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杰传-转型之作 功夫内涵细追寻(4)

字体大小:超大 中大 中小 超小

        自从三年前的《致命摇篮2》后,李连杰锐意回归强势之作,片中一反传统的精武英雄形象,展现了一幕幕写实得可怕的末路困境:下贱、污秽、孤苦。李连杰饰演的主角一时懦弱无助一时残暴凶狠,在古典音乐与腥风血雨之间来回疾走,拼贴出最荒谬冷漠的现实都市写照。
        商业电影自有它的创作规律,也因此会带有它自身致命的局限性,《狼犬丹尼》仍然没有摆脱以往商业片的特性,结局是历经生死之后众望所归的大团圆----丹尼和山姆一家最终获得了幸福的生活,丹尼和山姆,在小女孩的音乐会上露出会心的微笑。然而,电影本身的这种肤浅并不能遮挡那些精彩而细腻的情感段落闪烁出的光芒,在一部非常暴力的电影中,这条感情的线牵扯得非常有力,非常悠长。
        此片在法国上映之初就成为卖座影片,累积入场观看人数已经超过了100万。卢贝松与国际武打巨星李连杰爆发无限火花,加上最具有表演天赋的黑人演员摩根·弗里曼的加盟,以及幕后华人动作指导袁和平的加入,都令人们对这部动作惊忪片充满期待。
        《狼犬丹尼》在国际影坛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但在引进国内途中却遭到了海报风波----因为在海报中有李连杰戴上狗箍及遭践踏的形象,该片被指责有暴力过度之嫌。李连杰本人对《狼犬丹尼》一片遭遇的种种是非爽快地给出了自己的说法。
        对为何要饰演丹尼这个角色的的问题,李连杰坦言他喜欢丹尼,因为他从来没有扮演过这样的角色。他认为,如果你懂的只有武术,却又拿武术来伤人,那么就算你是世界无敌,你和禽兽没有两样。人和禽兽有区别就在于人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身体及心智。李连杰希望能借这个角色来告诉年轻观众们,无论你的功夫再高强,最重要的是你必须了解生命的价值。生命、爱、朋友和家人----这些才是最重要的东西,不是暴力也不是痛打人一顿。
        《狼犬丹尼》中难免出现了一些太过暴力的镜头,这恰恰是李连杰想要表达的意图:暴力并非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好比人们通过战争影片了解到战争的残酷可怕,但人们得到的讯息是:和平才是最重要的,不能因为想要看见和平就避开战争和其带来的毁灭不谈。基于这个理由,李连杰想用暴力来表达----暴力并非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的惟一方法。
        就像“丹尼”,在影片开头他只懂得暴力,所以他跟禽兽没有什么两样。但是到了片子的结尾,人们会看到他转变为一个相当富有人性的人。这也是李连杰为这部片设计创造出一些特殊、甚至疯狂的武打动作的原因。
        《狼犬丹尼》在北美公映的海报版在亚洲掀起了轩然大波,海报上李连杰戴上了狗箍,很多人觉得这是对李连杰的侮辱,是对亚洲人和中国人的一种侮辱。而李连杰并不这么认为。他说他的工作是演戏,有时会扮演英雄的角色,但是他并不是英雄;有时他扮演一个坏蛋,而他也并不是坏蛋:李连杰只是一名演员。这部影片李连杰和卢贝松都是制片人,他们俩集思广益共同创造出这部电影,并且全心全意灌溉它。他们希望借由一部动作片来传达暴力不能解决问题的讯息。李连说,或许会这么说的人尚未有机会看这部电影,因此不明白它背后的意义,不过他希望人们相信他,他也始终解释这部影片对他,对亚洲人,对中国人绝对没有丝毫的侮辱。
        “我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些尚未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会这么认为,而且在听到这些反应之后,我已经告知美方发行公司这个现象。但作为影片的总策划及制片人,我知道电影海报不过是用来在美国宣传此片的方法之一。大多数的电影在不同国家发行的时候都会用不同的海报,这样才能准确地针对每个不同的文化去作宣传,唯一的目的不外乎能用海报成功地将电影介绍给世界各地的观众。海报只是一个对整部电影以美术设计手法所作的概述。”李连杰如是说。
        “《狼犬丹尼》更像一部生活情感片,它突出的不是动作和英雄主义,而是生活中爱的意义,作为人的本性和关怀需求,更是想通过本片表达非暴力思想。有了这一了解看本片的出发点和角度就自然不一样,肯定不会像有些人一看就进入迷惑的状态不知所云。”
        从更深层次上理解,《狼犬丹尼》不是单纯的动作片,而是李连杰思想的着手表现,拍英雄的时候他想诠释和平之大义,从李连杰信佛之后,他开始重新审视过自己的追求和人生价值以及作为演员应该传递给观众一种什么样的信息。和平和非暴力的思想是他的出发点。无名的大义无为让观众忽视并嘲笑,英雄的意义和主题的褒贬评论让人看到了观众的水平和电影的局限。
        从张艺谋的《英雄》到《狼犬丹尼》,一个是唯美主义,力求风格化;另一个极端写实。李连杰的电影路线转变,应说是从《英雄》开始,脱离了传统程式,从一定的故事情节转为民族意识的讨论,甚至不再有打斗场面,而转变成意念的展现。
        此片是一部被李连杰自己称为“颠覆性”的作品,这次他演的角色不再是以往正义凛然的英雄,而是要展示其脆弱的一面。但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李连杰”不再代表不苟言笑的黄飞鸿,不再代表聪明跳脱的方世玉,才是最需要时间适应的心理颠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