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颤:性文化心理透视-不知黄段子撞了哪一位的腰(1)

字体大小:超大 中大 中小 超小

        段子,其实是个很生动亲切的字眼。正经称得上段子的,原本是相声等曲艺作品,而且还要通过表演、甚至通过流行而比较成形、得到一定认可。唱一段京剧、一首歌曲不叫段子,演一段话、一出小品、一场舞蹈,也不叫段子。段子不光是短小,也不光是精彩,还要自成体系,受人欢迎。你别看这几句相声,里面既埋了伏笔,又甩了包袱,让人的思路突然拐个弯,大笑之后还能咂摸出很多滋味。一个段子,一定是完成了一种撩拨,抖出了一种奇兀,就像马三立的“痒痒挠”一样挠了人,挠完了笑得一塌糊涂下次还想挠。好的段子,令人回味再三,百听不厌。所以段子是幽默和艺术融合而成的一个篇章、一个曲目。里面往往少不了戏谑、诙谐、滑稽、讽刺,其风格往往是新奇、机智、精妙、风趣。
        可是,黄段子的诞生和繁衍,让段子被假冒者撞得一个趔趄闪到边缘地带。
        只要你不是光通过媒体了解社会,而是稍微注意一下身边和周围,你就无法否认,构成当今时代特色的事物中,无论如何少不了一种十分扎眼的事物——黄段子。
        随着一场哄堂大笑的爆发,你再观察,其中有人得意忘形地摇头晃脑,有人心领神会地击案叫绝,有人低头掩面窃窃耸肩,有人心惊肉跳得面红耳赤。里必多的潜流再次找到火山口,喷薄呼啸之后再转着圈乱窜。这种场面,一般就是黄段子闹的。
        眼下社会讲流行,比如流行款式、流行色、流行歌曲、流行语调与词汇……但所有这些流行,都在黄段子的流行面前黯然失色。有以下四大特点决定了黄段子之流行非其它流行可望其项背。其一为动力强劲。不仅仅是营养丰富为里必多注入了活力,而且有金钱的推波助澜。许多旅行社的导游,成为黄段子的“专业”传播者,与对旅游景点历史文化的介绍相比,宣讲黄段子更加绘声绘色,妙语连珠。据报道,一位女导游曾经对黄段子十分反感,而且以“公司规定不许讲黄段子”为由劝阻过游客,却招致游客不满,随后公司做出了相反的规定。如今众多导游深谙“黄”道,身怀绝技,不仅宣讲时面不改色心不跳,从容大度,谈吐非凡,而且善于启发动员,高水平掌握了招徕游客、取悦于游客及赢得竞争的手段。其二是参与广泛。官员们的示范推动纵容鼓励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学大寨”时“干部带了头,一步一层楼”效应回光返照。各行业既有老辣葱姜,亦有生猛海鲜,年龄上纵贯50年不成问题。甚至出现过14岁少女在公共汽车上口吐黄言令众人瞠目的经典情景。男性为主力,但女性在被动或主动的开化中也有不俗表现,不乏妙龄美女技高一筹,胆大三分而震慑众男,令人叹为听止。黄段子创造与传播阵容的扩大化、低龄化、女性化趋势已成为涌动之潮,蔚为壮观。其三是渠道多元。黄段子的传播不受条件制约,场合、手段、方式不断发展变化,各种聚餐,旅游沿途,交通工具,时时开侃,处处设坛。有名人演讲荤话连篇喋喋不休,更有婚礼主持辅之以荤游戏荤动作,在婚礼上提前闹洞房。网络版面、电子邮件、手机短信……令人目不暇接。其四是不断创新。经典段子中智慧闪光,不够经典的段子一旦创出,传播中可以屡经高手润色拔高,有点像头脑风暴,更像创作接力,不愁不出彩。有此四大特点,或曰四大优势,使黄段子现象实在不可轻看,忽忽然如风掠,漫漫然如水淹。
        黄段子给人们带来的乐趣十分有限,作为一种流行时尚也肯定有阶段性,总有一天多数人说烦了、听厌了,所以用不着、也不可能通过行政手段予以弹压或清理。但一些不着边际的评论为其进行理性化的作秀包装,就有点说不过去。
        就鄙人所听到看到的,有人用充满理论色彩的语言为黄段子现象辩护,大意包括:黄段子是改革开放带来生机的表现,是人们言论更加自由的标志,带给人们的是情感丰富和情绪乐观。黄段子释放了人们的压抑感,缓解了人们的紧张感,开辟了智慧与幽默的新的精神娱乐空间。网络上也有这样的说法:“听段子的乐趣在于品味其中的智慧……性不性已经不重要了,它的机智已经可以媲美其他的人类大智慧的东西。只有非常乐观且有人道精神的人才可以创作那样的段子。”
        和自然资源一样,个人的智慧资源和以代际为单位的群体的智慧资源都不可能无限,在黄段子中挥霍的智力,不可能引向有价值的创造,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当大批官员沉湎于通过口舌唇齿实施意淫的醉状时,当他们会场上冠冕堂皇与交流黄段子的口若悬河构成鲜明对照时,黄段子究竟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找到的一种休闲娱乐的地界,还是再次受到愚弄,应该是很清楚的。县里的举人、假洋鬼子、赵太爷等等都在淫笑盈盈的时候,阿Q和小尼姑以及吴妈之间的“幽默”只能是他们既摆弄又嘲弄的佐料。
        黄段子,从制造到传播,聪明机智地施展创意,津津乐道地宣讲演说,将中国人的智慧在意淫的“艺术”领域进行戏谑,在自我人格和异性人格的双向亵渎中,将性解放进行曲歪曲成折磨尊严和矬化人格的变奏。
        中国常用成语中包括“心口不一”“言不由衷”“口是心非”等等,有“言行一致”,却没有“言心一致”。“发自肺腑”“发自内心”,被使用了多年,但很难说进入了成语的阵容。可能是因为,对于“言为心声”,人们一般都很难彻底相信,因而有所保留。“言为心声”不是没有,比如说黄段子就是。但是关于口和心的关系,不光是相符不相符的问题,还有另一种意思,那就是: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会带来什么样的利害。第一是心里想的说出来有没有用;第二是心里想的说出来会不会带来损害。由于有了这两条,“言为心声”和“实话实说”就被大大打了折扣。说出来给自己带来不利的,一般就不说;可是人有那么一张嘴,总得说点什么,所以干脆挑没用的说,挑没有什么风险的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