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永远都是相互的-第一章

字体大小:超大 中大 中小 超小

      诗经《国风?卫风?木瓜》曰:“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你送我木瓜,我回赠你美玉。不仅是答谢你,更是彼此珍重,永远交好。
     
      这就是我们祖辈传下来的“礼尚往来”。
     
      礼尚往来遵循了心理学的一个观点:即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具有“互酬性”--- 你对我怎么样,我也对你怎么样。
     
      这个“酬”不仅包括物质方面,也包括情感等方面。
     
      人与人之间的互酬水平越高,人际关系就越稳定密切。
     
      来而不往,非礼也
     
      《礼记·曲礼上》里有句话:“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孔子对此十分认同。
     
      一次, 孔子的弟子子路外出办事,路上看到一个小孩掉进湍急的水里,子路立刻跳下水,将孩子救了上来。
     
      孩子的父亲感激涕零,为了报答子路对孩子的救命之恩,他把家里的一头牛送给了子路,子路收下了这头牛。
     
      事后,子路将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孔子,孔子称赞他做得对,原因是子路救人是大善举,理应得到回报,子路这样做之后,会鼓励更多的人来做好事。
     
      果然如孔子所言,百姓们纷纷效仿子路,在他人需要帮助时,积极伸出援手,而被助之人也懂得回报对方。
     
      一时间,鲁国的民风都得到了改善。
     
      这个故事,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孔子的远见卓识,他清楚地认识到:
     
      当一个人的善举得到认可和回报时,不仅让行善之人获得了应有的尊重和酬报,也让被助之人学会了感激和报恩。
     
      这样一来,人们会更乐意行善,整个社会也变得更加和谐和温暖。
     
      受人恩惠,予以回报,这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做人的道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