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返回上一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7章 隋唐篇 (19)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晚晴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1],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2],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3]巢干[4]后,归飞体更轻。
     
       【注释】
     
       [1]夹城:中间有通道的两重城墙。
     
       [2]幽草:长在幽暗处不被人注意的小草。
     
       [3]越鸟:南方的鸟。
     
       [4]巢干:鸟巢本来被雨水淋湿,现在已经干了。
     
       【赏析】
     
       这首诗明净清新、生机盎然。
     
       首联交代了欣赏晚晴的地点和时节。地点是在自己的居所,由“深”字我们可知作者所居幽僻,“俯”又可以看出诗人是在登高远望。时间则是春天刚过的初夏,但这并没有勾起诗人的伤春之意,这一点由“清”字即可看出,它一方面表明当时的景色、环境清和怡人;另一方面,表明诗人的心情也是愉悦明朗的。
     
       颔联写傍晚雨后初晴,夕照辉映,长在幽暗处的小草也受到老天的眷顾,得以沐浴阳光,对这傍晚时的晴天,人们就更加珍重。刚下过一场雨,现在太阳出来了,雨后万物焕然一新,空气清新,使人身心愉悦,引发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在作者眼里天有情,人有情,一切都是美好的。上天连长在暗处的小草都没有遗忘,那自己这样有才情、有志向的人又怎么会不被任用呢?这两句暗寓了诗人的身世之感和相信自己必将有用于世的信心。“晚晴”指傍晚雨后放晴,后来被赋予了人生意味,代称老年人。“人间重晚晴”则用以比喻社会对老年人的尊重。
     
       颈联写雨后天晴,从高处远望视野开阔,比刚才阴雨朦胧时看得更远了。此时,夕阳微弱的余晖照在小窗上,诗人本就喜悦,又有这一脉斜晖照进窗来,使窗子明亮了,更照到了诗人的心里,老天毕竟还是分给他一缕阳光。
     
       尾联写傍晚天晴后越鸟归巢。诗人心情愉快,所以鸟儿归飞并没有牵动他的羁旅之愁,反而是他把自己的心情移化在了鸟儿的身上。风雨过后,天晴了、巢干了,他觉得此时鸟儿也心情轻快,往回飞时体态轻盈。诗人大概觉得自己摆脱了各种纷扰,心有所归了吧!
     
       本诗通过对晚晴景物的描写,体现了诗人当时欣慰愉悦、明朗乐观的心态,并将自己的独特感受自然地融入到景物之中,情景交融,不着痕迹。
     
       嫦娥
     
       李商隐
     
       云母[1]屏风烛影深,长河[2]渐落晓星沉。
     
       嫦娥[3]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注释】
     
       [1]云母:一种矿物,富有珍珠光泽,可装饰屏风和门。
     
       [2]长河:银河。
     
       [3]嫦娥:神话中后羿的妻子,偷吃了后羿从西王母处求得的不死之药,飞入月宫,成为月中仙子。
     
       【赏析】
     
       这首诗题为“嫦娥”,实际上抒写的是自己孤寂的处境和对于环境的感受。
     
       前两句写景,由室内写到室外。室内“云母屏风烛影深”,烛光黯淡,云母屏风上映着深深的暗影;室外银河西转,马上就要消失了。室内只能看到暗影,可以想见长夜独坐,心情该有多么黯然,又看到外面银河垂地,看到银河不免让人想到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让孤枕难眠的人遐想连篇,但这时就连寥落的星辰也即将隐没了。这两句写了作者所处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
     
       漫漫长夜,遥望天空,自然是那一轮明月最引人注目,让人浮想联翩。看到明月,也自然会想到神话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嫦娥。据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后羿射下九个太阳后,到西王母那里求来了不死仙药,不想被嫦娥偷吃了。嫦娥吃了仙药便飞升到月宫,成了仙子。从此,嫦娥独居广寒宫,寂寞无人陪伴。在作者眼里,嫦娥孤寂的处境及心情和自己是一样的,由此他觉得自己和嫦娥同心相应,所以揣测,如今嫦娥年年夜夜幽居月宫,面对着无边的碧海青天,寂寥清冷,想必现在也懊悔当初偷吃了不死药吧!由于前两句对自己孤寂处境的描绘渲染,使得这个揣测显得合情合理。因此,后两句看似体贴同情嫦娥的处境,其实是主人公寂寞的心灵独白。
     
       贾生
     
       李商隐
     
       宣室[1]求贤访逐臣[2],贾生[3]才调[4]更无伦[5]。
     
       可怜[6]夜半虚前席[7],不问苍生[8]问鬼神。
     
       【注释】
     
       [1]宣室:西汉未央宫的前正室。
     
       [2]逐臣:被贬在外的官吏。
     
       [3]贾生:指贾谊。他曾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来汉文帝将他召回长安,和他谈论鬼神之事。
     
       [4]才调:才情。
     
       [5]无伦:没人可以相比。
     
       [6]可怜:可惜。
     
       [7]虚前席:徒有虚前席的这种爱贤之举。
     
       [8]苍生:百姓。
     
       【赏析】
     
       关于贾谊被贬长沙,《史记》中有相关记载。长久以来,诗人们便以此为题材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感。作者不落窠臼,选取贾谊自长沙回长安,宣室夜对的情节,并且眼光独到,把焦点集中在人们不注意的“问鬼神”之事上,从而发出了一番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议论。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第一句写汉文帝求贤若渴,连放逐在外的臣子都不遗漏,可见其多么有诚意、多么谦虚。只看开头这首诗仿佛是在热烈颂扬文帝殷切的求贤愿望。下一句写了文帝对贾谊的评价,完全是佩服赞叹之词。用“才调”一词,包含了才能和风貌、情调。得到“更无伦”的赞叹,则可想见贾生少年才俊、华彩照人、意气风发的样貌,自然地显示了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
     
       这两句,从“求”到“访”然后“更无伦”,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表现了汉文帝对贾生的赞叹器重。看到这里,几乎已经认定这是一首歌颂圣主求贤的诗。
     
       第三句既承接了上文的求贤、赞贤,又完成了议论的转折,是全诗的枢纽。“夜半前席”,是对上文的承接,惟妙惟肖地描绘了文帝当时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知不觉中已经靠上前去的情景,使历史陈迹变得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这里李商隐选取了“夜半前席”这个典型细节,以小处寄寓了自己的感慨。这个生动的细节描写,把文帝求贤、重贤的境界提升到了最高处,从而使后文的嘲讽更加有力。李商隐只是轻叹了一声“可怜”,就是可惜的意思,便自然而然地使人对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产生了质疑,隐隐感到作者对汉文帝的嘲讽。这里并没用感情色彩强烈词语,为最后一句留有余地的同时,也更耐人寻味。“虚”指徒然,轻轻一点,举重而若轻。何以“虚”?诗人只是点出来却没有明说,留下了悬念,诗也显出了跌宕波折的情致。这一句中承转交错,处理得精练、自然、不着痕迹。
     
       最后一句答案终于揭晓:“不问苍生问鬼神。”原来“访逐臣”、赞叹乃至“夜半前席”,并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而是为了询问鬼神之事。作者并没有大发议论,可是读诗之人自可得出结论。此句用词简单,强烈的反差使贬抑显得特别有力,词锋犀利,蕴涵了辛辣的讽刺。
     
       本诗讽刺之中寄寓了感慨,但主旨并不只是讽刺文帝。晚唐许多皇帝都求神问仙,不顾民生,显然诗人是用历史讽喻现实,矛头指向的是现实中那些沉迷鬼神的封建统治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深沉感慨。
     
       菊花
     
       黄巢[1]
     
       待到秋来九月八[2],我花开后百花杀[3]。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4]。
     
       【注释】
     
       [1]黄巢:唐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曹州冤句(今山东曹县西北)人。家境富裕,善于舞剑和骑射。
     
       [2]九月八:其实是指九月九重阳节,为了押韵才用“八”。
     
       [3]杀:凋谢。
     
       [4]黄金甲:是比喻,把菊花的花瓣比喻为战士的铠甲。
     
       【赏析】
     
       以题目看来,这首诗好像是咏菊花的,但由第一句就可以知道作者并非泛咏菊花,而是在庆祝即将到来的菊花节,也就是重阳节。因为重阳节有赏菊的风俗,久而久之,这一天也就成了菊花节。
     
       开头写到“待到秋来九月八”,就是说等到重阳节那一天,为了押韵的需要,才不说“九月九”而说“九月八”。作者要在这一天扭转乾坤,而且等待的这一天一定会到来,所以语调轻松,充满信心,语气中充满期待和向往。
     
       第二句写等待的那一天到来后的样子。虽然是菊花节,但作者想到的并不是菊花竞相开放的景象,而是把人们熟知的自然想象化成了石破天惊的奇句——“我花开后百花杀”。菊花开时,已是秋天,百花凋零,将菊花盛开和百花凋零并列,从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是自然现象,所以这两者之间的这种关系又是必然的。将菊花称为“我花”,显然菊花象征了被压迫的广大人民。那么,“百花”与之相对立,就是比喻封建统治集团了。这一句显示了黄巢作为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
     
       第三、第四句紧接第二句,写长安菊花盛开的壮丽景象:“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菊花,它们浓郁的香气,冲天而上,占据了整个长安城。此处想象奇特,比喻新颖,辞采壮伟,意境瑰丽,把黄色的花瓣想成战士的盔甲,使它具有了农民起义军战士的战斗风貌与性格。秋色中,菊花开满全城,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战斗芳香,也预示了农民起义军攻占长安,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
     
       作者根据自己战斗的生活实践,通过艺术想象和联想把菊花和带甲的战士联结在一起,赋予了它一种战斗的美,使人耳目一新。
     
       罗隐[1]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注释】
     
       [1]罗隐:字昭谏,唐代诗人,新登(今浙江富阳)人。
     
       【赏析】
     
       蜜蜂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很多而很少能够享受,诗人罗隐着眼于此,有感而发,以诗的形式概括了它们的一生。
     
       前两句主要是叙述,说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作者运用“不论”、“无限”、“尽”等极度的副词、形容词和无条件句式,极称蜜蜂“占尽风光”,几乎到了骄矜的程度。但这里作者正是运用了欲夺故予的手法,为后两句作铺垫。因为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感慨之意集中在最后两句,所以头两句抬得越高,最后两句形成的反差就越大,表达就越有力。
     
       最后两句主要是议论,感慨蜜蜂忙碌一生,采花成蜜,却除了“辛苦”一无所得,并且呼应头两句,将“尽占”的风光一扫而空,效果强烈。这两句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第三句叙述蜜蜂辛苦奔忙采花酿成蜜,“采得百花”显露了“辛苦”的含义,“成蜜”之后也有了“甜”意,这一句好像与最后一句重复,但是第四句是主议的,作用不同,所以不会有重复的感觉。第四句的反问分成两部分:“为谁辛苦”?“为谁甜”?虽没有直接发表议论,但辛苦归自己、甜蜜属别人的意思已经非常明显,表达了诗人对它们的怜悯和同情。
     
       这首诗抓住蜜蜂的特点,叙述朴实、平淡,不讲究华丽辞藻却很有思致。借蜜蜂歌颂了辛勤的劳动者,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给予无情讽刺。虽然没有直接说教或议论,但读者自可有所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返回顶部
本站推荐
天冷就回来
本本战记
火车集
重逢
灼华天下
幸福小孩刘小源
探月号导弹
刘庆邦-卧底
狼亲狈友
鬼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