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返回上一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5章 震撼纽约的白玉兰(1994年-1996年,留学)(1)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杨澜不能寂寞,不管生命以怎样的方式来灿烂都行,只要能避开寂寞的困扰,不管生命以怎样的过程来歌唱都行,只要能驱散寂寞的阴影。高处不胜寒。只有站在一个高度的人才会体会到那种寒冷,那是无人喝彩的歌唱,那是另一种寂寞。杨澜不能选择寂寞。

  第一节离开是为了飞翔

  有个故事,有个人很信奉上帝,总是说上帝会给他一切的。有天村里突然发大水,大家互相帮助着逃到了房顶上。一会儿,上游有船过来,大家都上去了,这个人说:“我不上,我的上帝会救我的。”大家都走了。过了一会儿,又有船过来,这个人还是不上,说:“上帝会来救我的。”每次有船过来,这个人都这样回答。最后这个人死了,到天堂很委屈的去问上帝:“上帝啊,我那么信奉你,你怎么不救我呢?”上帝说:“我派了几次船去救你,你都不上船啊。怎么能说我不去救你呢?”

  很简单的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机会来了就要紧紧地抓住。

  如果说杨澜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正大综艺》主持人是第一次机遇的话。那么杨澜的出国留学就是杨澜的第二次机遇。杨澜都抓到了,因为她属于这样的人:性格决断,有主见,对于未来未雨绸缪。

  1.“金话筒”的荣誉

  当时杨澜与赵忠祥老师的合作已经达到了一种完美的境界。轻松、随意是他们的定位,中间经常会出现两个人的幽默,让杨澜的人气指数快速上升。

  1994年,从事电视主持仅4年的杨澜,就获得了中国首届主持人“金话筒奖”。这是中国电视主持人的最高荣誉,在很多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的心目中,杨澜不仅仅是当时最杰出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也是当时中国最杰出的女性之一。

  但杨澜不是一个容易满足的女人。

  从心态上说,杨澜个性独立,古道热肠,有种侠义心理。在事业上,杨澜兢兢业业,认认真真,让大家心服口服。但在内心深处,杨澜不是一个轻易就会满足的人。随着视野的开阔,社会经验的增加,杨澜越来越觉得自己知道得越多就有一种担心,电视的飞速发展让杨澜感觉到自己在4年的电视主持生涯里,虽然走到了顶峰,但却有种需要充实自己的潜意识一直在暗示着自己。

  上过山的人都知道,到了山的顶峰就到了尽头,接下来就是下山了。除非你有另一个高峰需要攀登。对于杨澜这样的有心人,当杨澜拿到“金话筒”的时候就知道自己需要一个新的世界来重新飞翔了。也许就是那时候,或者是在此之前的什么时候,杨澜就已经有了转移阵地的想法吧。

  机遇的大门再次为杨澜打开。

  这次机遇依然与《正大综艺》有关系,或者说仍然是《正大综艺》给了杨澜第二次机遇。虽然这次机遇与电视没有直接关系,但这次机遇却让杨澜走进了更大的电视世界中去,这对杨澜以后的每一步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2.“饭局“上的机遇

  正大集团的总裁谢国民先生给了杨澜这个惊喜。

  当时,谢国民先生来到了北京,请《正大综艺》剧组成员一起吃饭,在吃饭的时候,谢国民先生突然对杨澜说:“杨澜啊,我觉得你应该到国外去学习,我觉得你是一个很有潜力的主持人。”

  因为是吃饭,因为是聊天,因为是留学这样的大事情,所以,杨澜当时并没有认真,因为这样的事情在聊天的时候谈,给任何人的感觉都是随便说说。

  所以,杨澜就用开玩笑的语气说:“谢谢您,谢先生。不过,我要真去留学的话,《正大综艺》岂不是没有主持人了?”

  谢国民先生没有听出来杨澜的玩笑语气,还是很认真地对杨澜说了一句话。“我觉得一个节目没有一个人重要。”

  杨澜这次听清楚了,杨澜这时候突然意识到谢国民先生没有开玩笑。两个人之间的对话突然上升到了一个决策的高度。

  有些注定是要随波逐流的,但有些人却是自己选择自己的命运。杨澜从到《正大综艺》的那天起,就知道自己有天会离开,一个女主持人吃的是青春饭,总不能到自己无法站到舞台前的时候,再选择退路吧。杨澜不是那种人。

  杨澜说:“继续学习,我确实有这样的想法,但出国留学我还真的没有考虑过。”

  谢国民先生笑了说:“有想法就好,年轻人还是要有上进心的。我想你是因为学费的原因吧?你放心,我既然提出来了,当然学费由我赞助了。”

  杨澜平静地说:“感谢您,谢先生,我想知道,您需要我怎么回报您呢?是不是回来要为您继续工作呢?”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中国文化的底蕴还是让杨澜很自然的想到了汇报的问题。毕竟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那时候很多单位送自己的工作人员去进修什么的,都是一个条件,学成回来几年之内不能跳槽。杨澜不想用这样的过程来换得学习的过程,所以,杨澜有此一问,杨澜也必须有此一问。因为这才是杨澜。

  谢先生笑着摇了摇手,说:“不用,你并不是我赞助的第一个去留学的年轻人,我希望你有好的前途。如果说回报,你有好的前途就是给我的最好回报。”

  杨澜说:“我非常感谢他,因为他,改变了我的命运。”

  其实改变自己命运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别人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只是起到了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已,重要的还是我们自己的努力。

  杨澜其实就是这样一个人。

  在最后录制完《正大综艺》第200期的当天,杨澜踏上了飞往纽约的班机。

  3.穿越地球的另一种方式

  阿基米德曾经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

  杨澜应该说:“给我一个屏幕,我能吸引所有的眼球。”

  可惜,杨澜没有这样说,但对于杨澜的电视节目主持来说,对于杨澜制作的电视节目来说,杨澜已经证明了这点。

  这是两种不同职业却有着相同性情的人,对于这样的人通常我们都无法理解。因为无法理解,所以,在大众的眼里,这样的人一般都有别于常人。于是,阿基米德没有去撬起地球,杨澜同样也不再去做吸引所有眼球的事情。

  杨澜选择了离开,杨澜选择了穿越地球的另一种方式。她去了纽约。

  杨澜承认,她喜欢纽约,从第一眼看到纽约的时候,杨澜就喜欢上了这个城市。

  纽约即是天堂也是地狱。对于喜欢挑战自我,喜欢冒险的人来说,没有比纽约更好地地方,也许就是因为骨子深处的不安分,才使杨澜选择了这样一种方式。到纽约去。

  因为飞机误点,杨澜到达纽约的时候已经是当地的午夜时分。看着飞机下面那座陌生的城市正灯火辉煌,繁忙的高速公路上车灯连成了流动的珍珠项链,杨澜的心里有点紧张,有点兴奋,有点快活。

  也许纽约天生就是为杨澜这样的人准备的,那种血液里的躁动,那种骨子里的渴望,那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都让杨澜觉得,来纽约是这一生最正确的选择。

  杨澜看着这陌生的有些熟悉的城市,好像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多年,来前对纽约的了解与向往,让杨澜想起一首老歌《纽约,纽约》中的歌词。

  “如果能在这里成功,你就可以走遍天下,因为这里是纽约。”

  杨澜年轻好胜的心怦怦地跳着。她觉得的嘴里有些发干,过去的一切荣辱胜败都在这片灯火前变得毫不相干,这座充满了神秘的城市,将会为杨澜揭开不再神秘的面纱,杨澜会在融进这座城市后适应新的生活,未来是一片的渺茫与虚拟,不真实的让杨澜好像感觉到是在梦里。这里有没有杨澜的一席之地?未来的日子,杨澜是如鲜花一样含苞怒放,还是被纽约的残酷无情的消化?

  杨澜说:“当时没有想那么多,可能是因为年轻吧,心里虽然忐忑不安,对于以后的设想还相当的模糊,但有一点很清晰,那就是:纽约,我来了。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其他的念头或者想法跟这个比起来都变的遥远起来,好像与我无关。”

  一般人做事情,都是由性情决定的。从杨澜简单的几句话里,你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杨澜,认准的事情就去做,不会去考虑一切后果。这样的人很可怕,这样的女人更可怕,因为在这种人的字典里,没有失败与妥协。

  移民官是每个到纽约去的人们必须对付的第一个官方人物,对于第一次踏上纽约地面的人来说,移民官好像都应该是面目可憎,不讲情理,满心怀疑,看谁都有偷渡嫌疑,手拿假护照的人。也许是杨澜心理的作用,也许是杨澜的运气好,杨澜遇到了一个态度和善可亲的移民官员。这使介于临战状态的杨澜一下放松了警惕。他指着杨澜的入学通知书说:“纽约大学可是个好学校。我儿子想上这个学校,但学费太贵了,我供不起。所以他去了州立大学,他在那儿学得不错。”

  随着啪啪啪一串钢印盖在纸上的声音,杨澜开始感受到纽约的热情与和善,也许纽约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充满着危险与艰难。那一刻,杨澜突然感觉良好,好像杨澜不是第一次到这个城市,而是旅游归来的再次进入。

  也许是杨澜本身的适应性比较强,也许是电视主持人的职业让杨澜有种快速融进陌生环境的本能,或者是杨澜真诚的微笑带来了幸运?也许这些假设都不成立。

  自信是生存的前提,知识是自信的基础。对于杨澜来说,美国名牌大学研究生的特殊身份,已经提前让杨澜在没有来到纽约之前就已经站住了脚跟,外国语大学的英语学习,使杨澜张口就是流利的纽约口音。这些都坚定了杨澜来纽约的信念,“我是来这里学习的,不是来这里打黑工挣钱的。”再加上杨澜本身还有四年电视主持人的专业背景,纽约对于杨澜来说,怎么可能是地狱?于是,杨澜的心里就只剩下了另一种可能。不是这个城市接纳了杨澜,而是杨澜开始接纳了这个陌生中开始熟悉的异域他乡。

  穿越地球的另一种方式。如果古人知道在他们的脚下有另外的人群,他们会不会设计一种方式穿越地球的直径做一个友谊的访问?真要是知道了地心的炽热也只会让美丽的梦想变成现实的幻影。

  波音747成为穿越时空的一种手段。当杨澜从空中俯视着纽约的万家灯火时,心里还在忐忑不安,此时,杨澜已经置身其中。暖洋洋的橙色或银色的亮圈在车边闪过,照得车里忽明忽暗,暗合着杨澜与朋友们的心情,那是年轻的梦想开始放飞前的一种冲动,也是情绪激动时的一种舞蹈,在心里歌唱。

  驶上百年的布鲁克林大铁桥,曼哈顿开始强行进入你的视线,一座座晶莹剔透的灯光堆砌的大厦。让人感觉一种抛弃压抑后的快感。

  4.简陋的落脚之地

  来接杨澜的三位朋友里有个女孩,叫赵伟,也在纽约大学读书。在杨澜没有找到合适的住处之前,可以跟赵伟住在一起,这样杨澜也算是安顿下来,对于出门在外的人来说,没有什么能比找到住的地方更让人放心的了,因为有了住处就意味着,你有根了。

  六七层高的红砖楼房就是杨澜临时的住处,窗户外面就是街道。离学校只有二十分钟的步行距离。每天晚上街道都会偶尔走过两三个搂搂抱抱的男人。赵伟告诉杨澜说:“这就是纽约的同性恋人,在纽约见多了就不奇怪了。”

  这个区叫“格林威治村”,住着不少艺术青年,同性恋特别多。不过,对女孩子来说,相对还算安全。这就是杨澜在纽约得到的第一个承诺,毕竟安全对于出门在外的人来说,也是应该考虑的。

  杨澜暂时落脚在赵伟住的二层。这是一个四房一厅的大单元,门厅特别宽敞,厨房也不小,设备俱全。洗手间只有一个,房租两个人平摊,每个月每人二百七十五美元。杨澜没有想到纽约的房租这样便宜!她以为这样的四房一厅应该有她的一间。但事实并非如此,杨澜必须和赵伟合住在一个房间里,另外还有六个人女孩子住在其他的三间房子里。杨澜突然觉得纽约跟她开了一个玩笑。

  房间只有十平方米左右,两张床,中间隔着简易书架,另外还有一张书桌。这样分开的两个空间就有点过于窄小。等杨澜把箱子放到墙角,就只剩下了走路的空间。这么一小间,一个月房租五百五十美元,杨澜想到的是贵。当然这样小的地方也不用开箱子了,东西搬出来也没地方搁。

  时间久了,杨澜才知道,她运气确实不错,因为有很多中国的留学生根本住不起曼哈顿的房子,为了节省自己不多的银子,只有住在比较便宜的皇后区或布鲁克林区,有时候甚至还要住在治安不好的布朗克斯区,每天需要乘坐半个小时的地铁来上学。像这样10平米的房间,有时候也会有四五个人合住,来共同承担房租。第一天到纽约就能在曼哈顿落脚,对于杨澜的美国求学生涯来说,不能不说是个好兆头。

  赵伟是个热心的女孩子,对于这里的生活习惯是叮嘱了又叮嘱。比如隔壁的香港女孩成天带男朋友来住,他也用同一个洗手间,所以进洗手间时要注意。早晨是洗漱的“战争”时间,因为大家都急着洗漱后好上学,但左边的美国女孩总是在早上洗澡,一洗就是半个钟头。你对她不用客气,要是怕来不及,尽可以敲门催她,有些人就这样。做饭时间是每天晚上六点半到七点,七点以后厨房就归两个日本女孩用了等等之类的生活细节,让杨澜感受到一种归属的亲情。

  穿越地球的另一种方式以一种惊喜与期待开始,又以疲劳的睡觉结束,一天之间飞的太远,时间因为东西半球的时差开始停滞。旅途的疲劳与时差的战争让杨澜感觉到庆幸中的安逸与舒心。地方小就小点吧,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古人说,没有比人更重要的了。只要有人在,一切都会好的。

  第二节纽约的莘莘学子

  再次回归校园的杨澜开始体会到一种全新的学习生活,在纽约的日日夜夜里,杨澜体会着一种全新的学习乐趣。这是一个属于电视的世界,一切的一切都与电视有关,这是一个属于杨澜的世界,一切的一切都让杨澜感觉到惊喜。杨澜在两年的时间里打开了视野的窗口,搭建出了属于自己的电视平台。这一切难道都与性格有关?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可惜现在的快节奏时代,我们既不温故也不知新。因为现代人缺少时间,时间对现代人来说,有点太少了,少的你根本没有时间去看书,别说学习新的知识,就是巩固过去的所学我们都没有时间。现代人太浮躁,以前我们都说“举一反三”,现在的人都是“举一为三”,浮躁的人,浮躁的心,浮躁的事情在浮躁的进行。于是,学习,被有心人列为人生中的计划。杨澜到纽约就是这样的一种心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返回顶部
本站推荐
兽血沸腾
沉香
这个知县有点背
奇门遁甲
玫瑰疯狂者
网游之星夜燕回
商游汉镜
炎之蜃气楼 灵境的龙神
花叶孤满楼
一塌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