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的故事-罗大佑传记-被遗忘的罗大佑

字体大小:超大 中大 中小 超小

      文/王辉
     
        在关于罗大佑的留言板里,只有不多的人。             
        我在OICQ里设立的大佑聊天室,久久没有人回应。          
        热爱他的人们都在为生活奔忙,刚长大的孩子已不知罗大佑是谁。   
        如果,没有一次又一次的传言——“罗大佑要来大陆办个人演唱会了!”
      有谁的心还为罗大佑重新扰动?                    
        这是一次成年人的迷狂。他们奔走相告,翻出陈寂很久的老录音带,凝神
      倾听。                               
        20年。罗大佑用他的独立和冷静记录下这个社会的脉络。让人抒情,也发
      人深省。青春因为罗大佑的相伴,有了热望、有了冲动、有了理性。不再苍白
      。                                 
        罗大佑却沉寂了。从那张让人记不住旋律、无法跟唱的《恋曲2O00》开始
      。好几年没有声音。1994年到如今,时代也转换了模样。从西方到东方,没有
      谁再像个孤独的斗士那样对抗社会。1994年柯特·科本死在了他无力抵挡的商
      业化热望的枪下。1999年,罗大佑出现在我们面前,笑眯眯地讲述着一个婚姻
      的开始。                              
        罗大佑曾经说过,“音乐其实就像一个火种,看大家怎么烧”。他为电影
      配曲,他为俗世间的事情吟唱,大众文化中他是一种流行,然而借助商业,他
      曾是那么智慧地传递了一种精神。                   
        有人说过,有节奏感的东西有着超越逻辑的力量。在罗大佑的歌里,民谣
      般的旋律、诗一般的语言,唱出从不回避现实的勇气。          
        “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没有人和你玩平等的游戏……”罗大佑
      因为写作了《亚细亚的孤儿》而在80年代的台湾遭禁。他吟唱的现实却一如往
      昔。                                
        只是没有人还在这样的写作,这样的唱歌。意义是个可笑的字眼,严肃应
      该属于过去。我的表达只隶属自己。泛滥的、走样的西方个人主义,纯朴的情
      感,社会的良心,随着那个不复再来的年代远去。            
        孩子们,是一群读着大学的孩子们,我们这个社会的未来精英,他们在某
      个罗大佑来京的日子,被电视台的人找来,扮演罗大伤的乐迷。那是些奇怪的
      问题:“你穿什么牌子的衣服?”“老婆怎么样,有没有孩子?”“三个恋曲
      都是写给什么女人的”……                      
     
                            (原载《三联生活周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