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子生高效学习法-第一章 提高学习效率从预习开始

字体大小:超大 中大 中小 超小

     
      九层高台,起于垒土。同样道理,好的学习成果源于好的预习。那么,怎样才能提高预习效率呢?本章将为您提供有效的预习方法。
      认识预习的重要性
      一个学生原来学习很吃力,课后要花大量时间看书,还要不断地求助老师和同学,做作业的效率也很低,学习成绩一直难以提高,精神压力很大。不久,老师发现他在学习上有了显著的进步,情绪也大有好转。后来,老师在他的总结中找到了答案,他说:“20分钟的预习,改变了我学习的被动局面。”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学生在2004年的高考中,考取了一类本科院校。
      做好预习可以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了解课本的大体内容,从而促使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也就是说,预习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学习效率和成果。
      预习效果不好会直接影响课堂的学习效率,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学生上课时顾得上记笔记,却顾不上听讲,顾得上听讲,就顾不上思考,忙得不可开交,而结果常常是一样都没做好。好的课前预习直接关系到整个学习效率的提高,也是培养主动学习的重要措施,每一名中学生都必须坚持和抓好。尤其是那些感到学起来比较吃力、课堂上“听不懂”的学生,更应该注意提高预习效率。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在精读指导前,得先令学生预习。可见不论从先人的经验之谈还是现实的实践来说,课前预习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上课的特点之一是老师讲课要面对全班学生,因此,不会照顾到每个同学。如果在听课时出现了知识障碍,查看过去的教科书,就有点儿晚了;问老师和同学,就要中断老师讲课和干扰同学听讲,也不行。可见,在课堂上再去及时地处理知识障碍是不可能的,而只有好的预习才能改变这种低效率的学习状态。
      1.预习使学习更有针对性
      经过预习再去听讲,上课时的积极性和目的性往往比没有预习时要强,在这种积极的状态下学习,何愁学习效率不高呢?大家都知道,实际上预习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再加上个人能力的限制,因此,不可能在预习时全部领会教材的内容,总会遗留一些不懂的问题,盼望着上课时能得到解决,这样,听课时的积极性和目的性自然就比较强了,课堂效率自然而然就高了。
      举个例子,如果学生要对所学教材内容进行两次阅读,一种方案是把两次阅读都放在课后进行,另一方案是一次放在课前去预习阅读,另一次放在课后去复习精读。研究表明,后一种方案的学习效果远胜于前者,这是因为课前预习使学生对教材的内容、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有了初步的了解,理清了文章脉络,使学生做到心中有底,从而增强了课堂学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减少了听课的盲目性,大大降低了听课的难度,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生“听不懂”的局面和课堂上忙得不可开交,而结果却头昏脑涨的局面。为学生在课堂上变被动学习为“提前思索,对比听课”的主动学习创造了条件,从而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2.预习是新旧知识的桥梁
      著名专家杨再隋教授也曾说过:在学习新知识前,让学生利用一些学习资源进行适当的预习以建立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预习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同学们在预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地方,在强烈的求知欲的作用下,学生会自主地回想以前学过的知识点,来帮助解决新的问题。这就构成了新旧知识的联系。总之,坚持课前预习,不仅有助于扫除学习新课时遇到的知识障碍,还会给课堂学习带来直接的好处,对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逐步建立起概念系统,形成知识系统,都有很好的积极作用。3.预习可以锻炼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学习效率,而在预习的过程中恰恰能使思维能力得到锻炼。有了课前预习做基础后,学生的课堂听课就可以提前思考问题,或是在老师提出问题尚未给出解答时,自己便提前认真思考,提出自己的设想、看法或解决问题的方案,也可以积极参加集体讨论(小组学习),也可以对老师即将要讲解的例题自己先做一遍。总之,学生的思考活动要尽可能地走在老师讲解之前,然后把自己所想的与老师解答的或同学们的见解作一番对比,自己错了,想一想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错;自己对了,也想一想自己成功的经验和体会,有无不足之处,有无更好的解决方法。比照学习老师或同学解决问题的方法的长处和优点,以彼之长补己之短。这种主动的积极的课堂学习,可以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智力得到提高,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掌握得更扎实,如此学习效率就提高了。
      4.预习有助于提高听课效果
      同一班级,坐在同一教室,听同一位老师讲同一内容,但同学们对新课的理解和吸收水平却有很大的差别。这是因为有的同学课前不预习,上课时匆匆打开课本对新课内容一无所知。听课完全处于一种盲目被动的状态。听天由命,一节课下来有的地方听懂了,有的地方似懂非懂,遇到知识障碍就像听天书,这样怎么能提高效率呢?有的同学听课是有备而来的,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对所学新课程有了整体的了解,对新课要讲什么,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心中有数,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明白了哪儿需要重点去听,哪儿可以略听,从而可以在这个时候补落下的笔记,提高了课堂效率。
      预习时虽然不能把教材全部弄懂,但是只要努力总能弄懂一些。学生对自己弄懂的东西会产生更浓的兴趣,对那些虽经努力但仍未弄懂的东西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听课,精力自然就会集中到新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上。听课时,目的就会明确、注意力就会集中、思维就会主动。再经过老师的讲解、指点与启发,对知识的领会便可以进入更高的境界,何愁效率不高。
      另外,预习使学生有精力去考虑更深层次的问题。如,当老师讲到预习时已经弄懂了的内容时,可以验证一下自己对知识的领悟是否正确。也可以向老师学习考虑问题的思路,看老师是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老师的高明之处。
      如,有一位同学在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时说:“有了预习这一环节作保障,课堂上我很轻松。思维活跃,不局限于老师讲的或书本上的思路。我力求找出问题,想出自己的方法。这样,不仅有利于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还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
      根据对北京市1000名初一至高三学生的调查,重点学校有25%的学生、普通学校只有17%的学生能够达到预习要求。也就是说,有75%的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从这个简单的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同学们对课前预习的认识还不够,因此希望同学们通过上文的阅读,能够从中受到一些启迪。
      发挥预习的积极作用
      小明在某中学念初一,一直都有课前预习的习惯。他在课前就能对课文的各段大意加以概括,对文章的层次、线索也分析得头头是道,有时还敢对名家作品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所表现出来的较强的自学能力,是与他长期坚持预习分不开的,可见预习为他独立阅读和独立思考提供了一个实践的机会。
      如果一个学生不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走,这样的学生学习效率一定不会很高,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中学生一定要重视自学能力的提高,专家认为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要从预习开始。
      中学阶段学习常用环节,一般可以归纳为:预习—上课—复习—作业—系统复习五个环节。那些学习被动的同学,往往是由于上课没有听懂,上课没听懂的直接原因是课前预习不到位。因为学习中缺少预习这一基础环节,会直接影响到上课这一中心环节的质量。而听课效果差,又波及复习、作业等环节,使学习陷入被动局面,影响了学习效率。
      预习是自学的前奏,它包含着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和方法去分析、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和知识,并在分析和理解中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对新课的预习可以提高听课效率,增强知识的同化与迁移能力。坚持长期的预习可以不断提高阅读速度,优化认识结构,容易实现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所以说预习的过程是学生自学的过程,在这一自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因此教师应该把预习指导活动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结合起来,学生也应该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这方面的锻炼,使整个学习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预习决非一般意义上的通读和浏览,而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需要学生调动自己的已有知识储备和能力,去感知新的课文,去开展观察、识记、联想、想象、辨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动,去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可以说,预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在已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指导下,利用各种学习条件和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要“运用自己的心力,去尝试了解”新的学习对象。比如,要通读或浏览课文,就得默读或速读,遇上生词难字,就要亲自动手去翻翻字词典;对文中涉及的文史典故就要尝试着去查阅有关书籍获取新知;对难解之处就要圈圈点点以存疑质疑;对体现段意和全文主旨的关键句、中心句则需标明画出,对经过初步探索而有所悟有所得之处则要做些批注或摘录;要纵观全文,就要学着概括段意,编写提纲。可见,这一学生自我求知的过程,就是良好读书习惯养成的过程,就是自学能力培养的过程。
      预习是学生自己第一次对新知识的接触,阅读、思考都要靠中学生自己来完成。所以长期坚持预习的学生,他们的阅读速度比那些不坚持预习的同学要快,思维更敏捷,善于对新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概括和比较等,因此能比较快地发现问题和抓住问题的关键之处。随着自学能力的形成,中学阶段的学习效率也将相应的有所提高,可以促进大学阶段和将来工作中的进一步学习,因此可以说,自学能力关系到一个人的一生。
      就近一点的说,预习对掌握知识的意义非同寻常,必须同课堂、复习等环节结合,使预习充分发挥作用。预习作为学习的第一个环节固然重要,但同学们除了上课时间,剩余的时间已经很有限了,那么,广大中学生应该怎样合理安排预习时间,达到高效率的预习呢?1.合理安排预习科目
      现在中学生的学习科目繁多,每学年都同时开五门课到八门课。如果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没有计划地把所有的科目都加以预习,肯定会出现疲惫、时间不够、预习效率不高等一系列现象。因此,预习前必须解决好安排预习科目的问题。
      实际上,在预习科目的安排上也要注意效率问题,并不是所有的学习科目都需要用同样的精力来预习的,一定要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属于自己的擅长的科目来说,只需花一少部分的精力就可以达到预习的效果,而对于那些自己感到吃力的科目,就必须集中精力来预习,这样坚持下来,预习效率自然很高。
      这就涉及科目有效搭配的问题,及所谓的难易结合。比如拿英语和化学这两门课程作例子,英语的单词繁多,必须靠记忆。化学的概念又比前者多,主要靠理解。如果这个学生恰好是理解力强而记忆力弱,那么就应该在精力最旺盛的时候预习英语,用相对少的精力来预习化学。
      另外,在预习的时候还应该注意文理的搭配,因为人的大脑在连续做同一件工作一段时间后,很容易会造成脑力疲劳。适当地进行文理调节不仅可以减少脑部疲劳,而且,还可以大大提高预习的效率。
      2.合理安排预习时间
      预习的时间一般都要安排在做完当天功课的剩余时间之内,并根据剩余时间的多少来安排预习时间的长短。如果剩余时间多,可以多预习几科,预习时钻研得深入一些;反之,如果剩余时间比较少,那么就应该把时间用于薄弱学科的预习,总之一句话,预习时间的安排也要注意效率的问题,预习有以下三种方法:(1)及时预习
      在每一节课之前,预习老师下一节课要讲授的新内容。
      (2)阶段预习
      用一段时间,把下一阶段要讲的一章或几章的新课内容自学一遍。
      (3)学期预习
      在寒暑假的时候,自学新学期将要学习的全部内容。在预习的过程中,预习时间一定要安排好。不同的时间要采用不同的预习方法,每次预习要花多少时间,这两个问题如果得不到科学的解决,预习的效率会受到影响。
      陈杰同学是湖北省某重点中学学生。初二那年暑假,他听人说,暑假里预习下学期要上的课,开学后那门课就肯定能学好。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利用暑假提前预习了下学期要上的物理。果然,那学期他的物理成绩一直在班上遥遥领先。陈杰知道这是预习所起的作用,便更加重视预习活动了。
      初二下学期之后,他又依照原来的办法,运用一切课余时间来预习新开的化学课,一口气地往前学。这次却没起到上学期的效果,反而打乱了学习计划,不仅化学课没学好,还影响了其他学科的成绩,出现下降的趋势。老师发现之后,对他进行了了解。指出其原因是假期预习时间搭配得不好。开学之后,其他科目都开始讲课,每天一整天的时间都要用来上课,各门功课都留有作业,而陈杰仍然把时间集中在预习化学上,当然会影响整体的学习。所以开学之后使用的预习方法通常都是及时预习。及时预习的突出点是针对性更强,老师讲什么,就预习什么。这样预习量少,花的时间也不是很多,通常情况下有一两个小时就够了。如果时间过长,会起到反作用。一是占用了过多的时间,影响其他学习活动的进行;二是容易导致疲劳,预习效果不会很好;三是预习过多的内容,第二天上课还讲不到,起不到最佳效果,而且会把预习的东西在讲之前忘记。另外,要注意处理好预习时间和复习时间之间的关系,在有限的时间内,应该先安排复习工作,当完成了所有的作业之后再安排预习,这是一个不得不引起注意的问题。
      坚持预习会使学习变得更轻松而且更有效,但是如果不能科学而合理地安排预习,预习反而会成为一种多余的工作,甚至会影响整个学习过程的效率和质量。采取有效的预习方法
      2004年在湖南省一个不起眼的中学里出了一个爆炸性新闻——山区里飞出了金凤凰——一个女同学考上了复旦大学。这个同学平时很爱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后来学校在总结她的学习方法时得出,原来她的成绩是和她自己拥有的一套科学的预习方法是分不开的。为了辅助同学们做好预习,经过长时间的研究,特归纳十一种高效预习注意事项,供同学们参考:1.要分类预习
      从时间和内容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课前预习,二是阶段预习,三是学期预习。这三种预习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每个学生应该在学习的空闲时间自觉地安排和分类预习,把这三种预习做到合理的安排。2.选择好预习时间
      这里所指的预习时间是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最好安排在做完当天功课后的剩余时间里,根据时间的多少来确定预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当然,也可以安排在其他课外时间里预习。在时间非常紧的情况下,抓紧时间在上课前几分钟把马上要讲的内容快速浏览一遍,也比一点不预习好得多。
      3.迅速浏览新课
      预习时,先把要预习的内容快速浏览一遍,使自己对新课心中有数,初步了解新课中哪些是一看就懂的,哪些是看不懂的,然后带着这些问题细读第二遍。在短时间内了解最多的内容,快速地找到自己的听课重点。4.带着问题细读第二遍
      通过第一遍对新课文的快速浏览,自己对新课的内容已有了初步了解,然后带着第一遍浏览时发现的问题,认真细读第二遍。阅读第二遍时,速度要放慢一些,一边细读,一边思考与理解,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要停下来反复思考,对不认识的生字、生词,要立即查工具书搞明白,实在搞不懂的问题,就把它记下来带到课堂上,听课时再去解决。
      5.要边阅读边记笔记
      第二遍阅读的时间,就是做笔记的时间。写预习笔记是预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一定要引起重视。具体来说,预习笔记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每一课(或每一章节)中的重点结构或提纲、摘要(包括自我练习);二是每一课(或每一章)中的几个紧密联系的主要问题;三是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四是所查资料中有关内容的摘抄,并注明出处;五是主要心得体会。当然,这五个方面不一定每次笔记都记全,要从实际出发,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灵活处理。
      预习笔记有两种:一种是记在书上,另一种是记在本上。在书上做笔记,就是边细读,边在书的空白处或有关内容下圈点勾画或批注;在笔记本上做笔记,就是一边细读,一边把重点和不懂的内容纲要记在本上。有助于在听课的时候明确自己的听课重点。
      6.要找出重点和疑点
      预习中,一定要把新课内容的重点和疑点找出来,然后把重点和疑点带到课堂上去。课堂上,当老师讲到自己所找的重点和疑点时,一定要一边听、一边思考,听出老师讲解的思路。经老师讲解后,有些问题仍不明白,就要抓紧时间和机会向老师发问,直到把预习中找出的疑点弄明白为止。
      7.阅读与查资料相结合
      在预习阅读过程中,对不认识的生字,不懂的生词和不懂的内容,要立即查字典、词典和其他参考资料,把生字、生词在书上注音、注解。
      8.独立思考发现问题
      预习成败的关键,就是能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预习中要先思考,后查资料;先发现问题,后提出问题;先看清意思,然后再做笔记。
      9.不要全面预习
      预习时,不要—下子全面铺开,全面预习是不现实的,一是时间难保证,二是精力难保证,三是质量难保证。预习要先选择自己感到吃力的内容预习,时间紧时,先查出生字、生词和列出不明白的地方,时间更紧迫时,就先把新课快速阅读一遍。“磨刀不误砍柴工”,不要认为作业时间紧,就放弃预习。
      10.不同学科采用不同的方法
      预习时,不能千篇一律,不同的学科要采用不同的方法预习,抓不同的要点。比如,预习理科时,要把重点放在数学的定理、定律、公式、概念和原理上;文科预习的重点要放在排除生字、生词、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和写作风格上。
      11.预习的方法要灵活
      根据个人不同的特点和需要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长期坚持灵活科学的运用对于预习的效果和自学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好的预习方法,可以让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避免盲目无头绪这种情况的出现,帮助同学们提高学习效率。聚焦预习的注意事项
      苏联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预习不仅仅是简单地把书看一遍,而是有一定的注意事项需要你把握。”预习不等同于提前学习,它的直接目的是为了给高效率听课做好铺垫,因此不必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试图要彻底搞清一切课本里的东西,很多同学在试图养成预习习惯的开始往往出现此类情况,以至不堪重负很快放弃。这是因为同学们没有搞清楚预习的内涵,预习强调的是了解大概,并不是要求同学们理清所有的知识,要知道这是老师要做的工作。如果学生把这些工作给做了,那么,最终会越来越感觉搞不懂而放弃预习。再次,学习的主阵地是在课堂听讲,万不可因为课前预习,就认为自己已经对课上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就洋洋得意、松心懈怠,结果预习只是一知半解,听课也没有集中注意力,因此为了提高预习的效率,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1.预习目的要明确
      目前教材中增添了“预习”这一部分内容,就是要求学生应摆正预习的位置。明白预习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学习环节,而是对整个学习过程有着非常重要作用的。学生对每一堂课的新知识学得好与差,与预习的质量优劣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要注意提高对预习这一环节的认识,提高预习的目的性,在预习的同时做到有目的地预习,带着问题进行预习,这样效果会更好,反之无目的地预习只是时间的浪费。
      2.预习兴趣要诱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要注意抓住教材的重点,提高听课的效率。注意培养自己的预习兴趣,努力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预习课中去。避免千篇一律的预习方式,如果同学们在平时的预习上不注意这些问题,久而久之就会觉得预习是一件乏味的工作。
      3.预习需要把握
      课前预习,如果选择在家完成或课下完成,有的学生可能会感到没有一定的约束力,难以达到预习的目的,而且面对着课本学生往往会产生无从下手的感觉,有这种感觉的学生可以考虑把预习安排在课堂自由练习的时间,使预习处于老师监控的范围内,这样就会有一种紧迫感,不至于很散漫。还可以向老师及时请教那些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在预习中还要做到用眼、用脑、用心。预习课文时,应该从整体着眼,通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其思路,提出问题,这种课内预习,显然可以提高阅读的效果。
      4.预习重点要突出
      课堂时间是非常宝贵的,预习不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要注意确定每次预习的重点,以免平均用力,不能突出重点。如初一、二学生的英语预习,重点应放在难书写、易读错和意思抽象的字词上。5.预习方法要灵活
      在开始实施预习时,有的学生不愿动笔,也不愿动脑,一是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二是没有掌握预习的方法。在实施预习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对预习思考题中提出的问题,只在课文中标出浅显的答案,对一些间接性的问题缺乏深思。在预习中应学会采用圈点法、图形示意法、操作演示法等,以求逐步掌握灵活的预习方法,只有“会学”才能“乐学”。
      6.预习信息要反馈
      预习中学生要对自己的预习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及时把预习中遇到问题反映给老师。让老师给予正确的指导,避免产生预习是多余的想法和其他的一些消极情绪。这时候老师的作用是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的预习结果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必要的调整,从而有利于学生上课。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及时对学生在预习过程遇到的问题进行纠正,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得到自身的发展。7.要根据自己的实际,不要全面铺开预习的好处固然很多,但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预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预习的质量,在众多的科目中同学们最好先从基础学科(语文、数学、理化、外语)或个人感到困难的学科中选出一两门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展开。对于个人的优势学科或较易掌握的内容可以不预习或少预习。
      8.时间的安排要服从整体计划
      预习的时间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安排,不要因预习占用过多的时间而打乱了学习的整体计划。时间多时,可多预习一点,研究得深一点;时间少时,可少预习一点,研究得浅一点。有些疑难问题解决不了是正常现象,预习不可能将全部新内容钻透。这也是同学们在预习时经常爱走的一个弊端。
      9.要有计划地逐步提高
      虽然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预习的要求也不一样,但有一点却应该是循着事物的内部规律有计划地进行预习。从横的方面说,要由一种学科到多种学科;从纵的方面说,要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如从课前预习到单元预习再到整册预习等。
      课前预习固然重要,但科学而合理的预习更是重中之重,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提高效率,避免徒劳无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