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创业潮-业余爱好成就大事业

字体大小:超大 中大 中小 超小

      创业者档案:邱虹云,1977年生于四川,1996年考入清华大学材料系,1999年5月参与创办北京视美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任总工程师、副总经理。2000年9月直读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硕士研究生。“视美乐”被媒体誉为中国第一家大学生高科技公司。2000年4月,视美乐与青岛澳柯玛集团共同组建北京澳柯玛视美乐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澳视),双方各占50%的股权。
        在众多学生创业公司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视美乐公司,媒体上似乎每谈学生创业必谈“视美乐”。1999年夏天,视美乐因获得上海第一百货商店股份有限公司的5250万元风险投资(一期250万元用于中试,二期5000万元用于批量生产)而一夜成名,其主打产品“多媒体超大屏幕投影电视”的发明人就是邱虹云,可以说没有邱虹云的这项技术就没有视美乐。
        1999年5月,邱虹云、王科和徐中等三名清华大学在校大学生创办北京视美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公司最初注册资金只有50万元,是邱虹云、王科几个人东挪西借筹集到的。注册公司之后,他们开始购置设备、研制产品、做市场调查。公司最初的办公地点是一间学生宿舍,后来又搬到一间学生活动室,让人联想到当年诞生过许多美国著名IT企业的车库。在第6次搬家以后,视美乐公司终于拥有了清华科技园的几套办公室,以及一个1000多平米的研发中心,开发人员也猛增到40多人。
        2000年11月7日晚上8点钟,我来到同方大厦对面四层小白楼的澳柯玛视美乐公司研发中心,在第四层的一间小办公室见到了邱虹云。这间小办公室门楣没有挂牌,所以我不知道叫什么办公室。里面有一张单人床,办公桌上放着各种各样的电子元件,凌乱不堪。邱虹云说就在这里谈一谈吧,我自己搬了张椅子坐在他的前面。桌上的东西没有收拾,乱得我一时不知把采访机放在哪里才好,不免有一些尴尬。调整好状态后,我立马问,在外面的人看来,你个人和视美乐公司一步步发展过来还算是比较成功的,你自己对个人和公司怎么评价呢?
        从开始到现在还是走了一段比较艰难的过程,目前公司也是处于艰苦创业的过程,我们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产品也马上要推向市场了,但我们越做公司越明显地发现这个难度很大,一方面是技术上的难度很大,另外方面是管理、市场,整个创业的难度都很大。我们开始的时候很大胆,后来是越来越谨慎。
        我说,你是公司的核心人物,可以说掌握着公司的命运,而公司发展到现在有没有经历过比较大的困难?
        也有,大概有几个吧。第一个困难期是从有这个创业想法开始到第一批资金到位,当时要获得一批资金是很难的事情,因为当时风险投资概念在中国也不是那么广泛,很多公司也并不那么容易接受这个概念,当时要找到创业板那样的一家投资公司是非常困难的。当时我们在两天时间谈了三十多家投资商,虽然我们的项目很好,但真正认这个风险投资的在三十多家投资商中没有一家。这跟很多方面有关系,一方面就是说,风险投资的理念大部分人并不是理解或认同,另一方面就是说,他们对我们能否把产品做出来也是持怀疑态度的。
        风险资金到位后,新的困难又来了,发现要把产品做出来是非常困难的。要把产品拿出来给别人评测,给别人使用,压力很大。生产这种产品会出现很多很多的问题,比如质量的控制,能不能被消费者接受被市场认可。
        对于公司的发展前景,困难依然会有,但我们还是很乐观,因为产品的使用效果是毋庸置疑的。可能在一两年以后,我们公司会进入鼎盛时期。
        我说,你是公司的总工程师,负责研发中心,这个研发中心目前状况如何?刚才上楼时,我感觉这个地方很神秘,刚粉刷过的走廊墙壁上挂着一幅幅木框水彩画。在一个走廊的尽头传来乒乓球声,有几个年轻人正在活动室打乒乓球。
        研发中心的开发人员有刚大学毕业的,还有以前退休的——这种人算是发挥余热吧。我们公司最大的部门是研发部门,这里的环境虽然没有那么完美,但我们尽可能把真正搞科研的气氛营造出来。我们不断地研发,不断地学习。
        大概在今年的年底,我们公司的产品就可以投向市场,到时会召开一个比较大的新闻发布会。
        我说,当初你选择创业,在现在回过头看来,是不是你最好的选择?
        当时选择创业,是受了一种气氛的感染。我自己还是喜欢发明创造,如果做公司的话,除了研究发明以外,可能还要做一些我不擅长的事情,比如管理呀,我心想通过做这个事情来全面提高我的能力。我们公司发展比较顺利的话,我们可能会进入新的领域去研究,或者进一些更基础的研究,有很多事情以后去做吧,现在我们最高目标是把我们公司做成国内比较知名的专业的制造商。
      视美乐的诞生,还要从清华创业大赛说起。1999年,第二届清华创业计划大赛在社会各界的关注、关心和支持下,历时7个月,获得圆满成功。以Acer宏基董事长施振荣、杜邦全球副总载彭定中、亚信集团总裁田溯宁、万通国际集团董事长王功权等为代表的企业界、投资界人士纷纷来到清华园参与创业大赛的各种活动。Acer明基电脑公司为本届大赛提供了赞助,施振荣先生为选手们作了题为“创业之路”的专题报告;世界最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咨询公司担任本届大赛的管理咨询公司;北京共和律师事务所担任本届大赛的法律顾问。
        5月中间以来,全国各大新闻媒体对清华学生中的创业行动和学校的创新培养、创业教育作了全面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四十多家企业和投资公司来人或来电对大赛表示关注并表示了对学生创业团队的投资意向。在这次创业大赛中,视美乐、FanSo、乐都和博创四个团脱颖而出,真正开始了他们的创业实践,在清华科技园注册了自己的公司。全国人大成思危副委员长对清华的创业大赛表示了极大的关注,他认为“清华大学在新世纪中应成为创业者的摇篮,而不仅仅是政治家、工程师的摇篮。”
        视美乐公司的主要产品——多媒体超大屏幕投影电视是集光学、电子学、机械等多领域专利技术合成的结果,它将广泛应用于家庭、教育、商业等领域,它具有清晰度高、性能先进、功能齐全、价格低廉的特点,是影音界具有革命意义的产品,正式投产后完全能取代普通背投电视、投影仪等显示装置。
        我问邱虹云,做公司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还可以获得物质上的回报,比如股份,你是怎么样看待这两方面的结合的?你将来的个人打算是什么呢?
        我希望经过这个过程以后能够进入一些新的领域进行新的探索,至于将来,有可能一直在公司做研究发明,也有可能到一些学校呀研究所呀等单位做科研。反正我的最终理想,不管是在公司,还是在其它的科研单位也好,希望能够从事一些新的这样的项目科研。
        我刚上研究生,这学期的课比较少,只有两门课,下学期的课会多一些。我的硕士导师对我比较支持,认为我所做的工作比较前沿,让我自己来定毕业设计的课题,这样我可以把自己在公司所从事的研究跟研究生课题结合起来。
        在我们创业的时候,有一位同事跟我说,你这样会很累的,压力也很大,你就先休学一段时间吧。当时我想过要不要休学,家长和老师认为应该把学业做好,很多人都不赞成“休学创业”这个观点,所以我最终还是读下去。
        我说,你作为创业的实践者,又是怎么看待“大学生创业”这个现象的?
        创业各种方式都有,有边读边创业的,也有休学创业的,这跟每个人的自身情况有关。比如说他在公司所从事的跟他在学校里所念的专业无关,而他有非常强烈的创业愿望,那他选择休学创业也是符合他的实际情况的。对于那些休学创业的,在我看来他们非常有勇气,也是非常有希望成功的。他们也会失败,但从他们这种勇气来看的话,他们即使现在失败了,以后也是会成功的。我上本科时业余爱好就是搞科研,经常搞一些发明。现在我在公司里白天不能处理太多事情,否则就不能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很多计算的事都是晚上来做,基本上除了这些没有其它事情。最近我妈到北京来了,她在生活上可以照顾我一段时间。
        我禁不住问邱虹云:“业余看电影看小说吗?”他腼腆地回答:“电影看得比较少,小说也看得比较少。”我忽然笑了,在我笑声的感染下,他也笑了起来,但笑容很快在他脸上凝住了。
        我说,你在公司里占有一定比例的股份,将来公司发展得很好的话,那你就是百分富翁,甚至是是千万富翁,你现在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看待这个“知识转化为财富”的?
        大部分情况下,这只是一种股份,事实上并没有那么多钱。假如某一天有那么多钱,我会建立一个实验室,或者开一个新的课题研究。公司做到一定规模后,我也希望能够回报社会。
        我问,可以不可以说你现在所做的是你最喜欢的事情?
        从广义来说,应该是吧。做一个研究者的工作自己也是喜欢的,最初的时候,我出于自己的兴趣搞发明,但发展到一个产品的时候,有时所做的会偏离这个方向,有些时候你所做的并不是你很满意的事情,但你不得不去做,比如说有些工艺,我们做出来好多东西,但那边并不认同,我们就感到很灰心,很失望。
        当时“上海一百”第一次注入资金是看重我们的实力我们产品的科技含量,后来“澳柯玛”跟我们合作也是看重我们的实力……归根到底,我们公司所从事的是一种制造业,非常传统的产业。
        在2000年5月19日的《北京青年报》里,有一篇专门关于“视美乐”的报道,大标题为“大学生创业身价3000万”,里面分为五个小版块,分别是“学生公司长大成人”、“大学生借钱当老板”、“风险投资启动创业引擎”、“雏鹰正在孵化”和“各地大学生热衷创业”。在“学生公司长大成人”的版块里写到:
        你能相信吗?清华大学的几名大学生白手起家办公司,在短短的10个月的时间里,就把公司变成了拥有3300万元资产的巨人企业。4月25日,清华的这家学生公司——视美乐公司对外宣布,他们已经和国内著名家电企业澳柯玛集团达成了合作意向,成立了新的公司,资金也从最初的50万元注册资金一下子变成了3300万元。(原第一百货的第二期资金5000万元没有投进来。)
        青岛的高新技术企业澳柯玛集团号称“中国电冰柜枉”,集团董事长鲁群生听说了视美乐的技术后,马上被它的广阔的市场前景吸引住了。作为传统彩电的替代产品,这种多媒体大屏幕可以广泛应用于众多的领域,有着强大的竞争力,而且由于技术设计上的突破,大大降低了成本,国内还没有其它企业能够自行生产。
        正是看中了这些优势,澳柯玛集团抢在别人之前拍出3000万元,与视美乐公司共同组建新的公司——北京澳柯玛视美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双方各拥有50%的股权。
        从公司刚开始成立发展到现在,越来越明显地发现我们一起创业的人是缺一不可的。公司做大了,分工就越来越细了,每个人所做的越来越专业化。一起创业的几个人当时天天在一起,到现在为止,不可能天天见面了,见到对方的时间少多了。
      正如报纸上所说的那样,如今的大学生已经不再满足于在象牙塔里死读书本了,他们正跃跃欲试地投身到创业热潮中去。清华创业园罗茁主任说:“今天的创业,决不是当年经商热的翻版,而是学生们把自己的创造性想法付诸于实践的冲动和行动。”
        我想,邱虹云是幸运的,因为他的技术发明能够被那么多专家和企业家所赏识。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院士赞誉他为“清华爱迪生”,但愿由他发明的产品能早日进入到每家每户。他说搞发明创造原先只是自己的业余爱好,从他的创业轨迹看来,我们至少应该受到这么一点启发:假如自己有什么业余爱好,可别轻易把它丢掉,说不定那个业余爱好就是你未来的人生,你丢掉它意味着你丢掉了自己的人生。
        人物印象:
        大概看了太多关于邱虹云的媒体报道,我对他充满了好奇,于是试着跟他联系,没想到他很爽快地答应接受我的采访。他上本科时住在二十三号楼,那幢楼我太熟悉了,有一个学期我在二十三号楼的建筑系宿舍住过,二十三号楼是清华建筑系和材料系本科男生宿舍,平时在楼梯上上下下,碰到不少材料系的学生,可见到邱虹云后,我对他没有似曾见过的感觉,他实在是太普通了。我是个平时非常注意观察别人的人,也许在二十三号楼的楼梯我曾经跟邱虹云擦肩而过,但他就是没有引起过我的注意。
        推开邱虹云的办公室,他正要送一个人走,我想跟他打个招呼,可他一句话也没说,跟那个人走了,我只好尴尬地笑了笑。我以为他会很快回来,料不到让我一个人在屋里等了差不多半个小时。
        访谈过程中,出现很多次冷场,对于我提出的问题他只说了几句就算完了,然后缄默不语,其实这是我事先料到的,因为从媒体报道中我知道他是个不善言谈的工科学生,在清华我见过很多这样的学生。只是现在我希望他能跟我说得更多,由于期望太高,所以难免有些失望。
        他太忙了,他把心思扑在研究发明上,我想那里才是他最自由最快乐的地方,所以我赶紧收拾东西匆忙离去,一秒钟也不敢多停留。
      土鳖派比拼海龟派
      创业者档案:姜晓丹,1973年生于北京,1991年至1996年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读本科,1996年至1999年在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读研究生,1999年3月获硕士学位。1998年8月参与创办北京慧点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任总经理。
        姜晓丹创业的最初念头是在1997年清华“3-8”舞会产生的,他的女朋友是舞会的组织者,他只好带一帮哥们儿去捧场。可是他们都不爱跳舞,就在门口聊天,聊着聊着就决定要一起干点什么。刚开始创业的时候一共有7个人,都是清华本科同学。公司刚成立时他每月只拿800元,而香港一家大公司给他开出了50万元的年薪,还承诺送他去美国读MBA,但他还是留在这个团队里继续创业。
        公司的简介这样写着:北京慧点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作为中国领先的电子商务软件开发和技术服务提供商,致力于世界级的电子商务应用平台的开发和国际水平的专业化电子商务技术服务的提供。公司自1998年创立以来一直进行Internet/Intranet应用研究,以企业用户为主要市场对象,致力于研究并引入当前国际最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软件技术,并以之导引应用软件开发过程,力求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满足企业实际需要的管理、艺术、技术有机统一的软件精品,在国内率先将知识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导入企业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系统的实施。
        慧点人的奋斗目标是成为中国最好的软件企业,使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合适的人,以实现最佳的决策。慧点科技的技术主体由清华大学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的十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构成,目前公司有员工62人(现在还不断地招人),21人毕业于清华大学,研发人员中16人具有硕士学历,2人具有博士学历。公司主要产品有:Indi.web 2.0虚拟Internet系统管理软件、Indi.office Universal通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和Indi.image1.1文档扫描管理系统等等。企业获得的荣誉有:中关村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获得者、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首批创新基金获得者、北京市火炬计划项目承担单位、全军后勤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863/CIMS主题目标/产品承担单位等等。
        姜晓丹说公司业务是帮助企业向电子商务转型,如果把电子商务当作房地产,我们就是设计院和建筑队。
        2000年11月8日下午四点半,我按约好的时间来到海淀六道口创业广场慧点科技公司,在二楼的总经理办公室见到了姜晓丹,他热情地让我在他办公桌前面的沙发椅坐下来。由于他晚上8点钟要和清华一位老教授要乘飞机去沈阳,我们抓紧时间切入了访谈的正题,我第一个问题问他目前公司的状况怎么样。
        从发展这一点来讲,我们还是非常自豪的。这两年来按创业园老师的话说,慧点走的是稳健发展的路。我们确实在一步步地成长,到现在来看已经摆脱了创业期的这种稚嫩。我们不是说企业是法人吗,法人也是人,现在慧点应该属于会走路的这个阶段了。为什么说刚出生的小孩要过百日呀?因为百日之内的小孩生命力最差,最容易夭折。慧点现在看来差不多是一岁样的了,会走路了,会说话了。我们现在所做的是学会奔跑,学会认识新的东西。
        我说,你们公司主要靠什么发展下去呢?
        第一个是团队,慧点是一个软件公司,它可能最关键的靠的是人,就是我们这个团队,而我们这个团队也是非常自豪的,有二十多人是清华毕业的,我不想跟清华创业园里的其它公司比了,我们这个团队的层次水平在国内来讲都是比较高的。尤其令我非常自豪的是,也是我们这个团队非常好的地方,这两年多来,大家都一直在努力,没有只顾着眼前的得失或者怎么样,每个人的参与意识都非常强。你也能看得到一些企业退出历史舞台了,其实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它的内部团队分裂等问题。我们的最初团队有10个人,到现在我们团队不但没有分裂,而且大家还在保持着一直有的这种热情,这种凝聚力,并且越滚越大,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现在公司员工扩充到八十多人了。
        第二个是观念,刚才说人是我们的基础,但是呢?为什么能够把这个雪球越滚越大?慧点做的一个相当不错的事情是,慧点创造并维持了一个比较开放的企业文化,我们在不断地吸引并期望越来越多的优秀企业管理者进来,加入到这个团队来,而且这个团队非常的开放,能够融汇在一起。我们现在董事会里面有一半的人是原来我们团队之外的,而且这一半在公司的决策里面起着很关键的作用。我们经理层里面也有一半是创始团队之外的,大家磨合得非常好。
        第三个是现实给大家发展的速度,慧点能发展得这么快也是非常幸运的,社会环境给企业创业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其实,对于企业来讲,企业给员工创造的价值应该是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那么我觉得在慧点工作体现了这种物质和精神的协调。在物质上,刚开始创业最好的时候拿八百块钱,不好的话就不拿钱,我们叫生活费,供济制……那么到现在,大家可以按正常的薪金标准来走。过去在精神上,大家在不断地挑战自己,完善自己。我强调的是大家工作一定要开心,如果不开心的话,我也不勉强大家留在慧点。
        我说,公司发展到现在有没有经历过比较大的困难,而你自己在此当中有没有受过比较大的挑战?
        其实,各种各样的困难都经历到了,一直都存在。前段时间媒体的报道我很不高兴,我觉得新闻记者也好,媒体也好,它是个放大器,当创业这个事好的时候,把它吹成一朵花,清华创业园成立的时候,那么多人来报道,我觉得奇怪呀,有什以好报道的?一种就业形式嘛,有什么好奇怪的?我觉得创业园里面的公司整体都不错,就有那么个别的公司有困难的时候,报道的调子马上就翻过来,这可不太好。
      还是回到刚才说的人的例子上,是小孩嘛,在成长过程中必然要感冒发烧。咱们也一样,我以前身体不太好,当然现在不怎么常生病了,但小的时候呢,什么扁桃体发炎呀,明儿什么磕呀碰呀……老是病假。不能就说:“不行,他已经死了。”或者说怎么着,然后到处去报丧,让孩子更觉得没有希望,本来是一个感冒,然后转成肺炎,到最后真的让他死掉了。
        慧点在有“大学生创业”这个媒体概念之前就创立了,现在发展得也比较快,我不希望在宣传把我们跟学生创业连在一块,我们是创业公司,和所有的创业一样。
        前两天看到一份报纸我觉得挺逗的,说创业有两派,一派叫海龟派,海外归(归与龟谐音)来的;一派叫土鳖派……
        姜晓丹突然哈哈大笑起来,并且重复着说“土鳖派”三个字。土鳖是骂人的词,用在“神圣的创业”上面,确实好玩,我也偷偷地笑了。我想到了“土博士”跟“洋博士”的区别,没想到没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年轻人创业被谑称为“土鳖派”。姜晓丹认为没有什么学生创业与非学生创业的区别,大家走到市场上是一样的。接着,我问姜晓丹,一个人怎么样才能成为成功的企业家?
        说实在,我到这个位置(总经理)上来是一直有这个愿望的,我喜欢做技术型的干部,能把自己的想法实驰下去,凭能力办事,而不是算计人。
        上本科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能不能做个实业呀,做这个公司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精神上的,我看重精神,我对物质的要求不是很高,但最近有人说:“不想当大款的可能就做不好企业家。”另一方面是理想,慧点里有很多人是把创业当作理想来奋斗的。
        做为慧点来说有两块理想,一个就是信息化这方面的朝阳产业,IT技术。对于中国,如何没有制造业来支撑的话,谈不上什么强国,因为你没有根基呀。我们所做的就是用我们的软件技术给传统产业制造业服务,去帮助中国的企业加入到国际的竞争里面去,提高中国企业的利润。第二个理想是中国的软件业,这跟我们当中一些人的偏好有关系,我们很喜欢软件技术。我有一个大胆的假设,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有电的地方就有Internet,带电的东西就有软件,那么未来软件它真的是一个产业,像现在的纺织业,它可能不再是个高科技的东西,随着产业的转型就变成传统产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软件甚至成了劳动力型的产业。在这里面谁能够解决成本、质量、效益问题,谁就能取得胜利。我们能够看到软件,美国在做,巴西在做,印度在做,还有爱尔兰呀,冰岛呀……在这方面都投了很大的力量。中国的软件业相对落后,我们慧点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做中国最好的软件企业。最好应该是最大了,我们是“土鳖”嘛,留下来了(指不出国)就应该为中国软件做点事。
        我说,你自己认为不看重物质上的回报,其实在创业的过程中,你的财富就已经不断地在积累,只不过还没有兑现成人民币或美元而已,你是怎么看待知识创造财富这个社会现象的?
        我上研究生研究的课题是知识管理,为什么叫知识管理呢?以前的管理是人、财、物,现在已经把知识作为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美国有各别州提出立法,把知识作为财务化管理来体现,知识就是资本。
        今年年初我有幸参加了中关村三代创业者的座谈会,探讨中关村的未来,我觉得我们已经是后来者了。会上出现了一个一闪而过的不愉快,跟我们同辈的一个创业者认为,现在的时代是我们的时代了,所有的经济规则都是我们的规则了,你们那一代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柳传志(联想总载)不这么认为,我也不这么认为。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平台上,但是所有的平台都是沿着它自有的规律在走的。你说经济泡沫呀,真实过去一样嘛。咱们上大学之前生物火得不行,其实那时就是生物泡沫的时候,这些年泡沫沉淀下来,但是你看,随着基因的突破,现在生物又开始仰上去了。所以,这不是什么IT的创造,所有的东西都是这样的,过去电子呀汽车呀都经历这么一个规律。我认为过去不存在的,我们在开创新的领域必然会有迷失自己的方向的时候。
      我说,你刚才谈到中关村三代创业者的座谈会,你有没有比较欣赏的创业者?
        在国内,我很佩服柳传志,他能够把一个企业管理成军团一样。人家认为高新技术企业应该是那种不拘小节的、穿牛仔裤的、留泽楷头那样的……但是在联想,它是另外一种形象存在。国外的,我很佩服比尔-盖茨的技术天赋……反正我觉得我不如他们。
        姜晓丹又一次哈哈大笑。我说,把企业做得很成功的故事称之为神话,你自己是不是也觉得在带领一批人在创造神话?
        我刚才说了,我不如他们,但我想做的呢,我希望能去支持去服务一批有销售天才的人,有技术天才的人,大家在一起为慧点科技在做,所以说我看重的不是回报,而是我想把这个事业做得有多大,这可能也是我的特长,我也有信心。在这种情况下,将来慧点科技我想做得也不会比他们差得多。
        前段时间我看过一样东西,叫土壤学说,就说你做这个企业呢,是做一个屋顶,还是做一片土壤?你做屋项呢,你很高很大很有能耐,你象一片屋顶把员工把事业罩在屋顶的下面,让它们去生长。你屋顶有多高,企业可能就会做得有多高,相对来讲,我更愿意去做一片土壤,我希望我这片土壤是非常肥沃的(姜晓丹低头瞧了瞧自己,笑着说自己挺胖的),能够让大家在这片土壤里竞相成长,长得最高的那个人就是慧点科技最高的高度,我可能不是那个最高的人。
        我说,你能够这么想这么做,也是你的魅力所在。接着,我问姜晓丹做为一个创业的实践者,是怎么看待大学里的创业热潮?
        “大学生创业”这个概念有泛化的地方,因为我们是搞科技的,在国内算得上最早开始研究这个Internet的,探索了很长时间关于Internet是怎么定义的,后来得出结论,Internet是个商业概念,没有明确定义。我觉得“大学生创业”也是这样,它是个媒体概念,没有明确定义。你说我们算是大学生创业吗?沾边是吧。像鲁军(FanSo总裁)休学创业,那算不算大学生创业?那些在海外读完研究生回来创业的算不算大学生创业?就说那个算主流?感觉这里面是个筐似的,谁都可以往里面装。只要你念过大学,都可以算大学生创业。其实,创业就是在创造事业,我不喜欢“大学生创业”这个词。
        对于去年爆炒的大学生休学创业倒有一些看法。在我读本科的时候,我是我们系学生科协主席,在清华科协是个挺重要的组织,因为团委、学生会和科协是三驾马车。我们负责的是学生课余科技活动,一直到我毕业之前,也都叫学生课余科技活动,不是像现在所说的学生创业。在我上研究生做辅导员时,我常跟那些学生说,一是要有自己的想法,即使这个想法是错误的,不要人云亦云;二是要有深厚的知识体系,因为有了这个才能成为一棵大树,而知识体系的建立是需要在学校里积淀的。
        我对休学创业不是很赞同,但也不是绝对的。如果选择放弃未完成的学业出来,就要义无反顾,不能想着:“唉,我回去念书该多好啊!”我觉得做人做事很多时候就怕脚踏两只船,脚踏两只船的大多数掉到水里去。
        办公室里再次充斥着姜晓丹爽朗的笑声,我对他的的访谈结束了,正好半个小时。我想,外面的员工们听到总经理这么开心地笑,对慧点科技的未来会更加有信心的,因为从总经理的精神状态里就能看出一个企业的面貌,倘若企业做得不好,总经理还能笑得出来吗?姜晓丹最后跟我说:“我已经把全身心给慧点了。”我想他是属于脚踏一只船的那种人。
        人物印象:
        在见姜晓丹之前,我想象在公司里的他肯定是穿西装扎领带,满脸严肃,就象在《中国青年报》见到他的照片那个样子。可他不是,他穿着一件极其普通的灰色夹克外套,没扎领带,看不出老总的派头。他个子很高,身材魁梧。不知道是因为他最近有什么高兴事,还是因为性格是这个样子,在交谈过程中,他总是乐呵呵的,笑容可掬,一副春风得意的样子。
        由于晚上他要去沈阳,所以只能给我半个小时,我的神经绷得紧紧的。本来时间就短,可老有电话打进来,公司的员工也常进来找他有事,他也跑来跑去,所以访谈一次次地中断,又一次次地恢复,以致在他坐回老板椅时,他不好意思地说:“我都不知道在回答你什么问题了。”我说没关系,我已经习惯了,采访别的一些老总也是这样的。是啊,我不会计较这个的,我从来不敢奢求接受我采访的公司老总们能撇下公司业务完完整整地给我半个小时、一个小时或者两个小时,甚至更多……对方能答应接受我的采访,我就已经很满足了。
        慧点这家公司比我想象得还要大,而且让我非常吃惊的是,在公司我偶然碰见了以前在清华十四号楼经常见面的一位朋友,这位朋友的技术水平很高,念到研究生二年级因为申请出国而中途退学,美国密歇根大学给他来了全额奖学金可他因为不喜欢那个专业不去了。离开清华时,他跟我说留在北京打工,没想到他跳槽到慧点来了。由此我可以想象,慧点确实吸引了很多“有志青年”。我匆匆忙忙地离开了公司,但姜晓丹的最后一声感慨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他藏在笑容后面的苦恼。他本来准备让那位年纪已高的清华女教授坐软卧去沈阳的,于是联系买票,他放下电话后对我说:“唉,连票贩子也要打交道?!”我也无奈地笑了笑,我理解他的话,而且是非常的理解,因为我曾经也有过相似的感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