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返回上一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章 从贫困出发(1)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温州“花仙子”

  人物名片

  郑建美:“记者花苑”总经理、首席插花师

  花代表了人类的许多情感:真挚的友谊、纯洁的爱情、崇高的敬仰;花体现了人类的许多精神:坚忍不拔、傲然不屈、神圣贞洁;花象征了人类的许多愿望:幸福和平、自由独立、健康快乐……

  ——高士其(中国现代科普作家)

  楔子

  郑建美刚刚过了40岁生日。

  40岁的郑建美皮肤白皙,魅力不减,看上去比她的实际年龄要小得多。

  有人透露,她善保养,喜欢绿色食品,生活很有规律。据说,她一个上午仅矿泉水就要喝上七、八瓶。

  她则坦言,她所从事的事业使她始终保持着一颗年轻的心态。

  她是温州著名的“记者花苑”创始人。

  从她选择插花艺术的那一天起,她便拥有了一种花样人生……

  一个浪漫的念头

  时光倒流15年。

  15年前的郑建美,新婚燕尔。她是一名水厂职工,丈夫是地方电视台的记者。两个人虽算不上特别清贫,但也绝对算不上富裕。没有积蓄,甚至也没有自己的房子。结婚时他们住在娘家,新房还是借了3000元钱装修的。

  宝宝的出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无尽的快乐。同时也让一对年轻的夫妻陷入沉思:温州是个商业化的社会,也是个高消费的社会,单靠两个人微薄的工资收入,将来如何立足?

  大概是在一个夏日的傍晚,吃过晚饭,郑建美抱着孩子逗乐。丈夫慵懒地躺在沙发上,不停地变换着电视频道。千篇一律的节目,使原本烦乱的心绪更加焦躁不安。

  突然,他把遥控锁定在浙江电视台。电视里正在播放的是一个叫做“湖畔花苑”的专题节目。报道说,这个花苑过去的一年赚了十多万元。

  那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花店啊!

  意外的发现,令夫妻俩喜出望外。他们想,如果自己也能开个花店,天天和花相伴,赚钱的同时,把自己的生活美化得像花儿一样,岂不是非常浪漫的事吗?他们记住了花苑老板的名字,也记住了拍摄这个节目的记者名字。夫妻俩商量后,决定让郑建美到那里拜师学艺。

  第二天一早,丈夫辗转找到了那位记者的联系方式。对方接到电话有些意外,但听了他们的想法很感动,表示愿意引荐。

  到达杭州那天,正下着大雨,湖畔花苑依旧顾客盈门。花店老板热情地接待了他们,领着他们在花店里走走看看,还耐心地向他们介绍各种花卉的名称和特征。徜徉在花的海洋里,郑建美心里说不出的畅快。

  郑建美说,她那时担子很小,更重要的是不愿和丈夫分开。她执意央求丈夫留下来和她一起学插花,但丈夫工作忙,走不开,即便是这次送她到杭州,也专门选择了一个周末。而且,电视台已经批准他到北京广播学院培训一个月。

  看着丈夫远去的背影,郑建美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无助。这种孤独感,伴随她度过了在杭州的日日夜夜。

  湖畔花苑的生意异常火爆,每天的净收入都在5000元以上。要知道那是在13年前,13年前每天能赚5000元,那是什么概念!郑建美看在眼里,乐在心头。她打电话给丈夫,心里抑制不住的激动。

  她恨不能早点学到手艺,办起属于自己的花店。

  那天晚上,她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了美丽的花仙子,手捧着七色的花,在人们的簇拥下走向前来迎接他的丈夫……

  行动起来就有了成功的希望

  心动不如行动。

  郑建美在湖畔花苑学了一个多月的插花艺术。“出师”的那天,也正是丈夫从北广学习归来的时候。丈夫到杭州接她,互诉学习的心得,两个人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回到乐清的第一件事,就是筹集资金,寻找门面。正如前面所说,郑建美条件并不宽裕,结婚住在娘家,婚房的装修还是借了钱进行的。可笑的是,婚房并不严实,下雨的时候,床上都会浸水。

  乐清毕竟是乐清。作为“温州模式”的主要发祥地,乐清人最喜欢也最擅长的是股份合作。郑建美找到自己的姐姐共同投资。百般寻觅,她们在乐清市区找到一个店铺。店铺不大,而且有些陈旧,但处于中心地带,位置得天独厚。

  接下来的事,该给花店取个好听的名字。

  郑建美想,大凡店名,总是与所在的位置相关联的,杭州那个花店因为在西湖边上,所以叫湖畔花苑,那么自己这个花店在乐清,是不是可以叫做乐清花店呢?她多方征求意见。一个在经济部门工作的朋友说,办企业应该有品牌意识,名称要容易叫响。比如啤酒,我们乐清有个雁荡山,我们叫雁荡山啤酒,假如有个公司叫喜马拉雅山啤酒,肯定更容易出名,因为雁荡山知道的人不多,而喜马拉雅山全世界都知道。言下之意,“乐清花店”不是最理想的。

  丈夫的一位同事提醒说:你是记者,何不就叫记者花苑呢?

  夫妻俩一想,对呀!天下记者多的是,但叫“记者花苑”的肯定没有,就用这个名字不是很有意思吗?

  就用这个名字!“记者花苑”由此横空出世。

  开业之前,郑建美有个保守的估计,她们一天能赚30元就可以保本了,只要不亏本,事情就好办了。出乎意外的是,开业第一天,她们竟做了400多元的营业额。花刚运到门口,还没来得及摆进花店,买花的人就纷至沓来。

  “没想到花店的生意会这么好!”郑建美说,连正泰集团老板南存辉都曾好几次亲自到她的店里买花。

  令她惊喜的事情还在后头。这年春节,排着队买花的人把花店门口的马路都挤满了。丈夫的爸爸从衢州过来,看到这一情景,竟激动得老泪纵横。他说这辈子没做过生意,但知道逢年过节,人们往往送烟送酒,烟酒生意火爆是情理之中的事,儿媳卖花卖得这么好,确实是他想都不敢想的。

  老爷子不经意的一番话,让郑建美心有触动:随着人们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的变化,那种“烟搭桥、酒开路”的风气渐渐淡化了,代之而起的是更加文明的方式。

  随后的发展证明了她的判断。情人节要送花,走亲访友带上花,家居装饰需要花,公司开业也离不开花……

  总之,花会逐渐成为一种时尚的消费和文明的象征。

  一年,仅仅一年的时间,郑建美的记者花苑就成为乐清花店业当仁不让的第一品牌。随后,她着手在乐清周边的一些城镇开起了连锁店。

  商业也靠策划。郑建美最得意的策划是柳市那个连锁店的开业典礼。

  那是1995年5月1日,她的花店开在柳市金沟路。当天镇上正在举行一次大型的彩票摸奖活动。他们则来了个免费送花。这样,中了奖的人,朋友送花祝贺;没中奖的人,过来拿一束花,也让自己的心情愉悦一下。一天下来,他们足足送出了四、五千元的花,也让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一下子知道了这个花店的名字。

  各项工作步入正轨后,郑建美索性把乐清的花店全权交给姐姐打理,她则全身心赴在柳市店的经营和新业务的拓展上。

  如今,郑建美在柳市的花店已经走出金沟路,在最为繁华的柳青路、三里村开起了两个面积各数百平方米的招牌店。这里交通便利,企业云集,堪称卖花人的“风水宝地”。有花店业行家说,走遍全国,像这样上档次的花店找不到几家,在浙江省内可以说是数一数二的。

  而她目前一心思考的,就是要加大连锁店的建设力度,期望有朝一日,“记者花苑”的品牌能够叫响全国。

  事业如盛开的花,蒸蒸日上……

  花艺无止境

  每一种花都有自己独特的“花语”。

  康乃馨的花语是:母亲,我爱你。月季的花语是:等待有希望的希望,幸福、光荣、美艳长新。秋海棠的花语是:苦恋。玫瑰的花语:象征爱情和真挚的情谊……

  郑建美熟谙花语,并用她娴熟的插花艺术表达得淋漓尽致。

  她的插花“手艺”启蒙于湖畔花苑,成熟于经营实践。在她的办公室里,摆满了介绍各种插花艺术的书籍。一有空闲她就钻研,对照书籍反复揣摩,至于痴迷程度。

  本人爱花,却是花盲。我问她,你们的花与花圃养的那些花有什么区别?

  她耐心解释说,花圃是种在泥土里面的,盆栽的花,以园林为主。而我们这种花是从外地进来,插在水里的,所以不一样。她管这种花叫鲜切花,原本盛行于美国、日本等国家。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在中国沿海发达地区率先时兴起来,并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向内地延伸。鲜切花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十分贴近人的感情,所以很快形成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但是,”她说,鲜切花毕竟价格较高,而且一、二个星期就会枯萎,这对于忙忙碌碌的现代人们而言,终究有许多麻烦。所以,鲜切花在经历了十多年的辉煌之后,一个新的产业又兴起了,这就是眼下最受欢迎的仿真花,又叫绢花。

  我这才注意到,记者花苑里,满目花香,竟不需要浇水,却能常葆新鲜。原来这些都是她所说的绢花。

  “绢花是不是就是塑料花?”我又傻傻地问。

  她说其实就是塑料花,不过现在人们都不叫塑料花,而叫绢花了。

  再说花艺。花艺设计以表现线条美、色彩美和构图美为原则,利用线条、色彩、构图等要素,在立体空间表现物象的形体和韵味,表达创作者的审美意识和作品的艺术性;要设计出成功的艺术作品,就要把花材布局的形态、动静、层次、色彩安排得体,协调而有变化;在进行花艺装饰时要掌握高低错落、疏密有致、仰俯呼应、上轻下重等技巧;从艺术的形式来看,则有直立型、倾斜型、下垂型、水平型、半球型、三角型、自由型等……

  郑建美如数家珍,连我这个外行人听起来也是一种享受。

  记者花苑最初的几年是没招工人的。进花、插花、卖花,全靠郑建美一人独当。她先是一边在水厂上班,一边料理花店的生意。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段时间,她发现太累,根本忙不过来。她索性和厂里办了停薪留职手续,做起了专业的“卖花女”。她亲自给客户插花、送花。借助送花的机会,她还根据客户的家居条件,给他们建议什么位置放什么花,什么颜色的家具如何搭配等,当起了客户的家庭装饰顾问。从而赢得了许多客户的信赖。

  后来,郑建美亲自培养了几位出色的插花师,她不用亲力亲为了,但每一次插花师们插完花后,她都要亲自审定,稍不如意,就会推倒从来,绝不把一束遗憾的插花交给客户。“苛刻”之举,使得她和她的花店插花艺术日益精进。

  花艺无止境,追求无穷期。

  郑建美接下来要干的一件事,是利用卉保鲜技术,对其插花作品进行包装,打上自己的品牌,面向全国开展批发业务。这样的做法显然比单纯开设连锁店,成本要低得多,发展也要快得多。

  “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记者花苑的品牌影响力迅速提升!”

  郑建美说,要想在这条道上“混”下去,就要不断创新,不光是花艺本身,经营的模式也要不断变革。

  “花仙子”的人格魅力

  郑建美怀揣“花仙子”的梦想走上创业之路。

  她的丈夫说,建美就是个“花仙子”。

  “花仙子”爱花,更爱她的员工。走进记者花苑,你能时时感受到郑建美对员工们的关爱。

  说说三个插花师的故事。其实三个插花师原本都不是插花师,而是来自不同地方的三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子弟。能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插花师,这是他们做梦都没想到过的事情。

  先说刘洋,这是记者花苑的头牌插花师,也是两个连锁店的经理。刘洋16岁的时候从老家河南项城来到温州,进了记者花苑。郑建美看他能说会道,心灵手巧,决意好好栽培。第一次,她带着刘洋到乡下插花,农村人很好客,回来的时候送了他两盒罐头。罐头是玻璃瓶子,瓶盖有一层铁皮,撬开后露出尖尖的壳子。他吃了罐头,随后把瓶子扔出车窗,丢到高速公路上。郑建美一看,吃了一惊:万一这罐头瓶砸着人,或者把别人的车轮扎破了,后果不堪设想!她当即狠狠地把他“勊”了一顿。严肃批评之后,又作了循循善诱的教育。从纠正他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开始,一点一滴地帮他改正过来。

  在刘洋这样的员工身上,郑建美没有少花心思。她让丈夫挤出时间,教他们学习《论语》,给他们讲解做人的道理。让他们懂得,人品和花艺相比,人品是第一位的,没有好的人品,再好的花艺也难成大器。刘洋的父亲生病去世后,是郑建美拿出2000元钱,帮助他办理后事。他的嫂子生孩子的时候,因为没钱,郑建美又拿出2000元钱,把她送回河南老家。在老板一家的感召下,刘洋从当初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逐渐成长起来,并成为记者花苑的管理和技术骨干。

  再说第二号插花师郭非。刚进来时,为人老实木讷,一开口说话就会脸红,面对生人更不敢说话,这与刘洋正好相反。让他去采购什么东西,第一次不行,回来后老板给他耐心交代;第二次去还是没办妥,老板再给他细心说明一遍。有时直到第三、四次才把一件事情办好。郑建美说,她看中的是郭非心地善良,虚心好学。所以,尽管他脑子不算聪明,但她乐意教他,一次不懂,教二次,二次不懂,再教第三次,直到他学会为止。而且,由于他对人真诚,没有坏心眼,很多客户都愿意和他打交道。

  郭非说:“如果我不到记者花苑来,就没有我的今天!”这是真心话。

  第三号插花师阿霞的故事更能触动人的心扉。她也是河南人,家中有七个兄妹,经济条件极为困难,加之父母重男轻女。她连小学都没上几天就辍学了。有一个大冷的冬天,雪下得很大,她的妈妈搂着弟妹还在睡觉,她早早地起了床,给上学的大哥蒸馒头,结果没有蒸熟,大哥不吃,饿着肚子去上学。她爸爸一气之下,打了她一巴掌,妈妈也跟着骂了她一顿。她感到很委屈,跑到雪地里站了一天一夜,她父母怕站下去会出事,赶紧劝她回去,她不理会。直到她的母亲哭得死去活来,她才回家。

  阿霞刚来时不认识几个字,普通话也不会说,与人沟通非常困难。也许是因为她的身世,也许是同是女性的原因,郑建美对她格外怜爱。教她识字,教她插花,也教她接人待物。

  阿霞性格孤僻,不喜欢热闹场面。有一年的春节,郑建美召集全体员工吃团圆饭。阿霞一个人跑了,不愿参与。郑建美再三打电话催她,她就是不来。

  “你不来,今天晚上的年夜饭我也不吃了!”郑建美气她。

  随即,她和丈夫开着车到她住的地方找到她,她仍推辞不去,郑建美硬拉她走,搞得两个人眼泪都流了下来。

  有一次,员工反映阿霞保守,不肯把技术教给其他人。郑建美找到她了解情况,她说其他人认为她没文化,还写错别字,不尊重她,所以她不愿把技术传给他们。郑建美开导她,没有文化不是你的错,你好好学习总会上进的。技术你学得很好了,但还有很多新的更高的技术你还没学。你只有把员工们教会了,你才有更多的机会去学习新的东西。而且,只要你关心大家,大家也会慢慢地接受你、尊重你的。一席话,使阿霞豁然开朗。自此,阿霞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技术过硬,还乐于做人,得到了员工和客户的赞许。

  以心换心,必得人心。几位技术骨干外出办事,总会有竞争对手许以高薪拉拢他们,但他们不为所动。相反,更坚定了他们奉献记者花苑的决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返回顶部
本站推荐
黑帮老大的宠物
公主大福
大湘西系列作品集第4卷
黑彼得
藏獒笔记之反盗猎可可西里
我叫叶王
绝境
荀子译注
龙蛇演义
幸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