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返回上一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章 魏晋南北朝篇 (1)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咏史
     
       左思[1]
     
       郁郁涧底松,离离[2]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3],荫此百尺条[4]。
     
       世胄[5]蹑[6]高位,英俊沉下僚[7]。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8]籍[9]旧业,七叶[10]珥汉貂[11]。
     
       冯公[12]岂不伟?白首不见招[13]。
     
       【注释】
     
       [1]左思:字太冲,临淄(今山东省淄博)人,著名文学家。左思创作的《三都赋》为当时称颂,造成“洛阳纸贵”的局面。后人辑有《左太冲集》。左思的《咏史》共八首,本书选录第二首,描写的是由于门第的限制,世家子弟依靠父兄的势力窃取了高位,而出身贫寒的英雄却不得重用的现实。
     
       [2]离离:松枝茎叶下垂的样子。
     
       [3]径寸茎:直径只有一寸的茎干。
     
       [4]百尺条:百尺高的树条。诗人以“百尺条”比喻不得重用的英雄,以“径寸茎”比喻窃取了高位的世家子弟。
     
       [5]世胄:即世家子弟。
     
       [6]蹑:登。
     
       [7]下僚:小官,指不得重用。
     
       [8]金张:指西汉时期的金、张两大家族,他们是世家的代表。
     
       [9]籍:同“藉”,凭借。
     
       [10]七叶:七世。
     
       [11]汉貂:汉朝的高官都在帽子上插貂尾作为装饰,这里代指高官。
     
       [12]冯公:指冯唐。汉文帝时,冯唐上书针砭时弊,结果终身未得重用。这里代指未受重用的人才。
     
       [13]不见招:不被重用。
     
       【赏析】
     
       诗人在这首诗里描写的世家子弟通过父兄的势力谋取到高官的情况。这在魏晋时期普遍存在,甚至发展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概括起来讲,就是“九品中正制”的用人制度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情况。据《晋书》记载,晋朝的高官“皆先代功臣之胤,非其子孙,则其曾玄”。
     
       基于这种情况,诗人写作这首诗,既表达了对这种既定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怒,又把世家贵人比喻为“径寸茎”,表现了对他们的蔑视。
     
       归园田居
     
       其一
     
       陶渊明[1]
     
       少无适俗韵[2],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3]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4]。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5]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6],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7]里,复得返自然。
     
       【注释】
     
       [1]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末年著名诗人、散文家。曾担任过几年小官,后来辞官隐居山林,终身不仕。以田园生活为题材创作了大量诗歌,并开创了田园诗派,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归田园居》共有五首,本书收录两首。
     
       [2]适俗韵:适应风俗的气质。韵:气质、风度。
     
       [3]尘网:罗网一般的尘世。比喻官场。
     
       [4]羁鸟:关在笼中的鸟。池鱼,指困在池中的鱼。表达了作者渴望摆脱官场束缚。
     
       [5]墟里:村落。
     
       [6]尘杂:尘世间的俗事、杂事。
     
       [7]樊笼:关鸟的笼子,这里比喻官场、仕途。
     
       【赏析】
     
       本篇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描绘了美好的田园风光,抒发了归隐后的愉快心情,优美自然、朴实动人。
     
       作者在前两句点明了自己的性格,说自己本来就不喜欢官场,只留恋青山绿水。接着用“误入尘网中”、“羁鸟”、“池鱼”表达了自己自然、清高的性情和对官场的厌恶。笔锋一转,作者又描述了朴实自然的山村景象。作者没有刻意描绘,只是罗列了一些乡村中常见的景物,朴实无华,但是生动形象。全诗最后两句是点题之笔,与开头两句照应。一开始从厌恶官场写到优美的田园风光,最后表达了作者摆脱官场后,重返田园的那种愉悦和如释重负的感觉。
     
       陶渊明的语言风格在这首诗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自然流畅、生动形象,每一处看上去都精心打磨,却又不着痕迹。
     
       其二
     
       种豆南山[1]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2],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3]使愿无违。
     
       【注释】
     
       [1]南山:指庐山。
     
       [2]秽:杂草。
     
       [3]但:只要。
     
       【赏析】
     
       这首诗虽然短,但是体现了作者的率真。
     
       开头两句描述了耕种不易,到南山下种豆,但是长势不好,地里的草比豆苗还要多。接着描述耕种的艰辛,一早就要到地里去锄草,晚上伴着月亮回家。这几句非常简练,寥寥数语就使作者那种不善农事、辛勤耕作的形象跃然纸上。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这两句非常形象,我们仿佛看到作者忙完了一天,顶着月光走在回家的路上,由于路边的草太长,又加上带着露水,衣服都被沾湿了。写到这里作者都是在说耕种的艰辛和不易,那么他对此又是怎样看待的呢?最后两句便是回答:“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个回答非常坚定,沾湿衣服不算什么,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愿望。这充分体现了作者坚定的性格。
     
       杂诗八首(其二)
     
       陶渊明
     
       白日沦西阿[1],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2]。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3],不眠知夕永[4]。
     
       欲言无予和[5],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6]。
     
       念此怀悲凄,终晓[7]不能静。
     
       【注释】
     
       [1]西阿:西山。阿,大的山岭。
     
       [2]景:月光,月影。
     
       [3]时易:季节变换。
     
       [4]夕永:夜长,长夜漫漫。
     
       [5]无予和:没人跟我交谈。和,应和。
     
       [6]获骋:不能实现。骋,施展。
     
       [7]终晓:整夜,彻夜。
     
       【赏析】
     
       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孤独凄凉,空有壮志,不能实现的感慨。
     
       作者着笔由远及近,先描写日落西山,月色辽阔,烘托出一种悲凉的气氛,然后开始感叹岁月流逝。“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一句中作者夜里睡不着觉,突然发现天气冷了,季节变了,自己的心境也跟着变得悲凉。一句“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更是将作者的那种寂寞和没有知音的苦闷刻画了出来。最后,作者感慨自己空有抱负,可惜身处乱世无法实现。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作者虽然退隐田园,但是对世事和自己的抱负并没有忘怀。这既是作者对自己志向的一种缅怀,也从侧面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1]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2]何能尔[3]?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4],欲辨已忘言。
     
       【注释】
     
       [1]结庐:建造房舍。
     
       [2]君:这里指诗人自己。
     
       [3]尔:如此。
     
       [4]真意:真正的乐趣。这里指顺乎自然的乐趣。
     
       【赏析】
     
       这是陶渊明最脍炙人口的诗作之一,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前四句描述了作者远离官场,断绝世俗交往,并且自问自答,谈自己远离仕途的感受,那就是“心远地自偏”。断绝了与官场世俗之间的关系之后,尽管身处“人境”,也会觉得自己地处偏僻的地方。
     
       接下来四句借景抒情,每一句都透露出一股闲适的心情和闲居乡野的乐趣,从而更否定了以前那种污浊的官场生活。尤其是其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成了千古流传的名句。
     
       最后两句非常妙。“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离开污浊的官场,回到悠闲的乡下,这里面有一种真正的人生乐趣,但是这种乐趣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以这两句收尾,使全诗有一种意味深长的感觉,让人回味无穷。
     
       咏荆轲
     
       陶渊明
     
       燕丹[1]善养士,志在报强嬴[2]。
     
       招集百夫良[3],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4]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5]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6]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7]更流涕,羽奏[8]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9],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10]。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
     
       【注释】
     
       [1]燕丹:燕王的太子,名丹。荆轲是战国时著名的刺客,受燕丹之托,去刺杀秦王嬴政,失败后被处死。
     
       [2]强嬴:指暴虐的秦朝。嬴,秦王的姓氏。
     
       [3]百夫良:百里挑一的雄俊之士。
     
       [4]素骥:白马。
     
       [5]饮饯:饮酒饯行。
     
       [6]宋意:燕国的勇士。
     
       [7]商音:古乐调的五音之一,其声凄凉。
     
       [8]羽奏:羽音,古乐调的五音之一,其声慷慨。
     
       [9]顾:回头。
     
       [10]怔营:惊恐不安的样子。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取材于《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的关于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咏史诗的特点是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边叙事边抒情。本文也是如此。
     
       开头四句是引子,作者描述了燕丹为了报仇招募了荆轲。接下来着重描写送别的场面,篇幅占了全篇的一半以上。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在于极力赞扬荆轲的那种不负知己、敢于牺牲的侠义精神。荆轲在途中的情形只用了四句,最后献图失败的描写只用了两句,这些都不是本诗的主要部分。作者在最后四句抒发了对荆轲的惋惜和崇敬,同时暗含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悲愤。
     
       陶渊明写作这首诗时,正值晋朝与南朝宋的更迭之际,他忧国忧民,便作了这样一首激情悲愤的诗。这首诗体现了作者豪情的一面。朱熹在《朱子语类》里说:“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
     
       挽歌
     
       陶渊明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1]。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2]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3]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4]同山阿。
     
       【注释】
     
       [1]嶕峣:高耸的样子。
     
       [2]幽室:墓穴。
     
       [3]向:当初。
     
       [4]托体:寄托身体。
     
       【赏析】
     
       挽歌原本是挽柩发丧的时候所唱的歌,是哀悼死者的歌。后来,人们会在亲朋好友死后作挽歌以示哀悼。本篇是陶渊明作的挽歌的第三篇,是作者生前写给自己的挽歌。在前两篇中作者描述了人刚死的时候和即将发丧的时候的情景,本篇描述了发丧和下葬时候的情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返回顶部
本站推荐
天冷就回来
本本战记
火车集
重逢
灼华天下
幸福小孩刘小源
探月号导弹
刘庆邦-卧底
狼亲狈友
鬼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