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君忆新作:管理三国志-第25节:曹操的发迹史(3)

字体大小:超大 中大 中小 超小

     
        这种藐视道德却又酷爱兵法的做派,使得曹操成了一个做事不择手段的功利主义者。功利主义不考虑道德问题,但它有一个显著的特点:看重目标和效率。当时有一位著名的人才评鉴专家,名叫许劭,给了曹操10个字的评价,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治世需要什么能臣呢?治世是不需要能臣的,只有乱世才需要能臣。所谓“治世之能臣”,其实颇有讽刺意味。许劭在这10个字的评价中,真正想说的是后面的5个字——“乱世之奸雄”。更何况当时已经是汉灵帝的时代,乱世的迹象早已萌发,许劭阅人无数,自然知道曹操的厉害。在我们这个商场如战场的年代,有很多企业家,就像当年的曹操一样,可以说是“乱世之奸雄”。【成君忆的管理学理念】
        68. 曹操很善于运用权谋,也很有一种“无毒不丈夫”的残忍,但他并不懂得真正的管理智慧。
        正如许劭之所料,曹操后来果然表现出了一代奸雄的种种作为。我列出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几个关键事件,让大家有一个概略的认识。
        第一个关键事件是:善于讨好董卓,但不久之后又背叛了他。
        董卓是第一个挟天子而令诸侯的人。他挟持汉献帝,控制了国家的权力。与此同时,他放纵士兵们在光天化日之下大肆奸淫妇女、抢夺钱财。董卓本人更是形同魔鬼,在皇宫里任意糟蹋那些姘妃、宫女,甚至连年幼的小公主也不放过。如果有人胆敢批评他,一定会遭到残酷的虐待和杀害。
        董卓残杀过很多人,但他和曹操却相处得非常亲密友好。《三国志》中说,董卓以曹操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想与他共同谋划大事。可见他们两个人的关系非同一般。令人奇怪的是,曹操在某一天忽然离开了董卓。
        《三国演义》中有一个情节,叫做“孟德献刀”。孟德是曹操的字。曹操暗藏了一把宝刀,准备刺杀董卓,却迟迟不敢下手,结果出了意外。曹操只好随机应变,把那把宝刀当做礼物送给了董卓。随后,曹操唯恐阴谋败露,飞马逃出了洛阳城。那么,曹操为什么要刺杀董卓呢?是为国家除害,还是为自己建立功名地位?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他当时的心机。
        曹操离开洛阳之后,立即遭到董卓的通缉。他只好变易姓名,向着东方的老家逃亡。
        第二个关键事件是:在逃亡的路上,残忍地杀害了吕伯奢全家。那天傍晚,他投宿在吕伯奢的家里。吕伯奢与曹操的父亲曹嵩是结义兄弟,算起来也是曹操的叔叔。曹操在客房里休息的时候,忽然听到外面磨刀霍霍。他是个通缉犯,本来就惊恐万状,听到磨刀霍霍的声音,顿时紧张得连寒毛都竖了起来。他以为吕家的人要对他不利,顿时恶从胆边生,一脚踹开房门冲了出去,见人就杀,把吕伯奢一家八口人杀得精光。一路杀到厨房,看到一头猪绑在那里,才知道自己误会了。原来,吕伯奢的家人磨刀霍霍,不是要杀害他,而是要杀猪款待他。
        随后发生了一件更恶劣的事情。曹操知道自己误杀了好人,不敢停留,只好赶快逃跑,路上又偏偏遇上了外出买酒回来的吕伯奢。曹操害怕杀人的事件败露,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吕伯奢也杀了。然后,在那里无限凄凉地说了一句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死里逃生之后,曹操已经成了闻名天下的“反董英雄”。他来到陈留,也就是现在河南省开封市境内,在那里招兵买马。他们家里本来就有钱,加上那一面“反董英雄”的旗帜,很快就募集到了五千多人和大量的钱粮。三个月以后,也就是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春天,各地军阀在孟津会师结盟,共同讨伐董卓,曹操也在盟军之列。那时,曹操并无官职,盟主袁绍就给了他一个头衔,叫做“行奋武将军”。行,就是代理的意思。我们在第六讲说过,曹操写过一首《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说的就是关东盟军的事情。
        关东盟军的旗帜下面,其实是一颗颗争夺势利的野心。他们的此次联盟,只达到了一个目的,那就是:迫使董卓放火焚烧了洛阳,迁都长安。直到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初夏,王允终于用连环计诛杀了董卓。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