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返回上一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0章 外篇(上)(10)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有虞氏替人治疗头疮,毛发脱落的都快成秃子了,才装上假发,就像得了病之后才知道去看医生。孝子拿药来给慈父治病,脸色忧愁而憔悴,而圣人却以这种情况为羞。盛德的时代,不崇尚贤才,不重用才智之人;国君高高在上就像高处的树枝一样,百姓如同野鹿一样放荡而不拘忌;行为端正却不知道把它看作道义,彼此相爱却不知道是仁,敦厚老实却不知道把它看作忠诚,办事合情合理却不知道是信义;无心地活动而又相互支使却不把它看作恩赐。因此,虽然做事了,却没有留下痕迹,事迹也没有流传下来。”
     
       孝子不奉承他的父母,忠臣不谄媚他的君主,这是做忠臣和孝子的最高品德。凡是父母所说的就是对的,所做的都认为是行善,那就是世人所说的不肖之子;凡是君王所说的都认为正确,君王所做的都当做善举,那就是世人所说的不肖之臣。可是人们却不了解,世人的看法就一定正确吗?世人所谓正确的便把它当作是正确的,世俗人所谓好的便把它当作是好的,却不称他们是诌谀之人。难道说世俗之人就一定比父亲更威严,比君主更尊贵吗?如果有人说你是谄媚之人,就一定会生气变了脸色;说你是溜须巴结之人,就一定会发怒变脸。可是一辈子诌媚的人,一辈子奉承的人,只不过看作是用巧妙的比喻和华丽的辞藻以博取众人的欢心,这是始与终、本与末不一致的。穿上讲究的衣裳,装饰着美丽的色彩,随机变化容态,迎合整个世俗,却不认为自己是阿谀,跟世俗人为伍,是非观念相通,却又不把自己看作是普通的人,这真是愚昧到了极点。知道自己愚昧的人,并不是最大的愚昧;知道自己迷惑的人,并不是最大的迷惑。最迷惑的人,一辈子也不会醒悟;最愚昧的人,一辈子也不会明白。三个人同行而有一个人迷惑,所要前往的目的地仍可到达,因为迷惑的人少;如有两个人迷惑,就会徒劳而不能到达,因为迷惑的人多了。如今天下人全都迷惑不解,我即使祈求导向,也不可能有所帮助。这不令人可悲吗?
     
       俗人欣赏不了高雅的音乐,俗人只为那些《折杨》、《皇华》之类的民间小曲,听了之后就哈哈大笑起来。所以世俗人的心里不可能留住高雅的谈吐,世俗人的口中也说不出至理名言,因为流俗的言谈占了优势。让其中两个人迷惑而弄错方向,因而所要去的地方便不可能到达。如今天下人都大惑不解,我即使寻求导向,怎么可能到达呢!明明知道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还非要勉强去做,这又是一大迷惑,所以不如放弃而不去推究。不去推究,谁又与你一起忧愁呢!丑陋的人半夜里生个儿子,赶紧取灯照看,心情紧张地唯恐孩子像自己一样丑陋。
     
       【品读庄子】
     
       知其愚者非大愚也
     
       人贵在有自知之明,而自知之明除了指认识自己的长处外,最主要的还是认识自身的不足之处。认识到不足才能思改进,也才能知如何改进。一个执迷不悟的人是不会想到改变现状的。这就是文中“知其愚者,非大愚也”讲述的道理。
     
       蒙田说:认识自己的无知是认识世界最可靠的办法。在学习成长中的路上,时刻记住“知其愚者,非大愚也”,将心态时时归零,只有将自己心中那杯长满青苔的死水倒掉,方能承受学习过程中新注入的清冽甘泉。还要不止一次地将杯子倒空,因为我们每次学习所吸收的新东西,很快地又会将我们心中的杯子装满。
     
       八
     
       【原文】
     
       百年之木,破为牺尊①,青黄而文之②,其断在沟中。比牺尊于沟中之断,则美恶有间矣③,其于失性一也。跖与曾史,行义有间矣④,然其失性均也。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曰五臭熏鼻⑤,困惾中颡⑥;四曰五味浊口⑦,使口厉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此五者,皆生之害也。而杨墨乃始离跂自以为得,非吾所谓得也。夫得者困,可以为得乎?则鸠鹄之在于笼也,亦可以为得矣。且夫趣舍声色以柴其内,皮弁鹬冠摺笏绅修以约其外,内支盈于柴栅,外重纆缴,脘脘然在纆缴之中而自以为得,则是罪人交竹历指而虎豹在于囊槛,亦可以为得矣。
     
       【注释】
     
       ①栖尊:祭器。尊,通“樽”。②丈:涂饰花纹。③有间:有差别。④行义:德行。⑤五臭:膳、薰、香、腥、腐为五臭。⑥困惾(zōng):冲逆。中颡(sǎng)如幼:刺激头脑。⑦五味:甜、酸、苦、辣、咸为五味。
     
       【译文】
     
       百年的大树,砍倒剖开后雕刻成精美的酒器,再涂饰上青、黄色的花纹,把那些余下的废弃木料丢弃在山沟里。被雕刻成精美酒器的木料和丢弃在山沟里的其余木料,它们的美丑是有差别的,但在丧失树木的自然本性方面却是一样的。盗跖与曾参、史蝤在德行方面是有差别的,但在丧失人的本性上是相同的。大凡丧失真性有五种情况:一是五色扰乱视觉,使眼睛看不清楚;二是五乐扰乱听力,使耳朵听不明白;三是五味熏扰嗅觉,气味冲逆鼻孔而上,直伤脑门;四是五味污浊了口舌,使口舌受到伤害;五是取舍得失搅乱了心神,使自然之性驰竞不息。这五方面,都是天性的祸害。可是,杨朱、墨翟竟不停地奋力追求而自以为有所得,不过这却不是我所说的优游自得。得道的人还在受困扰,也可以称作是得道吗?如果是那样的话,鸠鸟被关在笼子里,也可以称为得道了。况且取舍声色像柴草一样充塞于内,戴着鹿皮制作和装饰翠羽的帽子,腰间插着笏板,系着宽而长的大带,以这些约束于外,内心里充满柴草栅栏,外表上被绳索捆了一层又一层,却眼睁睁地看见被绳索束缚还自以为有所得,那么罪犯反绑着双手或者受到挤压五指的酷刑,以及虎豹被关在笼子里,也可以算是得道了。
     
       【品读庄子】
     
       做生命的主人
     
       本节中,庄子的话语不禁让人沉思:百年老树是生在野外,任它风吹雨打好呢?还是被人砍下来,做祭祀的酒杯好呢?一只小鸟被困在干净、有可口营养的饲料的笼子里好呢?还是挣脱牢笼,无拘无束地到山野找寻食物好呢?就如同看待事物时,究竟是看一面或两面?是看长远的因果,还是只看眼前一时的得失呢?
     
       现实中,一切事物不可避免的有得必有失,从个人选择上来说,应该获取什么、放弃什么,似乎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有人选择事业而放弃爱情时,古板的人们也许会称赞这是明智之举。但是,当有人选择了爱情而放弃事业时,古板的人们也不妨称赞一下这个人的多情。
     
       生活中没有一种“得”是永远不会“失”的,懂得放下、忘记、看开,不圈地自困的人才能做生命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小乌龟谈理想
     
       几只小乌龟聚集在一块儿,谈起各自未来的理想。
     
       一只说:“我长大后,一定要成为敏捷的兔子,永远脱去这无比沉重的龟壳!”一只说:“不,我要做一只大象!把这腹甲和披甲统统封闭起来,建立一个只有我说了算的王国。”
     
       又有一只说:“我要变成一条美丽的小金鱼,彻底与我们乌龟家族的丑陋决裂!”
     
       这几位互议短长,宏论大发,滔滔不绝,仿佛它们现在就已经成为兔子、大象和小金鱼似的。只有最小的那只乌龟坐在一边一声不响。
     
       大家问它:“小弟,你的理想是什么?准备变成什么呢?”
     
       谁知,这只小乌龟出语惊人,它回答道:“我只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只真正的乌龟,不给我们的先辈丢脸!”
     
       天道
     
       君道效法天道,无为而贵;臣道拘于人道,有为而率。这是本文所论述的中心。与上篇《天地》一样,中心还是倡导“无为”;而本篇所谓“天道”,也就是自然的规律,不可抗拒,也不可改变。
     
       关于本篇,明代侯应琛说:“是篇以天道命名,特标其首。次以帝道圣道玄圣素王之事业,以无为为主。中叙德教礼乐仁义分守形名赏罚治世之具,无不毕张。然皆不离子人道之常,盖言天必本乎人,尽人可配乎天。至论五变九变,则万世不易之理,而本末先后之序,君臣详要之宜备于是矣。犹恐学者拘末遗本,故以藏书读书之事喻之。”
     
       清代刘凤苞说:“此篇以虚静无为浑括天道、帝道、圣道,而揭其本体之精微。从无为勘出有为,乃不涉于空虚寂灭。复从有为归到无为,乃不滞于形色名声。《天地》篇只重无为,是从源头上说道。《天道》篇兼言有为,是因原以竟委,仍由委以溯源。可见庄子并非扫却有为,致落玄门窠臼也。”
     
       一
     
       【原文】
     
       天道运而无所积①,故万物成②;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气故海内服。明于天,通于圣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昧然无不静者矣。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⑤,平中准⑥,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⑦;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贵矣。无为则俞愉⑧,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明此以南乡⑨,尧之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为臣也。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⑩。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进为而抚世,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庄子曰:“吾师乎!吾师乎!韰万物而不为戾,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寿,覆载天地、刻彫众形而不为巧。”此之谓天乐。故曰:‘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⑾,其死也物化⑿。静而与阴同德⒀,动而与阳同波。’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故曰:‘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万物服。’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注释】
     
       ①天道:指大自然及运行的规律。②成:生成,长成。③圣道:下文所指的“玄圣秦王”之道。④圣:圣道。⑤烛:照。⑥平中准:指水面处于平静状态。⑦鉴:镜子。⑧俞俞:愉快、欢恬的样子。⑨南乡:南面天子登基之位。⑩玄圣秦王:指有帝王之道却不在王位的人。⑾天行:顺天而行。⑿物化:随万物而变化。⒀同德:相一致。
     
       【译文】
     
       自然规律的运行从不曾有过停留和积滞,所以万物得以生成;顺乎治国之道而不停滞,天下就会归心;遵循圣人之道而不停滞,海内就会宾服。精于帝王治国之道的人,明白自然规律,通晓圣人之道,懂得四方上下以及春夏秋冬四时本身是在不断运动着,他们淳厚浑朴、内心平静。圣明的人内心宁寂,不是因为宁寂美好,才去追求宁寂;他的内心各种事物都不能动摇和扰乱,心神虚空宁寂得就像死灰。水在静止时便能清晰地照见人的须眉,水的平面合乎水平测定的标准,高明的工匠也会取之作为水准。水平静下来尚且清澄明澈,又何况是人的精神!圣明的人心境是多么虚空宁静啊!可以作为天地的明镜,可以作为万物的明镜。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就是天地之平静和道德的最高境界,因此,帝王圣人都栖心于此。停留在这一境界上便心境空明虚淡,空灵虚淡也就会显得充实、心境充实就能合于自然之理了。心境虚空才会平静宁寂,平静宁寂才能自我运动,没有干扰地自我运动也就能够无不有所得。虚静便能无为,无为使任事的人各尽其责。无为也就从容自得,从容自得的人便不会身藏忧愁与祸患,年寿也就长久了。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是万物的根本。明白这个道理而居于帝王之位,就像唐尧作为国君;明白这个道理而居于臣下之位,就像虞舜作为臣属。凭借这个道理而处于尊上的地位,就算是帝王治世的盛德;凭借这个道理而处于庶民百姓的地位,就算是通晓了玄圣素王的看法和主张。以此道退隐闲游,海岛山林之隐士都会敬服;以此道出仕作官,辅佐帝王安抚治理人民,则能建大功显名声而使天下统一,虚静而为圣人,顺天动而为帝王,无为而受尊崇,朴素之美天下没有能与之相争的。明白了天地间的自然规律,就是掌握了事物的根本和本原,就可以顺应自然规律去发展,就会主动协调与他人的关系,与他们和睦相处。能和别人和睦相处,便是人乐;能顺应自然规律发展,便是天乐。
     
       庄子说:“我的宗师啊!我的宗师啊!碎毁万物不算是暴戾,造福万代不是为了表现仁义,生长于远古不算是寿延,覆天载地、雕刻众物之形不算是智巧,这就叫做天乐。所以说:‘明了天乐的人,活着按照自然规律去生活,死时和万物一样消灭。静时如宁静无息的大地,动时如瞬息万变的天空。’所以,明了天乐的人,天不会抱怨,人不会非议,不为万物所动,连鬼也不会指责。所以说:‘动时与天相合,静时与地相合,心思专一于虚静的境界就可以统治天下;鬼神不会作祟,精神也不会疲倦,其心安定而万物归附。’这些话就是说把虚空宁静推及到天地,通达于万物,这就叫做天乐。这些话都是说把虚静无为推行于天地,畅通于万物,这就叫天乐。天乐,是圣人用来畜养天下的。”
     
       【品读庄子】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本章节中,庄子提出“天乐”和“人乐”,与人和谐是“人乐”,与自然和谐是“天乐”,只有懂得“天乐”的人才能不在乎生死,不怨天尤人,不牵挂外物。显然,庄子最推祟的是“天乐”,因为“天乐”是最高的境界,能够做到“天乐”,“人乐”自然就不在话下了。
     
       在庄子的学说中,所谓的天,是指自然而然。与天同一,也就是将自己的身心完全融于自然而然之中,失去主观意志,失去愿望和追求,凡事都遵循其自身的趋势,凡物都遵循其自身的性能。这样就与万物相容了。而天乐便是一种包容天下的心境。这种心境下的天乐是极致的快乐,是一种顺应自然的快乐。文中,庄子说人如果能有淳朴自然之性,世上就没有什么东西能与之相争美。这样也是一种顺应自然的快乐。
     
       现代社会,无论是人际关系、社会结构或是家庭关系,都有着复杂的趋势,如果只执着于一些东西念念不忘,反而会带来更多的桎梏。奉行庄子的“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准则,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减少心灵受到的污染,不至于生活变得更加复杂,这样快乐也能来得更简单一些。
     
       从生活的简约做起吧,学习甘于平凡的淡泊,给自己的心灵留一片朴素自然的空间。
     
       珍惜平淡真实的爱
     
       他要出国,人还没出外贸局的大门,消息便不胫而走。
     
       回到家里,屋里早坐满了人。
     
       “哥,给我捎一台带电脑的收录机!”弟弟是那么兴奋,似乎收录机已在眼前。
     
       “妈,你捎点儿什么?”他问。
     
       “不捎别的,捎台洗衣机就行!”丈母娘也高兴得什么似的,嘴巴都快咧到耳朵根底下。
     
       “娘,您老呢?”
     
       “不管咋着,把你捎回来就中!”娘的眼里闪着晶莹的光。
     
       人陆续走了。
     
       “秀华,你捎点……”他温柔地扶着妻的肩。
     
       “……我和娘一样……”妻深情地望着他。
     
       他的眼顿时湿漉漉了,两串珍珠似的泪水滴在妻的秀发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返回顶部
本站推荐
崩坏的教授
宋朝乡下人的进城生活
远去的藏獒
名侦探学园
天鹏纵横
孽恋
若星汉天空
我是你的朱丽叶
庆余年
古今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