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返回上一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8章 杜甫(6)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描写了近处所见泰山的奇伟秀丽之景。“钟”字这一妙用,将大自然赋予了人的情感,好似大自然特别钟情于泰山,所以,使它奇伟秀丽。因为泰山高大,所以,山的南北两侧,能分隔“昏晓”。“割”准确地反映了泰山巍峨高大的形象。语言凝炼,精确、精妙。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这两句写诗人仔细地望山,雄伟的泰山让诗人心潮澎湃,泰山升起层层云烟,这使诗人内心荡漾起来,游兴盎然,泰山美不胜收,诗人的眼睛都看花了,感到眼眶有像要决裂。“决”字写得非常生动,其也体现了诗人的兴奋心情。“归鸟”已经回巢,而诗人还在望着,这表现了诗人对泰山美景的热爱,也体现了诗人对祖国壮美河山的赞美。
     
       诗人看到泰山的雄壮景色后,热血沸腾,于是就产生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想法。“会当”的意思是“一定”,突出了诗人的坚决。诗人不畏艰险攀登泰山“凌绝顶”,体验那种俯望“众山小”的豪情,也表现了诗人澎湃的豪情和宏大的胸怀。
     
       这首五律用字凝练、精妙。诗人按从远景到近景进行描写,层次清晰。诗人由景生感,最后生情,感情变化自然真实。
     
       后人点评
     
       宋人刘辰翁:“齐鲁青未了”,只五字,雄盖一世。“荡胸”句不必可解,登高意豁,自见其趣。(《集千家注杜诗》卷一)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①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②,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③,漫卷诗书喜欲狂④。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⑤。
     
       即从巴峡穿巫峡⑥,便下襄阳向洛阳⑦。
     
       【注】
     
       ①官军:指唐朝军队。收河南河北:广德元年(763)正月,史思明之子史朝义兵败被杀,河南、河北地区相继收复,安史之乱结束。
     
       ②剑外:剑门关南地区称剑外。这里指蜀地。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曾是叛军的根据地。
     
       ③却看:再看。
     
       ④漫卷:胡乱地卷起。
     
       ⑤青春:指明媚的春季。
     
       ⑥巴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重庆嘉陵江上游,有“小三峡”之称。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重庆市巫山县。
     
       ⑦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首诗写作于诗人听到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长达七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后,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狂喜和急切回家的激动心情。
     
       “剑外忽传收蓟北”,第一句气势迅猛,语气急促,“忽”字凸显了捷报到来得突然。诗人因为安史之乱未平,所以在“剑外”飘泊多年,饱尝了世事艰辛,现在突然听到“收蓟北”,积蓄多年的归乡愿突然之间很快就实现了,“蓟北”收复,战乱终于平息,百姓终于可以摆脱离乱之苦,诗人终于告别了背井离乡的苦日子,返回老家这些种种对曾经艰辛感伤,对捷报信息的喜悦心情,都集中在了一起,诗人感情迸发而出,心潮澎湃、一时难以平静,所以紧承“忽传”,诗人才有“初闻涕泪满衣裳”这样悲喜交加的激动举动。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接着诗人由自己写到了家人,诗人在听到这个好消息后,不由就想起了和自己受苦多年的妻子、儿女。“却看”二字意韵深远,诗人可能想对家人说些什么,但是又不知道说些什么也不用再说什么了,笼罩在家人头上的愁云早已经消散殆尽了。而亲人的兴奋,又让诗人兴奋不已,所以诗人干脆“漫卷诗书”和亲人们一同享受狂喜的心情。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一联进一步表达了诗人的狂喜心情。诗人以对妻子的口吻写到,趁着这大好时光“放歌”、“纵酒”,我们也该用青春焕发的心情,在这阳光明媚的春季里,和儿女们“作伴”“还乡”。诗人想到这里,心情当是舒畅兴奋不以。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人想到了“还乡”心情自是激动不已,于是,便体前设想了自己回家的行程,“即从”、“便下”两句贯串一体,轻松流畅。“巴峡”和“巫峡”之间江河狭窄,所以,诗人用“穿”,而“巫峡”到“襄阳”之间,顺流而下,所以用“下”,而从“襄阳”到“洛阳”,改为陆路,所以用“向”,可见诗人用字之精练准确。这些字也表现了诗人想要还乡的急切心情。虽然“巴峡”、“巫峡”、“襄阳”、“洛阳”,他们都相距甚远,但是在诗人的笔下,我们仿佛看到了两幅快速如流水般行舟于江流之间的情景,回家在瞬息之间。这两句仿佛让我们看到了诗人正在陶醉想象之中,无限联想的样子,到此诗文戛然而止,留下了让人遐想的空间,言尽而意未止,余韵悠远。
     
       这首七律,将喜悦之情写的酣畅淋漓,一气呵成,格调明快自然,感情汹涌澎湃。
     
       后人点评
     
       清人张谦宜:一气如注,并异日归程一齐算出,神理如生,古今绝唱也。(《纟见斋诗谈》卷四)
     
       戏为六绝句(其二)
     
       杜甫
     
       王杨卢骆当时体①,轻薄为文哂未休②。
     
       尔曹身与名俱灭③,不废江河万古流④。
     
       【注】
     
       ①王杨卢骆:指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②轻薄:轻浮浅薄的人。哂(shěn):讥笑。
     
       ③尔曹:即你们。这是不客气的称呼。
     
       ④不废:不影响。
     
       “王杨卢骆当时体”,王勃的诗突破了宫体诗束缚,风格清新明朗;杨炯的诗大气磅礴,豪迈健硕;卢照邻的诗辞彩富丽,内容广阔,意境清远;骆宾王擅长七言歌行,感情悲愤激烈。诗人认为初唐四杰的诗文是当时的诗体,代表了当时的诗文风格。
     
       “轻薄为文哂未休”,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时有些轻薄浅俗的人嘲笑四杰的诗文,讥讽不止。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诗人写道,那些嘲笑四杰的轻薄之徒,只是一时的聒噪非议,他们最终是身死和非议一同消失,根本不影响四杰那像江河之水,万古长流的名声的。最后两句非常富有哲理性,表明杰出的事物是不会因为外界的污蔑、干扰而改变的。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①,生长明妃尚有村②。
     
       一去紫台连朔漠③,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④,环佩空归月夜魂⑤。
     
       千载琵琶作胡语⑥,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
     
       ①荆门:指荆门山。
     
       ②明妃:即王嫱,字昭君,汉元帝时入宫,和亲嫁匈奴呼韩邪单于。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古迹之意。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唐朝时候还有昭君故址,所以说“尚有村”。
     
       ③“一去”句:指的是昭君出塞,不再回来这件事。紫台,指帝王宫殿。
     
       ④省识:认识。春风面
     
       ⑤环佩:妇女装饰品,指昭君。
     
       ⑥“千载”两句:昭君出塞,戎装骑马,怀抱琵琶,作思归歌《昭君怨》。作胡语,因琵琶为胡人乐器,所以所奏曲皆为胡音。
     
       昭君出塞
     
       这首七律是诗人居在夔州时,遥望数百里外的昭君村,感怀昭君而作。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人在开首先点出了昭君村的地址。诗人与昭君村相隔数百里,从夔州遥望是看不到昭君村的,所以诗人在这里充分发挥了他的想象力,勾勒出来雄伟壮丽的景色。“群山万壑”本就非常雄伟壮观,接着诗人用“赴”字突出三峡齐聚一起雄伟气势。接着诗人点出昭君出生在这样一个雄伟奇丽环境包围的小村庄。起笔气势非凡,雄伟壮阔,这样的环境才能产生像昭君这样的神奇人物。
     
       诗人接着由昭君村写到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诗人用了简洁有力的笔触,概写了昭君出塞这件事情,只两句话十四个字,却写尽了昭君一生的痛苦。苍茫大漠漫无边际,好似能吞灭一切。只有昭君青冢在荒漠中遥望大汉,永远不会消失。这是多么宏阔而悲戚的场面,天地无情,昭君有恨,深沉而深刻,感人至深。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诗人进一步写造成昭君悲剧一生的原因是昏君。汉元帝昏庸,只看图画不看人,宫中女子命运完全掌握在了画工的手里,也因此造成了昭君的悲剧。“省识”二字表明汉元帝只是对昭君图像一扫而过,这看似一个简单的动作,却因此酿成了昭君一生的悲痛,其中蕴含着愤怒之情。虽然昭君身埋塞外,但她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故国。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最后诗文以琵琶曲结尾,点名主题,昭君的怨恨在琵琶曲中源源不断地传达出来。暗喻昭君千载孤寂之感。“千载”二字为人们留下了长久的思考和追忆。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荒郊大漠,昭君抱琴独奏的凄婉图画,画中昭君紧蹙的愁眉,那么清晰。
     
       后人点评
     
       宋人刘辰翁:起得磊落。(《唐诗品汇》卷八十四)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①,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②,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③,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④,双照泪痕干⑤。
     
       【注】
     
       ①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人在鄜州居住。
     
       ②怜:想。未解:尚不懂得。
     
       ③云鬟(huán):环形发髻。
     
       ④虚幌:透明的窗帷。
     
       ⑤双照:喻指团聚的日子。
     
       月夜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长安沦陷的时候,天宝十五年(756)秋,诗人被叛军俘虏到长安,诗人借此诗抒发了自己思念家人的感情。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人开篇没有写自己的思念之情,而是直接就写到了亲人避难的鄜州,可见诗人急切想要见到家人,心情焦躁不安。因为自己深困长安,今夜,就只能有妻子一个人看月了。那么,家中还有儿女们呢,可以和妻子一同赏月啊。
     
       接着在第二联诗人写到“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这句点明,妻子不是单单看月,而是看月怀念诗人,而此时,儿女都很小还不知道思念父亲,孩子不能分担母亲的思念,这反衬了妻子更加孤单。一个“忆”字饱含了辛酸之情。曾经和妻子在一起赏月、共度难关的日子,可能在诗人的脑海里不断地闪现吧。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这一句诗人想到了妻子独自赏月时的情景。秋雾打湿了妻子的云鬟,月亮的发出寒冷的清辉光,照耀在妻子的玉臂上。这两句表现了妻子独自思念之深,甚至雾打湿衣服,天气渐渐寒冷,还不知道,只想着在远方丈夫的安危。这些完全是诗人想象到的,诗人想象得这样真切,实际也反衬了诗人思念之切。
     
       诗人思念之情达到了极点,不免感伤落泪,于是写到,“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达了诗人迫切想要结束这种思念之苦的心情。“双照”二字表现诗人对国家平定和家人团聚的希望心情。
     
       这首五律用词委婉贴切、简洁自然,结构严密,想象丰富,笔触细腻真切,感性深沉真挚。用设问、对比等机构全篇,构思巧妙。这首诗虽然借望月抒发离别之情,但内容反映了社会现实和诗人内心的担忧之情。
     
       后人点评
     
       清人浦起龙: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读杜心解》卷三)
     
       月夜忆舍弟①
     
       杜甫
     
       戍鼓断人行②,边秋一雁声③。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④,况乃未休兵。
     
       【注】
     
       ①舍弟:杜甫的同胞弟弟。舍,家里。
     
       ②断人行:指鼓声响后,就戒严,禁止行人往来。
     
       ③秋边:秋天的边地。
     
       ④长:总是。达:到。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九月,史思明从范阳起兵南下,攻陷汴州,逼近洛阳,山东、河南等地都处在战乱中,杜甫的几个弟弟就分散在这些地区,战乱中音信全无,于是,引起了诗人无限的担忧和思念,便作下这首诗寄托自己的心情。
     
       诗人在诗文的开始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绘了一幅苍凉、孤寂单的边塞景象,“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戍楼的更鼓阻断了人们的行路,天边的一只大雁在孤鸣。一只孤雁的鸣叫没有打破第一句的沉闷,反倒是以动衬静,反衬了这种沉闷的气氛,使诗人笔下的环境更加单调冷寂。“断人行”点明了社会环境,体现了战事的持续久且频繁,所以道路都受阻。这两句诗烘托了悲哀凄凉的氛围,也点明了诗人写作的背景环境,在这样寂寥的苍凉的环境更容易引起人们的离愁别绪。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两句描写点题,描写了月夜的环境,也点出了诗人写作的时间,即一个有白雾的夜晚。白露在月亮清辉的照耀下越发显得清冷。“月是故乡明”,这一句不似写露那样客观描写景物,诗人在月中融入了自己的感情。各地明月都是一样的,但是在诗人眼里,故乡的月亮分外的明亮,而且充满了肯定色彩。其实,这里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微妙变化,表明诗人对家乡的分外怀念之情。这两句写得雄健有力。“月是”这一句自然引出了文章的主题即诗人兄弟之情。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诗人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担忧,诗人在这样的悲伤环境中想到同胞兄弟们音信全无、生死不知,所以,担忧之情可见一斑,所以,这两句写时感情也是非常沉痛的。弟兄离散,家已经不存在了,感情悲伤真挚。这两句诗非常具有代表性,概括了安史之乱中广大百姓的共同的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第五、六句,诗人进一步说明自己的忧虑心情。兄弟们四处离散,在平日里寄书就难以保证到达,更何况是现在战乱纷繁的时候呢,所以,亲人生死难料啊,言外之意,充满了诗人的深深的担忧和眷念之情。
     
       这首五律,语约义丰,结构紧密,上下承接自然。
     
       后人点评
     
       宋人王得臣:杜子美善于用故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峻而体健,意亦深稳,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也。(《麈史》卷中)
     
       赠花卿①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②,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③,人间能得几回闻。
     
       【注】
     
       ①花卿:指花敬定,本是成都尹崔光远的一个部将,后因平叛立功,但他居功自傲,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卿,是对男子的敬称。
     
       ②锦城:即锦官城,这里指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
     
       ③天上:双关语,虚指天宫,实指皇宫。
     
       “锦城丝管日纷纷”,首句写成都城内各种音乐整日里鸣奏着,热闹非凡,“纷纷”二字常常形容一些具体事物,但这里诗人把它用在了抽象的乐曲上,这就把诗人看到的乐器和听到的声音融合在了一起,形象准确地描绘了弦管发出的优柔的靡靡之音。“半入江风半入云”,这句话也是在描绘音乐的效果。乐曲从管弦中出来,飘出花卿家,随着风飘飞到锦江上,飘入白云间。其中,两个“半”字,给诗文又增添了一份活泼和灵动,诗趣更浓,情趣盎然。诗人将无形的音乐化成了有形的事物,生动传神,音乐那行云流水般美妙的曲调,仿佛就在耳边萦绕。
     
       诗人听着这如此美妙的音乐不禁感叹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意思是,这曲子只能是天上的神仙的乐曲,人间难得一闻啊。而“天上”这里既是虚指仙界,同时,也是在指朝廷,宫廷中的曲子本不应该出现在乡野山城中的,更不应该是“日纷纷”,这些矛盾点,将诗人暗讽花卿的主旨显现了出来。
     
       诗人在这首七绝中,虚实结合,惟妙惟肖地表现了音乐的美妙,同时,诗词柔中带钢,意韵悠远,将忠言委婉含蓄地恰当地表达了出来,非常完美绝妙。
     
       后人点评
     
       杨伦评:“似谀似讽,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此等绝句,何减龙标(王昌龄)、供奉(李白)。”(《杜诗镜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返回顶部
本站推荐
六弄咖啡馆
捡个乞丐养
网前截击
没事还是多挣点钱吧
《神秘巨星》:直升机父母,请不要替孩子成长
胡适的北大哲学课叁
篁君日记
边城片马
紫竹尘心
钟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