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返回上一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章 勤奋,勤奋,多少愚昧假借你的名义行事(1)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中国人的勤劳勤奋举世闻名,盖世无双,可是看看中国近五千年的历史,这种所谓的“勤劳勤奋”,究竟给不停地勤扒苦做的中国人带来了什么?
     
       科学发展史上的原始创新,几乎看不到中国人的足迹。改变人类生活、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发明创造,鲜见中国人的影子。时至今日,在科技领域,“当心开除球籍”的警报并未根本解除。
     
       物质生活方面,可以这样说,贫穷陪伴了我们五千年,以致晚清重臣李鸿章对比中外平民的生活时说:“中国人生活苦,真苦。”
     
       以我对中国历史的了解,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中国人的物质富裕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远胜大唐盛世,但是人均物质生活水平仍旧是不折不扣的“贫穷落后”。
     
       可见,我们常常津津乐道的所谓的“勤劳勤奋”,给中国人带来的,却实在有点儿羞于启齿。
     
       这种所谓的“勤劳”,从来就不是“勤脑”,因而不是什么有意义的值得称道的“勤”,而只是一种对低级重复的不假思索的接受和令人咋舌的忍耐。这种勤劳忍耐,本质上是“因循守旧”、“不图谋创新”。某种意义上,这哪里是什么“勤劳”,这分明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懒惰!
     
       林语堂先生曾有过这样的批判:“遇事忍耐为中国人的崇高品质,凡对中国有所了解的人都不否认这一点。然而这种品质走得太远了,以致成了中国人的恶习。”
     
       吃苦耐劳者凭自己的劳动生活,站得直,走得正,本来无可厚非。但若走得太远,勤劳离谱了,忍耐过头了,难道就没有“高傲的头颅”向“柴米油盐”屈服的嫌疑吗?
     
       无论如何,这种“屈服”与“坚守底线,决不降贵纾尊”相去甚远,后者颇有些“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味道和品性,是永恒的价值,永远令人肃然起敬。
     
       现在,不少中国人,包括部分“啃老族”,不再做无脑的吃苦耐劳者,而是懂得蓄势待发,谋定而后动,实在可喜可贺!
     
       什么时候,“勤劳”变为“勤脑”了,有中国特色的懒惰——不假思索的“勤扒苦做”,才会跟中国人彻底拜拜。
     
       应该没有人会怀疑,“勤脑”的意义和价值远大于“勤劳”,“勤脑”的“勤劳”才是真正的“勤劳”,即便看上去手脚“懒”一点。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自行车的发明者是法国“懒汉”,缝纫机的发明者是英国“懒汉”。我确切地记得,达芬奇、笛卡尔都是“勤脑”的瞌睡虫。而在现实生活中,我分明看到,学问高超、事业有成、生活幸福的人,大都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鲜见人云亦云、盲动跟风者。
     
       用一生的辛苦和劳累,换一生的贫穷和苦涩,这是不是一笔苦难深重的买卖?这是不是很多“勤劳”中国人的生活写照?
     
       而用最宝贵的青春年华,换一生都用不上的垃圾知识比如英语“ABCD四选一”之类,这是不是一笔亏血本的买卖?这是不是很多“勤奋”中国人的学习写照?
     
       何止英语“ABCD四选一”之类,在中国人学习的路上,那堆成山的垃圾作业、垃圾考试,决不是什么“勤脑”,那是打着“勤脑”幌子的折腾、消磨、摧残。而自以为“勤脑”的中国人呢,不过是在这些垃圾堆上干搬运、做苦力。
     
       ——打住,我知道我已触犯众怒,因为“勤奋刻苦”者最不能接受的正是对“勤奋刻苦”的质疑和否定。
     
       但是,我以我的经历、感受、思考,还有遏制不住的良心,在这里不得不说:勤奋,勤奋,多少愚昧假借你的名义行事!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
     
       “过犹不及”是人生的智慧,也是学习的智慧。没有休息和“发呆”的时间,所谓的“勤奋学习”必是蠢人们的自欺欺人。
     
       下面一份“勤奋”的作业单和一张“刻苦用功”的作息表,就是蠢人们的“杰作”,其在中国正大行其道:
     
       某初中一年级某班某日布置的家庭作业实录(每天作业量均如此):
     
       语文:复习试卷一份,共两张四面,
     
       同步练习第7至9课(要求做完后对照答案修改),
     
       日记一篇;
     
       英语:同步测试题一份(共两张四面,要求100分钟内完成),
     
       完形填空专项训练(半张一面,计两题),
     
       阅读理解(文章两篇,每篇5个提问);
     
       数学:《英才点津》p27综合练习,
     
       《状元笔记》p121轻松练习;
     
       科学:试卷一份(一张两面)。
     
       ——且不说一个初一学生做上面这些作业需要多少小时,设想四个老师来做:语文老师做语文作业,英语老师做英语作业,数学老师做数学作业,科学老师做科学作业,然后把他们所花的时间加起来,一共是多少小时?——都昏天暗地、没日没夜了!
     
       难怪作家梁晓声说:“孩子们的脑子都用伤了!”
     
       我要说,这样的“勤奋学习”,已经埋下了“大学生变成大白菜”的种子,这样勤奋的学生,将来只配跟农民工去抢饭碗。
     
       勤奋,勤奋,多少愚昧假借你的名义行事!
     
       农村某地某高中一年级下学期作息时间表实录:
     
       早晨5:30起床(学生全部住校,每个月只放假一天)
     
       5:50至6:50晨读
     
       6:50至7:30洗漱,早餐
     
       7:30至8:30朝读
     
       8:30至12:00共四节课
     
       12:00至13:05午餐,午休(实际上从没午休)
     
       13:05至17:30共五节课
     
       17:30至19:00晚餐,课外活动(实际上从没活动)
     
       19:00至22:30晚自习共五节
     
       22:30至23:00熄灯就寝
     
       ——实际上很少有同学在23:00就寝,通常就寝是在00:00以后,因为永远都有做不完的作业试题。
     
       神州大地,到处都有在垃圾知识堆里干搬运、做苦力的中国人,而农村则是这种“勤奋用功”的“重灾区”。
     
       这种“灾区”出产的大学生,不变成“大白菜”才怪,不跟农民工抢饭碗才怪。
     
       勤奋,勤奋,多少愚昧假借你的名义行事!
     
       一把刀,如果颠过来倒过去地磨,会磨得很薄很锋利。可是,这样的刀只能用来切肉,只能用来对付软绵绵的东西。这样的刀,决不可能用来攻坚挫锐、披荆斩棘,更不可能用来开天辟地。
     
       因为,刀口被磨得锋利的同时,也必然被磨得很薄而所剩不多,能被再磨的余地很小了。
     
       所以,准备去攻坚挫锐、准备成“大器”的刀“们”,是最忌讳被盲目乱磨的。
     
       人的成长也是这样,最忌讳被盲目地磨薄而丧失潜力后劲。
     
       现实却是,中国大大小小的傻帽们只知道磨刀要“锋利”,却不知“锋利”也代表着“薄”。磨刀的聪明办法是:既要拥有一定的锋利,也要留有一定的余地。在学习的路上,不懂得这个道理的蠢人们,不问青红皂白地乱磨,拼了老命地磨锋利、磨薄、磨废。
     
       在上大学之前,把“自己”这把“刀”磨得很锋利很薄,就是一种傻帽行为。这一点,看看高考英语数理化在人类知识大厦里所处的低级层次,看看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大白菜”一样的工作就很清楚了。他们所谓的“锋利”,只配对付高考数理化那点中世纪的玩意儿,并自封“状元”,自“愚”自乐;而所谓的“薄”,是等进到大学里换点高级东西“玩”的时候,却发现了“锋利”的尴尬——“薄”——没有多少可磨的余地了。
     
       这时,大学生变成“大白菜”、大学生抢农民工饭碗,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刀,不是不需要磨,人,不是不需要学。但刀不是乱磨的,人也不是乱学的。磨刀是有讲究的,学习更要遵循生命规律、成长规律、认识规律等等。在学习的路上,愚人们恰恰无视和罔顾这些规律,恰恰践踏了这些规律。当死知识、高分数、红证书之类被蠢人们捧起来的时候,至高无上的规律和价值遭到践踏是必然的。
     
       为了高考,中国人身上看不见的发展空间、余地、可能性及潜力后劲被一一竭泽而渔、被一一磨“薄”磨废、被一一提前支取,献给了百无一用的英语,献给了中世纪的数理化,献给了“ABCD四选一”。
     
       在学习的路上,愚昧无知的中国人天天都在“讲全、讲透、讲烂”,天天都在“做遍、做烂、做伤”,天天都哼哼唧唧地沉浸在“全面而熟练掌握知识”的所谓“成绩”和“喜悦”里。
     
       不错,“把题做遍、把卷做烂、把人做伤”是应试的法宝,可同时也是研究学问、创新知识的坟墓。
     
       这就如同一把刀,在高考这样的“小儿科”上就被磨薄时,请问大学打基础、研究生深造以及今后科研上真正的攻坚挫锐,你这把刀还有多少可以再磨再挫的余地呢?
     
       愚蠢的中国人!
     
       (二)垃圾知识和垃圾食品的共同点:吃多了你就会爱上它
     
       厚厚的眼镜、重重的书包,或木讷而无生趣的面容,或少年老成的模样,或“ABCD四选一”训练出来的“非此即彼、非对即错”的呆头呆脑,或刚从网游回到现实中的迷茫眼神,分明是在诉说,现在的中小学生简直就是“新东亚病夫”,而“新三座大山”则是作业考试、网络游戏、垃圾食品。
     
       “新三座大山”造就“新东亚病夫”,“新东亚病夫”不仅身体羸弱,而且是心灵、思想和知识的残疾。
     
       作业考试堂而皇之地压榨那些“勤学苦练”的所谓“乖孩子”,向他们勒索分数,他们只好乖乖熬夜,用分数纳贡;网络游戏则“阴收拾”沉迷网吧的所谓“坏孩子”,认钱不认人。而中国的全部孩子就集中在这两个地方,剿灭中国的生机活力,考试作业和网络游戏可谓“强强联手”,决无“漏网之鱼”!
     
       这还没完,充满色素、味素、激素的垃圾食品,专门盘踞在学校周围,也同样盯着同学们的口袋,用“花花绿绿”、“酸酸甜甜”、“香香辣辣”作诱饵,专钓无知无识无戒备的中小学生。
     
       《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借小说主人公铁云说道:“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盖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我不要钱,何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抨击的锋芒直指以刚毅和山西巡抚毓贤为原型的“清官”,在“不贪”、“清廉”的掩护下,横征暴敛,草菅人命,用人血染红顶子。
     
       而“新三座大山”中,网络游戏和垃圾食品的名声如同《老残游记》里的“赃官”,路人皆知,而作业考试则如同“清官”,其危害多不为人知。
     
       这里我要说,“新三座大山”中,尤以“作业考试”之害为烈,中国的孩子们被其绑架,苦难深重。上学放学,披星戴月:出门上学天未亮,放学回家天已黑。在校要上十多个小时的课,晚上回家做作业到深夜。作家梁晓声痛心疾首:“孩子们的脑子都用伤了!”
     
       之所以如此,恰恰是因为,人们从来就不认为、压根就没想到:作业考试原来是一“大害”!
     
       非但如此,他们还将作业考试跟知识学问划上等号,像宝贝一样供奉起来,打躬作揖,千恩万谢,并引经据典地欢呼:“知识就是力量!”——如此偷换概念,欢宴之后,定是哀鸣。
     
       “新东亚病夫”们拿着通过作业考试“认证”的文凭回到社会,在市场锐利目光的审视下现了原形,没有力量而沦为蜗居蚁族“大白菜”、而跟农民工抢饭碗时,只有哀号:“都说‘知识就是力量’,都说‘知识改变命运’,而我自己学了那么多知识,却没见有什么改变。我就纳闷了,这是咋回事呢?”
     
       他们不知道,正是“新三座大山”中的作业考试,在“求知”、“求学”的掩护下,践踏学习规律,竭泽而渔,榨取分数,再以低层次的“高考高分”自我麻痹,使他们最终沦为“新东亚病夫”。
     
       垃圾食品不是什么新名词,知道的人不少。垃圾知识也不是什么新名词,但知道的人不多。垃圾知识跟垃圾食品一样,是专门用来对中国人的生机活力进行侵蚀、消磨的。
     
       要弄清楚什么是垃圾知识很简单,用辨别垃圾食品的方法即可。
     
       不少垃圾食品里也含有淀粉、蛋白质等有益成分,之所以我们仍然称之为垃圾食品,是因为其中的有益成分被大量的色素、味素、激素侵蚀,“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同样地,不少垃圾知识也有一定的“知识含量”、“技术含量”,但却改变不了其“垃圾”的本质,因为大量的“色素、味素、激素”同样侵蚀其中。
     
       那么,什么是垃圾知识中的“色素、味素、激素”呢?
     
       概而言之,“‘茴香豆’的‘茴’有几种写法”,类似“七个猴”与“骑个猴”的考试陷阱,严重异化、散发“异味”——“八股味”、“卖弄味”、“铜臭味”的作业考题等等,就是垃圾知识中的“色素、味素、激素”。
     
       它们“涂脂抹粉”,混进知识的行列,却改变不了垃圾的病态本质——故弄玄虚,忸怩作态,牵强附会。它们“发病咬人”时,会让不明就里的中小学生感到“它难”、“它高深”、“它有学问”。
     
       比如,一点可怜巴巴的高中数学,在中国被“命题专家”们编造出堆成山的“教辅资料”、“补充习题”来卖弄。这就如同中国人炒A股,直把土麻雀炒成金凤凰,炒得鸡犬升天。前者是垃圾,后者是泡沫;前者是低级重复,后者是无聊炒作。
     
       低级重复不是无缘无故的:浅薄了才需要涂脂抹粉,黔驴技穷了才需要虚张声势。目的倒很明确:不是为了争名,就是为了逐利。
     
       当垃圾知识充当裁判时,精华就被判为垃圾,好孩子就被判为“差生”。这样的冤案,在中国人学习的路上,早已不是什么冤案。
     
       垃圾食品与垃圾知识有着共同的生存环境:很多中国人不知道,健康食品的标准是自然的、绿色的,知识学问的精髓是简洁的、明了的。
     
       现实中,垃圾知识和垃圾食品一样,吃多了你就会爱上它,以至于拒不承认那是垃圾食品、垃圾知识。
     
       现实中,垃圾食品的危害正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认识,以至于“打黑英雄”王立军呼吁要对垃圾食品的制售者施以严刑峻法。但可惜,垃圾知识的危害却仍然少为人知,如蝇逐臭者众。
     
       “垃圾知识具体长啥样呢?”——如果有中小学生这样问我,我会这样简单回答:“随便从你书包里抽份试卷出来,上面的题目至少一半是垃圾。”
     
       中小学各科作业考题中的垃圾知识俯拾即是,任何一个正在上学读书的同学都比我见得多。垃圾知识具体长啥样?翻翻你的书包就知道了。
     
       所以,出于“粘贴”方便而摘自网络的如下一组垃圾知识,并不是垃圾知识中的“代表”。“代表”在哪里?就在你书包里,它们制造大学生,也制造跟农民工抢饭碗的“大白菜”。
     
       01.以“月亮里的桂树”猜一歇后语。
     
       02.以“猪血煮豆腐”猜一歇后语。
     
       03.以“12345609”猜一成语。
     
       04.以“读书破万卷,下笔有如神”猜一成语。
     
       05.以“最大的响声”猜一成语。
     
       06.以“螃蟹过街”猜一成语。
     
       07.以“水上的浮萍”猜一成语。
     
       08.文学名著中四大吝啬鬼是谁?
     
       09.以“半”为偏旁写一字。
     
       10.找出8个与发奋读书有关的成语。
     
       11.找出古代跟读书有关的10个名言警句。
     
       12.找出语音异读的姓氏。
     
       13.列出10个带有通假字的例句。
     
       14.写四字短语,要求偏旁部首相同。
     
       15.写十字句子,每个字都是zh,ch,sh,r。
     
       16.写两个四字成语,要求每个成语的四字分为四声。
     
       17.根据例子,写出两个成语,要求曲解它的意思。例:度日如年:日子过得很好,每天都像在过年。
     
       18.贾平凹的《读书示小妹生日书》,有这样一段文字:“而今桌上、几上、案上、床上满是书籍,却常读十不能记下四五,这全是年龄所致也。”这段话可以用一句俗语概括,这句俗语是什么?其中的两个字形相同音不同,请写出这两个字。
     
       19《人类需要梦想者》一文讲述的是居里夫人献身科学、不图私利的品德,其中有这样一段,美国记者到居里夫人实验室采访,居里夫人说出了世界上每一零星镭的所在地,记者问:“法国有多少呢?”“我的实验室只有一克。”“你只有一克吗?”“我,啊,我一点也没有。——。”要求从下面四句话中挑一句填入横线处,这四句话是:A.这一克是属于人类科学事业的。B.这一克是属于法国的。C.这一克是属于实验室的。D.这一克是属于比埃尔·居里和我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返回顶部
本站推荐
NO.ONE第一恋人
妖狐—育神之果
爱丽丝镜中奇遇记
青春亡灵
一里江山
台北人
风一样的少年
王阳明全集之四(顺生录)
青春是一场刻骨的伤
大长今女性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