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返回上一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6章 李白(5)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这三首诗,用词清艳华丽,最突出的特点是将杨贵妃的容颜和牡丹花的美丽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看花如见人,见人如见花,花容人面,浑然一体,完美天成。
     
       后人点评
     
       明人钟惺:太白《清平》三绝,一时高兴耳,其诗殊未至也。(《诗辩坻》卷三)
     
       秋(后找)浦歌十七首(其十五)①
     
       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②?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③!
     
       【注】
     
       ①秋浦:唐代属池州,在今安徽贵池县。
     
       ②缘:因为。似个:这样。
     
       ③秋霜:秋季里的白霜,这里形容人的白发。
     
       天宝末年,唐玄宗统治腐败,诗人对国家局势深感担忧。而此时的李白已经有五十多岁了,自己理想一直没能实现,又到处受排挤,内心压抑。种种感情交杂在一起,让诗人愁肠百结,这首诗大约就写于这个时期。
     
       “白发三千丈”,开头第一句就给人描写了一个怵目惊心的画面,一头三千丈的白发。三千丈用现在的长度单位来计量就等于是一万米长,头发哪里有那么长的,这里诗人就是用夸张手法,由此可见,诗人想象力是多么丰富和飘逸不羁。诗人起笔雄健有力,气势雄浑。
     
       诗人紧接着写到“缘愁似个长”,读到这里我们不禁豁然明白了诗人的用意,诗人极言白发之长,是想突出自己的愁之深刻啊,诗人的愁闷也如白发一样有三千丈,白发因愁而生,而愁绪让白发越来越长,白发和愁交织在一起,白发就代表着诗人的愁苦,而诗人的愁苦体现在这三千丈的白发上。两相照应,使“愁”的氛围更加浓重。诗人极为夸张地艺术表现手法,形象地表现了这个“愁”,极具感染力。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看到这句话我们终于明白了,诗人是在自己照铜镜的时候,看到头上的斑斑白发才有上面的深刻感受的。诗人照着镜子看到自己有那么多的白发,自己都怀疑起自己的头发竟然这样白,一个疑问句突出了诗人对年华已逝去的手足无措之感。这两句表达了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永恒哲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而青春已逝苦闷心情。这两句比开头两句在语气节奏上舒缓了很多,同时,感情变得凄怆。
     
       这首五绝夸张和奇特浪漫的想象完美结合,短短二十个字,字字都凸显了诗人笔力之雄健,感情之深刻,极富感染力。让人读来,不禁为诗人悲伤,体现了一种壮烈、悲凉的情怀。因此,这首诗凸显了李白的浪漫而飘逸的诗风。
     
       后人点评
     
       李攀龙称李白绝句:实唐三百年一人。(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塞下曲六首(其一)①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②,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③。
     
       【注】
     
       ①塞下曲:本是古时边塞地方的军歌。唐朝时,多数诗人以此题写边塞题材的诗,
     
       ②折柳:指折柳曲,是乐府横吹曲,多表现在外漂泊的者内心孤苦,乐曲凄婉。
     
       ③直为:只为。斩楼兰:出自一个杀敌建功的典故,据《汉书·傅介子传》:“汉代时,西域的楼兰国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平定楼兰国,后,楼兰国又反叛朝廷,傅介子用金帛诱杀了楼兰王,再次平定了楼兰。”
     
       斩楼兰
     
       李白作《塞下曲》六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这首诗描写了战士们在塞外寒苦而紧张的征战生活,表现了战士们保家卫国,英勇无畏的气概。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这里两句点名了战士们身处的环境,“五月”,本应是繁花似锦的盛夏,但是,李白笔下的塞外五月,却是天寒地冻。天山孤挺在塞外边疆,常年被积雪覆盖。诗人接下来没有详细地描述边塞的寒冷之景,而是直接写感受“无花只有寒”,一个“寒”字,和上一句的“雪”相映衬,烘托了边地的寒冷艰苦,同时这句话也流露出诗人内心有丝波动。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在这样寒冷的天气里,不知道谁又吹起了凄婉的折柳曲,接着诗人写道折柳相送的场面在边塞里是看不到的,因为这里没有一点春天的气息,人们只能从笛声中回味。诗人借折柳曲进一步渲染了边塞凄清苍凉的气氛。这两句话一句叙述议论,叙议结合,情景交融。
     
       接着诗人从苍凉的气氛中转移出来,开始写军中生活,“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意思是写白天在军乐雷鸣中和敌人交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睡。这里,“晓战”与“宵眠”相呼应,概括了战士们紧张的战斗生活,语气活跃雄健。“随”字体现了士卒们作战严守纪律,阵容整齐。接着一个“抱”字,生动地刻画了夜间士卒们警惕防备的状态。这两句集中展现了战士们饱满的作战状态,为最后诗人的抒情蓄势。
     
       最后写的是士卒们的抱负,“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这里诗人引用了斩楼兰的典故,表现了边塞将士们不怕牺牲,希望能像傅介子那样征战疆场保卫国家,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直”和“愿”语气肯定且强烈,集中突出了将士们的坚定决心。内心的豪情壮志就在这两句话中喷涌而出,让人畅快淋漓,豪迈之气笼罩全诗。
     
       这首五律充分语言平时无话,气韵浑厚,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叙议结合。苍凉的边塞大地和后半部分战士们英勇斗志形成了鲜明对比,即使条件再恶劣,战士们依然满腔爱国热情,突出了战士们昂扬的斗志。
     
       后人点评
     
       德潜评论《塞下曲》前四句说:“四语直下,从前未具此格。”又说:“一气直下,不就羁缚。”
     
       送孟浩然之广陵①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②,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③。
     
       【注】
     
       ①之:去。广陵:即江苏扬州。
     
       ②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年长,在当时诗坛极富盛名,李白对他非常敬重。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长江大桥西,传说仙人王子安乘黄鹤过此,故称。
     
       ③天际:天边。
     
       开元十三年(725),李白离开故乡四川沿江而下,游历各地,在襄阳时,他拜访了隐居鹿门山庄中的孟浩然,两人志趣相投,遂成为至交。在开元十八年(730),李白听到孟浩然要去广陵的消息,于是,便约孟浩然在黄鹤楼见面。几天后,孟浩然乘船去了扬州,李白亲自到江边送别,看着朋友帆船远去,心中有所感怀,于是便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虽然是送别诗,但是其中少了凄凉惜别等情绪,也没有像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对朋友深切的关怀。这首诗的离别却充满了诗情画意,为什么会这样呢?从诗人的经历来看,诗人当时刚刚离开四川时间不长,所以,他眼中的世界到处都是充满希望的、生机勃勃的,而孟浩然此去的是当时非常繁华的扬州,李白对向往扬州,认为去那里一定是非常快乐的事情,所以,诗人心中没有悲痛欲绝,反倒,认为朋友此行一定是一段愉快的旅程。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里点明了诗人和孟浩然分别的地点以及孟浩然要去的地方,开门见山,直入主题,简单明了。“烟花”二字,既点明了分别的季节是在烟花三月,同时这两个字让我联想到春风和煦,花儿争芳斗艳的绚烂场景,烘托了这里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愉悦,也暗含对扬州的向往。这两句意境优美,文字凝练精美。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写到诗人远望朋友行船远去的场景,虽然孟浩然的行船已经走了很远了并逐渐看不见了,但是,诗人始终站立在江边远望着朋友。“孤帆远影”终于流露出了诗人对朋友的不舍深情。但是最后一句“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看着长江水好像在天际间奔流,诗人内心也当是像滔滔江水一样内心,新潮澎湃,一时无法平静。诗人望着苍茫的长江水,内心有对朋友的留恋,同时也含对扬州的向往。诗人笔下的长江景色旷远辽阔,意境宏阔,充满了诗意。
     
       这首七绝意蕴深远,语言唯美,充满诗情画意。
     
       后人点评
     
       陆游: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云:“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入蜀记》卷二)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①,白水绕东城②。
     
       此地一为别③,孤蓬万里征④。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⑤。
     
       挥手自兹去⑥,萧萧班马鸣⑦。
     
       【注】
     
       ①郭:古人在城外修建的一种外墙。内城称城,外城称郭。
     
       ②白水:明澈的水。
     
       ③一:语气助词,加强语气。为别:作别。
     
       ④孤蓬,随风漂浮不定的蓬草。这里诗人用“孤蓬”比喻远行的朋友。
     
       ⑤落日:落日依山缓缓而下,比喻于朋友的惜别之情。
     
       ⑥自兹去:从此离去。兹,此。
     
       ⑦萧萧:马的鸣叫声。班马:指载人远离的马。班,离。
     
       送友人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中描绘了诗人和友人离别时的情景,诗文如画般地再现了送别那一动人场景,情意绵绵,感人肺腑。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这两句点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青山横亘城外的北边,清澈的河水恋恋不舍地环绕东城。在这多彩而秀丽的风景中,蕴含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整两句直接抒发作者心情。在此地一别,朋友就要像蓬草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了。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漂泊他乡的深切关怀。诗人用笔自然如行云流水,意境辽阔。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这两句中诗人巧妙地用“浮云”、“落日”比作朋友和自己,表达诗人此刻的心情。天空中浮动的白云,漂移不定,就像朋友一样到处漂游;而那即将隐落大地的夕阳,不忍离去,正像我对朋友的依依不舍的心情。在这景中有朋友和我的影子,我和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情就像是这云和日一样,物我交织在一起,情景融合一处,浑然天成,将那种别离时的难舍难分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悠远绵长。这两句对仗工整,感情饱满,感情真挚感人。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在诗人“挥手”的那一刻,“萧萧班马鸣”,“萧萧”句是诗人引用了《诗经·车攻》:“萧萧马鸣”的典故,表达诗人此刻的心情。离别的马儿好像也不肯离去,也不断嘶鸣,而在这个辽阔寂静的傍晚,它的萧萧鸣声显得那样的孤独,充满了不舍深情。
     
       这首五言律诗,意境开阔,不舍之情写得豪放,将自己的不舍之情融于辽阔而寂静的自然中。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忱,率直乐观,没有凄婉之感,别具一格。
     
       后人点评
     
       清人沈德潜:三、四流走,亦竟有散行者,然起句必须整齐。苏、李赠言多唏嘘语而无蹶蹙声,知古人之意在不尽矣。太白犹不失斯旨。(《唐诗别裁集》卷十)
     
       听蜀僧濬弹琴①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②,西下峨嵋峰。
     
       为我一挥手③,如听万壑松④。
     
       客心洗流水⑤,馀响入霜钟⑥。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
     
       ①濬:蜀僧法名。
     
       ②绿绮:古代著名的琴名。《文选》注引晋傅玄《琴赋》序:“司马相如有绿绮。”
     
       ③挥手:指弹琴。
     
       ④万壑松:千万山谷间的松涛声。客心:佛家语,指俗尘之心。
     
       ⑤流水:相传春秋时钟子期能听出伯牙的琴中意,时而志在高山,时而志在流水,伯牙认为他是自己的知音。
     
       ⑥霜钟:指钟声,《山海经?中山经》中载:“丰山……有九种焉,是知霜鸣”。
     
       听蜀僧濬弹琴
     
       这首五言律诗写的是诗人听蜀地的一位和尚弹琴的过程,诗中描写了诗人听琴时的感受,体现了琴声的优美,表达了诗人对这位和尚的仰慕和对家乡的思念。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开篇两句介绍了和尚来自诗人的故乡故乡四川。僧人能抱着“绿绮”名琴,也暗示了僧人有高超的琴技,表达了诗人对这位僧人的钦慕之情。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主要写了僧人弹琴,僧人随手一挥,抚琴弄弦,边传出了优美的琴声,那声音好像是万千山谷中传来的阵阵松涛声,声势宏大而清幽。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伯牙、钟子期的典故和霜钟两个典故,表明了诗人能通晓僧人的音乐,两人算是知音,诗人听着僧人弹奏的悠扬琴声,自己也从中受到了洗礼,心旷神怡,让人回味无穷,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诗人将这种感觉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出来。琴声和秋天的钟声融合在一起,相映成趣。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诗人听着听着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傍晚,秋云也似乎暗淡了下来,诗人通过云景反衬了弹琴者琴乐美妙迷人。
     
       全诗文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流利畅达。主要侧重于听琴的感觉描写,通过用典、反衬等手法对听乐时的感受刻画得细腻到位。
     
       后人点评
     
       清人应时:真景而运以逸思。“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所谓神往。(《李杜诗纬·李集》卷三)
     
       望庐山瀑布①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②,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③。
     
       【注】
     
       ①庐山:山名,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香炉:山名,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其形状像香炉并且山上常烟云笼罩故得名。
     
       ②紫烟:指日光照射下使云雾呈现出紫色。
     
       ③银河:又称天河。古人将银河系形成的带状星群成为银河。九天:古代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这里指很高的天空。
     
       庐山飞瀑
     
       这首五绝,描绘了瑰丽气壮的庐山瀑布景,诗人夸张而浪漫主义色彩在这首诗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日照香炉生紫烟”,拔地而起的香炉峰周围升起袅袅白烟,缭绕在青山之间,阳光照射现出一片紫色的云霞。诗人描绘了一幅唯美神秘的香炉峰景色,为写庐山瀑布营造了一个幽美的背景环境。
     
       “遥看瀑布挂前川”,诗人从这第二句开始写庐山瀑布,“遥望”说明诗人在远处看瀑布的概貌,诗人想象力非常丰富,看到瀑布就像一条白丝带挂在了山川间。惟妙惟肖地描绘了远景中瀑布的形象。其中,“挂”字写得非常生动传神,同时,诗人细致地将瀑布形象精练地写出来,也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赞叹。
     
       “飞流直下三千尺”,这一句用夸张手法形象地表现了瀑布奔流直下的动态美,“飞”字生动地描绘了瀑布倾泻而下,水花四散的景象,将瀑布写得充满飘逸的美。“直下”二字,突出了山势的高峻陡峭,同时也体现了水流顺势急下,汹涌不可挡的强大力量,仿佛那滔滔瀑布水流,倾泻而下拍击石岸的声音就在耳边,那泛起的白浪清晰可见,意境壮阔。
     
       这样还不足以形容庐山瀑布的奇美,诗文最后写“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驰骋自己丰富的想象,将现实中的瀑布比作了九天之上的银河,立时,意境上了一个层次,变得旷远超俗。而诗人知道这不是真的,所以用“疑是”二字,好像诗人在俗间找不到更好的东西来比喻这美丽的庐山瀑布了,可能只有天上的景才能和庐山瀑布相配了吧。这个“疑”又给人留下了无限遐想空间。
     
       这首七言绝句,充分发挥了诗人丰富而飘逸的想象力,将庐山瀑布写得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实,虽然只是写一景,但是诗人通过夸张、比喻等手法将瀑布写得丰富多彩、热闹非凡,让人深刻印象。
     
       后人点评
     
       杜甫评李白诗:笔落惊飞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望天门山①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②,
     
       碧水东流至此回③。
     
       两岸青山相对出④,
     
       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返回顶部
本站推荐
六弄咖啡馆
捡个乞丐养
网前截击
没事还是多挣点钱吧
《神秘巨星》:直升机父母,请不要替孩子成长
胡适的北大哲学课叁
篁君日记
边城片马
紫竹尘心
钟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