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政界往事:大明王朝纪事-第12页

字体大小:超大 中大 中小 超小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曾经广受讥讽的诸如“小脚侦缉队”者流的历史渊源。而若从后来
        实际发生的事实层面判断,“小脚侦缉队”之类,可能是由此导致的诸多丑陋罪恶里,最为
        轻微的一种。从此以后,太多让人笑不出来的东西,由此演变着,生发着,弥漫在大明帝
        国及其以后的岁月里。譬如锦衣卫、东厂等特务组织的大规模出现与泛滥,显然与此种思
        路,同出一炉。
        于是,我们知道,事情开始变得不好玩儿了。(九)
        十、为了实现皇家利益的最大化,除了需要搞定农民之外,还需要搞定另两个社会阶层,
        姑且把它们称之为帝国的中部社会和上部社会。
        这个国家已经和牧歌、田园诗之类不沾边儿了。它根本就使整个国家底部演变成了一
        个大型集中营,活泼泼的社会变成了弹性甚少、具有高度刚性的板状结构。生活在其中的
        人们,被分割成无数个独立单元,相互间本来就少的联系,又被强力掺进互相监视的关系
        因素,于是基本沦为生产与生殖机器。期待着其间还会有多少生机、活力与创造力,是为
        奢望。
        诚如我们所知,上述情形中的一部分在后来一口气持续了六百年,直到 20 世纪 80 年
        代改革开放以后,方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就这样,朱元璋在大体完成对帝国社会底部形态理想化塑造的同时,也完成了他自己
        从放牛娃———农民———游方和尚流浪汉———争夺天下之豪杰———帝国皇帝这样一
        个心理人格的塑造。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会一再有机会看到,他的这种帝王人格塑造,还将在他对帝国
        社会中部与上部形态进行理想化塑造的过程中,惊心动魄地展开。与他已经做过的上述事
        情一样,其过程、结果和对后世中华民族的影响,至深且巨,创巨痛深。
        这里所谓的帝国底部,如上所述,指的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工匠即手工业者和
        小商贩而言。诚如朱元璋曾经做过和我们所知道的那样,每当社会动荡之际,这一部分人
        便自然成为动荡的载体。将他们牢牢钉死在土地、职业与有限的活动半径内,是帝国安详、
        宁静、和谐的前提与保障,也是朱家天下万世一统的前提与保障。这肯定是皇家最高利益
        之所在,也肯定是朱元璋的最高理想、出发点与目的地。
        朱元璋对帝国底部形态的塑造,在其思想最深处,显然包含了对皇家利益最大化———
        帝国长治久安,皇家万世一统的深切追求。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很快就会看到,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朱元璋所作的努力称得上
        是不遗余力。
        首先,实现皇家利益的最大化,问题并不仅仅出在农民身上。还有比他们更重要的社
        会力量需要关注。这更重要的社会力量,由帝国的另外两个阶层构成。只有像搞定农民一
        样搞定了这两个阶层,高高在上的皇帝才能够将自己的阳光雨露洒向人间的芸芸众生,从
        而真正实现皇家利益的最大化。
        相对于生活在社会底部的农民,我们姑且把这两个阶层称呼为帝国的中部社会与上部
        社会。
        所谓帝国中部社会,指的是传统上所说的士绅阶级,包括了城乡豪门富户、地主,和
        享有一定帝国特权的读书人。而所谓帝国的上部社会,则指的是占有了国家权力、社会公
        器的贵族及各级政府文武官员。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这些阶层之间关系复杂。譬如,官僚退休———当时的术语叫做“致
        仕”———回到家乡,就会变成当地的士绅,他们常常是真正的豪门富户;而士绅和读书人,
        经过荐举或者科举考试,经常一变而为官僚。假如他们触犯了皇帝或法律,可能沦入社会
        最底层;而底部社会的农民,又有可能经过寒窗苦读,进入士绅阶层,甚至成为官僚贵族
        皇亲国戚。由此可以知道,帝国内部存在着一种以皇权为中心的流动。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帝国社会结构是一个标准的金字塔状结构,广大的底部是农民,
        向上逐层缩小,依次为士绅,官僚,金字塔的顶部是皇亲国戚勋贵,塔尖上坐着半是神格
        半是人格的皇帝。在这个结构里,至少在人们有效地改变了自己的身份之前,各个阶层之
        间一级压一级的等级就像我们一眼看上去那样分明而森严。
        显然,这里的每个阶层都有他们各自需要追求最大化的利益,这是导致帝国内部充满
        冲突与搏杀的根源。
        一般说来,生活在社会底部的人们,其利益诉求最简单,也最容易满足。有人曾经把
        他们比喻成马铃薯,从里到外都很相似,彼此间却没有什么关系。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大
        家都是土豆,然后被装进帝国这个大麻袋里,仰望着赐给他们阳光雨露的皇帝。他们追求
        的阳光雨露并不多,大凡有房住,有饭吃,有衣穿,有田种,就可以了。哪怕仍然要承受
        官吏与大户的盘剥欺压,只要不是过分凶狠地无法忍受,他们就会对万岁爷充满感激之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