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心理咨询-道不同不相为婚

字体大小:超大 中大 中小 超小

        为着品德而去眷恋一个情人,总是一件很美的事。可守着一个品德不好的他或她,总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在中国近代史上,秋瑾是本世纪的妇女中为革命献出头颅的第一人。几十年来,这位杰出的巾帼英雄,一直被广大人民所传颂。然而,秋瑾的不朽业绩,是与她的爱情悲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1877年,秋瑾出生在福建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在母亲的精心培育下,自幼聪明好学,写得一手好诗文。她崇敬民族英雄,要与男子并驾齐驱,共同担当杀敌报国的大任。为此,她拜师学艺,耍拳舞剑,弯弓骑马,样样精通。就是这样一位性格刚强、豪情奔放的女子,在封建礼教的禁锢之下,也没能逃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摆布。18岁那年,眉目清秀、文武双全的秋瑾,被许配给湖南的富绅子弟王廷钧。第二年,与王共拜天地,住进了王家的重宅深院。秋瑾哪里会想到,这位比自己小两岁的王廷钧,竟是一个四方闻名的浪荡公子。他依仗父亲的权势,从小游手好闲,吃喝玩乐。秋瑾与这样一个志不同、道不合的男子生活在一起,兴趣爱好相差甚远,思想感情格格不入。新婚之后,不是幸福的欢笑,而是无穷的痛苦。这一时期,秋瑾提笔解愁,写下了不少“幽怨”的诗篇。她那“但恐所好殊,不遇知音赏”、“重重地网与天罗,幽闭深闺莫奈何”等诗句,道出了自己的内心深处对这桩封建姻缘的不满和哀叹。
        婚后的第8个年头,王廷钧用金钱买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前去赴任时,秋瑾无可奈何随之进京。在北京,秋瑾目睹八国联军烧杀抢掠的种种残迹和惨状,深为风雨飘摇、山河破碎的祖国而担忧。
        在北京进步报刊的宣传、启发下,秋瑾决心到日本去留学,结识革命同志,寻求救国真理,为赶走外国列强、推翻清王朝而斗争。当秋瑾将这一良好愿望告诉王廷钧时,王顿时火冒三丈,竭力进行阻挠。王廷钧先是以儿女无人照看为借口,不许秋瑾离家外出。秋瑾便积极努力,把儿子源德托交祖母抚养,把女儿灿芝托交外祖母照管。儿女安排妥当后,王廷钧又生一计,他将秋瑾多年的私人积蓄以及珠花、珠帽等各种名贵财物强行抢走,企图使秋瑾失去旅费来源而寸步难行。丈夫的这种恶劣行径,使秋瑾同他的关系更加恶化了。秋瑾备加醒悟到“革命当自家庭始”,以革命者的健康心理终于与这个可恶的不义丈夫决裂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