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返回上一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6章 历史典籍知多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1.司马迁的名片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87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司马迁有史迁、史圣之称。司马迁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创作了《史记》。
     
       2.《史记》简介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历来都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内容包括五个部分:分别是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史记》对后世的影响很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历来都被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上的“双璧”。
     
       二、接力完成的《汉书》
     
       1.班彪名片
     
       班彪【公元3年~公元54年】,字叔皮,东汉史学家、文学家,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班彪世代传承儒学,造诣颇深。东汉初年,班彪经人推荐,被汉光武帝刘秀征召,任命为徐县令,不久因病免官,专心编纂史籍。司马迁后,许多人采集时事以接续《史记》,但多是粗糙鄙俗之作。班彪博学多才,对于《史记》及续写《史记》的情况早做了细心的考察,于是他采集《史记》之后的历史史实,旁搜逸闻轶事,作汉事后传数十篇,这些就是后来班固撰写《汉书》的基础。
     
       2.班固名片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东汉历史学家班彪之子,班超之兄,字孟坚,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班固不仅是一个史学家,而且也是一个文学家。班固是东汉时期最著名的辞赋家之一,代表作有《两都赋》、《答宾戏》和《幽通赋》等。班固自幼聪敏,“九岁能属文,诵诗赋”,成年后博览群书,“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史学巨著《汉书》,是他对后人做出的巨大贡献。
     
       3.班昭名片
     
       班昭【公元45年~公元117年】,一名姬,字惠班,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东汉史学家班彪之女,史学家班固、军事家班超之妹,她博学多才,是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其兄班固写《汉书》纪传,八表及《天文志》遗稿散乱,没有写完就过世了,班昭继承遗志,独立完成了第七表【百官公卿表】与第六志【天文志】,《汉书》遂成。
     
       4.《汉书》简介
     
       《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的记载以西汉一朝历史为主,上起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终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体例上承《史记》,且又有所调整:改“书”为“志”,把“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凡一百篇,共八十余万言。
     
       《汉书》的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古字古词,遣词造句典雅远奥,与《史记》平畅的口语化文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中国纪史的方式自《汉书》以后大体定型,后世历代都仿照《汉书》的体例编写历史。所以说,《汉书》使纪传体断代史史书走向了定型,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书写法则。
     
       三、命运多舛的《后汉书》
     
       1.范晔【yè】名片
     
       范晔【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范晔出生在名门士族,家学源远流长,但因为他本人是个妾生的庶子,所以在家族中的地位不高。那个时代嫡庶之别非常严格。范晔的母亲因为是妾,在家族中不受人重视,有一次上厕所时,生下了范晔,并且碰伤了范晔的前额。嫡母所生的哥哥嫉妒范晔的才学,骂他“不成器”;父亲范泰也不喜欢范晔,早早地将他过继给同宗兄弟。
     
       走上仕途的范晔又因小事,被贬至宣城,自身的荣辱与宦海的浮沉,使得他十分苦闷。在宣城任上,他开始编辑东汉史料,来排解这种痛苦。经过一段时间,范晔凭着个人对历史问题的深刻理解,写出了历史名作《后汉书》。
     
       2.《后汉书》简介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全书共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司马彪续作】,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的195年历史。《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以《东观汉纪》为基本史料依据,博览群书,吸取记录东汉史实的各家的长处。凭着他对东汉历史的独特理解,删繁补缺、整理故事,最终超越众家,后来居上。所以到了唐代,范晔的《后汉书》取代了《东观汉纪》,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盛行于世。
     
       四、《三国志》不是《三国演义》
     
       1.陈寿名片
     
       陈寿【公元233年~公元297年】,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西晋史学家。陈寿从小就很好学,师从同郡学者谯【qiáo】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bù】、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chù】。进入西晋王朝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侍御史等职。公元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2.《三国志》简介
     
       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与司马迁、班固、范晔一样,都是一人修史。《三国志》成书之后,就受到了时人的交口赞誉。《三国志》内容分为《魏》、《蜀》、《吴》三书,作者记事翔实,叙事简略,三部分内容虽有交叉,但很少重复。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为后世史学家所关注。后人把《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
     
       值得一提的是,《魏》、《蜀》、《吴》三书,原是各自为书,一直到北宋时期才合而为一,改称为《三国志》。后人对《三国志》有着极高的评价,并且一致认为陈寿的《三国志》是时至今日已经形成的“三国文化”的记录源头。
     
       五、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1.司马光名片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初字公实,更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籍陕州夏县【今属山西夏县】涑水乡人,所以,又被称为涑水先生,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司马光历任北宋四朝高官,谥曰文正。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2.《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简称为“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通史,共二百九十四卷,历时十九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十六朝一千三百二十六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因而钦赐《资治通鉴》。
     
       六、官修《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是对中国古代清朝以前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因为它们大多是被历代王朝视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记录的时间段,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公元前2550年】,下迄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三千二百一十三卷,约四千万字,都是用大致相同的纪传体编写而成。
     
       《二十四史》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返回顶部
本站推荐
愿风裁尘
香港教父
山居笔记
资治通鉴
伯尔短篇小说选
文理双修
魔杖
爱上女王系列之永夜未央
白话列子
爱欲萌动+爱欲斑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