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返回上一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章 干活吃饭(1934—1979)(3)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紧接着李新叔叔知道我正在准备参加全市的中学生讲演比赛。比赛是第十一战区政治部举办的,要求讲时事政治的内容。父亲先表示对此不感兴趣。
     
       李新叔叔却说一定要讲,就讲三民主义与(罗斯福提出的)四大自由,主旨是现在根本没有做到三民主义,也没有四大自由。我至今记得我的讲演中的一句话:
     
       “看看那些在垃圾堆上捡煤核的小朋友们,‘国父’的民生主义做到了吗?”
     
       无须客气,这次比赛的初中组,我讲得最好,连主持者在总结发言时都提到王蒙的讲话声如铜钟。但我只得到了第三名,原因当然是主办者的政治倾向。
     
       他们闻出了我的讲话的味道。我也学到了在白区进行合法斗争的第一课。
     
       李新同志后来主要从事党史研究与著述,是著名的党史专家。作为我此生遇到的第一个共产党人,他的雄辩,他的真理在手的自信,他的全然不同的思想方法与表达方法,他的一切思路的创造性、坚定性、完整性、系统性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威力,使我感到的是真正的醍醐灌顶,拨云见日,大放光明。
     
       理论的力量在于与现实的联系。我满怀热情地迎接“国军”、“美军”的到来,兴奋完了发现人们仍然是一贫如洗。
     
       与李新成为对比的是国民党的官员,有一次我接到学校命令,必须收听市社会局长温某某的讲话。我完全不记得温局长讲了什么内容、为什么中学生必须听他的讲话,但是我记得他的怪声怪气,官声官气,公鸭嗓,瞎拽文却是文理不通。他与李新同志的对比太如天上地下了。我当时已经坚信:李新同志、共产党人的逻辑、正义、为民立言、全新理想、充满希望、信心百倍、侃侃而谈、润物启智、真理在手、颠扑不破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住的。作为新生力量的共产党,她是多么光明,多么科学,多么有作为,多么激动人心啊!
     
       我有一个说法,一股政治势力的兴衰,看一看他们的文风与话风就知道了。
     
       兴者富创意与活力、明白而又实在;衰者只剩下了套话与八股,空洞而且不知所云。
     
       平民中学有一个打垒球的传统,我现在还不明晰当时我们从日本人那里学到的垒球是不是现名棒球。垒球队有一个矮个子:性情活泼,机灵幽默,(运动)场风极佳的后垒手何平。即使他输了球漏了球,他的甜甜的潇洒的微笑也会为他赢得满场喝彩。一天我在操场上闲站,等待下午上课。他走过来与我交谈。
     
       我由于参加讲演比赛有成也已被许多同学知晓。他问我在读些什么书。我回答道:
     
       “……我的思想,”我顿了一下,然后突然宣称:“——左倾!”
     
       赶得别提多么巧,何平是老地下党员,我的宣示使他两眼放光,他从此成了我的革命的领路人。
     
       一九八六年冬,我在文化部长任上与一大批外国在华专家座谈。同座的还有一位比我小两岁、有过同样的曲折坎坷的经历的著名作家张贤亮。我提到中国作家的左倾,提到左翼文学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突出地位。我的这位同行兼好朋友就分辩说,他和他那一代人从来没有喜欢过左,从来是欲左也不可能。呜呼!
     
       我很惊讶,也很悲伤,到了一个仅仅比我小两岁的作家那里,左派竟然成了一个不太好的名词了。夫复何言?谁可与言?
     
       此后,父亲随李新同志去了解放区,到父亲的老师范文澜任校长的北方大学去了。而我,也立即跟随何平走上了一心要革命的道路。
     
       4.失落了的童年
     
       由于匮乏和苦难,由于兵荒马乱,由于太早地对于政治的关切和参与,我说过,我没有童年。
     
       我没有童年,但是我有五岁、六岁、七岁直到十几岁的经历,一年也不少,一天也不缺。回想旧事,仍然有许多快乐和依恋。
     
       我喜欢和同学一起出平则门(阜成门)去玩,城门洞有刺刀出鞘的站岗的日本兵。过往的中国百姓要给他们鞠躬,这是一个非常恶劣的记忆。一出城门就是树林,草花,庄稼,河沟,充满植物的香气。
     
       我更喜欢从西城家中走太平仓经厂桥、东官房到北海后门。一进北海后门,先听到的是水经过水闸下落的声音,立即感到了凉爽,进入了清凉世界。再向南走两步,响杨的树叶的巨大的哗哗声攫住了你,一时节世界只剩下了两排排列整齐、盖有年矣的杨树林,树干的疙里疙瘩与似曲实直,亭亭玉立与随风倾斜显示了既古旧久远又年轻潇洒的风格。
     
       我也喜欢短时间的北京城向大自然的回归:夏夜,在院落中乃至到胡同口乘凉,听姐姐背诵杜牧的诗句。确实那时的北京夏夜到处都能看到款款飞着的萤火虫。
     
       大雨之后胡同里积着齐膝的水,蜻蜓擦着水面飞。杨树上时有知了高唱。
     
       北京的国槐最多,春天则是小小的青虫,吊在从树干上垂下的丝上。秋天即使在庭院里也听得到蟋蟀的啼鸣。
     
       我喜欢所有的吆喝,卖小金鱼和大田螺,卖卤鸡和卖糖葫芦,这二者都有抽签奖励的促销手段。卖硬面饽饽的,是山东乐陵人。卖爬糕和凉粉,像男高音。
     
       冬夜则是卖羊头肉,切的比纸还薄,切出来的肉片变得透明。仅仅是卖一筐水萝卜也是叫得曲折婉转十分出彩。寒冷的深夜,有时会听到盲人算命者的笛子声,我觉得极其凄凉。
     
       我毕竟是男孩子,当然也有野一点的玩法,在墙头上玩打仗,每天没完没了地做手枪,有时幻想着自己拿一只活像真枪的手枪,大喝一声:“不许动!”
     
       嘎——咕,一枪毙“敌”于脚下。
     
       但是我的蹦蹦跳跳的游戏并没有能够坚持下去。我上初中的第二学期,到西什库第四中学看我们学校与四中的棒球比赛。男生们一个个都抄近道从一个墙头跳下去,我犹犹豫豫,上了墙头,欲跳又止,下去了,右脚脖子崴了一下,疼痛难忍。结果,造成了脚腕处骨裂,养了一个多月,影响了上课,唯一的一学期,我的考试没有进名次。
     
       说下大天来,我的童年过得还是太怯弱了啊。父亲的一个朋友曾经送给我一个鹰状风筝,我试了几次始终没有放起来,读鲁迅的《风筝》的时候,我的感觉是我比文章里的弟弟与哥哥更可怜。
     
       在新疆,我的二儿子王石经常自己做风筝,一放就放到半天空,我仰首观看,心旷神怡。有些心愿,自己这一代没有完成,下一代完成了,也是快乐。
     
       我六十八岁生日时,文化部给我开车的司机郝俊卿师傅送给了我一个大蜈蚣风筝,说是他看了我的有关放风筝的文字,他想,这还不容易吗?后来,我们一道有几次将风筝放到高空的经验。毕竟,一切希望都在人间,一切人间的希望都很可能实现,虽然可能是六十年后的实现。
     
       自己的读书主要是童年与青少年时代。我三年级以来就常到离我们住的受壁胡同不到一站地的太安侯(?)胡同的民众教育馆借书读。有时候近冬天黑得早,有时候气候严寒,阅览室里的铁炉里煤净火熄,整个阅览室只剩下了我一个人,工作人员既无可奈何地只好陪我不能下班,又笑嘻嘻地不无夸奖地欣赏我的喜爱读书。
     
       我什么都读,有关于健身和练功的,其中最得益的是《绘图八段锦详解》,什么“左右开弓要射雕”,什么“摇头摆尾去心火”,我至今会练。我也读过一些太极拳方面的书,不懂,也很难学着练。从此我深知世界上有些事情示范、比画、身体力行的意义远远胜于课本。
     
       我也在那里读了《崆峒剑侠传》、《峨嵋剑侠传》、《大宋八义》、《小武义》
     
       等章回小说。我喜欢郑证因的技击小说《鹰爪王》,宫白羽的《十二金钱镖》,后者的人情世故的描写与冤冤相报的悲剧性的表现,使它的文学价值超过了当时的一般武侠小说。
     
       最主要的是我在民众教育馆读了雨果的《悲惨世界》。一上来,先声夺人,雨果的书令我紧张感动得喘不过气来。看不懂也要看,对于社会的关注与忧思,“左倾”(虽然雨果时期还没有当今的“左”与“右”的分野)意识,大概从那个时候就开始了。
     
       我也在那里读了鲁迅、冰心、巴金、老舍。我家里有一本曹禺的剧作《北京人》,我印象最深的是说到北京的叫卖果子干的两个小铜碗的敲击声。我喜欢鲁迅的《祝福》和《故乡》,我更喜欢他的《风筝》与《好的故事》。
     
       在家,我还读了《木偶奇遇记》与《爱的教育》,《安徒生童话集》与《格林童话集》等书。它们大大地启迪了读者的爱心,读到木偶比诺乔的腿被烧掉的情节,我流下了眼泪。
     
       我读了一本印刷精美的插图本《世界名人小传》,里边介绍了牛顿、居里夫人、狄更斯等人的事迹,这样的书对于我的立志有所成就,是起了作用的。
     
       我也多次被带去看电影。我记得梅熹、吕玉堃、白云、舒适、刘琼,特别是李丽华、陈燕燕、陈云裳、周璇、周曼华、顾兰君的名字与形象,却不大记得起他们演的影片的故事。有一部片子叫《万紫千红》,是各种电影插曲的荟萃,并为此片专写了一首主题曲《真善美》。
     
       有一个影片是周璇演的《渔家女》,她的几首歌我后来都学会了。我记得的是一个渔家少女上了阔少爷的当。少女千万要小心,我明白了。
     
       我看过根据张恨水原著改编的《金粉世家》,我的一个印象是一男一女亲吻,后来女子就怀了孕。我不理解为什么一拥抱就会怀孕。但是我很明白,电影里的故事多是女性倒霉。我从电影中特别感受到女性的美丽,尤其是周曼华的《不求人》,她演的那些家务劳动,蒸饭炒菜,哭哭笑笑,都那么甜甘,那么平顺,那么实在,让人看着踏实,喜悦,爽利而又舒服。我甚至想到,我长大了有一个周曼华式的媳妇该有多好!
     
       当然更早的观影片的记忆应该提到朱迪·加兰主演的《绿野仙踪》与万籁鸣等四兄弟制作的大动画片《铁扇公主》。
     
       我也与家人一起听戏,一次是尚小云主演的《青城十九侠》,未有印象存留。
     
       有几次在离家不远的地方看朱丽霞、花砚如演的评剧。我的印象是朱丽霞很美,声音富有磁性,而花砚如演得活泼生动。
     
       到了临近解放的时候,又有几支歌流行起来。一个是“山南山北都是赵家庄……”,却原来这是吴祖光的歌词,是隐含着对于解放区的向往的。一首是“春天的花是多么的香,秋天的月是多么的亮……”,虽然浅,但是我无法抵抗它的动人。有趣的是一九九零年北京亚运会上香港体育代表队入场的时候,铜管乐奏的就是这一首歌。最后一首是《夫妻相骂》:“没有金条也没有金刚钻”,“这样的女人简直是原子弹”,“这样的家庭简直是疯人院”,有什么办法呢,这样的歌曲流行起来,旧社会灭亡的预兆也就无可怀疑了。
     
       一九四九年以后,我以为这些光怪陆离与乌七八糟都是一去不复返了。有一次我无意中哼哼起《蔷薇蔷薇处处开》的调子,我的领导立刻指出,怎么从“重庆的防空洞中(语出毛主席)”刮出一道阴风……我更加明确,这过去的一切只能是决绝地无情地与之告别,与之永别了。去你妈的!
     
       那时候看电影,离家最近的影院有两家,一是现在的胜利影院,一九四五年后曾名新中国成立西堂。更早叫什么,不记得了。另一家一直叫红楼影院。
     
       每次看完电影,我们都是从西四往北过马路进帅府胡同或报子胡同,再往西走到我们家。对于童年的我,这两条胡同都是太长了,走起来颇感疲劳。
     
       有一次,在这条长胡同里疲倦地行走,我忽然发现了一个皮夹子,皮夹子里还有少量的钱。这个巧遇使家人兴奋起来,每次走到那里都希望能捡到钱包。
     
       穷极更要供财神爷,每逢旧历腊月三十,到处都有高喊着“送财神爷喽”
     
       的小贩给各家“送财神爷”。有一次家里刚刚买了这幅带来希望的神像,又传出来敲门的声音,我刚要喊“不要了”,立即受到大人的警告,不能说不要,也不能说刚买过,只能说“请过了”!
     
       遇到大人与邻居玩麻将牌,我与姐姐就去给财神爷磕头。不论怎样磕头,我的印象是,母亲与二姨的玩牌成绩多是负数。
     
       日本投降以后,又时兴起了倒卖银元,我们家的胡同西口是北沟沿(后名赵登禹路)小市,许多穿着破长衫的人嘴里叫着“买两卖两”兜售并收购银元。
     
       穷得发疯的我们家也试过几次,我也学会了辨认“袁大头”、“站人的”还有什么的。
     
       说来也怪,我的印象是,只要我们家进了银元,银元一定落价,只要出手了银元,银元一定猛涨。
     
       所有的这些卑微,所有的这些耻辱,所有的渺小和下贱,在接触到革命以后是怎样的一扫而光了啊。
     
       何平与李新同志又不同了,他热情、坦率、充满理想与活力。他不遗余力地对我与我的一位好友,昌平一家农民的子弟秦学儒进行赤化教育。我曾说,何平的家对于我们俩人来说,是一所家庭党校。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令我豁然贯通,无往而不利。华岗的《社会发展史纲》令我参尽天机天条,五种生产方式,历史必然规律,谁能违反?谁能改变?一读此书立即觉得是正义在胸,真理在手。杜民等的新知书店社会科学小丛书,使我遍览天下大事。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使我认识到革命道理的明快简洁,胸有成竹。黄炎培的《延安归来》,使我内心充满希望与对革命的拥戴。苏联小说《孤村情劫》(卡达耶夫著,原名《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虹》(瓦西列夫斯卡娅著)、《妻》(卡达耶夫著)都使我心向往之。尤其是水夫译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是青年人革命的圣经:“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而已……”立即被我服膺,背诵,令我热血沸腾。
     
       何平还带我去位于北新华街的朝华书店,说那是一个进步书店。我在那里看到了以苏商名义经营的“时代出版社”出版的《时代三日刊》,是对开报纸形式,上有延安广播一栏,令生活在国统区的我们耳目一新。
     
       在何平给我的“赤化”书籍中有一本画册《苏联儿童之保护》,应是苏联对外文化协会发行的宣传品,正是社会主义革命强调解放妇女,大规模开创了托儿所幼儿园的建设。在我少年时代,是把托儿所等视为苏联的发明与提倡的。
     
       另一本名为《苏联纪行》,是由英国“费边社会主义”者们写的。他们高度赞扬“十月革命”后苏联的各项成就,但也对他们所说的苏联对于言论自由的限制提出了疑问,这使我看了相当困惑。
     
       一年多后何平中学毕业,就业了,他的地下工作从面向中学改为面向“职业青年”了,他不再与我们联系,而改由职业的革命者,中共中央华北局城市工作部学委中学委的黎光(刘枫)同志联系我们。
     
       ……今年,二零一一年,我该七十七岁了,尚未洋溢出“是为贼”的惭愧。
     
       但想一想,短促的几十年,世界竟然出现了这么大的改变,上述的一切回忆,已经随风飘散,上述的老北京的面貌,已经不复存在。呜呼北京,你的变化的节奏也太快了,呜呼世界,你怎么能少让人们感觉一点陌生与恐慌、失落与惆怅呢?
     
       5.冬天里的春天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返回顶部
本站推荐
蜉蝣而上
没落王子遇上真命天子
暮寒仲
我和上帝有个约
214度恶龙王子2
网游之妖精时代
莫失莫忘
小时候
君临天下之奕道
超现实武斗学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