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的故事-罗大佑传记-青铜战士与失火的人群

字体大小:超大 中大 中小 超小

      作者: 渚清沙白 (06/29/2000)
        站在这个时代的路口,望着都市里熙熙攘攘的尘嚣,忽然就感到自己离某个时代很遥远了,遥远如小时候唱过的某一首童谣,或者年轻时喜欢的某一首歌。
        那个时代通常都很模糊,必须借助某一个怀念性的物件,才能在记忆里重叠那些应该称作老时光的过去。比如某种让你熟悉的颜色,某张似曾相识的面孔,某个忽然飘落的音符。
        总之,那些明处的和暗处的,真实的和虚拟的,具象的和抽象的物件,会像一只历史的手,在你感觉远离现实的时候,轻轻拨动你命运的轮盘,一个瞬间,你就站在了某一段岁月的门边,那些你曾经以为绝对会褪色的记忆,仿佛时间隧道里的回旋,刹那之间,就把你送到了当时的情节。
        而此时此刻,罗大佑的黑色旋风刮到了北京,刮到了网上,刮进了许多年轻的和已经不年轻的人心里。那么,我们哪里还有理由不再面对罗大佑,不再回到罗大佑的情节中呢--毕竟,你的生命里,曾经融化过他坚硬的冰,容纳过他柔情的水,尽管那时,真正的罗大佑永远都走在路上,永远是一个跋涉的行者。
        但今天不同,罗大佑的旗帜呼啦呼啦在头顶上飘扬,时光以绝对的真理姿态,强硬的挡住你的视线。海水咸涩的浪涛从遥远的海岸一波一波涌向大洋深处,悲壮的雄浑的激情的和声响起来,人们说:罗大佑,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的歌者。
        我让时光努力的倒退回去,从1980,到1990,再到2000,每隔一个十年,罗大佑都会出台一个恋曲,作为这个时代的某种姿态,站在城市的路口,感伤着这个时代最先感受到变迁的人们敏感的神经。
        但我发现,那个时代的人们熟悉的首先是那种来自旷野的呼吸,那种流浪的战士肆意挥洒的梦想,那种跋涉道路上苍凉的呐喊……惟独没有发现罗大佑真正的身影--这个今天如此集中看见的路牌广告。
        我们沿着熟悉的歌声,进入纯粹的精神世界,而那些寻找罗大佑的行动,此时此刻却上演的如火如荼,让我在追忆那些出自罗大佑之手的旋律或者文字的间隙,感到莫名的忧伤。
        在我看来,罗大佑几乎可以说是一个旋律和文字背后的歌者。
        在80年代,大街小巷里流行着程琳演绎的《搭错车》插曲时,没有人熟知罗大佑;在《童年》的秋千上悠荡着长大的孩子,今天会问"谁是罗大佑";甚至,当《恋曲1990》结束了以8开始的年代时,人们更多的也不是迷恋罗大佑。也许,直到《恋曲2000》,历史忽然像经典回放一样,把罗大佑旋转到了我们面前。很多人恍然大悟:啊,原来这是罗大佑作词作曲……
        数着那些绝对出自罗大佑之手的歌曲,很多人和我一样感到惭愧。我在惭愧之余多了一些新的思维:就好象站在气势磅礴的兵马俑阵前,那种悲壮的勇气来自青铜般的时代,来自激越的《十面埋伏》,来自战士的歌声--也许,那是一种挑战时间的姿态,以经久不衰的颜色和气概。
        我不知道,当我心目中的罗大佑披上x大天王的桂冠和xx教父的头衔,到底是对他的一种崇高敬仰,还是一种彻底的媚俗?
        但我怀念那个永远跋涉的行者,怀念他青铜战士般壮烈的情怀--他对人类精神的朝圣,以及那种真正意义上的生命的和声,而不是今天玫瑰和爱情以及掌声烘托的虚弱的罗大佑和他的灵魂。
        改变了一个时代?影响了一代人?谁能坚定的这么说?
        当崔健推着一个萎靡的歌坛奋力前行的时候,人们没有想起罗大佑;今天,当崔建也变的恪守规矩的时候,人们,有理由怀念罗大佑。但是,怀念,不等于撒谎,或者,包装。那等于在青铜战士罗大佑的历史上,点燃一把火--失火的人群,烧到的,究竟是罗大佑更加坚硬的铠甲,还是自己疼痛的谴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