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迪生传-六 一场激烈的“电流战”

字体大小:超大 中大 中小 超小

     
      败也是我所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
      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不断地寻找自然的
      秘密,并利用它来造福人类;且一切都当朝光明的一面迈进。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
     
      19 世纪80 年代中期,爱迪生的电灯事业获得了成功,这一成功比以往
      任何成就给他带来的声誉都大。在80 年代中期以前,他很少有失误,中期
      以后,尽管他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失败也是屡见不鲜的。爱迪生最不值得
      称赞的行为之一就是他批评交流电,说它有副作用,可能造成死亡与损伤,
      但他未加具体说明。所以有人说,“像他这样一个自己搞出了许多发明创造
      的人竟然对别人的新发明大加攻击,这是很矛盾的事。”他反对使用交流电
      而赞成直流电,因而在一场激烈而固执的论战中败北。在这方面,反映出了
      爱迪生成为名人之后渐渐滋生的顽固守旧的缺点。
     
      西奥兰治的新生活
     
      1884 年爱迪生37 岁。这一年对爱迪生来说,是他悲伤的一年。
     
      爱迪生从1881 年冬开始,在纽约居住的时间越来越长,相对在门罗公
      园的时间越来越短。他的妻小都住在纽约,老家门罗公园成了专供夏天避暑
      的地方。爱迪生全家在门罗公园度过了几个夏天。1884 年夏天,玛丽·爱
      迪生在这里患了伤寒,这是一种危险的疾病。起初以为她只不过是受了点凉,
      吃几服药就会好的。因此,正在纽约奋战的爱迪生没有去看她。玛丽的妹妹
      爱丽丝和医生们每天尽力看护,一直在床边陪伴。
     
      不久,夫人的病情恶化,爱迪生也有好几天没有去研究所了。爱迪生
      被人笑做“工作虫”,他不到研究所来是很少有的事情,所以同事们都很担
      心。爱迪生夫人康复的希望落空,1884 年8 月9 日凌晨,玛丽·爱迪生去
      世。在住宅中举行丧仪后,就把棺柩运到一个小车站上,由火车送到她儿时
      的家乡纽约克。她去世的消息是8 月16 日发出的:著名发明家爱迪生之夫
      人突于本月九日星期六于新泽西门罗公园逝世。十二日下午举行丧礼,到宾
      客400 余人。其中有爱迪生公司经理爱登,副经理约翰逊,劳雷,德纳瓦洛
      与罗斯福等人。吊客致送鲜花极多。她被埋葬在纽约克快乐山的墓地上。
     
      爱迪生夫人去世后给他遗下了三个幼年的孩子,11 岁的多特,8 岁的
      小阿尔瓦(ThomasAlva Jr .)和6 岁的威廉·莱斯(William L.)。妻子的
      谢世,使他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孤寂。然而他不得不继续工作。他是不能因此
      而把工作停顿下来的。他把他的住屋租给了威廉姆(William )和霍尔泽
      (Alice h olzer ),把孩子们送到纽约去,托外祖母史蒂威尔代管。
     
      门罗公园所能给予那发明家的除了悲伤的回忆外别的什么也没有了,
      他于是把那些机件、药品、仪器等统统搬了出来而把它舍弃了。
     
      几年之后这所老屋因为受到雷击而焚毁了,宾夕法尼亚铁路旁的那所
      旧时的电灯厂也烧毁了。在爱迪生搬出后是农夫们搬去居住的。
     
      实验室楼上的那间大房间租出作为跳舞会之用。休西(L.m .Hussey )
      利用它作为他的管乐队的总部,并在室后搭起了一个舞台。楼下的一层曾一
      度充作牛棚。这所古老的建筑物渐渐地分散了,木料也给拆了去建筑近边的
      房屋,最后也就倒塌了。
     
      那所砖筑的机器厂的东头改成门罗公园消防处堆储杂物的储藏室。另
      一端也曾一度充作牛棚。有一个名叫麦康纳尔(Thomas j .McConncl )的农
      夫住在那间玻璃小室里,在那草场上养了许多猪。后来一家姓威尔考克斯
      (Willcox )的搬进那以前的办公室的屋中来,并且在屋中养了许多的鸡。
     
      在1884 年和1885 年之间的岁月中爱迪生的生活是寂寞单调的。玛丽
      在世时,她对汤姆没有太多的要求,她爱他,理解他的事业的重要,爱迪生
      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过家庭生活,但玛丽总是等待着他。现在爱迪生非常寂寞
      单调,他也许已向她道歉,因为他没有花很多时间陪她。
     
      为了消除寂寞,爱迪生常带多特到戏院去,回家后总是要她把歌曲重
      新唱给他听。那时她还只12 岁,她常替代购买雪茄,总是和对母亲一样敬
      爱他。
     
      他最心爱的消遣是钢琴。他的听力虽然不好,但他还是热烈地爱好着
      音乐。他弹钢琴时,不根据什么乐谱,只是凭着他自己奇特而快速的音乐才
      能。
     
      他的一个友人曾这样形容他道:“看他在钢琴键上弹出声音来是一件非
      常有趣的事。他很像在电报键上用了闪电般的速度发送着一个快速的电文一
      样。有时他只用两个食指来来往往地弹着一首曲子。他的手在键盘上移动得
      那么急速,看来有些像一个魔鬼的手掌。”
     
      他每次从戏院回家后,不管时间多晚,总是在那钢琴旁坐下,重复弹
      奏那些叫人听了昏迷的音乐。
     
      “他弹的歌曲常是非常难听的,但是他的手法并不拙劣。如果他那神经
      质的急速的弹法能和成熟的乐谱知识配合起来,那他是一定能够成为一个伟
      大的演奏家的。他的弹奏是为了自己的娱乐,他要借此把他在长时期的工作
     
      中绞紧的一颗心给苏解开来。”
     
      爱迪生的孤独迫使他做以前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如参加宴会,约会。
      大家都邀请出名的托马斯·爱迪生参加他们的宴会。但是,他在接受邀请之
      前从未出席过宴会。
     
      他总是喜欢穿旧衣服、旧鞋子和机器打交道。现在,他买了豪华的新
      衣服,昂贵的夹脚的新鞋。他去看音乐表演和没有音乐的演出;他去参加家
      宴和船上宴会。他和总是喜欢玩、不工作的人在一起。如果不出去玩耍,那
      么他就进到房间读他感兴趣的、难度较大的书籍。
     
      为了抹掉内心的伤感,爱迪生致力研究。他除了发明“爱迪生作用灯
      泡”以外,1885 年,他还利用“爱迪生作用灯泡”发明了利用电波通讯的
      “无线电”,可以和4 公里以外的海上船只或行驶中的火车通讯。当然这项
      发明的专利权也由爱迪生取得。一般人认为“无线电”是意大利人马可尼发
      明的,其实,马可尼发明“无线电”,要迟爱迪生11 年,也就是在1896 年。
     
      在玛丽去世后不久,他的朋友们都争先恐后地为他寻找妻子。最终为
      爱迪生找到妻子的是埃兹拉·吉利兰德的太太。吉利兰德是爱迪生从前在波
      士顿担任电讯技师的好友,现在他的生意兴隆。他们在年青时代就交为好友,
      一直保持着来往。
     
      在1884——1885 年,爱迪生常去吉利兰德家。1885 年5 月的一天,爱
      迪生应邀前往吉利兰德家。那天,在他家有位非常漂亮的年轻女性。她叫米
      娜·米勒(Mina Miller ),是俄亥俄州亚克朗的路易斯·米勒(Lewis Miller )
      的女儿。路易斯·米勒从事农具销售发了一笔财,又与约翰·文森特主教一
      起创办了旨在进行成人教育的肖托夸协会。
     
      米娜见到爱迪生的时候,她只有18 岁,爱迪生有38 岁。虽然这位发
      明家比她长了20 岁,但是由于他的稚气和单纯的性格,两人间的年龄差别
      并不十分显著。她懂得发明家们喜欢什么。她没有告诉他,他和他的发明是
      如何伟大。大多数人见了他都不谈其他事情。她是一个秉赋不凡而又文雅的
      女子,有人形容她是“一个皮肤褐色而有黑发的美丽女子。”根据《亚克朗
      时报》报道,她“熟谙家务、艺术,作派端庄,性情慈善,喜好教育工作”。
      所以,爱迪生对她一见钟情。
     
      在那次相会之后,爱迪生打电话和发电报给米娜,告诉她他爱她。爱
      迪生在日记中是这样告诉人们他和米娜小姐的订婚的:“我用模尔斯码问她
      是否愿意同我结婚。用电报信号发出‘是的’一词是容易的,果然她发出了
      这个词。如果叫她公开这么讲,她就会感到为难。
     
      这次我们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可谁也不知道我们在谈什么..如果
      用语言交谈,他们肯定会听见。使用电码,虽然车里还坐着另外三个人,我
      们却可以毫不窘迫地互相使用昵称。”
     
      米娜比爱迪生的女儿多特只大几岁。另外一个人,也就是文森特主教
      的信奉正教的儿子也爱她,并想和她结婚。但是,一般来说,爱迪生是会成
      功的。
     
      1886 年2 月24 日,他们在阿克朗米娜家结婚。阿克朗的人们一时都议
      论纷纷,兴奋非凡,米娜家的高步阔视的马车在车站上迎接着从远近各处到
      来的贺客。一条簇新的地毯从门口一直铺到那俯视全城的小丘上。婚礼是在
      下午三点举行的。礼堂是一个高大的厅堂,墙上有金属的大钉做装饰,髹漆
      得很美丽。墙角上挂有许多风景画片。由第一监理公会的杨格博士证婚。男
     
      宾相是纽约的托潘中尉,新娘由米勒扶出后,米娜和爱迪生肩并肩地站在一
      个大理石的火炉面前,相对的起了誓。约翰逊,白切勤,英索尔,西姆斯,
      伯格曼是纽约的贺客的代表。新郎赠给新娘的礼物是一串嵌钻的珠项圈。贺
      客们也送来了许多金银珠宝的礼物。
     
      大批的贺电从国内外发了来。
     
      散席后,新婚夫妇就乘了一辆光泽的黑色马车,匆匆地赶到车站,往
      佛罗里达去了。
     
      结婚后,爱迪生买下离纽约市60 公里,新泽西州的西奥兰治郊区的格
      伦蒙特一座漂亮的房子,举家迁居这里。这时,他才重新像样地有了个温暖
      的家。
     
      从那时起到“发明王”去世的50 年间,种种发明都是在这里完成的。
     
      这座新居是三层楼的三角形尖屋顶的维多利亚式建筑,占地13 英亩。
      爱迪生不仅在这里开辟了公园,畜牧场和养禽场,还建了占地1 英亩的玻璃
      房,而且搬来了图书馆并运进了许多艺术珍品。
     
      搬进新居的同时,1887 年爱迪生又在附近建造了比门罗公园更加完善
      的研究所,有人说:“它是世界上规模相当大、设备相当全的私人实验室”。
      新的研究所是一座长77 公尺,宽8 公尺的长型三层楼建筑,另外还有4 座
      长30 公尺,宽6 公尺的平房。中央平房是间很大的图书室,除拥有6 万册
      图书外,还有过去50 年世界各国出版的科学杂志、报纸以及各大学所发表
      的研究论文,差不多已收集齐全。
     
      爱迪生现在非常开心。因为他们全家在一起,住一栋房子,还有一个
      小女儿。汤姆和米娜·爱迪生有着许多共同的兴趣,都喜欢读书,都爱好音
      乐。爱迪生仍一如既往地专心工作,仍然以工作第一,生活第二为准则要求
      自己。几年后,米娜·米勒生下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马德林,查尔斯
      和西奥多。
     
      西奥兰治新生活开始以后,爱迪生有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从小规模
      开始,逐步扩大,直至在奥兰治谷地建起一系列工厂,由实验室提供定型的
      产品模型、样型,并为工厂安装必要的专用设备。生产那些投资少,收益高
      的商品,还有那些只售给批发商和经销商等人的产品。再不设计像电灯这样
      累赘的东西。综合工厂将同时研制30 至40 种性质迥然不同的物品。
     
      在他的计划中他还预备采办各种材料,把它们贮藏起来,留备5 年之
      用。在他少年时就已有这个梦想了。他的登记材料的表册有好几部,其中有
      矿石、金属、织物、树胶、松脂等等,应有尽有。据1887 年9 月17 日《科
      学美国人》载文说,其中还有马尾2 磅,猪鬃2 磅,牛毛5 磅,羊毛1 磅,
      水貂毛1 两,人发2 两,豪猪刺4 两,熟海象皮1 张,孔雀尾1 翎,龟壳一
      大块,牛角12 只,鲨鱼齿2 两。
     
      爱迪生的实验室,主要是为了解决当时新型电力工业提出的许多新的
      课题。在这里,各种专业人员在爱迪生的领导下,围绕某个问题有组织有计
      划地进行工作,有力地促进了研究工作的进展。这个实验室实际上是现代科
      学研究组织的雏形。随后,各种专门研究机构相继出现。
     
      爱迪生的宏伟计划大都得以实现。在其后的20 年里,这一带建起了一
      系列公司,如国民留声机公司、爱迪生商业留声机公司、爱迪生留声机厂、
      爱迪生制造公司、爱迪生电池公司等。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爱迪生“就像
      一个电动佛爷一样思考着该地区的建设”。
     
      如果问爱迪生最开心的事是什么?那就是每年的7 月4 日与家人团聚。
      这一天一大早,爱迪生就把孩子们从被窝里轰了起来,来到格伦蒙特别墅旁
      边不远的绿草如茵的山坡上,燃放早已准备好的一串串的鞭炮。孩子们是等
      不及穿衣服的,往往光着脚丫子跑到山坡上。这时,爱迪生把鞭炮分成4 份,
      他自己一份,3 个孩子一人一份。于是,爱迪生点燃爆竹,在噼哩啪啦的清
      脆响声中,把鞭炮往孩子们光脚上扔去。望着自己的孩子在草地上光脚躲闪
      鞭炮的模样,爱迪生总是开怀大笑,经常笑得腰都直不起来。爱迪生一口气
      放完属于自己的1/4,接下来,他就不得不在孩子们的逼迫下,脱掉鞋袜,
      也光着脚接受三个孩子同样的“待遇”,这时,笑声打破宁静的山野,爱迪
      生,这位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家,光着脚蹦蹦跳跳躲闪着孩子们扔过来
      的鞭炮。这一刹那间爱迪生溶化在天伦之乐中,这是他最为开心的事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