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返回上一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章 【波罗蜜】 04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在茅房喝汽水的时候,我忘记了茅房的臭味,忘记了人间的烦恼,觉得自己是世上最幸福的人,一直到今天我还记得那年叹息的情景,当我重复的说:“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喝汽水喝到呕气更幸福的事了吧!”心里百感交集,眼泪忍不住就要落下来。
     
       贫困的岁月里,人也能感受到某些深刻的幸福,像我常记得添一碗热腾腾的白饭,浇一匙猪油、一匙酱油,坐在“户定”(厅门的石阶)前细细品味猪油拌饭的芳香,那每一粒米都充满了幸福的香气。
     
       有时这种幸福不是来自食物,我记得当时在我们镇上住了一位卖酱菜的老人,他每天下午的时候都会推着酱菜摊子在村落间穿梭。他沿路都摇着一串清脆的铃铛,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听见他的铃声,每次他走到我们家的时候,都在夕阳将落下之际,我一听见他的铃声跑出来,就看见他浑身都浴在黄昏柔美的霞光中,那个画面、那串铃声,使我感到一种难言的幸福,好像把人心灵深处的美感全唤醒了。
     
       有时幸福来自于自由自在的在田园中徜徉了一个下午。
     
       有时幸福来自于看到萝卜田里留下来做种的萝卜,开出一片宝蓝色的花。
     
       有时幸福来自于家里的大狗突然生出一窝颜色都不一样的、毛绒绒的小狗。
     
       生命的幸福原来不在于人的环境、人的地位、人所能享受的物质,而在于人的心灵如何与生活对应。因引,幸福不是由外在事物决定的,贫困者有贫困者的幸福,富有者有富有者的幸福,位尊权贵者有其幸福,身份卑微者也有其幸福。在生命里,人人都是有笑有泪;在生活中,人人都有幸福与忧恼,这是人间世界真实的相貌。
     
       从前,我在乡间城市穿梭做报道访问的时候,常能深刻的感受到这一点,坐在夜市喝甩头仔米酒配猪头肉的人民,他感受到的幸福往往不逊于坐在大饭店里喝XO的富豪。蹲在寺庙门口喝一斤二十元粗茶的农夫,他得到的快乐也不逊于喝冠军茶的人。围在甘蔗园呼吆喝六,输赢只有几百元的百姓,他得到的刺激绝对不输于在梭哈台上输赢几百万的豪华赌徒。
     
       这个世界原来就是个相对的世界,而不是绝对的世界,因此幸福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由于世界是相对的,使得到处都充满缺憾,充满了无奈与无言的时刻。但也由于相对的世界,使得我们不论处在任何景况,都还有幸福的可能,能在绝壁之处也见到缝中的阳光。
     
       我们幸福的感受不全然是世界所给予的,而是来自我们对外在或内在的价值判断,我们的幸福与否,正是由自我的价值观来决定的。
     
       以直观来面对世界
     
       如果,我们没有预设的价值观呢?如果,我们可以随环境调整自己的价值判断呢?
     
       就像一个不知道金钱、物质为何物的赤子,他得到一千元的玩具与十元的玩具,都能感受到一样的幸福。这是他没有预设的价值观,能以直观来面对世界,世界也因此以幸福来面对他。
     
       就像我们收到陌生者送的贵重礼物,给我们的幸福感还不如知心朋友寄来的一张卡片。这是我们随环境来调整自己的判断,能透视物质包装内的心灵世界,幸福也因此来面对我们的心灵。
     
       所以,幸福的开关有两个,一个是直观,一个是心灵的品味。
     
       这两者不是来自远方,而是由生活的体会得到的。什么是直观呢?
     
       有源律师问大珠慧海禅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否?”
     
       大珠:“用功。”
     
       “如何用功?”
     
       “饿来吃饭,困来眠。”
     
       “一切人总如同师用功否?”
     
       “不同!”
     
       “何故不同?”
     
       “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
     
       好好的吃饭,好好的睡觉就是最大的幸福,最深远的修行,这是多么伟大的直观!在禅师的语录里有许多这样的直观,都是在教导启示我们找到幸福的开关,例如:百丈怀海说:“如今对五欲八风,情无取舍,垢净俱亡,如日月在空,不缘而照;心如木石,亦如香象截流而过,更无滞碍,此人天堂地狱所不能掇也。”
     
       庞蕴居士说:“神通并妙用,运水与搬柴。”“好雪片片,不落别处。”
     
       沩山灵祐说:“一切时中,视听寻常,更无委曲,亦不闭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
     
       ……
     
       譬如秋水澄清,清净无为,澹泞无碍,唤他作道人,亦名无事之人。”
     
       黄檗希运:“凡人多不肯空心,恐落空。不知自心本空,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行,未曾踏着一片地。与么时,无人我等相,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方名自在人。”
     
       在禅师的话语中,我们在在处处都看见了一个人如何透过直观,找到自心的安顿、超越的幸福。若要我说世间的修行人所为何事,我可以如是回答:“是在开发人生最究竟的幸福。”这一点禅宗四祖道信早就说过了,他说:“快乐无忧,故名为佛!”读到这么简单的句子使人心弦震荡,久久还绕梁不止,这不是人间最大的幸福吗?
     
       只是在生命的起落之间,要人永远保有“快乐无忧”的心境是何其不易,那是远远越过了凡尘的青山与溪河的胸怀。因此另一个开关就显得更平易了,就是心灵的品味,仔细地体会生活环节的真义。
     
       垂丝千尺,意在深潭
     
       现代诗人周梦蝶,他吃饭很慢很慢,有时吃一顿饭要两个多小时,有一次我问他:“你吃饭为什么那么慢呢?”
     
       他说:“如果我不这样吃,怎么知道这一粒米与下一粒米的滋味有什么不同。”
     
       我从前不知道他何以能写出那样清新空灵、细致无比的诗歌,听到这个回答时,我完全懂了,那是自心灵细腻的品味,有如百千明镜鉴像,光影相照,使我们看见了幸福原是生活中的花草,粗心的人践花而过,细心的人怜香惜玉罢了。
     
       这正是黄龙慧南说的:“高高山上云,自卷自舒,何亲何疏;深深涧底水,遇曲遇直,无彼无此。众生日用如云水,云水如然人不尔。若得尔,三界轮回何处起?”
     
       也是克勤圆悟说的:“三百六十骨节,一一现无边喧妙身;八万四千毛端,头头彰宝王刹海。不是神通妙用,亦非法尔如然,苟能千眼顿开,直是十方坐断!”
     
       众生在生活里的事物就像云水一样,云水如此,只是人不能自卷自舒、遇曲遇直,都保持幸福之状。保有幸福不是什么神通,只看人能不能千眼顿开,有一个截然的面对。
     
       “垂丝千尺,意在深潭。”我们若想得到心灵真实的归依处,使幸福有如电灯开关,随时打开,就非时时把品味的丝线放到千尺以上不可。
     
       人间的困厄横逆固然可畏,但人在横逆困厄之际,没有自处之道,不能找到幸福的开关才是最可怕的。因为这世界的困境牢笼不光为我一个人打造,人人皆然,为什么有的人幸福,有的人不幸,实在值得深思。
     
       我有一位朋友,是一家大公司的经理,有一天,我约他去吃番薯稀饭,他断然拒绝了。
     
       他说:“我从小就是吃番薯稀饭长大的,十八岁那一年我坐火车离开彰化家乡,在北上的火车上我对天发誓:这一辈子我宁可饿死,也不会再吃番薯稀饭了。”
     
       我听了怔在当地。就这样,他二十年没有吃过一口番薯,也许是这样决绝的志气与誓愿,使他步步高升,成为许多人欣羡的成功者。不过,他的回答真是令我惊心,因为在贫困岁月抚养我们成长的番薯是无罪的呀!
     
       当天夜里,我独自去吃番薯稀饭,觉得这被目为卑贱象征的地瓜,仍然滋味无穷,我也是吃番薯稀饭长大的,但不管何时何地吃它,总觉得很好,充满了感恩与幸福。
     
       走出小店,仰望夜空的明星,我听到自己步行在暗巷中清晰而渺远的足音,仿佛是自己走在空谷之中,我知道,我们走过的每一步不一定是完美的,但每一步都有值得深思的意义。
     
       只是,空谷足音,谁愿意驻足聆听呢?
     
       如果我们花很多精神分散在许多混乱零碎的资讯中,又哪里有专注的精神来看待自我的历练呢?
     
       不知最亲切
     
       有时候出去旅行,一两个月的时间没有看电视、没有听广播,也没有读报纸,几乎对天下大事一无所知,只是心境纯明地过单纯的生活。很奇怪的是,这样的生活不但不觉得有所欠缺,反而觉得像洗过一个干净的澡,观照到自我心灵的丰富。
     
       住在乡间的时候也是如此,除了随身的几本书,与一般俗世的资讯都切断了线,每天只是吃饭、睡觉、散步、沉思,也不觉得有所缺乏。偶尔到台北一趟,听到朋友说起尘寰近事,总是听得目瞪口呆,简直难以相信:原来这个世界还有那么多纷扰的人事。
     
       想起从前在新闻界服务的时候,腰带上系着无线电呼叫器,不管是任何时地,它总会恣情纵意的呼叫,有时是在沐浴,有时是在睡眠,还有的时候是与朋友在喝下午茶,呼叫器就响了。那意味着在某地又发生了事故,有某些人受到伤害或死亡,有的是千里外的国度发生暴乱,有的是几条街外有了凶案,每次当我开车赶赴现场的时候,就会在心里嘀咕:“这些人、这些事,究竟与我有什么相干呢?”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差不多整天都随着世界旋转,每天要看七八份报纸,每月要看十几份杂志,每晚要看电视新闻,即使开车的时候,也总是把频率调到新闻的播报,深怕错过任何一条新闻,唯恐天下有一件我不知道的事。然后在生活里深深的受到影响,脑子里想的是新闻,与人聊天也总爱引用新闻题材,甚至夜里做的梦也与新闻有关系。
     
       好像除了随这世界转动,我自己就没有什么好说、好想、好反省的东西了。
     
       现在想起来,过去追随世界转动的生活真像一场噩梦,仿佛旋转的陀螺,因为转得快速,竟看不出那陀螺的颜色与形状。
     
       用单纯之心来面对生命
     
       这个世界有多少暴乱,呈现在资讯上的暴乱就有多少,我们每天渴求着资讯,把许多生命投注在暴乱而泛滥的讯息,就好像自己的意识亲历这样的暴乱与染着,由于投在旋转的浊流,自我也就清明不起来了。
     
       自从离开新闻工作以后,我就试着让自己从那许多旋转着、甚至被制造出来的事件里解脱出来,尤其是报纸改成六张以后,我更试着不订阅报纸了,把从前每天早晨花在新闻上面的一两个小时节省下来,用来静思观照自己的内在。电视新闻也尽量节制,一天只看一次,夜里宁可读一些长远而有益身心的书籍。收音机的新闻也不听了,听一些轻松的音乐,以便可以专心的思考。杂志呢,则放弃那些追逐新闻内幕的周刊,只读少数经过严格制作的月刊。
     
       经过比较长期的试验,发现自己竟然在生活中多出了许多时间,并且有机会做更多关于生命智慧的深思了。有很多时候,甚至忘记了世界上有新闻这一回事,然后,在言谈的时候、思想的时候,由于断离了新闻那浮泛的知见,得到一种感性的平安,感觉到自己在说的话是由心田中自然的流露,而不再是某某事如何,某某人怎么样的是非论断了。
     
       这种能用单纯之心来面对生命的态度,常使我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欣悦之情。
     
       当然,这并不表示我是反资讯的,对于许多把青春投注在资讯的采集传播的朋友,我依然心存敬佩,只是我感觉到现代人把太多宝贵的时光用在那多如牛毛的讯息上,确实是生命的浪费。在每天贯耳盈目的资讯里,大部分都是“坏铜旧锡”,对一个人的生命或人格的成长是毫无益处的,有时候还不如乡间遥远的鸡犬的叫声。
     
       生活在现代世界是无可奈何的事,我们不能把耳朵塞起来,眼睛蒙住,所以对世界也不能完全无知无感,那么,每天花在资讯上的时间千万不要超过一个小时,因为“一寸时光,就是一寸命光”。
     
       以报纸为例,宁可选择张数少的报纸,每天大略的翻阅也就够了,若要细细阅读,百寸命光也不够用。这样想时,我就觉得田园作家大卫?梭罗说的“你应该选择对你有益的读物,因为你没有时间阅读其他的”是真知灼见,值得细细思量。
     
       如果我们花很多时间注视外面世界的转动,哪里有时间回观内在的世界呢?
     
       如果我们花很多精神分散在许多混乱零碎的资讯中,又哪里有专注的精神来看待自我的历练呢?
     
       现代人的三个大病
     
       我认为生活在重商社会的现代人,最大的三个病是:一庸俗,二复杂,三烦恼。
     
       庸俗之病来自于在感官欲望中浮沉,不能超越。
     
       复杂之病来自于被外在事物所扰乱,不能单纯。
     
       烦恼之病来自于从内在思想生波动,不能平静。
     
       三病其实只是一个病源,就是外面的资讯太发达了,使我们生出更大的欲望,以物质的追求与拥有来作为人生价值的标准,焉得不庸俗?也由于外在的资讯太有侵略性了,使我们忘失原是自己的主人,忙着分析、评论与比较,焉得不复杂?更由于外面资讯太无孔不入了,使我们每天东看西看:那个人比我有钱,这个人比我有权势,那个人比我有才干,这个人
     
       比我美丽,于是生出内在的许多贪婪、嗔怨、愚痴,焉得不烦恼?所以,我常常想,减少接触过多的讯息,就可以增加人生的平安。
     
       也许有人不以为然,但我见过许多这样的例子,譬如住在乡下的人虽有欲望,其欲望却远不如城市人,因为他不必和人比汽车、比名牌、比房子,他也没机会天天看大百货公司打折的招牌,或甚少有机会到餐厅大吃大喝,他的欲望自然简单得多,烦恼也就少了。譬如我们小时候家里穷,从来不敢向父母要玩具,甚至也不知道世界上有叫做“玩具”的东西,自然不会像现在的孩子因要不到玩具而怨愤填膺了。譬如我认识很多不识字的人,他们从不被资讯干扰,生命的烦恼简单得多,生活就单纯得多了。
     
       乡下人、穷孩子、文盲之所以过简单生活,是为环境所迫,有时做不得准。然而,如果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城市人,又有很好的收入,仍不免犯庸俗、复杂、烦恼之病,思有解脱之道,能够回头学习乡下人、穷孩子、文盲的方法,是很不错的。
     
       我想到中国禅宗最关键、影响最大的人物:一是禅宗初祖达摩祖师,他到中国来竟不到处行走,而到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不把时间花费在文字与知见上;一是禅宗六祖慧能,他根本不认识文字,他曾说过:“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
     
       达摩与慧能后来也曾引用经文来表达禅心,不过大部分的说法都是由自我心田流出,达摩有《入道四行论》,慧能有《六祖坛经》传世,总共加起来没有几个字,但是后世的大禅师无不依承达摩、崇拜六祖,他们的思想言论也都不出《六祖坛经》的范围。
     
       这是多么富有启示意义呀!一个是面壁不语的壁观婆罗门,一个是一字不识的樵夫,正是最有智慧、大开大阖、惊涛骇浪的禅门宗祖,想来要越过资讯,才能认识本来的心源,不是没有道理。
     
       在禅宗里,这叫做“不知最亲切”!
     
       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
     
       清凉法眼文益禅师到南方去行脚参学,有一天突然遇到天下大雨,溪流暴涨,他只好到一个寺院去避雨,住在寺中的地藏院里。寺里的住持是罗汉桂琛禅师,他听说有行脚僧在地藏院避雨,就过来探视,他亲切的问法眼说:“你要去哪里呢?”“我只是四处行脚罢了!”法眼说。“行脚是什么意思?”“不知。”(法眼一路上都遇到人问他“行脚去哪里?”首次遇到
     
       “行脚是什么?”随口就这样回答了。)没想到罗汉桂琛竟说:“不知最亲切!”法眼听了豁然开悟,就留下来做罗汉的侍者,再也不行脚了。这个公案很有意思,“不知最亲切”和“行脚是什么意思?”连起来看,可以使我们有两个思考,一就是六祖慧能回答惠明“还有密意否?”的问题,他说:“密在汝边。”自性的密意不是行脚可以得到的,而是在自己的心田,它没有什么秘密,也不在遥远的地方。
     
       二就是四祖道信说的:“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心地的光明不在知见上,不在是非观念,惟有超越了知见才能回归到与自己最亲密切近的自性光明呀!
     
       “不知最亲切”强烈的表达了禅的超越与实践的精神,对于想得到真实智慧的人,世间的“知”反而令人走向远离之路。慧朗去谒见大寂禅师,大寂问说:“汝来何求?”慧朗说:“求佛知见。”大寂说:“佛无知见,知见乃魔界。”佛的知见尚且不可求,何况是人间纷扰的知见呢?我们到现在还可以想象法眼听到“不知最亲切”时那目瞪口呆的神情,一个十方行脚求悟的禅者,想要追求佛的知见,却突然听见“不知最亲切”这五个字,真有如万里晴空中忽然听见天边轰然的响雷一样,智慧之门突然顿开,自性光明骤然涌现。
     
       因此,法眼后来成为伟大的禅师,也常用相同的意趣来教导弟子,有弟子问他:“十二时中要如何修持?”他说:“步步踏实。”还有一位弟子问他:“什么是真道?”他说:“第一是教你去行。第二也是教你去行。”又有一位弟子问他:“什么是诸佛玄旨?”
     
       他说:“是你也有的呀!”(你就有玄旨!)
     
       另有一位弟子问他:“什么是古佛?”
     
       他说:“现在就很好呀!”(为什么要去问古佛呢?)
     
       法眼说的全是“不知最亲切”!求道者往往花很多时间精力去追求有关道的知识,对道而言,这些知识都很空洞,有如海上的浮沤,与其求知,不如不知,把心力转回内在光明的启发,使自性显露如珠,因为,一切都是现成的呀!
     
       雪峰义存禅师修行很久都不能契入,深为自己不能悟道而烦恼,他的师兄岩头有一次对他说:“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若欲播扬大教,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将来与我盖天盖地去!”雪峰听了,当下大悟。
     
       “一一从自己胸襟出”正是“不知最亲切”。唯有穿越知识的迷障,才能截断众流,使真实的般若流露,进入亲切的真道。
     
       一切都是现成的
     
       禅师的境界是开悟者的境界,我们或许难以领会,不过禅的世界也并不离开生活,生活在资讯发达的我们,每天都在为知见奔忙,身心难得有片刻的歇息,因为世间言说都是一种对待观念,同一件事,同一个人,有的说“是”,有的说“非”。即使我们自己也常“觉今是而昨非”,从前认为的“是”,现在可能认为“非”。每天在是非里纠缠,何处才能安立,何时才能安顿呢?
     
       如果不能从内在截断众流,得到安顿,就应该斩断外在的葛藤,尽量把垃圾清除,不要再让垃圾进门。我们每天打开六大张报纸,大部分与垃圾无异,我们看到贪渎者的腐味、嗔恨者的腥味、愚昧者的霉味,处处都是欲望与无知的臭气、人情与应酬的油腻,真的就能感受到禅师说“不知最亲切”是有一颗多么超越而明净的心。
     
       法眼开悟以后,他的师父罗汉知道他还未彻悟,指着庭前的石头问他:“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现在庭下的石头,是在心内?还是心外?”法眼说:“在心内。”罗汉说:“你为什么把这样大的石头放在心内呢?”法眼无言以对,每天都想出新的答案呈给师父,全被罗汉否定了,经过一段时间,他觉得自己已经辞穷理绝了,这时罗汉对他说:“以佛法论,一切都是现成的。”法眼这时才彻底的开悟了。我们再来深思这几句话吧!“不知最亲切。”“你为什么把这样大的石头放在心内呢?”“一切都是现成的。”这是我对治资讯泛滥的一个最简要的方法,在光怪陆离、颠倒错谬、眼花缭乱的媒体暴力里,禅师早就以非凡的智慧教导过我们,为我们抽钉拔刺,让我们能单纯坦荡的来面对世界了。
     
       把握机会,不轻放过,但凡事再思而行。已过不悔,展望将来。
     
       今夕,何夕?
     
       几年前,在电视上看到一位年华老去、身躯肥胖的老牌歌星,以一种特别沙哑而沧桑的声音,唱起她年轻时唱红的一首歌:
     
       啊……
     
       今夕何夕云淡星稀夜色真美丽
     
       只有我和你
     
       我和你才逃出了黑暗
     
       黑暗又紧紧的跟着你啊……
     
       今夕何夕
     
       溪水流夜风急
     
       只有我和你
     
       我和你患难相依
     
       这首歌的词意很简单,没有什么特别,可是看见一位祖母级的歌星越过了三十年时光,还回头唱这首歌,就格外感到了人生怆然的悲情。对我们而言,“今夕何夕”里有着浪漫的联想,可是对一位曾红遍半边天的歌星而言,问起:“今天是哪—天?今晚是哪一晚?”时,恐怕都要为之心碎吧!
     
       由于这种悲情,《今夕何夕》到现在还到处流行着,后来有一位年轻美丽的歌星另外唱红了一首《今夕是何夕》的歌,歌词比前者还要令人怀想:告诉我今夕是何夕?告诉我此处是何处?
     
       飘零的身影该向何方?彷徨的心无所归依。
     
       天注定让我遇见你,却为何又遥不可及?纵然是将你拥入怀里,也知道相依只是瞬息。
     
       如蜡炬的烧尽自己,如灯蛾的扑向火去,今后将在水里火里,放不下的也只有你,虽然相会,永远无期。
     
       如秋云的随风飘逝,如玉石的沉落海底,今后不止千里万里,见我也只有在梦里,长恨悠悠,无尽期。
     
       这首歌哀怨感伤,但它动人的不只是歌曲,而是对流行歌曲有很大贡献的慎芝女士,写完这首歌不久后就离开人世了,我觉得在她一生所写的歌曲里,有两首意境最感人的歌,可以作为流行歌的经典,一首是《最后一夜》,另一首就是《今夕是何夕》,其中有历经人间沧桑、看清世法无常的感慨,所以才能如此感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返回顶部
本站推荐
租来的人生
沈从文集-小说卷1
危宫惊梦
幼年
诺贝尔文学奖文集
死于青春
谁的心里藏着谁
大猿王
愚人之死
小妖的金色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