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返回上一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4章 北京时期(4)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鲁迅和蔡元培都是绍兴人,两家虽相距较远,然而却有世谊。蔡元培入过翰林院,自然被少年鲁迅敬佩。1904年11月,蔡元培和章太炎等创立光复会,又创立爱国学社,领导拒俄运动,创办《俄事警闻》和《警钟日报》,鼓吹“抵御外侮,恢复国权”。辛亥革命时,蔡元培已是全国闻名的革命领袖。1912年1月,孙中山筹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任命蔡元培为教育总长。

  蔡元培掌管教育部后延揽人才,鲁迅的朋友许寿裳向蔡元培推荐鲁迅。

  鲁迅认同并积极支持蔡元培的教育理念。蔡元培倡议开办“北京夏期讲演会”,以“从事学问,阐发理术,宏深造诣”为宗旨,并指派鲁迅讲授《美术略论》,鲁迅欣然应命,出力颇多。蔡元培被迫辞职后,鲁迅与许寿裳前往慰问蔡元培,还为蔡元培举办饯别宴会。而当新任总长把“美育”删除时,鲁迅在日记中写道:“闻临时教育会议竟删去美育,此种豚犬,可怜,可怜!”

  鲁迅抄古碑、搜集金石拓本、辑录和校勘古书,引起有同好的蔡元培的注意。他们之间常有切磋和交流。蔡元培将自己收藏的《赞三宝福业碑》、《高归彦造像》、《丰乐七帝二寺邑义等造像》和《苏轼等仿像老题记》拓片赠送给鲁迅。他们曾书信往还,讨论汉代石刻。例如关于汉代的人首蛇身像,鲁迅告诉蔡元培:“汉石刻之人首蛇身像,就树人所收拓本觅之,除武梁祠画像外,亦殊不多,盖此画似多刻于顶层,故在残石中颇难觏也。”

  鲁迅注重汉碑的图案,并竭力倡导将它们运用到新兴木刻和书籍装帧艺术中。

  蔡元培对此深表赞同,视为独创:“金石学为自宋以来较发展之学,而未有注意于汉碑之图案者,鲁迅先生独注意于此项材料之搜罗,推而至于《引玉集》、《木刻纪程》、《北平笺谱》等等,均为旧时代的考据家、赏鉴家所未曾着手。”

  蔡元培接掌北京大学后,采取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邀请新文化运动的风云人物陈独秀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不久,这所弥漫着封建衙门腐败、陈旧气息的学府,呈现出生机和希望。鲁迅受到时代风气的感染,渐渐从失望和颓唐中走出来,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

  经鲁迅推荐,周作人也被蔡元培聘到北大任教。至于周作人到北京担任什么课程,两兄弟和蔡元培反复磋商。1917年3月8日,鲁迅在致蔡元培的信中说:“前奉书,屡告起孟(即周作人——引者注),并携言语学、美学书籍,便即转致。顷有书来,言此二学,皆非所能,略无心得,实不足以教人。若勉强敷说,反有辱殷殷之意,虑到后面陈,多稽时日,故急函谢,切望转达,以便别行物色诸语。今如说奉闻,希鉴察。”最终,周作人被聘为文科教授兼国史编纂处纂辑员,讲授欧洲文学史。

  蔡元培还委托鲁迅为北大设计校徽。1917年8月7日鲁迅在日记中写道:

  “寄蔡先生信,并所拟大学徽章。”鲁迅设计的校徽图案,至今仍能在北大师生佩戴的校徽上看到。

  1920年8月2日,鲁迅收到蔡元培的聘书,聘请他担任北大讲师。按当时学校规定,兼职者只能任讲师,而不能任教授。鲁迅讲授的中国小说史,深深吸引着同学们。冯至先生回忆说,鲁迅的课,“在引人入胜、娓娓动听的语言中蕴蓄着精辟的见解,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鲁迅还在讲义的基础上完成《中国小说史略》,是该领域的开山之作。

  《阿Q正传》

  1925年5月28日,鲁迅为俄译本《阿Q正传》拍摄照片两张。《阿Q正传》

  是鲁迅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杰作。鲁迅叙述这部作品的创作缘起说:

  那时我住在西城边,知道鲁迅就是我的,大概只有《新青年》,《新潮》社里的人们罢;孙伏园也是一个。他正在晨报馆编副刊。

  不知是谁的主意,忽然要添一栏称为“开心话”的了,每周一次。

  他就来要我写一点东西。

  阿Q的影像,在我心目中似乎确已有了好几年,但我一向毫无写他出来的意思。经这一提,忽然想起来了,晚上便写了一点,就是第一章:序。因为要切“开心话”这题目,就胡乱加上些不必有的滑稽,其实在全篇里也是不相称的。署名是“巴人”,取“下里巴人”,并不高雅的意思。……第一章登出之后,便“苦”字临头了,每七天必须做一篇。我那时虽然并不忙,然而正在做流民,夜晚睡在做通路的屋子里,这屋子只有一个后窗,连好好的写字地方也没有,那里能够静坐一会,想一下。伏园虽然还没有现在这样胖,但已经笑嬉嬉,善于催稿了。

  每星期来一回,一有机会,就是:“先生,《阿Q正传》……明天要付排了。”于是只得做,心里想着“俗语说:‘讨饭怕狗咬,秀才怕岁考。’我既非秀才,又要周考,真是为难……”然而终于又一章。但是,似乎渐渐认真起来了;伏园也觉得不很“开心”,所以从第二章起,便移在“新文艺”栏里。

  《阿Q正传》的俄文译本是1925年开始翻译的。译者是俄国人瓦西里耶夫,他翻译这部小说,得力于一个中国人的推荐,这个人就是曹靖华。

  曹靖华(1897-1987),字联亚,河南卢氏人。1921年夏赴苏联学习,毕业于莫斯科东方大学。1923年回国后,经韦素园介绍认识鲁迅。大革命期间参加北伐,大革命失败后再次赴苏联,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格勒东方学院任教并研究苏联文学。其间与鲁迅多有通信,并为鲁迅收集苏俄木刻作品。

  1933年回国,先后在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和中国大学任讲师,与鲁迅保持密切联系。译有《铁流》、《苏联作家七人集》等,着有散文集《花》等。

  瓦西里耶夫(中文名王希礼,1899-1937),出生于圣彼得堡一个普通职员家庭。1922年毕业于彼得格勒大学社会科学系中国部,1924年春来到中国实习,先后担任苏联驻华总领事馆和苏联驻华武官秘书、河南国民军第二军俄国顾问团成员。归国后在列宁格勒大学和东方语言学校教授中国语言和文学,编辑过中国语文教科书,翻译过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和中国左翼作家作品,写过研究中国戏剧的文章。

  1925年春,王希礼被分派到以斯卡洛夫为团长的苏联军事顾问团,来到开封的国民二军开展军事顾问工作。不久,曹靖华也受李大钊派遣,到达开封。两人成为好友。王希礼请曹靖华推荐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借以认识中国的现实。曹靖华推荐了《阿Q正传》并把一本《呐喊》送给王希礼。王希礼看后,认为《阿Q正传》是一篇杰作,鲁迅同自己国家的果戈理、契诃夫、高尔基一样是世界大作家。于是他决定将《阿Q正传》翻译成俄文。

  但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两人商量的结果是,把疑难问题集中起来,直接向鲁迅求教。于是,由曹靖华写信寄给鲁迅,说明他有一个中文名字叫王希礼的苏联朋友请求帮助;信中还附有王希礼的一封信,假托王希礼在由上海往汉口的路上,无意中读到《呐喊》,对中国新文学产生了强烈兴趣。信中还说,他已着手翻译《阿Q正传》,拟寄往莫斯科出单行本,恳请鲁迅先生为俄译本写序言、自传并提供一张照片。

  鲁迅5月8日收信,第二天就回信了。5月28日,鲁迅“午后往容光照相”。

  6月6日“晚往容光取照相”。6月8日“下午以阿Q正传序、自叙传略及照相一枚寄曹靖华。”鲁迅对《阿Q正传》的俄译本十分重视。他在信中不仅解答了疑难,还特意为阿Q参与的赌博绘了一张图,说明“天门”、“角回”的位置和赌法。他在序言中清晰明白地讲出自己的创作意图:“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在中国实在算一件难事,因为,已经说过,我们究竟还是未经革新的古国的人民,所以也还是各不相通,并且连自己的手也几乎不懂自己的足。我虽然竭力想摸索人们的魂灵,但时时总自憾有些隔膜。

  在将来,围在高墙里面的一切人众,该会自己觉醒,走出,都来开口的罢,而现在还少见,所以我也只得依了自己的觉察,孤寂地姑且将这些写出,作为在我的眼里所经过的中国的人生。”鲁迅还写道:“这里我是很应该感谢,也很觉得欣喜的事,就是:我的一篇短小的作品,仗着深通中国文学的王希礼先生的翻译,竟得展开在俄国读者的面前了。”

  鲁迅还将附在曹靖华信中的王希礼的信,以《一个俄国的中国文学研究者对于(呐喊)的观察》为题,在6月9日《京报》副刊刊出。

  王希礼离开开封时,从曹靖华那里得到鲁迅先生住所的详细地址,到北京拜访了鲁迅。鲁迅日记有这样的记载:1925年8月11日,“午后往北京饭店看王希礼,已行。”同年10月25日:“下午王希礼来,赠以《苏俄文艺论战》及《中国小说史略》各一本。”10月28日鲁迅去王希礼下榻处回访:“下午往六国饭店访王希礼,赠以《语丝》合订本一、二各一本。”1927年5月27日:“上午得王希礼信,五日上海发。”

  《阿Q正传》俄译本直到1929年才由列宁格勒激浪出版社出版,书名为《阿Q正传——俄文版鲁迅短篇小说集》。书中除《阿Q正传》外,还收入什图金、卡扎克维奇等翻译的鲁迅小说《孔乙己》、《风波》、《故乡》、《幸福的家庭》、《高老夫子》、《头发的故事》和《社戏》等。俄译本出版后,王希礼立即送给曹靖华一本,还请他将另一本转给鲁迅先生,扉页上写道“:鲁迅留念,王希礼赠,一九二九年八月。”这个译者签名的译本,连同王希礼当年送给鲁迅先生的照片,现均藏于北京鲁迅博物馆。

  但这个译本中并没有收入鲁迅的照片。

  同一年的7月4日,鲁迅又为英译本《阿Q正传》拍照两张。鲁迅晚年并不热心把自己的照片拿出去发表,但在早年,成名之初,对于编者、译者、出版者希望刊出他的照片,总是给予配合的。

  鲁迅拿出去准备发表的第一张照片,是应《阿Q正传》俄文译者王希礼之请寄去的那张,如上所述,没有刊出。鲁迅拿出去准备发表的第二张照片,是应《阿Q正传》英文本译者梁社乾之请寄去的单人半身照。梁社乾译的英文本《阿Q正传》于1926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但鲁迅的照片也没有被印入。

  梁社乾(1889-?)是在美国新泽西州大西洋城出生的一名华侨,祖籍广东新会,1918年毕业于大西洋城中学,后至纽约研究戏剧和音乐,返国后曾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地居住。1924年翻译苏曼殊的小说《断鸿零雁记》,1925年又开始翻译鲁迅的《阿Q正传》。1925年5月2日,梁社乾开始跟鲁迅通信。1926年后,他专门研究戏剧,着有《梅兰芳》、《中国今日戏剧》等。鲁迅日记1925年6月14日写道:“得梁社乾信并誊印本《阿Q正传》二本。”1925年6月20日又道:“寄梁社乾信并校正《阿Q正传》。”

  章衣萍在《窗下随笔》中提到过梁译《阿Q正传》,说,书面包皮上画一阿Q形状,小辫赤足,坐在那里吃早烟,据说是出自一位德国人手笔。

  鲁迅见过这个本子,对这幅画的评价是:“阿Q比这还要狡猾些,没有这样老实。”

  鲁迅曾指出,梁社乾的译本“译得很恳切”,“只是偶然看见还有可以商榷的两处:一是‘三百大钱九二串’当译为‘三百大钱,以九十二文作为一百’的意思;二是‘柿油党’不如译音,因为原是‘自由党’,乡下人不能懂,便讹成他的能懂的‘柿油党’。”

  郑振铎认为,梁社乾的“译笔颇不坏;只可惜《阿Q正传》太难译了,所以有许多特殊的口语及最好的几节,俱未能同样美好地在英文中传达出来。

  鲁迅为《阿Q正传》英译本照相,摄于1925年7月4日。鲁迅日记:“午后往中央公园,在同生照相二枚。”《阿Q正传》英译本的译者梁社乾,在翻译中曾得到鲁迅的帮助。译本于1926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但鲁迅的照片未被印入。鲁迅日记1926年12月11日:“收梁社乾所寄赠英译《阿Q正传》六本。”

  唐朝的天空

  1924年7月,鲁迅应陕西省教育厅及西北大学的邀请,赴西安作暑期讲学,为期36天。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返回顶部
本站推荐
装在套子里的人
穿成BOSS的作者你注定要搅基
扶桑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周作人文集之生活情趣
永久的女性
爱情存量
长河
九界
人生若只如初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