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杯心态-曾国藩给我们的启示

字体大小:超大 中大 中小 超小

     
      多年前,我在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中国青年报》的记者。
      刚进报社,我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凭着自己的努力,我开始频频获得包括中国新闻奖在内的各种奖项,于是我踌躇满志地想要有更大的发展。
      然而没想到的是,我遭遇了职业瓶颈:我发现成功得来的并不只是掌声,还有无形的阻力。
      我隐隐地感到,领导对我并不够重视,同事和我的关系也不是十分融洽。
      我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中国青年报》不是鼓励个人成功的地方吗?为什么我做好了工作,却还是得不到大家的认同?
      有一次,我和一位师姐,也是我的顶头上司谈起了自己的困惑,她没有多说什么,而是很有深意地送了一本湖南作家唐浩明写的《曾国藩》给我。
      开始我只是随便翻翻,可越往下读,越觉得有意思,并且从中领悟到了不少职场的智慧。
      曾国藩39岁就位居要职。他苦练湘军,打仗取得了巨大胜利。可就在他事业做得最好的时候,也是他最失意的时候。
      皇上猜忌他,大臣排挤他,连他最好的朋友左宗棠也骂他虚伪。他一气之下回了湖南老家,他怎么也想不通,自己一心为国家做事,为什么会落得这样的下场?苦闷之中,他病了很久,最严重的时候,甚至吐过血。
      后来,在弟弟的引荐下,他认识了一位老道士,老道士建议他将《老子》和《庄子》仔细读一遍。静心研读之后,曾国藩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并总结出了一句话:
      “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所谓“大柔非柔”,是说一个外表柔和的人,并不代表柔弱。
      而“至刚无刚”,是指内在刚猛的人,并不需要给人一种刚硬的感觉。也就是说在处理和别人关系时,一定要表现出柔和的一面,不要显得过于刚硬。
      从此,曾国藩一改以往咄咄逼人的态度,变得处处考虑别人的感受,处处考虑环境的影响,因此越走越顺,很快进入了职场的零阻力状态。
      曾国藩的这段经历给我启示很大,很多时候,我们认为自己有能力,就理所当然会成功。但曾国藩的例子却给我们敲了一个警钟:如果眼中只有自己,不懂得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就算有能力,也不一定能成功。
      我的一位朋友在读完《曾国藩》后,还总结出了一个“四气”理论:
      锐气藏于胸。
      和气浮于脸。
      才气现于事。
      义气示于人。
      锐气藏于胸:也就是说人一定要有锐气,没有锐气就等于没有生命力。但是,用好锐气要有智慧,也就是懂得“藏”,要将锐气和锋芒藏在胸中。
      如果将锋芒放在外面,咄咄逼人,不仅会伤别人,更容易伤自己。
      和气浮于脸:跟人打交道,要学会一团和气。和气能使人更容易接纳自己,为自己打开更大的空间。
      才气现于事:才气不是挂在嘴上的,而是体现在做事当中,只有做好事、做成事,才能真正体现自己的价值。
      义气示于人:义气在这里有两个概念,第一,愿意为别人服务,第二,敢于承担。
      《曾国藩》和朋友的总结让我突然明白了自己的瓶颈在哪里。
      像当初的曾国藩一样,我也走入了一个误区:我是好人,我有能力,我应该获得成功。但我却忽略了和环境的关系。
      当我在报社做出成绩得到了肯定后,不知不觉开始有些得意,常常流露出自以为是的神情。这样一来,自然和领导、同事的关系就不太融洽。
      于是,我下决心让自己归零,时时提醒自己要懂得谦虚,凡事要留有余地,不要咄咄逼人,努力处理好自己和别人的、和环境的关系。
      这样一来,我发现无形中阻力小了很多,不仅得到了领导的支持,和同事的关系也越来越好。
      读《曾国藩》让我明白了一个职场重要的法则:越是成功的时候,越要懂得空杯,越要善于处理好和周围人和事的关系。只有融入团队,才能实现最好的自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