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界:灵性的觉醒-第七章 找出你的本来面目(二)

字体大小:超大 中大 中小 超小

        所有丰盛的源头都不在你之外。它就是你真实身份的一部分。然而,试着从感谢和体认外在的丰盛开始吧。看着你生命四周的圆满——照在你皮肤上的温暖阳光,花店门口摆放的美丽花朵,咬一口多汁的水果,或是沉浸在从天而降的充沛雨水中。在每一步中,都有着生活的圆满。感谢所有在你周围的丰盛,就会唤醒你内在沉睡的丰盛,然后让它流出。当你对一个陌生人微笑,就已经有些微的能量流出了。你就会成为给予者。时常问自己:“此时此地我可以给予什么?我对这个人和目前的情况,能够提供什么帮助呢?”你不必拥有任何东西,就可以感到丰盛,而如果你持续地感到丰盛的话,你所要的自然就会来到。丰盛只会降临在已经拥有它的人身上。听起来好像有点不公平,当然不公平。但这就是宇宙法则。丰盛和匮乏都是你的内在状态,而且会显化成为你的实相。《马太福音》中耶稣是这么说的,“因为凡有的,还要再加给他,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认识自己与认识关于自己的事情(knowing yourself and knowing about yourself)
        你也许不想了解自己,因为你害怕可能会发现的事实。很多人都暗自担心自己是不好的。但是你所能找到有关于你自己的所有事情,都不是你。你所知道的有关于你自己的事实也不是你。
        因为恐惧,有些人不想知道自己真正是谁,而有些人却对自己极端地好奇,想要知道得愈多愈好。你也许对自己非常着迷,花了多年时间做心理分析,探究你童年的每个层面,发现了隐藏的恐惧和欲望,在自己人格和特性的组合中发现了层层的复杂性。过了十年,你的心理咨询师终于对你和你的故事感到厌烦了,然后告诉你:你的心理分析已经完成了。当他把你送走的时候,也许会把一份厚达5000页的档案交给你。然后说,“这就是所有关于你的事情,这就是你。”你把这些沉重的档案抱回家,起初,你很满意终于了解自己了,但是,这种满意很快就被一种不满足的感觉和潜在的怀疑所取代。你怀疑,你是谁的事实真相,一定比这些还多。当然还有更多,但不是从量的角度,而是从质的角度来说,一些更深的向度。
        心理分析和挖掘你的过去并不是错的,只要你别把“认识自己”和“认识关于自己的事情”混为一谈。那份5000页的报告是关于你的:就是那些被过去所制约的心智的内容。你从心理分析或自我观察中所得到的,都是关于你的。它不是你。它只是内容,不是本质。超越小我就是要从内容中撤离。认识自己就是做自己(being yourself),而做自己就是停止与内容认同。
        很多人经由他们生命的内容来定义自己。你所认知、经验、做、想或感觉到的,都是内容。内容几乎占据了人们所有的注意力,同时也是人们赖以认同的东西。当你想到或是提到“我的生命”的时候,你指的并非你所是(are)的那个生命,而是你所拥有(have)的那个生命,或是你好像拥有的那个生命。你指的是内容——你的年龄、健康、人际关系、财务状况、工作和生活情境以及你的心理情绪状态。你生命的内在和外在情况,你的过去和未来,都是属于内容的范畴——事件也是,也就是说,所有发生的事情,都是属于内容。
        那么,除了内容之外,还有什么可以来定义我们呢?答案是:能够让内容存在的——也就是意识的内在空间。
        混乱和较高次序(higher order)
        当你只是经由生命的内容来认识自己时,你会认为自己很清楚什么对你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你会将事件区分为哪些对你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这种区分是对生命整体性的一个分裂观点,在生命的整体性中,万事万物都是互相关联的,所有的事件都有它必要的位置和功能。然而,整体性(toality)并不仅是所有事物的表象而已,也不是事物各个部分相加的总数,整体性比这些都还要更多,而且也比你的生命和这个世界所包含的东西更多。
        在我们的生命和这个世界中,一连串发生的事件有时候看起来像是随机的,甚或是混乱的,其实,它们背后都暗藏了一个较高次序和目标的展开过程。禅宗很优美地表达了它的意境:“雪花飘落,片片各得其所。”经由思考,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理解这个较高次序,因为我们所思所想的都是内容;而较高次序是从无形无相的意识范畴以及宇宙智性中衍生出来的。然而,我们不但可以对它有惊鸿一瞥,还可以与它和谐一致,就是说,在那个较高目的展开的过程中,做一个有意识的参与者。
        当我们走进一座未受人为干扰的森林时,我们的心智思维只看见周围的无次序和杂乱。它甚至无法分辨生命(好的)和死亡(坏的),因为,所有的新生命都是从腐化和败坏中的物质里出现的。只有当我们的内在足够定静,而心智思考的噪音缓和下来时,我们才能领悟到,原来所有事物之中都有着隐含的和谐,也就是一种神圣性和较高次序,而在其中,万事万物都各就其位,无法偏离它们之所在和所是。
        我们的心智比较适应人工景观的公园,因为这样的公园是经由思想而规划创造的;不是以有机的方式成长的。这种次序是心智可以理解的。但在森林中,却有一种心智所无法理解的次序,看起来像是杂乱无章,超越了心智中好与坏的分类。你无法经由思想而理解,但是当你放下思想,保持定静和警觉而不试着去理解或解释的时候,你就可以感受到它,只有这样,你才能觉知到森林的神圣性。一旦感受到那个隐含的和谐与神圣性,你就会明白你与它是合一的。而当你理解了这一点,就会成为其中有意识的参与者。如此一来,大自然就能够帮助你重新与生命的整体性达成一致。
        好与坏在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大部分的人都会了解到,生命中不是只有出生、成长、成功、健康、欢乐和胜利而已,还有损失、失败、疾病、年老、衰败、痛苦和死亡。传统上来说,这些都被贴上“好”与“坏”、“有序”和“混乱”的标签。人们生命的“意义”通常与其定义为“好”的事情有关,但是好的事情不断受到衰败、崩解、混乱、无意义和“坏”事物的威胁,当你找不到合适的解释时,生命就此失去了意义。无论买了多少保险,每个人的生命迟早要面临各种混乱的侵袭。也许,它是以损失、意外、疾病、伤残、年老和死亡的形式来临。然而,当混乱入侵一个人的生命时,会让心智所定义的一些“有意义”的事物继而瓦解,这些,反而是生命进入较高次序的一个开端。
        “因这世界的智慧,在神看是愚拙。”《圣经》如此说。世界的智慧是什么呢?就是思想的运作以及那些仅由思想定义出来的意义。
        思想将情况或事件予以孤立,然后称之为好或坏,好像它们是独立存在的。对思想的过度依赖,会让实相分裂成碎片。这个分裂的碎片就是幻相,但是当你困在其中时,它看起来可是真实无比。然而宇宙却是一个不可分裂的整体,在其中,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互相关联,无法单独存在的。
        万事万物都是深刻相连的事实,意味着“好与坏”的心理标签最终就是幻相,好与坏永远代表偏狭的观点,而且只有相对地和短暂地真实。有个故事很贴切地表达了这个观点。一位智者在摸彩活动中赢得了一辆名贵轿车。他的家人和朋友都很为他高兴,而且前来祝贺:“真棒啊!”他们说,“你好幸运哦!”智者笑着说:“也许吧!”接下来几个星期,他高兴地开着车四处兜风。有一天,一个酒后驾驶的人在十字路口撞上了他的新车,他身上多处受伤,住进了医院。他的家人和朋友又来看他,然后说:“真倒霉啊!”智者又笑着说:“也许吧!”当他在医院时,一天晚上,他的住处附近发生山崩,整栋房子掉进了海里。他的朋友第二天又来看他说:“你在医院里躲过一劫真是幸运啊!”他又说了:“也许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