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生活-第二章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字体大小:超大 中大 中小 超小

      一、 发现的背景
      发现的背景(context of discovery):是研究的开始阶段,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观察、信念、信息和一般的知识,人们形成一个新的观点或者对于某种现象形成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思考方法。
        理论(theory):是一个组织起来的概念集合,可以用来解释一种现象或一系列现象。决定论的假设,一切事件,包括物理的、心理的或者是行为的都是特定原因因素的结果,或者说是由其所决定的。
        大多数心理学理论有一个一般的核心,即决定论(determinism)假设,认为,一切事件,包括物理的、心理的或者是行为的都是特定原因因素的结果,或者说是有其所决定的。
        假设(hypothesis)是对原因和结果关系的试探性的、可以检验的阐述。
      二、验证的背景:客观性的保障
        验证的背景(context of justification)是把证据拿来验证假设的研究阶段。
        科学的方法(scientific method):是通过将错误降低到最小,提出可靠的归纳等方法来收集和解释证据的一般的程序集合。
      1、观察者偏见和操作定义
        观察者偏见(observer bias)是由于观察者个人的动机和预期导致的错误。
        标准化(standardization)意味着在数据的收集阶段使用统一的、一致的程序。
        对概念含义进行标准化的策略我们称为操作化。
        操作性定义(operational definition):是以测量它或决定它存在的特定的操作或程序来界定一个概念,在一个实验内使含义标准化。
        变量(variable)是一些在量和质上变化的因素。
        在实验中,其值相对于情境中其他变量而言独立自由变化的刺激条件叫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
        其值是一个或更多自变量变动的结果的变量被称为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他们依赖于刺激条件的变化。
      2、实验法:另一个可选择的解释和控制的必要
        实验法(experimental methods):操作一个自变量来观察其在因变量上产生的效果。这种方法的目的在于明确一种强烈的因果关系。
      (1)客观性的挑战
        当一些不是实验者有意引入到实验情境中的因素确实影响了被试的行为,并对数据的解释增加混乱的时候,我们称这些因素为混淆变量(confounding variable)。
        当研究者或观察者向被试暗示他所预期发现的行为,并因此引导出期望的反应时,非有意的期望效应(expectancy effects)就发生了。罗伯特·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效应。
        当没有任何一种实验操作时,参加实验的被试也改变了他们的行为,这时,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就产生了。当行为反应受到个人对做什么和如何感受的预期的影响,而不受特定的介入或产生某种反应程序的影响时,安慰剂效应就发生了。
      (2)补救措施
        控制程序(control procedures)——它是一些力图使所有变量和条件保持恒定的方法。
        双盲控制(double-blind control):实验助手和被试都不知道哪一名被试进行了哪项处理来消除偏见。
        安慰剂控制:不进行任何处理的实验条件, 属于控制的一般范畴,以使实验者确保他们自己正在进行恰当的比较。
        被试间设计(between-subjects designs):被试被随机地分配到实验条件和控制条件,来接受不同的程序。
        样本(sample)总体(population)
        如果一个样本在诸如男女性别、种族等方面的分布都与总体的特征非常匹配,这个样本就是总体的一个代表性样本(representative sample)。
        被试内设计(within-subjects design):用每一个被试作为他自己的参照。
        A-B-A设计,被试首先经历基线情境(A),然后进行实验处理(B),最后再回到基线(A)。
      3、相关法
        相关法(correlational methods):当力图决定两个变量、特质或者属性关联到什么程度时使用的方法。
        两个变量之间相关的精确程度,称为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
        相关可能反映一部分因果关系,或者根本就不反映因果关系。
      三、 心理测量
      1、获得信度和效度
        信度(reliability):指心理测验或实验研究得到的行为数据具有一致性或可靠性。结果具有可信性指在相似的测验条件下该结果具有可重复性。
        效度(validity):指研究或测验得到的信息精确地测量了研究者想要测量的心理变量或品质。一个有效的实验意味着研究者能把研究结果概括到更大的范围。
        自我报告法(self-report measures)是口头报告(写或说)研究者提出的问题。包括问卷法和访谈法
        开放式问题指能自由组织言语回答问题
      2、行为测量和观察
        行为测量(behavioral measures):是研究外显行为和可观察、可记录的反应的方法。
        观察是一种研究人们做什么的主要方法。研究者可有计划、准确和系统地进行观察。
        对于直接的观察,研究的行为是清晰可见的、外显的、可记录的。直接观察经常存在技术上的争议。在自然观察中,不改变或干扰自然环境,研究者能观察到一些自然情况下发生的行为。
        个案研究(case study):对特殊个体进行透彻分析有助于理解人类经验的普遍特性。
      四、人类和动物研究中的道德问题
        事后解说(debriefing):给被试一份详细的事后解说,在这份报告中研究者提供尽可能多的有关这个研究的信息,并且确保被试没有疑惑、没有心烦、没有尴尬。
      五、分析数据
        描述统计(descriptive statistics):在客观的、同一的方法基础上使用数学程序描述数字数据的不同方面。
        推论统计(inferential statistics):利用概率论做出可靠的推论:什么样的结果可能仅仅是由于随机变异而产生的。
      1、描述统计
        频次分布(frequency distribution)状态——总结每类分数出现的频次。
        只用一个有代表性的分数来作为通过对组被试的测量所获得的多数典型分数的指标被称为集中趋势的度量(measure of central tendency)。
        众数(mode)是一个比其他数出现次数都要多的数值。
        中数(mediam):它将一组数据中高分的一半与低分的另一半区分开来。高出中数分数的数量与低于它分数的数量相等。当分数的个数为奇数时,中数是位于数据分布中间的那个分数;当分数的个数为偶数时,研究者常常以最中间的两个分数的平均值作为中数。
        平均数(mean)M=(Σx)/N
        离散性的度量(measures of variability):是描述围绕在某些集中趋势度量周围的分数分布情况的统计量
        全距(range),即频率分布中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的差值。
        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代表着所有分数与其平均数之间的平均差值。
        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它是关于两个变量之间相关程度和性质的一个度量。
      2、推论统计
        正态曲线(normal carve):曲线是左右对称的,呈钟型单峰, 平均数等于中数也等于众数,特定的分数在曲线下的面积成一定的比例。
        当由随机因素导致的概率不足5%,显著差异(significant difference)是指符合这一标准的差异。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