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返回上一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5章 两宋篇 (8)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诗的前两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写墙角的几枝梅花在早春的严寒中独自绽放,为人们带来春的消息。“墙角”写出了梅花所处的位置,这正符合它那种低调、孤高的性格。“凌寒独自开”,这一句写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品行,这是梅花最显著的特点。
     
       后两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虽然距离很远,但依然能够断定那不是雪,因为有阵阵暗香传来。梅花是白色的,看上去很像是雪,这是以雪喻梅,赞美了梅花品质的高洁。“暗香”是由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而来,正是因为有暗香阵阵袭来,才让人很远就能判断它不是雪。
     
       这首诗朴素自然,毫无雕琢之感,全诗仅有二十个字,但却写出了梅花凌寒独放的品质以及色香俱全的特点。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其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1]手自栽。
     
       一水护[2]田将绿绕,两山排闼[3]送青来。
     
       【注释】
     
       [1]畦:田园中分成的小区。
     
       [2]护:护卫、环绕。
     
       [3]排闼:推门进入。闼,宫中小门。
     
       【赏析】
     
       这是王安石写在湖阴先生墙壁上的一首诗。湖阴先生是杨德逢的别号,他是作者晚年退居江陵时的邻居和朋友。
     
       诗的前两句“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是对湖阴先生居室内的赞美,茅草屋檐下,因为主人经常打扫而连苔藓都看不见,屋外花木治理得非常好,成垄成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的。一个“静”字,不只写出了茅屋地面的洁净,而且写出了屋子整体环境的清雅别致。这两句从外在环境衬托出主人是一位心境安闲、爱好整洁的人。
     
       后两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两句是从五代沈彬的诗句“地隈一水巡城转,天约群山附郭来”而来,一条水流护卫着水田,环绕着绿色,两座青山仿佛要推门而入,给主人送来满屋青翠。这里作者运用拟人、对偶的手法,把没有生命的山和水写得生机勃勃、情趣盎然。因此这两句诗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与前两句不同,这两句主要描写外部环境,与前两句形成呼应,赞美了湖阴先生高雅脱俗的高贵品质。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1]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2]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3]嘶。
     
       【注释】
     
       [1]飞鸿:随处乱飞的鸿鹄。
     
       [2]坏壁:斑驳的墙壁。
     
       [3]蹇驴:跛脚的驴。蹇,跛,行走困难。
     
       【赏析】
     
       北宋嘉祐六年,苏轼到陕西赴任路过渑池(今属河南),其弟苏辙送他到郑州,返回京城后寄给他一首叫做《怀渑池寄子瞻兄》的诗。本诗是和苏辙的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怅惘和对往事的怀念。
     
       这首诗的前四句是作者所发的议论,人的一生为了自己的理想四处奔波,这就好像是一只从北向南而后又从南向北不停地飞来飞去的鸿雁,它把脚印留在雪泥之上,然后就飞走了,雪泥上偶然留下的脚印,又有谁会记得呢?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用具体事例来为前四句所发的议论作证,苏轼与苏辙曾留宿渑池的寺院,并在寺院墙壁上题了一首诗。但是,当时寺院的老和尚奉化已经离开了人世,墙壁上题的诗也看不太清楚了。这些往事流露出作者对岁月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
     
       最后,诗人问弟弟,你还记得那年吗,我们路过渑池西的崤山,当时路又远又难走,我们都已经疲惫不堪了,连驴子都累得不停地叫唤。在这里,诗人使用问句的形式加强了语气,突出了往事的辛酸。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苏轼
     
       水光潋滟[1]晴方好[2],山色空蒙[3]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4],淡妆浓抹总相宜[5]。
     
       【注释】
     
       [1]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2]方好:正显得美。
     
       [3]空蒙:细雨迷茫的样子。
     
       [4]西子:西施,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5]相宜:自然、合适。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任杭州通判期间所作,极力赞美了西湖的美景。饮湖上是在湖上饮酒的意思。
     
       第一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了西湖晴天时的景色,在明媚阳光的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第二句“山色空蒙雨亦奇”,写雨天时西湖的景色,在淅沥小雨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给人一种似有似无的感觉。这一句与第一句形成对比,从晴天和雨天两方面来写西湖的美丽。
     
       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的美景让作者联想到古代的美女西施,西施风姿绰约,无论是浓妆艳抹还是不施粉黛,她始终是美的;而西湖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也都非常美。这一颇为生动的比喻非常恰当地衬托出了西湖的景色之美。而“西子湖”从此便成了西湖的别名。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1]泛崇光[2],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注释】
     
       [1]袅袅:微风吹拂。
     
       [2]崇光:形容海棠花光泽的高贵美丽。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作,既赞美了海棠花的优雅脱俗,又表达了作者惜花怜花的真挚感情。
     
       第一句“东风袅袅泛崇光”,在春风缓缓地吹拂下,海棠花泛出优雅高贵的光泽。作者开篇并没有正面描写海棠花的美,而是营造出一种空蒙迷幻的境界,从侧面烘托了海棠花的美丽和高贵。“泛”字用得非常生动,对渲染空蒙迷幻的境界起到很大的作用。
     
       第二句“香雾空蒙月转廊”,月亮转过回廊,照在海棠花上,空气中弥漫着海棠花的花香。“香雾”是对海棠花花香的描写。
     
       后两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作者担心花在深夜里睡去,便点亮蜡烛照耀着它。作者由对花的描写转入表达对花的怜爱之情。“恐”字非常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爱花的心理,“红妆”以花喻人,形象地写出了海棠花的姿态和作者对花的感情。
     
       这首诗前两句是实写,后两句是虚写,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把海棠花的优雅脱俗和作者对花的怜爱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1]成岭侧[2]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3]身在此山中。
     
       【注释】
     
       [1]横看:正面看。
     
       [2]侧:侧看,从侧面看。
     
       [3]缘:因为。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遭贬后路过九江,游览庐山后有感而作。西林,指西林寺,又称乾明寺,位于庐山七岭之西。
     
       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作者登上庐山游览,由于观看角度的不同,看到的景物也不一样。这两句是实写,形象概括地写出了庐山移形换位、千变万化的景色。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千变万化的景物让人看不出它的真正面目,这是为什么呢?只因为身在这座山中。这两句是虚写,是作者观赏景物后的说理之句。我们能够从中领悟到这样的道理:人因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那么看事物难免会有失偏颇。
     
       这首诗并不是枯燥的议论说理,而是通过作者的亲身实践,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非常形象生动地把道理讲出来。正因为如此,读者读起来才不会有丝毫枯燥之感。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1]满地芦芽[2]短,正是河豚[3]欲上时。
     
       【注释】
     
       [1]蒌蒿: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可入药。
     
       [2]芦芽:芦苇的嫩芽。
     
       [3]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流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赏析】
     
       这是苏轼在神宗元丰八年所写的一首题画诗。惠崇是宋代著名画家、僧人,善于画小景,《春江晚景》是他的名作,是一幅以早春景物为背景的《春江鸭戏图》。苏轼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派早春二月的景象。
     
       第一句“竹外桃花三两枝”,竹林外有三两枝桃花已经开放了,一派早春时节生机勃勃的景象,竹子和桃花是早春的代表,作者虽然只写了这两种景物,但却能让人联想到早春时节,正所谓“言近而旨远”。
     
       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天气转暖了,桃花开放了,鸭子也迫不及待地到河里去游泳。为什么鸭子会先知道水暖呢?因为它是实践者,它亲自到水中试过。这也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哲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真知。
     
       第三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春天为万物带来了生机,地面上布满了蒌蒿,芦苇也吐出了嫩芽。诗的前三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写了六种景物:竹子、桃花、江水、鸭子、蒌蒿和芦苇。这六种景物既有地面上的,也有水里的,它们一起烘托出早春二月的生机。
     
       第四句“正是河豚欲上时”,这是作者触景生情而作出的想象,这一句是画龙点睛之笔,充分体现了春天带给人们的喜悦之情。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1]雨盖,菊残犹有傲霜[2]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1]擎:举,向上托。
     
       [2]傲霜:不怕霜冻。
     
       【赏析】
     
       这是苏轼写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诗,写于元祐五年作者任杭州知州之时。作者通过歌咏初冬时的景物,勉励刘景文要抓住人生的大好时光,积极向上,不断进取。景文是刘季孙的字,他当时担任两浙兵马都监之职,也在杭州。
     
       诗的前两句,作者先描绘了一片秋末初冬的景象:昔日映日开放的荷花已经凋零了,它的茎叶再也无法给它遮风挡雨了,而菊花虽然已过花期,但仍然有花枝不畏严寒,傲然与风雪相斗。“已无”与“犹有”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菊花傲寒斗霜的形象。
     
       后两句作者指出“橙黄橘绿时”是一年之中最美好的风光,勉励朋友要不断进取,做出一番事业。在常人眼里,秋末冬初的时节一般都是萧条的,而作者却一反常情,写出了一片丰收的景象,给人以慷慨激昂的感觉。
     
       牡丹
     
       陈与义[1]
     
       一自胡尘[2]入汉关[3],十年伊洛[4]路漫漫。
     
       青墩[5]溪畔龙钟客[6],独立东风看牡丹。
     
       【注释】
     
       [1]陈与义:字去非,号圣贤,又号简斋,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江西诗派首领之一。陈与义在经历了北宋南迁的大动荡后,诗歌的风格发生了重大转变,风格沉着、自然简练,重点关注现实生活,留有不少传世佳作。
     
       [2]胡尘:这里是指金兵。
     
       [3]汉关:代指中原。
     
       [4]伊洛:即伊河、洛河,都流经洛阳地区,这里代指洛阳,也是作者的故乡。
     
       [5]青墩:地名,在今天浙江省桐乡县的北面。南宋绍兴年间,诗人住在此处。
     
       [6]龙钟客:这是作者对自己的称呼。
     
       【赏析】
     
       这首诗是一篇咏物怀乡的名作,写于南宋绍兴六年,即1136年的春天,此时距离汴京陷落已有十年,陈与义以病为由离开朝堂,到浙江青镇的寿圣院居住。陈与义一生重名节轻富贵,想到自己年老体衰,无力报国,又想到自己有生之年回乡无望,内心凄苦,不禁感慨万千,黯然神伤。作者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了这首诗。
     
       全诗语言自然流畅,尤其是最后一句“独立东风看牡丹”可谓是点睛之笔,表面上看似乎是描写自己在江南春日中,独自欣赏牡丹的场景。实际上是借由牡丹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故国沦丧的遗恨,一时间家仇国恨,万千悲苦涌上心头,抒发出自己真挚的情感。
     
       题临安邸
     
       林升[1]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2]!
     
       暖风[3]熏得游人[4]醉,直把杭州作汴州[5]。
     
       【注释】
     
       [1]林升:字岂尘,号肇殷。宋朝福建晋江马坪村人。
     
       [2]休:停止。本诗的题目《题临安邸》中的题是书写的意思。邸:这里指的是客栈。临安,是当时南宋的都城,今天的杭州市。
     
       [3]暖风:这里暗指南宋朝廷贪图安逸的靡靡之风。
     
       [4]游人:这里明指普通的游客,实指忘记国仇家恨,苟且偷安,整日里只知贪图享受的统治阶级。
     
       [5]汴州:北宋的京城,今河南省开封市。
     
       【赏析】
     
       根据《宋诗纪事》的记载,这是一首题写在客栈墙壁上的讽刺当时社会状况的“墙头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返回顶部
本站推荐
天冷就回来
本本战记
火车集
重逢
灼华天下
幸福小孩刘小源
探月号导弹
刘庆邦-卧底
狼亲狈友
鬼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