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返回上一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吃喝玩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吃喝玩乐
     
     
     
     

西夕的咸菜黄鱼汤是无缘到嘴了,她似乎在割开手腕的前一刻,还试图为我做这道菜。也许是因为内心的纠结,一条黄鱼油炸到墨漆黑,梆梆硬地丢弃在垃圾桶里。历史教授把这条焦炭一般的黄鱼用保鲜纸精心包裹,捧在手里给我们看,丈夫看了看轻轻地叹了一口气,却把我的食欲勾引起来。我的食欲不是对历史教授手里的黄鱼,而是想起来很早很早以前,那个瘌痢头和尚讲我要远行吃饭的早上,我坐在好婆家的灶披间里,那碗放在我面前的隔夜菜——咸菜黄鱼汤。
     
     
     
     

咸菜黄鱼汤是宁波菜,宁波临海,海产资源极其丰富。好婆讲过:“在宁波,无论是富贵人家还是贫苦人家,咸菜黄鱼汤总是三天两头摆在桌子上的。黄鱼不分大小,只要新鲜就好,烧出来的汤一样鲜得一塌糊涂。”
     
     
     
     

还记得小时候,鱼摊头上的小黄鱼不是论斤卖的,而是论堆卖的,一角钱一堆。买到家里冲洗干净,刮去鱼鳞,捏住背鳍的根部向上一扯,整条背鳍就撕下来了。然后在肛门处切一刀,把肠子割断,再将两根筷子分别从鱼的嘴巴里插进去,左鳃一个右鳃一个,插入腹部以后把这两根筷子并拢,夹住肠子向着一个方向转几下,鱼内脏就绕到筷子上,这时候拔出筷子,内脏、鱼鳃统统带了出来。再就是撕去鱼的头皮,黄鱼的头皮很薄,撕去头皮以后头颅骨呈蜂窝状。
     
     
     
     

好婆告诉我说:“黄鱼还会叫的呢,每年立夏的时候。渔民们就是根据黄鱼的叫声捕捉它们的。”
     
     
     
     

黄鱼鲜嫩的肉质加上咸菜的独特口感,哦哟!这味道就好像宁波人的一句老话:“打耳光也不肯放”啊!想到这里,我咂咂嘴巴说:“好想念那个味道啊!”
     
     
     
     

丈夫在一边听到了说:“这又不是什么万难的事情,最多到纽约去走一趟,包你吃到饱。”
     
     
     
     

星期六,我们俩兴致勃勃地乘上了一辆华人的长途汽车。因为第一次开车进纽约时汽车被砸,以后便避免自己开车进入那个是非之地了。其实,进纽约的长途汽车很多,华人的长途汽车还是最新冒出来的呢。他们扬言:“只要‘灰狗’到得了的地方,华人的长途汽车也要开到。”
     
     
     
     

为此各个汽车公司雨后春笋般地出笼,你争我夺,甚至大打出手。还有人看见发生枪战,血流满地,这是另一种生存和吃饭场景。
     
     
     
     

现在汽车公司的争夺战已经平息,几个大公司各占地盘,小公司只好卷铺盖关门。这天,我和丈夫就是乘坐着玻璃还留有弹痕的汽车进入纽约的。丈夫原本执意坐“灰狗”,但是我说“灰狗”总站离开中国城太远,还是华人的长途汽车爽快,长驱直入中国城。
     
     
     
     

进了纽约的中国城就好像来到了一个杂乱的大庙会,够繁华也够肮脏够破烂。据说就是这个杂乱的大庙会,把意大利城也挤出去啦。人们在这里随地吐痰,乱丢垃圾,到处臭烘烘的,好像这个“落后”的垃圾桶就是中国。事实上中国哪里有像这样的地方,特别是上海,那是可以和纽约的第五大道媲美的呢。
     
     
     
     

丈夫一向不喜欢逛纽约的中国城,他不断地催着我寻找饭店,而我夹在这乱七八糟的人群当中像一只没头的苍蝇,乱撞一气。突然看到一个腰板笔挺、衣冠楚楚的老女人,正四平八稳地拄了一根不锈钢的拐杖行走在我旁边,连忙用国语相问:“对不起,请问哪一家江浙餐馆最好?”
     
     
     
     

老太拎起拐杖朝着斜对门一指,那里有块招牌“上海饭店”。丈夫穿过马路看了看,回过来说:“有点简陋,不大干净呢。” “问错人了,这个老太婆一定是个‘啊阙兮’,是没有进过大饭馆、见过大世面的戆大。”我用上海话说。
     
     
     
     

不料我的话音未落,一句上海话飞了过来:“啥人讲我老太婆‘啊阙兮’,是没有进过大饭馆、见过大世面的戆大?告诉侬,我在纽约五十多年了,就住在中央公园旁边,假如侬问我哪家俄国饭店最好,我会介绍侬去俄罗斯茶室,但是到中国城来吃饭,不是吃派头,是吃味道,正宗的味道,懂不懂?”
     
     
     
     

“不好意思,对不起,前辈,你讲得有道理,到中国城就是要吃味道…… ”看着这个头发梳得溜光,一副高视阔步模样的老太发起怒来,丈夫忙不迭地赶过来向她道歉,我则站在一边窘迫得不知道做什么才好。一忽儿,趁她喘气的空当儿,我缩头缩脑地跟在丈夫后面,快速地穿过马路,钻进了上海饭店。
     
     
     
     

店堂里座无虚席,一个不年轻的跑堂热情地上来招呼,一听就是上海人。这个上海人把我们带到窗边的双人座上,还没有坐定我就问:“咸菜黄鱼汤有?”
     
     
     
     

“有,有,不过我推荐咸菜黄鱼汤面,又好吃又实惠,包你们满意。” 跑堂说。
     
     
     
     

“汤面啊?有没有刺啊?”我有些怀疑。
     
     
     
     

“当然没有刺啦,侬看,这里很多外国人都在吃这道面,怎么可以有刺?”跑堂连忙说。
     
     
     
     

“好,好,就来两碗汤面,我最喜欢面了,不要放味精啊!”丈夫大概是饿透了,一只大碗端上来,连汤带面胡噜到嘴巴里。我仔细地看了看,去了骨头的黄鱼炸得够焦黄,咸菜也是碧绿生青自腌的,汤汁熬得雪白,有点好婆家里咸菜黄鱼汤的腔式。

丈夫吃完了,用餐巾纸擦了擦嘴巴说:“一会儿我请你去时代广场吃个甜点,再看看百老汇有没有新节目,满意了吧?” “我总归是满意的,只是不知道为什么,这道咸菜黄鱼汤里好像缺少了什么,我讲不出来是什么…… ”我皱着眉毛说。
     
     
     
     

“侬的嘴巴真厉害,我这道咸菜黄鱼汤都是按照最正宗的方式和程序做的,就是这条黄鱼和上海的不一样,不是野生的,是人工养殖的。人工养殖的黄鱼,当然没有野生的鲜美,看上去就不一样,肚皮上的皮也不是蜡黄的,我添加了日本的海鲜粉‘达夕’,还是被侬吃出来了。”跑堂走过来说,现在我知道这个跑堂就是这家餐馆的老板了。
     
     
     
     

“人工养殖的才好呢,现在海里有污染,又有寄生虫,还是人工养殖的干净,吃了让人放心。下次‘达夕’也少放,里面有味精呢。”丈夫真心实意地说,并用现金付了账单和小费。那个老板点头哈腰地谢了又谢,我们就离开了。
     
     
     
     

“在美国开一间餐馆真不容易,我一开始都没有看出来,这是一个老板在做跑堂呢。”我说。
     
     
     
     

“你的眼睛看得出什么?竟敢在上海人面前用上海话骂她,也只有你这样的马大哈才做得出来呢。”丈夫说着哈哈大笑。
     
     
     
     

“喂,喂,不要笑了,前面好像出事情了?那是什么?是殡仪馆啊?
     
     
     
     

怎么在殡仪馆前面打架?”我起劲地伸长了脖子。
     
     
     
     

丈夫拉着我就走,他说:“这种热闹有什么好看,晦气的啦!快走,我们到时代广场去!”
     
     
     
     

“嗨!嗨!侬快看,打耳光呢,哦哟,这一记的耳光打得清脆响亮,不得了,拳打脚踢的,快看,稀奇的呢…… ”我一边讲一边感到有些糊涂了,怎么好像是置身于当年的群架当中?这些不年轻的华人发疯了吗?为什么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大打出手,杀声震天?
     
     
     
     

“有人打架啦!”一个妇女拉着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迎面走过来,那个孩子跳来跳去说着,当母亲的只是拉着他快走。
     
     
     
     

我紧跟上去问:“什么人死啦?还要打架?”
     
     
     
     

“一个老先生,叫‘横竖横’…… ”孩子的母亲带着台湾口音说。
     
     
     
     

“横竖横?!”我和丈夫同时叫了起来。
     
     
     
     

“是叫‘横竖横’呢!听说在中国大陆相当有名,不知什么时候跑到美国。到了美国又没有经济收入,靠老婆帮佣带孩子度日,生活非常拮据甚至寒酸。有一次我老公看见他在中国城被人追打,说是欠债不还,老人家抱着头蹲在地上,惨不忍睹…… ”
     
     
     
     

孩子的母亲还在继续,我却打断了她的话:“他住在哪里啊?怎么会去世的?”
     
     
     
     

“好像是和别人同住在一间公寓里,只有一间大约十平方米的房间,吃饭也吃不好,更不要说医疗保险了,后来发现癌症,已经到了晚期,没有救了,客死他乡,好凄惨。”女人的话语当中充满痛惜,而我却为这个“横竖横”松了一口气:“总算是解脱了。”
     
     
     
     

我的母亲曾经说过:“这个‘横竖横’命里和监牢有缘,一生当中坐过好几次牢。”
     
     
     
     

姐姐说:“这个‘横竖横’老早住在我们的楼上,看到我们家里有多余的水果,就带了他的七个孩子下来,在我们的爸爸妈妈前面表演‘采茶扑蝶’。最小的女儿举着一把大扇子,在他的头上扑来扑去,扑完了以后,我们家的水果也就分光了。”
     
     
     
     

据说“横竖横”很有来头,但是我看来看去不像,无论是他后来的身价地位,还是他的谈吐风度,都好像一个底层的工人,后来知道他真的是工人出身,工人本色终生难改。那时候单位里政治学习,别人在读报,他缩在角落里,把一只干瘪的香烟盒子反过来,涂涂写写,学习结束了,他的一篇豆腐干文章也就写成了。送进晚报当即发表,他说:“今朝晚上的小菜铜钿着杠!”
     
     
     
     

我记忆当中第一次看到“横竖横”是在“文革”后期,那时候他是“现行反革命”,还在强制劳动,我的公公也属于强制劳动的对象。照理说这种牛棚里的“黑人”之间应该避免接触,省得惹出麻烦,冠上一个“黑串联”的罪名。不料这个“横竖横”真的是横竖横,他骑了一辆浑身都响就是车铃不响的老坦克自行车,来到我的婆家门口,大声呼叫我公公的名字,把全家人都吓到灵魂出窍的地步,原来他是来送自制番茄酱的。

那年代,小菜场的番茄非常便宜,只要两分钱一斤。“横竖横”背了一筐回来,在家里大做番茄酱。殊不知,这些番茄酱塞在细颈的瓶子里开始发酵膨胀,半夜三更砰砰砰打枪一样把瓶盖直冲到天花板,弄得天花板上“血淋淋”吓煞人。合用厨房的邻里们气得七窍生烟,但是不得不承认,那些番茄酱实在是最醇正的美味。“横竖横”好像很有“吃”的情趣,还自制过不少小吃,可惜吃了就忘记了,只记得那一瓶瓶的番茄酱,不很酸也不很甜,没有添加任何色素、增味剂、防腐剂,却有很浓厚的番茄原味。不知道“横竖横”在最后生活的窘迫当中,有没有想到过这些美味的番茄酱?
     
     
     
     

这天半夜从纽约回到家里,丈夫对我说:“在这个国度里,如果没有自身生存的能力,实在是很难有饭吃的。”
     
     
     
     

我说:“难啊,最近,我也一直在为自己的前景担心。”
     
     
     
     

“你不用担心,因为你有最好的自力更生能力。”丈夫说。
     
     
     
     

“是什么?”我问。
     
     
     
     

“烧饭做菜啊!你可以开饭店,不要以为我这是开玩笑,是真的,就开在我们的楼下,不要太大,小小的。客人多的时候多做点,客人少的时候少做点,生煎馒头菜包子,油煎面包葱油饼,或者干脆开面店,你就是做一碗冷面也比这里市中心的中餐馆好吃。”丈夫说。
     
     
     
     

“谁来吃饭啊?”我问。
     
     
     
     

“多啦,我的那些同事,只要听到你叫大家到家里来吃饭,哪怕是在外地出差,也要想办法赶回来的呢。”丈夫愈加认真了,他说他连饭店的名字也想好啦,就叫“吃饭”。
     
     
     
     

真的,我们这个小城真需要有一家像样一点的中餐馆,当年丈夫邀请中国大陆的几位著名导演来开会,他们回去以后,趁我们探亲便争先恐后地邀请我们进餐馆,他们说:“这两个人太可怜了,整个小城只有一家中国餐馆,蹩脚得一塌糊涂,所有的菜肴一个味道,吃到嘴巴发麻。”
     
     
     
     

想到这里,我起劲了,立刻就要开电脑作规划。丈夫一把拉住我说:“再这么折腾下去天也快亮了,你不要睡觉了吗?”
     
     
     
     

我笑了,老老实实上床去睡觉了。第二天醒来的时候,已经到了午饭时节。丈夫正在有说有笑地打电话,放下电话对我说:“今天晚上有人来吃饭,你要好好准备几个菜。”
     
     
     
     

“什么人啊?还要侬这么特别关照?”我问。
     
     
     
     

“你不认识的…… ”
     
     
     
     

“不认识的人,侬也会拉到家里来吃饭啊?”我抱怨。
     
     
     
     

“这个人和你爸爸认识,称你爸爸为老师。你不是要开饭店了吗?创造机会让你练练兵。”丈夫说。
     
     
     
     

“嗨,嗨,我的爸爸是老师,学生满天下,都叫到家里免费吃饭,我这个饭店要吃空啦!”我叫起来。
     
     
     
     

丈夫说:“那就去买。”
     
     
     
     

他一边说,一边拉我出去买菜。这时候我已经知道要来的老先生是一位老作家,曾经写过不少报告文学。在我读书的时候,他的“忠诚论”轰动全国。而我,在一开始就对此感到迷惑。曾经在科州做中文周刊的时候,想以记者的身份对他进行采访,却遭到了他的夫人的阻拦。我倒不在乎,因为我本身对无论是哪一种的“忠诚”都不感兴趣,我到了只知道“吃饭”的地步。
     
     
     
     

这天我们买了很多菜,有鱼有虾,有鸡有肉,我想这大概是前一天在纽约被“横竖横”的故事吓倒。我不知道这位老先生的生活是否会和“横竖横”一样困窘,我只想尽我的全力,让这位老先生吃一顿好饭。我知道老先生是东北人,于是精心炮制了一道小鸡炖蘑菇。这道菜原本是最最简单的了,可是美国的鸡和蘑菇不像中国的鸡和蘑菇那么鲜美,家里又不用味精,只好在制作过程中更加下功夫了。
     
     
     
     

“你最好不要在东北人面前做东北菜,这叫班门弄斧。”丈夫在一边说。

“吃的东西也是有人性的东西,只要尽心尽力地忠诚伊,总归会得到好的结果。”我低着头,一门心思清洗从中国带过来的香菇说。
     
     
     
     

“这好像又是一种忠诚啊。”丈夫笑道。
     
     
     
     

我回答:“我以为忠诚于吃的东西比忠诚于某一个虚无的信仰真实得多。”
     
     
     
     

“哈哈哈,实用主义大暴露!”
     
     
     
     

“没有我这个实用主义,侬吃啥?嘴巴都扎起来啊?”我反驳,又接着说,“这个实用主义是我到美国以后最大的长进呢!”
     
     
     
     

“你不要口无遮拦地乱讲话好不好?”丈夫说。“我从来就是这样的,我就是我,没有伪装,不要掩饰,哦哟,侬尝尝看,我的小鸡炖蘑菇怎么样?”我舀了一勺汤递给丈夫。
     
     
     
     

“好吃,真好吃。看样子美国的鸡也能煮出好味道。”丈夫又到锅子里舀了一勺。
     
     
     
     

“是的,这里的鸡不能煮一大锅汤,最好不要加水,就好像四川人的‘干锅’一样,一烧好就关火,烧过头了一点味道也没有了呢。对了,时间差不多了,侬帮我把桌子摆好。”我说着就把小鸡炖蘑菇盛到大碗里,端了出去。这时候我发现饭桌上已经摆满了菜肴了。
     
     
     
     

“不得了,十几道菜啊!就是来二十个人也足够了。”丈夫一边说一边把餐具、餐巾纸一一放好。
     
     
     
     

我说:“哎,听起蛮吓人的,十几道菜。可是我们中国人家里来客人,最少要做四个冷盘四个热炒,再来几个红烧菜和清蒸菜,就是十几道菜了。而外国人是前菜、主食、甜点,就算每样都是双份的,也只有六道菜啊。”
     
     
     
     

临时从大学里回来的儿子说:“外国人是一人一份分食制的,中国人是一大堆小菜放在中间共食制的,各有不同。可是我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中国人吃饭用碗筷,外国人用盘子刀叉呢?”
     
     
     
     

丈夫说:“是不是因为米饭和面食的不同造成的?中国人多稻谷,早就有‘黄帝始蒸谷为饭’的历史传说,外国人多狩猎,于是便用‘烤’, 从烤肉到烤面包。食物和烹饪的不同,造成了餐具的不同…… ”
     
     
     
     

丈夫的话还没有说完,一辆小车停到我家门口,车门一开,里面钻出来六个人,一对老夫妇带着他们的孙子,还有三个就是我们的朋友——新泽西大学的董教授一家。
     
     
     
     

把客人直接迎到饭桌上,也是我们家的特点,因为老先生是董教授带过来的,所以他一进门就先做介绍,我连忙说:“不用介绍了,如此著名的大作家,有谁还会不知道呢?”只字未提当年采访吃闭门羹的事情。董教授的夫人则在一边安顿几个孩子,虽然都不是小孩子了,但他们仍旧习惯自己坐在一起。儿子带他们上了二楼,他们以为远离大人比较自由。
     
     
     
     

丈夫从酒柜里拿出各种各样的中外名酒,董教授立刻站起来说:“你有这么多的好酒啊?老婆,我今天不开车了…… ”
     
     
     
     

丈夫一听到有人赞赏他的老酒,立刻高兴地说:“对,对,一醉方休!一醉方休!”
     
     
     
     

我看见老先生拿起桌上的西西里葡萄酒和苏格兰威士忌看了看,没有做声又放了回去。我立刻把那碗小鸡炖蘑菇放到老先生面前,我说:“吃菜,吃菜,不知道合不合口味。”老先生的夫人连汤带肉地舀了一大勺放进她丈夫的盘子里,又从当中夹了一块鸡肉,放进嘴里尝了尝说:“这只小鸡真好吃,又鲜又香,你怎么做的?”
     
     
     
     

董太太尝了一口说:“这哪里是一般的小鸡,是走路鸡,还是有机的,两元多一磅呢!” “是吗?”老先生的筷子夹起了鸡肉。我看到老先生慢慢吞吞地嚼咽着,以为他的牙口有问题,连忙说:“吃鱼,吃鱼吧,这鱼很新鲜…… ”丈夫在旁边听见了说:“这是银鳕鱼,是最好的鳕鱼。葡萄牙有名的特产,肉质厚实,味道鲜美,刺非常少。”
     
     
     
     

董教授接上来说:“银鳕鱼啊?有人称它是‘餐桌上的营养师’,它低脂肪,高蛋白,含有A、D 和E 等多种维生素。在葡萄牙还被称为‘液体黄金’,他们每年都有‘鳕鱼文化节’。”
     
     
     
     

董教授从文化节又讲到种种文化习俗,并延伸到了世界各地的文化。

董太太一听到鳕鱼这么好,连忙站起身来,夹了几块鳕鱼夹放进一只小碗,送到楼上的孩子那里去了。这个董太太实在是个很操心的贤妻良母,饭局开始还没有多久,已经跑上跑下好几趟,为孩子们送菜送饭。这时候,老夫人在一边轻轻问我:“这银鳕鱼是不是很贵啊?”
     
     
     
     

“贵是贵了一点,但是因为好吃,每次做鳕鱼都会吃得精光,一点也不浪费,不像有些便宜的鱼,辛辛苦苦买回家做好,结果因为不好吃剩下一大半,丢到垃圾箱里,很浪费的。”我说。
     
     
     
     

“不浪费就好,不浪费就好…… ”丈夫在旁边听到顺口说了一句。
     
     
     
     

“可是今天这么多菜就是要浪费的了。”老先生有些郁郁寡欢的样子说。这时候我注意到,整个饭局当中:丈夫和董教授大讲他们“吃饭”文化;董太太不断地为孩子们服务,似乎有点冷落了这对老夫妇。老夫妇讲得不多,吃得也不多。回想自己在家里无数次请客吃饭,还是第一次碰到这样的僵局,不知道是菜做得不对,还是酒上得不对,我焦急起来。
     
     
     
     

正巧在这个时候,老先生起身去了一趟洗手间,趁他从洗手间走出来回桌之前,我带他到儿子的书房看一看。儿子喜欢读书是出了名的,他个人藏书上千本,通常不会让人随便参观。今天我是到了黔驴技穷的地步了,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取悦老先生,只好把儿子的书房打开。
     
     
     
     

果然,一看到儿子四面墙壁上都是顶天立地的书籍,老先生立刻活泛起来,他一下子就从当中抽出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Lectures of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翻了翻说:“多数年轻人读过黑格尔的《历史哲学》(Lectures of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你儿子却读了这部《哲学史讲演录》,还做了不少标记,很不容易。”
     
     
     
     

“他从来也不乱花钱,一有钱就花费到书籍上了。”我说
     
     
     
     

“书籍是很贵的,那本《哲学史讲演录》还是硬封面的,大概要四五十美元了呢。”老先生一边说一边爱惜地把书翻到的背页,一看上面的价格是54.95 美元。
     
     
     
     

“你看我说的对吧?不过我可以拿到免费的。”说到这里老先生得意起来。
     
     
     
     

我连忙问:“哪里可以拿到免费的书籍?”
     
     
     
     

“图书馆啊,当地的图书馆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丢出一些书籍,放在门口的纸盒子里随便拿。有很多好书呢,你儿子这里的许多书都可以在那里找到。”老先生开心地说。
     
     
     
     

我心里一震,原本想说:“那有多脏啊,说不定还会带有细菌的呢!” 可是看到老先生终于流露出的笑容,我把想说的话又收了回去。
     
     
     
     

正在这时候老先生的孙子跑到我的面前,很有礼貌地问我:“阿姨,我可不可以向你提一个问题?”
     
     
     
     

我吓了一跳,心想这位大作家的孙子是不是要考我一下啊,我可是一个不读书不看报的人呢。不料这个十几岁的大孩子毕恭毕敬地说:“我看见楼下的茶几上有糖,我可不可以吃?”
     
     
     
     

我如释重负,立刻回答“可以,可以”,并拉着他到楼下的果盘里拿糖,我说:“多拿一点啊,我们家里没有人吃糖的,都是为你们准备的。”
     
     
     
     

“真的吗?那我都拿走了。”孩子说。
     
     
     
     

“不可以!” 老夫人厉声阻止。突然她又说:“啊呀,你的口袋里鼓鼓囊囊的是什么?快拿出来,怎么塞了这么多的面纸?从哪里来的?”
     
     
     
     

“是我给他的,他在流鼻涕,我就给他了。”儿子闻声下楼说。
     
     
     
     

“不要这么多,太奢侈了,我们家里有!”老夫人伸手想把一大摞的面纸从他口袋里掏出来,可是那个孩子紧紧捂着口袋说:“我们家没有,没有,有的是很粗的手纸,我的鼻子都磨出血了,我从来也没有用过这么柔软的纸,我想要。”
     
     
     
     

“不可以这么娇惯,贪图享受,这里的手纸已经比中国的手纸柔软很多了…… ”老先生接下来说。

“用这种软纸的手纸确实是一种浪费,粗糙的手纸可以锻炼皮肤,锻炼意志,锻炼…… ”我好像回到了“斗私批修”的年代,前言不搭后语地胡说着,连我自己也不知道在说什么。
     
     
     
     

我看到董太太莫名其妙地看着我;老先生颤颤巍巍地走到我父亲遗像前面深深地鞠了三个躬;喝得正来劲的丈夫和董教授走过来,抓起糖果大把大把往那个孩子的口袋里塞;儿子在一边说:“这些面纸已经从盒子里拉出来了,塞也塞不回去了,不用才是浪费呢。”
     
     
     
     

这天吃饭,吃得我精疲力竭。隔天,董教授在电话里笑道:“老先生回程的时候,一路上痛心疾首,他长呼短叹地批评我们这些年轻的知识分子,只知道吃喝玩乐,不关心国家大事,祖国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都不知道放到了哪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返回顶部
本站推荐
大饭店
邪樱
吾輩は猫である
舞月剑情录
生活之甜系列:海边漫步
孩子提问题 大师来回答
爱你七年有点痒
梁启超文集·书信
羊群入城
狼亲狈友之祸害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