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君忆新作:管理三国志-第20节:从奸雄到英雄(2)

字体大小:超大 中大 中小 超小

     
        几十年之后,裴松之为《三国志》做“注”,引用了很多有历史价值的资料。这样,我们看到的曹操、刘备、诸葛亮……这些三国时期的人物形象,就比较翔实、比较丰富。通过这些资料,曹操的奸贼形象就顿时凸现了出来。
        对曹操有负面影响的文字,其实就出自这部被人们称为正史的《三国志》和南北朝时期的裴松之。根据比较确切的资料,三国故事在唐朝就已经开始广泛流传。到了宋朝,说三国已经成了令人大快朵颐的民间艺术。罗贯中写《三国演义》,并非是向壁虚造,而是取材于《三国志》和当时在民间广为传唱的评书。
        《三国演义》在书名上有一个全称,叫做《三国志通俗演义》。意思就是说,《三国演义》其实就取材于《三国志》。所以,从前的学者认为,《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直到现在,日本人还习惯于把《三国演义》叫做《三国志》。一部是陈寿版的《三国志》,一部是罗贯中版的《三国志》。
        现在的学者不同意前人的看法,认为《三国演义》是“三分史实,七分虚构”。究竟是七分史实还是三分史实?究竟是三分虚构还是七分虚构?说到底啊,既不是史实的问题,也不是虚构的问题,而是评论者自己的价值观问题。
        顾颉刚先生是历史学方面的大家。他说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有百分之八十都是史实。在我们这个时代,以顾颉刚先生的眼力,考辨古代历史资料的真伪,恐怕无人能出其右。也就是说,《三国演义》作为一部伟大的历史小说,尽管它采用了一些诸如“草船借箭”、“华容道”之类的民间传说,但它的基本史实依然是经得起考证的。
        历史是已经发生过的事实,它再也不会改变。可是,现代学者对于历史的看法却发生了改变。他们对于历史事实的了解,绝对比不上陈寿、裴松之和罗贯中,但他们依然在不停地质疑那些历史上的事实。可惜顾颉刚先生已经去世二十多年了,如果他还活着,不知道他会作何感想?
        不是《三国演义》,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为曹操画上的白脸。你们可以看得出来,凡是为曹操翻案的学者,几乎全是反中国传统文化的。与其说他们在责骂罗贯中,不如说他们在诅咒中国的传统文化。
        我在讲解《论语》时说过:“只有心灵纯洁的人才能理解孔子。”我们同样也可以说,只有心灵纯洁的人才能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才能理解《三国演义》的创作思想。因为,心灵纯洁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做学问的根本。只有心灵纯洁,你才能分得清什么是道德,什么是非道德;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
        尽管《三国演义》描写了一个战争的场面,但它之所以名曰“演义”,“演”的就是正义的这个“义”字。如果你看不懂这个“义”字,你就不可能理解《三国演义》中的管理智慧。【成君忆的管理学理念】
        59. 有很多人崇拜曹操,他们利用各种证据美化曹操,一如他们把暴力美化成英雄主义,把权谋美化成战争艺术。
        60. 只有那些迷茫的人,才会崇尚暴力和权谋。他们感到人生充满了各种未知的危险,以至于他们把暴力和权谋当做是保护自己、赢得胜利的常规武器。
        有人问我:“成老师,如果说Y教授是曹操的fans,那么你呢?是不是很恨曹操?”我说,是的,我恨曹操。但这种恨,不是对仇人的那种恨,而是对亲人的那种恨。准确地说,我爱他,就像爱一位品行不端的长辈。
        我的管理学理念告诉我,要爱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如果你做得对,我用欣赏的方式爱你。如果你做错了,我用同情的方式爱你。我以为,曹操就是这样一个值得同情的人。
        爱意味着理解。当你理解了曹操,你就再也不会赞美他。透过他表面上的强大,你会发现他的多愁善感,发现他内心深处的迷茫和痛苦。就像我们现在的某些企业家,从表面上看企业做得很大,其实到处都是危机。我们为什么要赞美一个迷茫和痛苦的人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