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返回上一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8章 韩愈(2)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⑨枥(lì):同“栎”,落叶乔木。围:两手合抱一周为一围。
     
       ⑩(革几)(jī):马缰绳。这里用作动词,控制的意思。
     
       ○11吾党二三子:和自己志趣相投的几个朋友。
     
       山石
     
       这是韩愈在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农历七月二十二日,从徐州到洛阳的途中,留宿洛阳北面的惠林寺时,写下的一片游记诗。该诗按照行程顺序,写了从“黄昏到寺”、“夜深静卧”到“天明独去”时的见闻和感受。
     
       全诗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八句。主要写诗人安寝之前的见闻和感受。“山石荦确行径微”一句,写去寺庙的路上情景,行路艰难,沿路山石险峻,山路狭窄,这都随着诗人的前进而不断转换的景象。“黄昏到寺蝙蝠飞”,写诗人“黄昏到寺”时看到的情景。“黄昏”,是一个抽象的名词,需要其他景象来反映这个时间名词,诗人于是巧妙地选择“蝙蝠”,蝙蝠本来就是夜间活动的动物,蝙蝠飞就让我们联想到暮色朦胧的黄昏景象。天色已经是黄昏,就要先找僧人安排食宿,于是,诗人便“升堂”。诗人游兴正浓,顺势就坐在台阶上欣赏寺中风景,刚刚下过雨,只见雨后“芭蕉叶大栀子肥”,因为上边写到“新雨足”,所以,用“大”和“肥”形容芭蕉叶和栀子花就非常形象鲜明。那鲜绿的大叶子,肥美的栀子花,格外抢眼,让人赏心悦目。随着时间的推移,芭蕉叶和栀子花笼罩在夜色中,看不清楚了。这时,僧人便热情和他攀谈,寺僧夸赞寺中的“佛画好”,并拿来火把,带客人去看,壁上的画依稀可见。这时,床铺收拾好了,席子擦得很干净,斋饭也已经摆上。可见,形象地表现寺僧的殷勤周到,可见,主客感情融洽。“疏粝亦足饱我饥”,这大概是主人对僧人的话,既表明诗人走了一天,很饿,也暗露自己闲散不拘束的性格。
     
       第二部分(“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写夜宿情景。夜深了,诗人静静躺在床上,四周一片寂静,甚至于连虫鸣的声音都没有,“绝”字突出了这种安静的氛围。我们不禁联想到,大概在深夜之前,百虫鸣声不断吧。在宁静的夜里,各种鸣声交织在一起,自当别有情趣。夜深,虫鸣声没有了,而“清月出岭光入扉”的画面接踵而至,于是,诗人又赏起月来,月色清明,静静照着,恬静优美。写夜宿虽然只用了两句话,但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
     
       第三部分(从“天明独去无道路”到“水声激激风吹衣”),写天明离寺后的情景。天明离开时,“无道路”,表明天刚破晓,雾气很浓,看不清道路,所以,诗人行走时说“出入高下穷烟霏”。诗人行走时,四周都是厚厚的“烟霏”,便摸索着前进,一会儿出现在高处,一会儿隐没于低处,时高时低,时低时高,若隐若现。此情此景,趣味盎然,充满诗情画意。朝阳逐渐升起,烟雾渐渐散尽,“山红涧碧纷烂漫”的亮丽景色便闯入诗人的眼帘。接着诗人发现“时见松枥皆十围”,这既丰富了诗人眼前的景色,也暗示诗人在继续前行。诗人穿梭在高大的松栎树丛中,清风拂衣,流水淙淙。接着诗人脱鞋赤脚,涉过山涧,双脚浸润在清凉的涧水中,整个身心都陶醉在这美丽的山景中了。下山的画面一个一个展现给读者,画面不断更换,读者也被这美丽的画面深深吸引住了。
     
       第四部分是结尾四句,总结全诗。“人生如此”四字,概括了这次出游寺的整个经历,然后用“自可乐”肯定出游的经历很美。后面的三句,以仕途生活作反衬,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无限向往。
     
       这首七言古诗,诗人选择画面非常精当,通过描写特定时间、特定地点中的典型景色,使整个行程的画面完整丰富。
     
       后人点评
     
       清人何焯:直书即目,无意求工,而文自至,一变谢家模范之迹,如画家之有荆关也。(《义门读书记》卷三十)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①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②,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③,绝胜烟柳满皇都④。
     
       【注】
     
       ①呈:指恭敬地送上去。张十八员外:指张籍,因其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又曾任水部员外郎,故有此称。
     
       ②天街:京城的街道。酥:乳汁,这里形容春雨滋润。
     
       ③最是:正是。
     
       ④绝胜:绝胜。皇都:皇都。
     
       从题目中可知,这首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诗中写了雨中长安清新的早春景色。
     
       “天街小雨润如酥”,写长安下起了春雨,纤细的小雨静静地落在街道上,蒙蒙春雨滋润如酥,这就给春景蒙上了一层轻烟笼罩的朦胧美。这为春景铺设了一个典型的背景。
     
       那么,小雨之后的春景,该是怎样什么样呢?是这样的:“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写得绝妙传神,试想早春的北方,天气还有些寒冷,万物还是一片萧条,全无春色,。但是一场小雨过后,春草的最先预告春天的到来,早早冒出嫩芽儿,远远望去,朦朦胧胧,好像有一层极淡的青翠色,但如果走近寻找春色,却只能见到稀疏纤细的小芽,看不到一点颜色。这就是早春草色的特点。诗人描写得非常准确精当,从远近不同角度,将春草的特点写得丰富传神,使人仿佛能看到那片片及淡的青黄草色,焕发勃勃生机,昭示着春天的到来,顿时让人心旷神怡。这句话写草色别具一格,成为了脍炙人口的佳句。
     
       诗人看着清新美丽的景色,不禁感叹:“最是一年春好处”。诗人说完这句话还感觉无法表达对早春的赞美之情,于是又在最后加了一个对比,用“烟柳满皇都”和早春之景对比。诗人认为早春草色要比满城处处烟柳春色的不知要好过多少倍。因为,青青春草色,娇柔细嫩,饱含水分,它预示春回大地,充满勃勃生机,非常珍贵。而满城都是烟柳,已经是寻常景色,到处色彩绚烂,反倒不那么让人喜爱了。
     
       这首七绝诗没有浓墨重彩地渲染春景,仅写春草,用及简朴的语言,却把早春特殊的清新之气,写得传神,妙趣横生。可见诗人观察之细腻,视角之独特。
     
       后人点评
     
       黄叔灿:写照工甚,正如画家设色,在有意无意之间。(《唐诗笺注》)
     
       雉带箭①
     
       韩愈
     
       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复没。
     
       将军欲以巧伏人②,盘马弯弓惜不发③。
     
       地形渐窄观者多,雉惊弓满劲箭加。
     
       冲人决起百余尺④,红翎白镞随倾斜⑤。
     
       将军仰笑军吏贺,五色离披马前堕⑥。
     
       【注】
     
       ①雉:野鸡。
     
       ②伏:通“服”,信服。
     
       ③盘马:骑马盘旋不进。
     
       ④决:突然,疾。
     
       ⑤翎、镞(zú):箭羽和箭头。
     
       ⑥五色:雉的羽毛
     
       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韩愈任徐州武宁军节度使张建封的节度推官。本诗写的就是韩愈随从张建封射猎的情景。
     
       首句写猎场环境。原野上猎火熊熊燃烧,四周一片静悄悄。“静”字,烘托了猎前肃穆气氛,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此时猎人正屏气凝神,全神贯注地寻找猎物的情态。猎前的静态景和之后狩猎时的动态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第二句里,猎物—雉鸡出现了。猎火烧着了草木丛,雉鸡从草木丛中跑了出来,忽然又见到猎鹰,又吓得连忙躲藏起来。“出复没”三字,惟妙惟肖地再现了雉鸡惊惶逃窜的荒乱情景。前两句概写了猎射前的景象。语言简捷精炼,结构衔接紧密。
     
       三、四句开始写射猎情景。“将军欲以巧伏人”,这句话说明将军射猎不单纯是为了野味,还有显示自己武功技术的用意。所以,他骑马盘旋不进,拉满弓而不轻易发箭。这“盘马弯弓”的画面,突显了将军沉稳、自信的神态,“巧”字不仅指将军的技术巧,还赞誉了将军的智谋。而将军的“惜不发”呼应了前面雉鸡“出复没”。此时,一位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将军形象,跃然纸上。诗人用笔节奏和谐顿挫,用意精深。
     
       “地形渐窄观者多,雉惊弓满劲箭加”,写雉鸡隐没的地方,越来越狭窄,形势窘迫,观猎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来观赏将军猎射。这个环境描写,烘托了蓄势待发的氛围,此时,正是将军一显身手的大好时机。正当雉鸡惊惶飞起一瞬间,将军从容拉满弓,接着,“嗖”地一声,强有力的箭,直中雉鸡。一“惊”一“满”一“劲”一“加”,节奏紧凑,用语简炼干脆,把将军的“巧”射展现得淋漓尽致。
     
       诗到此,好像射猎过程就此结束。但紧接着,诗文突起波澜,那只受伤的雉鸡带箭“冲人决起百余尺”,“百余尺”,表明这只雉鸡强壮勇猛,这也反衬了将军射技的高超。雉鸡不断挣扎,最后“红翎白镞随倾斜”。射猎至此终于结束,诗人在描写射猎情景时,一波三折,气氛紧张,画面丰富传神,充满情趣。
     
       最后两句写众人祝贺和将军回营。“仰笑”二字,传神地表现了将军自信豪迈的性格,“军吏贺”照应了前面的“伏人”。最后“一只美丽的雉鸡,毛羽凌乱地堕在将军马前。使结尾韵味无穷,耐人寻味。
     
       在这首七古诗中,充分展现了诗人捕捉典型场景和动作的本领。
     
       后人点评
     
       清人朱彝尊《批韩诗》评云:“句句实境,写来绝妙,是昌黎极得意诗,亦正是
     
       昌黎本色。”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①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②,夕贬潮州路八千③。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奏岭家何在④?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⑤,好收吾骨瘴江边⑥。
     
       【注】
     
       ①左迁:降职。古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蓝关:即蓝田关,在今陕西蓝田县南。侄孙湘:侄孙韩湘,字北渚,穆宗长庆三年(823)进士及第,任大理丞。
     
       ②一封:指韩愈的《谏迎佛骨表》。封,指谏书。九重(chóng)天:这里代指皇帝。
     
       ③潮州:又名潮阳郡,州治所在今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县。
     
       ④秦岭:西起甘肃南部,经过陕西南部直伸到河南西部,是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
     
       ⑤应有意:应明白我此去潮州凶多吉少这一情况。
     
       ⑥瘴(zhàng)江边:充满瘴气的江边,这里指潮州。
     
       宪宗元和十四年(819),韩愈因上书谏迎佛骨,触怒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当韩愈到达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来和他同行,此时,韩愈心中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开篇直写自己被贬原因。他说“罪”是自己招来的。“一封书”之罪,使自己“朝奏”而“夕贬”。这一贬就是八千里。“朝”和“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极言变化之快。而“八千里”这一夸张说法,极言获罪之重。行文纵横跌宕,气势雄浑,表达感情激愤,也表现诗人立场坚定,毫不后悔。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写自己是上书是为了“除弊事”,表明自己是因忠获罪,没有罪过取遭远谪,情绪激愤,慷慨激昂。虽然招来大祸,他仍然说“肯将衰朽惜残年”,表现了他刚正不阿的态度。
     
       “云横奏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诗人寄情于景,情感悲壮激烈。这两句的意思是,过了秦岭之后,自己的家又在哪里呢?立马蓝关,联想到前途的艰险,悲由心生。其中一“横”一“拥”写得劲拔有力。韩愈曾作一首《去岁自刑部郎以罪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蒙恩还朝过其墓题驿梁》,哀悼自己的女儿。可见,他的贬谪,也给家庭带来了灾难,他心中抑郁难平,悲壮凄哀,对前途充满了渺茫。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最后两句,写得沉痛庄重。韩愈用《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中蹇叔哭师中:“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句,向韩湘从容交代后事。进一步表现了诗人情感的激愤悲苦。
     
       这首七律沉郁雄浑,感情深沉抑郁,笔势纵横动荡。整首诗大气磅礴,波澜壮阔,震撼人心。同时,叙事、写景和抒情完美融合在一起,诗味浓郁,意蕴深沉。
     
       后人点评
     
       何焯所评:“沉郁顿挫”,风格近似杜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返回顶部
本站推荐
六弄咖啡馆
捡个乞丐养
网前截击
没事还是多挣点钱吧
《神秘巨星》:直升机父母,请不要替孩子成长
胡适的北大哲学课叁
篁君日记
边城片马
紫竹尘心
钟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