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政界往事:大明王朝纪事-第45页

字体大小:超大 中大 中小 超小

        中掌握着,他们唯独失去了普通读者,唯独垄断不了市场。普通读者凭借自己的心灵,在
        市场上投票。对此,我充满敬畏与欣慰。幸亏如此!从我收到的那些读者来信中,我对此
        颇有信心。您认为我需要言不由衷吗?
        刘:我喜欢你常用“扼腕叹息”这个词,甚至喜欢你行文中无法抑制的
        激情和忧患意识。我有时候甚至想建议你,即使有人批评这一点,也别改,就这样。但每
        当我读温功义时,就觉得历史写作创作者的态度就该是这个样子,不温不火,绵里藏针,
        写得让读者去“扼腕叹息”,给读者留下思考、想象的空间。可再回头读你的,每当将要扼
        腕的时候,你的情绪也上来了,还是有一种过瘾的感觉:“你看,作者跟我一样的感受啊。”
        李:我其实挺想学习那种不动声色的深刻与犀利,在一个点上深挖下去。
        可惜学不到。《北京晚报》有一位记者和我只谈了一次话,就看出这一点来了,写了一篇叫
        “李亚平:感情是隐藏不住的”文章。就是它了,爱谁谁。
        二、对明朝皇权专制的新认识
        刘:我个人的体会是,这本书的叙事较“大宋”有突破,阅读时总想着
        一个词:“王朝性格”,或叫作“朱元璋现象”。比如《剑桥中国明代史》写道:明王朝27
        7年的统治特点,“主要渊源于这位奇异而强有力的人物的个人性格特征。”不知你构思、
        写作时,是否属意这一点。或者,以你的观察和体会,怎样看待“朱元璋的性格特点深深
        影响了明代统治者的治理思想与行为”这一说法?
        李:你这个问题真的很厉害。假如不是对两百七十几年的明王朝历史有
        一个透彻了解,甚至,假如没有对朱元璋之后六百多年历史的了解的话,断然提不出这种
        问题。
        我读过《剑桥中国明代史》,但没有注意你所引用的那句话。假如说我所
        写的“大明王朝纪事”明显地突出了这一点的话,那只能说是《剑桥中国明代史》的作者
        和我都注意到了明代历史上的这一特别重要的特点。我注意到这一点,是在大量阅读有关
        明代史料的过程之中。在阅读官修正史《明史》、私家明史著述、野史笔记、前辈先贤们包
        括黄仁宇等人的著作与研究时,这种感受越来越强烈,甚至到了惊心动魄的程度。
        描述朱元璋的个性、能力与心理状态是一件极度困难的工作。事实上到
        目前为止,对朱元璋的研究远远说不上是令人满意的,不歪曲或误导已经算是不错了。如
        果要简单形容的话,可以使用很多最高级的形容词。如极度强悍,极度残暴,极度诡异,
        极度复杂等等。我在书中曾经引用过一句话,形容朱元璋“兼具大贤之厚朴与大奸之残暴”。
        在这种东西潜移默化下的治国实践、制度建设,在《皇明祖训》中对子孙的严厉训诫、帝
        国恪守所谓祖宗家法的政治文化传统等等交织在一起,不但深深影响了有明一代的治理思
        想与行为,对后来的清王朝乃至我们的今天,其影响都称得上至深且巨,堪称六百年来第
        一人。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谈到,在中国历史上,明朝仿佛是专门为小人设计
        的一个朝代。在这个朝代里,几乎所有的人都活得七扭八歪,不像人样。从宋濂、徐达、
        刘伯温、方孝儒、于谦、戚继光、张居正、李贽,甚至唐伯虎、徐文长……王阳明不但生
        前活得郁闷,身后,他的子孙们也不叫他省心。在那两百多年的漫长岁月里,我们几乎找
        不到一个活得堂堂正正、神采飞扬的历史文化人物!在这些史实中,差不多都能找到朱元
        璋那“大奸之残暴”的影子。你刚才说我特别喜欢用“扼腕叹息”这个词。真的,读明代
        史料越多,就越是无法不扼腕叹息。
        刘:朱元璋极其讨厌太监、宦官,可有明一代问题恰出在此一方面,这
        不是绝大的讽刺?先是英宗朝的王振,接着是宪宗朝的汪直。刘瑾便是在武宗朱厚照一朝
        得势、祸国殃民。武宗之后,世宗继位,曰嘉靖。严嵩此朝弄权,内阁获得巨大权力,宦
        官弄权现象得以遏止。此后,徐阶、高拱、张居正等首辅渐露水面。水平高的首辅们争权
        不断,酿成明代中后期持续严酷的政治斗争局面。居正之后,内阁的地位大为下降。不幸
        的是,熹宗年,魏忠贤勾结浙党,卷土重来,为患深重。(此朝幸有孙承宗和袁崇焕,与清
        人周旋,才保住北边境,否则多尔衮进京的日期可能不是1644年,而要提前10年)
        书中很大篇幅写到宦官为害朝政,但还是觉得有些遗憾:明代统治的许多问题正出此处,
        但书中于宦官问题缺少一种连贯,希望在此听到你的解释和考虑。
        李:这的确是一个软肋。我曾经犹豫过是不是专门辟出一章来写这些宦
        官们。事实上,从郑和开始,王振、汪直、刘瑾、钱宁这些大太监颇有些可写的东西;好
        太监,比如万历、泰昌、天启前期的王安,不但人品高,而且学养也深,就连高层士大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