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平的-第7页

字体大小:超大 中大 中小 超小

        2000年初,千年虫的工作已开始退潮,不过新的商机出现了:电子商务。
      网络还在狂飙,工程人才需求上升,网络公司都闹人才荒。他们要的都是公司
      核心的应用程序。走投无路,只有找印度厂商。合作后才发现,印度交出来的
      复杂系统品质很高,甚至比别处贩售的更好。大家都对印度IT厂商肃然起敬。
      如果千年虫是相识,现在就是坠入情网。
        从美国外包到印度,这种新形态的合作迅速流行起来。只要从班加罗尔的
      工作站连一条光缆到你公司的大型主机,你就可以有一家像Wipro、Infosys、
      Tata之类的印度IT厂商代替你管理电子商务和大型主机的各种应用。
        不只网络狂飙让印度受惠,网络崩盘印度也受惠!那才是真正的讽刺。那
      波繁荣铺下了连接印度和世界的光缆,崩盘则把光缆的使用成本降成接近零,
      愿意利用光缆把知识工作外包给印度的美国企业就更多了。
        21世纪初,很多分析师都犯了一个大错,就是把网络狂飙和全球化混为一
      谈,以为两者都只是一时的流行。网络泡沫化之后,脑筋错误的分析师都以为
      全球化也跟着结束。完全相反。网络狂飙只是全球化的一个层面,泡沫破掉,
      全球化不但没跟着破,反而更往前冲。幸存的美国科技公司以及那些还想投资
      初创企业的创投业者都没有太多现金可用。又需要印度工程师了,不是因为他
      们人多,而是因为太便宜。于是美印两国的产业关系就更密切了。    
        
     
     
     
     
      【第6辆推土机】
        离岸生产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了WTO,这意味着北京同意遵守世界上
      大多数国家也都在遵守的有关进口、出口、外资的全球规范。这意味着中国原
      则上同意,要把自己的竞技场铲得和世界其它地方一样平。
        自从中国加入WTO,中国和其他国家都必须开始愈跑愈快。因为中国入世
      大大鼓励了另一种型式的合作:离岸生产。事实上,离岸生产在之前就已经存
      在了几十年。离岸生产与外包不同。外包是把公司本来在内部做的部分程序,
      像研发、电话客户、账务,让另外一家公司代劳,再把做完的工作重新合并,
      放回你的作业程序中。离岸生产则是把企业原先设于本土的工厂,整个搬到海
      外,像中国的广州。搬去后,产品和生产方式完全相同,只是人工更低廉,赋
      税更低,能源价格得到补贴,公司负担的员工医疗成本也更低。愈来愈多的公
      司把生产移到海外,再把产品纳入旗下的全球供应体系。
        一旦离岸生产的模式开始在各产业蔓延,从纺织到消费电子,从家具、眼
      镜架到汽车零件,其他公司想要竞争的唯一办法,就是也到中国去设厂,去沾
      人工低廉、品质优异的好处。不然就要去东欧、加勒比海或其他发展中国家,
      寻找代工厂。
        中国为了在2001年加入WTO,曾向外企保证,把工厂迁到中国,一定会受
      到国际法律和商业标准的保护。这样大大增强了中国成为制造平台的吸引力。
      入世后,官僚体系也对顾客更友善,投资的程序更精简,政府各部门设立了许
      许多多的网站,帮助外国人了解中国的商业法规。
        有一天在东京,大前研一跟我说:“中国是个威胁,中国是个顾客,中国
      也是个机会。你要成功,就必须把中国变成你的一部分。你绝不能忽视中国。”
      大前的论点是,与其把中国当成竞争对手,你可以把生意分割成几个部分,看
      哪一部分可以在中国做,哪一部分你想卖给中国,哪一部分你想向中国买。
        中国向全球市场开放,真正的推土机效应其实是:中国成为离岸生产的吸
      引愈大,跟中国竞争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必须愈来愈增强自己的吸引
      力,像马来西亚、泰国、爱尔兰、墨西哥、巴西、越南。这些国家都目睹中国
      的变化和移往中国的大量工作机会,他们必须要想:“不得了!我们也要快快
      提出同样的条件吸引外资。”就这样开始一场“抹平世界大竞赛”,除了原本
      就廉价的劳力,很多国家还要拼租税优惠、拼教育、拼补助,以争取外资设厂。
        中国正在发展非常庞大的国内市场,它抹平世界的力量也跟着增强,造就
      了规模经济,造就了当地把价格永远压低的激烈竞争,造就了一支年增三十五
      万的工程人才大军,造就了一天工作十二小时的年轻工作者和管理阶层,造就
      了举世无匹的轻工业基础,以及不顾一切都要取悦沃尔玛、Best  Buy等连
      锁大店的创业热情。
        但真正可怕的是,中国吸引全球的投资,靠得并不只是低价,这只是短期
      策略。外人看中国最会看错的,就是以为中国的优势只限于工资,不在于品质
      和生产效率。在1995至2002年之间,非国营的私人企业部门生产力每年都增
      加17%。这是美国商务会议委员会(US  Conference  Board)的数字。原因
      是中国吸收了大量的新技术和现代经营手法,而且是从很低的基础起步。同一
      份研究还发现,这段期间中国竟消失了1500万个制造业工作机会,比美国的2
      00万还多,却在服务业弥补回来。这种现象在先进国家已经发生了许多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