帝的新装》、《奇特的激光》、《一件小事》、《威尼斯商人》属偏正词组的命题式。
      总之,目录的作用是很大的,只要善于利用,还远不止上文所述,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总复习阶段,切不可忽视它的作用。
      教科书除了目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之外,其内容本身更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方面,优秀的学生一般比学习稍差的学生更重视教科书的使用,这正是他们学习效率高、成绩优秀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2004年考上清华大学的陈×同学,是福建省一所中学的学生,他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学生,他的课本上做满了笔记,并且还有各种各样的符号。只要看见他的时候,手中总会有一本教科书,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从教科书上我能想起老师讲过的每一个知识点,教科书有笔记本比不了的优势。”正是由于他这种独特的学习方法,才使得他成为学校的重点培养对象,并且以超出清华大学录取分数线20分的好成绩,踏进了清华的校门。教科书是老师教、学生学的共同依据,也是老师对学生进行考核的重要依据。如果不重视教科书,不按照教科书提出的要求完成任务,就无法掌握课本中的精华部分,也不容易使基本能力得到提高。掌握了教科书,也就掌握了基础和命脉。
      而在现实的学习中有些学生的教科书,学完一遍之后书本看起来还跟新的一样,主要原因是他不重视学习教科书,盲目地认为只有多做习题才会提高学习成绩,结果造成学习时抓不住要点,致使学习成绩总是跟不上别人。
      因为课后复习时看教科书已经不再是像第一次那样了,而是在预习、听讲和回忆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对于通过课堂学习已经完全掌握的部分,就不必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这部分内容之上,有效的做法应该是集中精力在自己掌握不够好、回想不起来和比较模糊的部分。具体做法是在看书时,用红笔把书上的重要部分标上记号,对于自己比较陌生或容易混淆的部分,在书的空白处,用高度概括课文内容的语言以及有利于记忆、带提示性的语句写下自己的简要体会,以便在以后看的时候能很快地抓住知识点和关键部分,增强复习的目的性。
      例如,在看生物课本中的呼吸系统这一部分内容时,知道鼻腔的功能是使经过鼻腔的空气由干燥变湿润,由寒冷变温暖,由肮脏变清洁。为了便于记忆,可以在书的空白处用红笔写上提示,以便在以后复习这部分内容时,一看到当初写下的提示,就能很快抓住鼻腔的构造和功能之间的联系。
      而且需要强调的是,每当学习一个新概念时,都应该在教科书的固定位置把概念的名字写下来。这样做的好处是把教科书变成了一本概念工具书,有利于复习时的查找工作。
      有些学生,平时看书时不重视对教科书进行类似的整理,结果在考前复习时不知道该看哪部分好,没有重点的从头看起,既浪费了时间又收益甚微。甚至有的学生为了找一个知识点,翻遍了全书都没找着,等等这些现象都给复习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
      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科书中的知识亮点,只有做好起始工作,其他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充分挖掘错题的作用
      在平时做题的时候,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学生在作业或卷子发下来以后,对完答案,看看分数便一扔了事,从不认真更正错误;还有的学生见作业上错误比较多,干脆重做一遍,出过错的地方也找不到了,这样只会使错误永远的存在下去,严重影响了学习质量的提高。2005年河北省腾飞中学的许××同学,9月份就能在自己梦寐以求的清华校园里开始大学生活了。对于学习经验的总结,许××说:“要给自己建一个错题本,错题是暴露自己不足的地方,只有纠正了错题,才能保证以后不会再出现类似的现象。”许××开始也跟其他同学一样,同样的错误总是一犯再犯,后来他总结出了一条经验——攻错题,果然立刻见了效果,在以后的错题中只有自己还没掌握的知识点,而绝对不会出现以前做错过的题,这成了他以后的学习秘诀。
      其实题目做错的地方,正好暴露了自己在知识和能力上的弱点,经过更正,就可以及时补上自己的欠缺。如果用彩色笔在错误之处做上记号,写出正确答案,然后认真保存起来,将来复习时拿出来看看,就可以避免重犯错误,起到“提醒”的作用。因此一定要重视错题的重要作用。
      在大型考试之前,例如在中考前的10至15天之内,或期末考试的前一周内,应抽出部分时间来阅读自己以前做过的作业题或课堂上听老师讲过的重点例题,阅读的方法是自己先把解题过程看一遍,然后再合上书或作业本,把解题过程、方法、要点等在自己大脑中回忆再现一遍。所阅读的题也应是有选择的,应首先选择如下的题目进行阅读:(1)自己作业中的错题或没有独立做出来的难题;(2)体现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的、已做过的作业题或课堂上老师已讲过的例题;(3)自己感觉掌握得不够好尚需弥补的作业题或例题。经过调查发现,在复习的最后阶段用这种阅读回忆法读题加做题,比单纯做题效果好得多,因为在临考前,过去长时间做过的作业题或看过的例题有相当一部分已经淡忘,一些技能也已生疏,以前纠正过的错误也因纠正时间太久而可能重犯,如能采用上述方法读题,便可以在短时间内把这些较多的非常重要、非常关键、有针对性的信息重新印象深刻地集中于你的大脑中,并且使学过的技能得以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这会大大提高你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提高考试中思维的敏捷性,降低错误的发生率,所以会取得较好的成绩。而考前如果只做题不读题,因为做题速度远赶不上读题速度,所以数量有限,不能像读题那样在短时间内把大量关键和重要的信息集中于自己的大脑中,针对性也未必有读题那样强,所以不如读题、做题同时进行的效果好。
      因此,为了帮助中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特建议同学们建立几个“错题本”。所谓“错题本”,顾名思义,是指每次考试或测验之后,将做错的试题记录下来,分析错误,找出原因,使自己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如果学生在平时学习中重视这一环节,及时总结得失,对学习效率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进入中高考的复习阶段,大量的练习,题海浩瀚,如果想把所有做过的练习全部复习一遍,一则时间不允许,二则眉毛胡子一把抓,抓不住重点。如果你手头有一本“错题本”,复习时主要看曾经做错的练习,针对考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再进行认真分析,弄清原因,脑海里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建立错题本,必须注意以下内容:1.分门别类地把平时练习或模拟考试中做错的题,进行整理、分析、归类。
      2.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明确是答题失误,还是思维方法错误、知识错误、运算错误,这是建立错题本最为关键的步骤环节。
      3.把做错的原题在错题本上原原本本地抄一遍或剪下来贴在错题本上,并把原来错误的解法清晰地摘抄在错题本上,并在下面留有一块空白。
      4.纠正错误。当老师讲解出正确答案时,同学们手里要用红色笔,随着老师的讲解,在原题下面空白处记下自己没有做出来或做错的原因分析,最后按老师讲的正确思路,一步一步规范地把原题再做一遍,以便加深印象和逐步形成能力。如果此题有多种解题思路,可以在旁边用另一种彩色笔把几种解法的简要思路写上。5.定期归类、整理。高三学年一般实行月考制,因此,每一个月复习结束之前,教师应要求学生把这一个月解题过程中所犯错误进行归类整理,把它们分成知识型错误、思维方法型错误、运算型错误等几部分。这个过程是学生再学习、再认识、再总结、再提高的过程,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而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更加牢固。
      6.错题本上也可以记载一些非常典型、考查知识全面、解法灵活多样的优秀习题。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错题本并不是做好了之后就行了。它真正的价值在于你如何运用它:首先,经常阅读。错题本不是把做错的习题记下来就完了。同学们要经常在空闲时间或准备下一次考试时,拿出错题本,浏览一下,对错题不妨再做一遍,这样就使每一道题都发挥出最大效果,在今后遇到同类习题时,会立刻回想起曾经犯过的错误,从而避免再犯。做到同一道题不能错两次,从而减少习题量。如果各科都建立错题本,这样经常温故知错、持之以恒,学生的高考成绩至少会提高20分。
      其次,相互交流。由于基础不同,各位同学所建立的错题本也不同。通过交流,同学们可以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得到启发,以此警示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提高练习的准确性。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如果同学们能从做错的题中得到启发,从而不再犯类似的错误,成绩就能有较大的提高。中高考并不需要灯光下的熬夜苦战,也不需要题海中的无边漫游,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最为重要的。
      根据遗忘规律安排复习
      有的同学埋怨自己的脑子笨,连一篇较简单的文章也要读个把小时才能背出,刚刚记过的东西,等到用的时候却想不起来,于是再重新记一遍。他们常问:“背书真的有窍门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应该从人的大脑构造谈起。
      人的大脑有一个皮层,叫做大脑皮层,上面分布着不计其数的神经细胞。整个大脑皮层,上面分布着不计其数的神经细胞。整个大脑皮层有好几个感受区域,其中记忆区域是我们进行识记活动的主要场所。背书,就好比它在大脑皮层中印上一个个字。要把字记得清楚,就必须使它在大脑皮层中印得深。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对背的东西有深刻的理解。一般认为,背书的一项基本工作,是联想记忆。其次,要把文章词汇的每个含义都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画面。既使一时忘记这段怎么背了,只要联想到那一幅幅的画面,就会一下子回忆起那段文字来了。最后,要做到对特征的理解。如果说你在背书时记住了某段文字的位置特征,既使一下子忘了,只要联想起那个位置,那段文字也常常会浮现在你的眼前。
      当然,上述只是背书的第一步工作。要做到很快地记住某段文字,就要避免“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所谓“前摄抑制”将导致记忆效果差。反之,“后摄抑制”就是在进行记忆活动之后又马上进行紧张的学习活动,“后摄抑制”同样导致记忆效果差。人的大脑是人体的器官,它也需要休息和营养。在紧张的学习活动中,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而后它就要从兴奋状态转向抑制状态。如果在这个时候不休息一会儿,而紧接着进行记忆活动,势必会引起大脑的过度疲劳和供血紧张,就往往事与愿违了,反之,如果在进行记忆活动之后又马上进行紧张的学习活动,就会使记住的东西印象淡薄。这正如已经在沙滩上写上了一个字,又在其上面画别的东西。结果字和画掺合在一起,辨认不出了。因此,我们在背书的时候应尽力避免“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的发生。
      而针对已经背会的知识却总是想不起来,总要不断地背诵这种情况,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就是遵循人的遗忘规律来安排记忆。
      那么,如何根据遗忘规律进行记忆呢?
      1.要及时复习。
      复习贵在及时。这是由“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所决定的。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让三组学生熟记一篇诗歌,第一组间隔一天复习;第二组间隔三天复习;第三组间隔六天复习。要达到熟记的统一程度,第一组学生平均需要复习四次;第二组平均需要复习六次;第三组平均需要复习七次。可见,复习间隔的时间越短,复习的次数越少。实验结果表明:复习能做到及时,可以提高熟记的效果。遗忘曲线表明,遗忘进程是先快后慢。遗忘在识记后就已开始,识记后20分钟即已遗忘41.8%,如果间隔时间过长,遗忘得差不多了才复习,那就几乎等于重新学习,所以新学习的材料一定要注意及时复习。正如俄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乌申斯基所指出的那样,我们应当“巩固建筑物”,而不要“在建筑物崩溃之后才去修补”。
      遗忘的规律表明,学习后遗忘的速率是一个先快后慢的发展趋势。若能在遗忘刚开始时就进行复习,常能收到最理想的复习效果。
      2.经常复习
      要记忆牢固,就必须注意经常复习。随着记忆的不断巩固,复习次数可以逐渐减少,间隔时间也可逐步拉长。从时间安排上,最好做到:每天有复习,即当天课程一定要复习一次;每周有小结,即每周对当周学的课程要有个小结性复习;每章有总结;即学完一个单元要进行总结性复习;期中、期末考试则进行大复习。很多知识渊博的人都是靠经常复习来巩固记忆的。如马克思,他的知识极其丰富,掌握许多门外语,对不同学科的知识都有较深入的研究。拉法格在谈到马克思的学习方法时就曾说:“他有这样一个习惯,隔一些时间就要重读一次,他的笔记和书上做了记号的地方来巩固他本已非常精确的记忆。”
      3.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复习时间的分配对复习效果有很大影响。在复习时间的安排上,一般分为:集中复习,即将识记材料所需的时间集中使用,接连不断地反复识记材料;分散复习,即将识记材料的时间分散使用,识记、休息或其他活动交替进行。分散复习的效果要远远优于集中复习。2004年被复旦大学录取的蒋青青同学,有一套自己的复习方法,只要是学过的东西她都在第二天复习,以后间隔的时间逐渐加长,而且记忆效果很牢固。蒋青青同学的这种记忆方法正是我们要提到的分散记忆法。分散复习的时间间隔应如何安排呢?可由记忆材料的性质、数量及个人的知识水平、智力特点来决定。开始阶段间隔时间要短些,复习次数要多些;以后间隔时间可逐步长些,识记次数可减少。此外,分散也有一定的限度,并非愈分散愈好。有一项实验,比较分散学习的三种间隔时间组的记忆效果,结果表明间隔一天的组,平均需要复习4次就能达到熟记效果;间隔三天的组,平均需要复习6次;间隔七天的组,则平均需要复习7次。间隔时间过短也不利于记忆。有实验表明:间隔半小时,需要复习11次;间隔2小时,需要复习7.5次;而间隔10小时,则只需要复习5次就够了。由此可见;正确合理地分配复习时间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策略和有效方法。4.积极复习
      复习可分为积极复习和消极重复。一次积极复习可胜过十次消极重复,而缺乏学习动机,重复次数再多也不能熟记。消极重复不能改善学习效果,反而会导致退步。如书写不按正确方法练习,字不仅写不好,而且会越写越固定化,纠正起来都十分困难。复习得当与否,关系到学习水平的提高或降低,所以必须认识到影响学习效果的关键不是复习的次数,而是复习的态度和动机,以及复习的策略和方法。
      5.多种形式复习
      根据人的遗忘规律,机械、单调地重复会使复习变得枯燥无味,并引起大脑神经疲劳,大大影响复习的效果,因此一定要采取多种复习形式。如进行新旧知识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对外语等材料,可以通过多种感觉通道协同活动,采取听、读、写、说、译等方式复习;有的材料可以用理论联系实际,多方面找例证,加深理解;有的课程如数学类可以将熟记公式与做习题相结合;有的课程如语文类则可采用写纲要、概括中心思想与重点段落背诵相结合。复习是再学习的过程,通过适用默读法、默写法、尝试回忆法、互相提问法、编写提纲法、制作图表法等来提高复习的效果。复习时还应注意文理交叉,互补复习可提高效率。采取多样化的复习要比单调重复更有利于加深理解,巩固记忆。6.重点复习
      对所学材料不应平均使用精力和时间盲目地复习一切内容,应该对材料进行分析,分清主次和难度大小,然后有计划、有重点地复习。
      7.记忆自测
      在记忆保持的过程中,要注意经常对记忆进行自测,以检查其精确程度。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内容往往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记忆一定的时间之后,人们往往只能记住材料的大致内容,对一些细节上的东西容易发生遗忘。所以保持阶段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巩固这些细节。另外复习还要有认真复习的态度。每篇新课学完以后,间隔一段时间便复习一次。不要等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复习不仅仅是背几个字词,更多的是复习文章的写作特点、写作意图、语法、逻辑等。对文章的理解,不同的年龄,理解的深度与广度也不同。随着年龄与社会经验的增长,对整篇文章乃至一个词句的理解也会更深刻、透彻。因此复习还能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还有许多其他背书的方法。这里不一一点到。每个同学都要根据科学原理总结自己的背书经验。希望每个同学都能找到更多背书的窍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