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返回上一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3章 在异国邂逅的真爱(1994年-1996年,留学)(5)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3.用心去感悟灵魂的静默

  人是不可能安静下来的,大脑的运转让睡眠里的梦活跃着好奇和欣喜,呼吸的自由让我们渴望在天空里翱翔,还有心脏的脉搏,我们不可能真正的静止,于是,我们就很难做到一种静默,于是我们就无法听到灵魂的歌唱。

  总有一些方式会让我们做到安静吧。当心灵与心灵渴望沟通,当眼睛看见了眼睛深处的憧憬,当灵魂开始关注灵魂的舞蹈,我们可以知道,人性的善良其实就是一个人内心最美丽的缩影。

  穿越了东、西两个半球的时空,跨越了古老与现代文化的沟壑,在东、西方文明里寻找的杨澜,会用什么方式来解读人生?杨澜会用什么样的姿势来聆听?

  (原来就是整理后使用的资料,并再次做了修改蔡)

  杨澜有次去采访纽约市外斯坦顿岛上的“安乐家”老人院。这是一家公益性质的养老院,在这里居住着很多老人,有60%的是华裔老年人,杨澜在这里看到了生命垂暮之时的种种迹象,让杨澜感悟到生命的意义。

  在约定的时间里,杨澜走进了养老院,那时候是当地时间上午十点。早上的太阳很明亮的透过宽大的玻璃窗照射进一楼的大厅里。这是养老院里的老人们活动的主要场所。可能是因为缺少了年轻人的朝气蓬勃?这里虽然有太阳,但杨澜还是感觉到一种阴冷在阳光的背后散发着逼人的寒气。好像这里的阳光被人间的冷漠悄然冻结了。

  对于这座养老院,杨澜印象十分深刻,在这里杨澜认识到了人间冷暖,悲欢离合,对于亲情、友情、爱情杨澜都体会到了一种深入骨髓的痛感。杨澜说:“这里虽然是一座公益性质的养老院,但也不是说任何一个老年人都有资格到这里来度过余生。特别是那些非美国土生土长的居民。”

  院长介绍说:“这里针对的都是有美国国籍的老人,最少也要在三年前获得绿卡,这是首要的入院标准。其次是个人存款在一千美金以下,这样才能进入养老院生活,当然在这里他们的吃住都由美国政府负担,每人每月还可以领取一百多美元的零花钱。”

  听着院长的解说,杨澜慢慢的走过一个又一个沙发,看着生命悄然而逝的生命。虽然从生活上看这些老人不用发愁了,但他们心灵上的孤独还是让杨澜感觉到一种善良救助在无能为力之下的痛苦与苍白。这个世界需要关怀,这个世界需要善良,这个世界需要安慰,这个世界需要亲情。

  一排排的沙发放在阳光可以照射到的地方,沙发上聚集着三三两两的老人,这些老人之间可能是太缺少交流或者是其他什么,没有人互相说话,大家都在晒着自己的太阳,好像不管跟谁聊天都会让自己阳光暗淡下去一样。有的老人嘴里念念有词,不知道是在倾诉心灵的寂寞,还是渴望着思绪回归。有的老人坐在那里呆呆地出神,任由阳光悄悄地从身上流走也不知道动一下身子,好像这一生的追逐太累了,累到此时最需要阳光的时候,都不愿意挪动一下身体。

  这些老人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互不搭理,对杨澜一行人等的进入视而不见,好像这个世界只剩下了他们自己一样。在这个世界让他们遗忘之前,他们已经提前遗忘了这个世界。面对着摄像机的拍摄,他们没有人去动一下身子,或者是抬一下眼睛,好像风吹过一样没有一点痕迹。

  杨澜感觉到一种压抑。

  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对杨澜人解释说:“这些老人大多患有老年痴呆或轻度精神疾病,但尚未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如果没有医护人员提醒,他们可以在这里坐上一整天。”

  在大厅的另一边,有几张大桌子,围坐着一些老人,正用毛线、彩布一类的材料做着手工艺品,如提袋什么的。他们偶尔彼此交谈几句,但声音很轻。杨澜感觉到,这里虽然只有几句交流,但就因为交流,生命的热情在悄悄的扩散,但终因生命中的激情太少,这种热情刚一出现就消失的没有痕迹了。杨澜觉得这里也许能找到突破,就走过去。

  杨澜看到其中一位七十岁左右的妇人,手工做得很巧,杨澜便上前跟她聊起来。杨澜通过了解知道这个老妇人姓蔡,来自上海虹口区,丈夫死后就来过美国,起初与儿子、儿媳、孙子同住,那时候老人还是能感觉到幸福,但时间长了,老人就感觉到不舒服了,老人不明白怎么到了美国的儿子竟然会让自己感觉到陌生呢?没有文化的老妇人想不通,儿子再怎么着也是自己身上掉下的一块肉啊,怎么就会越过越觉得儿子离自己远了。

  赡养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别说是没有文化的老人,就是杨澜也无法解释为什么到了美国亲情就变的不堪一击了。难道真的是因为文明的进步吗,难道文明的进步竟然要以牺牲赡养父母的亲情作为代价吗?杨澜一时无话了。

  老人继续着:“现在我住在养老院里,儿子有时一个月也不打一个照面。”

  哀莫大于心死。杨澜不知道老人此时的心还能不能感受到人间的温暖。杨澜没有办法来安慰老人的忧伤,其实杨澜看到在老人平静的诉说里,已经没有了忧伤。

  杨澜随口问:“你…想他们吗?”老人沉默了半天,好像在思考,过了一会儿,头也不抬地说:“不想,想他们做什么?”

  杨澜突然有种想流泪的冲动,她可能没有想到亲情应该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不再有牵挂,而被冷漠替代。

  杨澜的心情永远都随着不同的场景做着变化,有些变化连杨澜自己都不会预料到。

  有一次,杨澜在纽约中央公园里见到一个流浪汉,这个流浪汉很年轻,但从衣服上可以看出来,这是一个没有固定住所或者说还算有固定住所的流浪汉。说他没有固定住所是因为他就住在公园的长条椅子上,说有固定住所,公园的长条椅子就是他的住所。让杨澜对他感兴趣的是这个流浪汉的快乐。

  杨澜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用面包喂公园里的鸽子。这些象征和平的鸽子围绕在流浪汉的身边,或洁白或灰色的羽毛与流浪汉的穷困潦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杨澜看着这个流浪汉很认真的把面包撕下一块来,先用一只手拿好了,再用另一只手的两根手指撕下来一点点,扔在自己面前,就有鸽子扑闪着翅膀飞跑过来啄了去,流浪汉的脸上是一种幸福的笑容,让杨澜看着感觉到生命里的那份从容。

  杨澜跟流浪汉聊了半天,流浪汉说:“我不用上班,我不用看别人的脸色,我可以支配我所有的时间,所以我很快乐。我可以用面包来喂养鸽子,我能帮助人类的朋友,我想我很幸福。”

  流浪汉的眼睛里是杨澜能够读懂的内容,一种我们每个人生命里都存在着的自由。只是在成长的过程里,我们逐渐的丢失了。

  4.《凭海临风》的境界

  文字的神圣在国人眼里因为历史的遗留因素,成为一种常人不能问津的圣地。如果有人不小心碰上了就会被扣上“帽子”,或者是被打击。而杨澜就不小心碰到了这块圣地,于是,就有人风言风语了,于是,就有人看不下去了。

  文为心声。古人早就这样说了。既然古人都这样说了,那么杨澜写杨澜的,你就看你自己的,有什么不好呢?这才是君子行径吧。

  其实,杨澜早在刚进中央电视台的时候就写过一个电视短片的撰稿文字。那是《我们亚洲》里的一个内容,时间是十五分钟的纪录短片,当时是在每天的《新闻联播》后播出一集。杨澜写的是第一集《亚洲概述》的解说词。杨澜写的第一句话是:“苍茫乾坤,日起东方。”当时,这部系列片的解说是赵忠祥。他在读了稿子以后,很高兴的对杨澜说:“写得不错,孺子可教也。”

  这样的“孺子”在1997年1月,出版了《凭海临风》的散文集。当时的销量超过了50万册。杨澜在拿到第一笔稿酬收入的时候,就把稿费全额捐献给了希望工程,并因此被选为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常务理事。

  《凭海临风》的销量是喜人的,毕竟一举突破50万册是个不小的数字。但在成功的辉煌背后,却出现了一点阴影,因为销量的巨大并不能证明书的成功。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就好像那句笑话,流行的并不都是好的,比如“流行感冒”。《凭海临风》的出版发行让杨澜在读者的心中留下了并不美好的印象。

  杨澜是个才女。这点毫无疑问。但杨澜的失误就在于,杨澜没有把这本《凭海临风》做到最好。甚至杨澜都没有把这本《凭海临风》做好。于是“注水肉”就成了杨澜这本散文集出版后读者们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

  这本《凭海临风》,全书总共约7万8千字,却占用了200多个页码,几乎每个页码上都保留着一半的“飞白”。有读者打趣说,杨澜这书留下这么多空白是留给指砚斋来点评《凭海临风》的。还有人说:“这是国画写意里的手法,于无字处皆是字也。”更有刻薄之人说:“《西游记》里有无字真经,杨澜这书啊,我看也有一半是无字真经了”。

  按正常出版社每页768个字算,200页码就该有16万字才对,现在的7万多字,也只是一个零头,也难怪喜欢杨澜的人会失望。

  其实也不应该怪杨澜,这里面应该有出版商的原因。如果杨澜当初坚持一下,尽力把这本书做得好一些,哪怕薄一些,也不至于让大家在愤怒中失望,虽然这里的愤怒不是针对杨澜而发的,但毕竟与杨澜有关。

  这本书披露了很多不为人知的过去岁月,在这里面我们可以找到杨澜的一些生活经历和所见所闻。

  同年4月,杨澜应联合国副秘书长之邀,作为东亚唯一代表,出席了联合国世界媒体圆桌会议,11月又应邀出席联合国“97世界电视论坛”。

  还是在这年的7月,杨澜被选为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及公共事务学院院长顾问委员会成员。至此,杨澜在纽约的学习生涯全部告一段落。

  等待杨澜的会是什么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返回顶部
本站推荐
兽血沸腾
沉香
这个知县有点背
奇门遁甲
玫瑰疯狂者
网游之星夜燕回
商游汉镜
炎之蜃气楼 灵境的龙神
花叶孤满楼
一塌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