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返回上一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章 鲁迅(代序)(1)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一

  鲁迅出生在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江南水乡城市绍兴。这里山川秀美,俊杰辈出:吾越乃报仇雪耻之国,非藏垢纳污之区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克强敌;王羲之兰亭法书,辉耀千秋;汉代王充,力疾虚妄世风;晋代嵇康,痛诋礼教虚伪;宋代诗人陆游志在报国,辞情悲壮;明代徐渭独立不羁,抗世违俗;清兵南下,明朝将亡,王思任为绍兴发出激昂慷慨的呐喊:此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垢纳污之地!

  1881年,鲁迅出生时,这块古老的土地不但在民族压迫下呻吟,更受着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遭受着空前未有的大屈辱。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列强入侵,政府腐败,民心涣散,失败的阴影笼罩全国。

  鲁迅生长于书香门第。虽然当时的读书脱不出读四书五经应科举考试的老路,但毕竟有助于儿童少年熟悉中国古典。鲁迅自幼聪颖,博闻强记,长辈的开明思想也使鲁迅从小培养了广泛读书的爱好,使他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及民间文化的熏陶。即如读史,在正史之外,他还广泛涉猎野史杂说,两相参较,纠正了正统历史观灌输的某些偏见,养成了善于思考的习惯。

  从印制粗劣的插图本古代小说的绣像中,鲁迅得到了初步的美术教育,这对他后来的美术研究和鉴赏乃至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他后来提倡版画,介绍西方美术,养成了高超的艺术鉴赏力,都可谓其来有自。

  书本知识固然必要,而现实的经历更深刻地影响到他的人生观和性格发展,并且成为他日后创作的养料。

  农民的贫苦凄惨生活,让他感知了世事的艰难;祖父因为科场舞弊被判重刑,为疏通关节,免死减刑,周家不得不典物卖田,社会地位一落千丈,家庭经济也陷于拮据。避难到亲戚家时,竟被人称为“乞食者”,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在他的心灵上留下了创伤。父亲的病逝雪上加霜,使作为长子的鲁迅过早地承担了家庭责任,养成了沉稳和敏感的性格。

  家道衰落使他无法继续走科举考试的道路,也不能就读学费昂贵的新式学校,于是只好选择不收学费的军校。这在世人看来是不务正业,是“将灵魂出卖给魔鬼”。但这对鲁迅来说是一个机会,让他去寻找与家乡这些眼界狭小、作茧自缚的人们不同的人们。

  南京的读书生活让鲁迅接触了新知识,为他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科技进步使一些国家获得领先地位,不久前打败中国的日本就大大得益于科学,中国应该急起直追,这是当时有志之士的观念。从旧学与新学的对比中,从思维方式和教学方法的差异中,鲁迅渐渐觉悟了。

  1902年,鲁迅获得了赴日留学的机会。在日本这个中国留学生众多、反清革命运动风起云涌的地方,鲁迅不但学习了新知识,更培养了革命志向。他勤于思考,能参照他国的历史现实,更深刻地认识中国。他探究中国民族精神衰萎的原因,萌生了改造国民性的理念。抱着治病救人并且通过医学传播科学知识的理想,他选择学习医学。在相对偏僻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作为该校唯一的中国留学生,他学习努力,在日语还不很熟练的情况下,成绩位居中游。

  但一年多的学习使他认识到,医学并非他的兴趣所在,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也使他产生了厌倦情绪;而早年对文学的爱好更时时在召唤他。当时,日俄两国为争夺在中国的利益,在中国的土地上开战;而日本国内军国主义甚嚣尘上,深深地刺激着他。这一切,使他最终下定决心放弃医学,从事可以激发人心、疗治精神病痛的文艺。

  鲁迅离开仙台到东京从事文学活动期间,奉母亲之命回国完婚。他的妻子是乡下人,缠足,不识字。鲁迅很不满意这桩婚事。然而,婚约当守,母命难违。婚后第四天,他就带着刚刚获得官费留学资格的二弟周作人离家返回日本。这桩婚姻给鲁迅造成了巨大痛苦,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性格和人生观。

  从事文学,是他少年时期培养起来的爱好。但这是一条寂寞的艰苦的道路。

  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中几乎没有人学文艺,即可以说明文艺地位之低下。实际上,鲁迅等几位青年人所有的只是热情,因为没有经济基础,筹办杂志终告失败;翻译的外国短篇小说,因为获得同乡的资助,得以出版,选择的多是被压迫民族弱小国家的文学作品,意在激发中国人的自立自强意志,计划很美好,但短篇小说的体裁既不为当时中国读者所喜,他们的译笔又近乎诘屈聱牙,因此销行甚为寥寥。带着理想破灭的苦恼和沮丧,鲁迅回到国内,在家乡的学校谋到了教职。

  辛亥革命爆发,使鲁迅心中生出新的希望,精神为之高涨。他期盼着出现开明的、为人民谋福祉的新政府。他积极投身于地方教育工作,勇于任事,敢于负责。为了建立公平公正的政治制度,匡正政府的失误,他支持青年办报纸,施行批评和监督。但他很快就失望了。民族革命的成功,并不意味着给人民带来民主权利,革命胜利后不久,自古以来人们习以为常、视为天经地义的奴役关系和腐败政治在新名词的掩盖下变本加厉地肆虐起来。当一切都变得无可为,甚至自身有生命危险的时候,鲁迅再次离开家乡,到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当职员。

  二

  1912年,鲁迅随民国政府教育部迁至北京。政府机关下层官吏工作在他是一种人生历练,同时也是对生命的消磨。尽管他恪尽职守,很想有所作为,但军阀混战、皇权复辟、议员贿选,种种丑行,触目惊心,败坏心绪。他把中国比作一间密不透风的铁屋子,万难破毁,人们面临着被窒息的危险。一次又一次的革命运动,却只带来可怕的结果。他只有沉入古代,抄写碑拓,整理旧籍,研读佛典。1909年回国后十年的沉寂和磨砺,加深了他的沉郁性情,养成了他对中国社会的深刻认识。

  要么在沉寂里发出痛苦的呐喊,要么在继续沉寂中消亡。

  在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的时候,因为《新青年》朋友的邀约,他写出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作品以“吃人”为中心意象,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害人的本质。中国历史原来是一部“吃人”的历史!他把中国历史概括为两种时代:一种是人民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另一种是人民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所谓一治一乱,反复循环。乱,固然百姓苦,治,百姓亦苦,因为他们先天地失去了人的尊严,总无法摆脱奴隶的身份。鲁迅通过狂人的似疯狂实清醒的语言,表达了他在极度失望后对中华民族的热切希望。他关心的是中国人如何摆脱旧思想的束缚,走出一条崭新的道路。也就是创造出第三种时代,一个没有奴隶、没有压迫、没有“吃人”的时代。他热切希望下一代中国人能够幸福地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里。因此,在小说的结尾,狂人发出了“救救孩子!”

  的激越呐喊。

  为希望而战斗,因失败而失望乃至绝望,又在绝望的痛苦中挣扎奋起。这绝望后的奋起战斗,比为希望的战斗更其勇猛。因为他的认识更彻底,更没有牵挂和犹豫。

  他陆续发表了多篇小说,几乎篇篇采取新颖的格式,大都具有圆熟的技巧,对社会现象做出准确生动的描绘。他用类似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常用的白描手法,三言两语使人物神态毕现。他笔下的人物的最大特点,是他们身上凝聚了中国文化传统和民俗习惯,因此各具生命,读者不但在历史记录上找得到他们的影子,而且感到他们仿佛就在自己的周围游走。有些文章,字句间弥漫着中国文化特质,尽管大多是民族性格中令人闻之不快、见之不喜的因素。例如,《阿Q正传》是民族性的浓缩画卷,其中的每个人物身上都凝聚着民族性中的缺点,我们从他们的一言一行中都可以找到历史的渊源和现实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鲁迅的虚构文学作品,总是给人以真实的感觉的原因。鲁迅的文学成就突出地体现在短篇小说上,他吸取了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并融合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手法,在短小的篇幅中呈现出社会及人物的一面的真实,而又具有整体感。

  在新兴白话文学中,鲁迅不但在小说创作方面成就卓着,而且在新诗、散文等方面都做了探索。在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批判中,他常使用既承接中国优秀的散文传统而又富于思辨,形式也更自由灵活的一种文体,那就是杂文。这种体裁最适合表达他对中国历史的思考和深刻认识,成为除小说之外他的另一种标志性文体。他往往三言两语便切中要害,披露历史和现实的真实及人物的隐秘心理。

  鲁迅一面在教育部任职,一面在大学兼课,与母亲和两个兄弟住在一起,过着传统大家庭生活。但几年以后,由于家庭矛盾,兄弟们不得不分开。尤其是1923年夏天周作人提出与鲁迅断交,使鲁迅陷入极度痛苦之中。此前,一直没有真正婚姻生活的鲁迅,在兄弟友爱中得到慰藉。现在,一直跟随他、了解他、帮助他、敬爱他,同他有共同语言共同爱好,教育程度相当,既是朋友更是战友的弟弟离他而去,他的痛苦非语言所能形容。从他这个时期作品中的一些奇异的意象、曲折隐晦的措辞中,读者约略能够体会到他的深刻的孤独和哀伤。

  在一场大病后,他渐渐走出了兄弟失和的阴影。他积极支持学潮,为青年学生呐喊助威,这使他重新获得生活和战斗的勇气。虽然因此屡遭教育当局的挤压,但他毫不畏缩。他的勇敢和智慧,他的正义感和同情心赢得了青年学生的爱戴和敬仰。尤其在“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他以极大的愤怒为死去的学生写了悼念文章,控诉这个黑暗的世界,号召青年们做奋然前行的真的猛士。那既是在鼓舞青年,更是在激励他自己。

  在共同的斗争中,他的一位学生——许广平同他走到一起。他们相爱了。

  鲁迅26岁结婚,过了近二十年的独身生活。他的虚构作品中很少描写青年男女的恋爱。然而,就在这个时期,他创作了小说《伤逝》,是他一生唯一的爱情题材作品,写出后却没有在刊物上公开发表,而是直接收入小说集。他对爱情的疑虑,多少反映在这篇小说中。他考虑的问题很多:恋爱的结果,婚姻生活的种种变数,等等。在小说中,他并没有把笔墨集中在美好的恋情上,而主要写感情的易变化、难持久及婚姻的失败。

  尽管有这些顾虑,他最终还是做出了大胆的决定。他不但感化了对象,更说服了自己:他需要爱情,他有理由也有资格获得爱情。他期望爱情带他走出失望和绝望的深渊。

  爱情需要新的生活状态。北京的政治环境渐趋恶劣,军阀政府压制言论自由,而他同许广平的恋爱公开后将会招致多少流言和攻击,也是不难想象的。

  他们因此决定离开北京,到南方谋职。

  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返回顶部
本站推荐
装在套子里的人
穿成BOSS的作者你注定要搅基
扶桑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周作人文集之生活情趣
永久的女性
爱情存量
长河
九界
人生若只如初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