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返回上一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2章 两宋篇 (5)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注释】
     
       [1]陈亮:字同甫,号龙川,南宋思想家、文学家。作品收录在《龙川文集》、《龙川词》中,以豪放风格为主。
     
       [2]闹花:繁花。
     
       [3]迟日:春日昼长,所以称为“迟日”。
     
       [4]斗草:古代的一种游戏。
     
       [5]罗绶:罗带。
     
       [6]子规:杜鹃鸟,叫声凄切。
     
       【赏析】
     
       这首词表面上看是一首伤春念远的作品,但联系到作者陈亮是南宋气节之士,他的作品中很少有对儿女情长的描写,所以很多人认为这首词是有政治寓意的。
     
       这首词的上阕写春风明媚,但可惜无人欣赏。一上来以“闹”字开篇,为下面要描写的春之画卷带来了一种活力,这个“闹”字,与“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大有异曲同工之妙。后面又描写了具体的景物,在和煦的春风吹拂下,翠绿的田野、平铺的嫩草、浅黄色的垂柳都显得欣欣向荣。“迟日催花,淡云阁雨,轻寒轻暖”,春日逐渐变长,催得百花竞相开放,云层淡薄,促使细雨暂收,既不冷也不热,是最佳的气候。前面几句描写了一幅春归大地后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的春之画卷,既有动态又有静态,还有不同颜色的组合,怎能不让人流连。但后三句笔锋陡转,“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这么一个美丽的世界,游人却不懂得欣赏,只有留给莺和燕去赏玩了。一个“恨”字,起到了很好的连接作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心中的愤懑之情。
     
       下阕抒发春恨。作者承接上阕的“恨”字,表达了寂寥的心情。“寂寞凭高念远,向南楼、一声归雁”,因寂寞而登高念远,向南楼问一声归雁。从上阕看,姹紫嫣红,百花竞放,世界是一片喧闹的,可是面对这样喧闹的芳菲世界而懒于去游赏,足见主人公的心情是何等压抑。“金钗斗草,青丝勒马,风流云散”,是说以前的赏心乐事,到现在已经如风吹云散。“罗绶分香,翠绡封泪,几多幽怨”,是说难忘别时的恋情,难禁别后的粉泪,难遣别久的幽怨。罗绶分香,临别以香罗带馈赠留念。“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由于又看到了与昔年离别之时一般的疏烟淡月、子规声断,触发她的愁绪而黯然销魂。
     
       霜天晓角
     
       范成大[1]
     
       晚晴风歇[2],一夜春威折。脉脉[3]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唯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注释】
     
       [1]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文学家。他的诗题材广泛,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被称为“中兴四大家”。也很擅长写词,著作很多,存世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等。
     
       [2]歇:停。
     
       [3]脉脉: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的样子。
     
       【赏析】
     
       这是一首咏梅词,通过咏梅抒发了作者怅惘孤寂的忧愁。
     
       词的上阕写梅。“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傍晚时分,天放晴了,风也停了,春寒的威力有所减弱。这是写天气的转变。一个“折”字,十分形象地写出了由春寒料峭、天寒地冻到天晴风歇的转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脉脉”是含情的样子,“疏”字写出了梅花的形态,“雪”字用来形容梅花的颜色。“天淡”是静态,接“云来去”成为动态,更见“晚晴风歇”之后,气清云闲之美。“数枝雪”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梅花的“疏”。
     
       下阕抒发作者的忧愁。“胜绝,愁亦绝”,以“胜绝”二字开头,是对上阕的概括,也是以梅花的整体评价。“愁亦绝”,是梅花的美给作者带来的心理感觉。“绝”字重叠使用,更突出了作者忧愁之沉重。作者在上阕写景之美,到下阕却突然写起忧愁,这看似不合情理的做法其实正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作者用景之美反衬愁之浓,在强烈的对比中,读者一定能够深刻地感受作者心中的忧愁。“此情谁共说”,这种忧愁向谁诉说呢?一个“共”字,反映出作者孤寂的处境。“唯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这是对上一句的回答,这三句通过景物衬托出人的思想感情,只有两行低雁,反衬作者的寂寞孤独及所怀之人此时仍飘零异乡未归。鸿雁可以传书,则此情可以托其诉说者,也只有这两行低雁了。
     
       这首词纯用白描手法,不事雕琢,而又写得委婉含蓄,寓意深远,让人有一种耐人寻味的感觉。
     
       贺新郎
     
       辛弃疾[1]
     
       别茂嘉十二弟[2]
     
       绿树听鹈■[3],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4]、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5]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6],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注释】
     
       [1]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词人。他的词以豪放为主呈多样风格,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存词六百多首,为两宋之最。有《稼轩长短句》、《美芹十论》、《九议》等传世。
     
       [2]茂嘉十二弟:辛弃疾的族弟,排行十二,具体事迹不详。
     
       [3]鹈■:伯劳鸟。作者自注:“鹈■、杜鹃实两种,见《离骚补注》。”
     
       [4]未抵:比不上。
     
       [5]将军:指汉武帝时将领李陵。
     
       [6]如许恨:像上面的许多恨。
     
       【赏析】
     
       这是辛弃疾写给族弟的一首送别词,寄寓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深情。
     
       词的开头几句:“绿树听鹈■,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写了送别族弟是在春夏相交之时,可以听到三种鸟叫。这三种鸟的叫声能够引起伤春和别恨,作者以这三种鸟的叫声开篇,为全文定下了悲伤的基调。之后用拟人化的手法写鸟儿也“苦恨”、“春归”、“芳菲都歇”,接着用“算未抵、人间离别”点出主题。“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两句,写了两件事:一是王昭君远嫁呼韩邪单于;二是汉武帝的陈皇后辞别汉宫。“看燕燕,送归妾”,写的是春秋时卫庄公之妻庄姜;“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写的是汉武帝时期的将领李陵抗击匈奴被迫投降,败坏了他家的名声;“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写的是战国时燕太子丹在易水边送荆轲入秦行刺秦王的故事。作者写这些故事,表达了沉重、悲壮的心情。“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这两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说如果啼鸟知道了以上几件事,一定不会在啼叫的同时流泪了,流出的应该是血。“谁共我,醉明月”,结束上面的想象和描写,转入送别茂嘉十二弟这一主题,结束全篇。
     
       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这样评价这首词:“稼轩词自以《贺新郎》一篇为冠,沉郁苍凉、跳跃动荡,古今无此笔力。”应该说,他的评价是十分准确的。
     
       水龙吟
     
       辛弃疾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1]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2]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3]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4]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5]何人、唤取红巾翠袖[6],揾[7]英雄泪。
     
       【注释】
     
       [1]岑:小而高的山。
     
       [2]断鸿:失群的孤雁。
     
       [3]吴钩:吴地特产的圆形宝刀,此指剑。
     
       [4]刘郎:指刘备。
     
       [5]倩:烦,央求。
     
       [6]红巾翠袖:代指女子。
     
       [7]揾:擦拭。
     
       【赏析】
     
       这首词写于辛弃疾任建康通判之时,当时他怀有满腔报国热情,但却得不到重用,心中十分愤懑,偶然游览之机,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他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赏心亭位于建康,是秦淮河边上的一处名胜。
     
       开篇“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写的是作者在赏心亭上登高远眺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辽阔苍茫,一片秋色。大江流向天边,不知道哪里才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融会,气象宏大,笔力遒劲。“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举目远眺,那重重叠叠的山峦好像美人头上的玉簪,又好像美人头上螺旋状的发髻,这几句是在描写作者遥望沦陷山河时的复杂心情。开头两句纯粹写景,而“献愁供恨”句,已经转入抒情,突出“仇”、“恨”二字。“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杆,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下阕作者直接抒情言志。“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是作者引用的典故,表达了作者不会消极厌世的心态。“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作者又引用刘备的故事,表达了他不为名利、一心为国的豪情。“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这是作者感到青春年华匆匆逝去,眼看收复失地的愿望快要落空了,心中顿生虚度年华的感觉。“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三句是写作者感觉到无人理解自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
     
       这首词意境慷慨悲壮,感情跌宕起伏,还运用了多种委婉含蓄的抒情手法,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感慨。
     
       永遇乐
     
       辛弃疾
     
       京口北固亭[1]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2]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3]草草[4],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5]下,一片神鸦[6]社鼓[7]!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注释】
     
       [1]京口:古城名,指江苏镇江市。北固亭:在镇江东北的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环水,为登临之胜地。
     
       [2]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
     
       [3]元嘉:刘裕的儿子刘义隆的年号。
     
       [4]草草:轻率。
     
       [5]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行宫的名字。拓跋焘的小名为佛狸。
     
       [6]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
     
       [7]社鼓:祭祀时的鼓声。
     
       【赏析】
     
       作者在调任镇江知府后,登临京口北固亭,慨叹报国无门,于是便写下了这首“怀古”名作。
     
       这首词的题目为《京口北固亭怀古》,所以作者在全词开篇就写了镇江的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孙权是三国时东吴之主,他面对曹操大军来袭毫无畏惧,顽强地击退了曹操大军,保卫了家园。刘裕是南朝时期的宋武帝,他曾在京口起兵讨伐桓玄,平定了叛乱。尽管他们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但也经不起时间的摧残,不是“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就是“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作者在这样的对比中给人以一种沧桑之感。这也表达了他希望主战派抓紧时间收复失地的愿望,讽刺和谴责南宋朝廷苟安求和的态度。
     
       下阕“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讲的是刘裕的儿子刘义隆不能继承父业,而是好大喜功,听信谗言,派兵北伐,结果一败涂地。可以看出,辛弃疾在这篇词中引用了很多古代的事例,为此,宋末词人岳坷和刘克庄质疑他用典太多,把文章写得艰涩难懂,其实辛弃疾用典都是十分必要和贴切的,而且寓意深远。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这是作者有感而发,辛弃疾写这首词时距绍兴三十二年率众南归,正好是四十三年。渡淮南归,本打算凭借国力收复失地,没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时光荏苒,四十三年匆匆过去了,自己已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而壮志依然难酬。“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作者在这里表明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的话,民众就可能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的臣民。“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作者以廉颇的故事结尾,表达了心中的愤懑之情。
     
       青玉案
     
       辛弃疾
     
       元夕[1]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2]。宝马雕车[3]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4]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5],笑语盈盈[6]暗香[7]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8]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9]处。
     
       【注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返回顶部
本站推荐
天冷就回来
本本战记
火车集
重逢
灼华天下
幸福小孩刘小源
探月号导弹
刘庆邦-卧底
狼亲狈友
鬼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