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返回上一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6章 “世界是平的”,但不是水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陈镛方、乜琳、万力是3名正在美国读大学本科的中国学子,他们把自己正在亲历的求学生涯,以纪实的形式“合写”成了一本书,出版社请我为他们写篇序言。
     
       我之所以将“合写”两字加上了引号,因为这一本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合著,而是各人写各人的。既然是各写各的,为什么要合编成一本书呢?乃因他们的共同经历——都是国内高中毕业后,直接从网上申请到了全额奖学金,进入了美国3所不同的文理学院,成了大洋彼岸的本科生。
     
       坦率说,当下中国年轻人出国求学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况且我历来认为,励志之“志”,有比成为国外某大学的学子体现更充分的例子。再说,近一二十年间,关于这方面的书,已出版过不少——所以,我并未欣然从命。
     
       我对出版社的回答是——待我看过书稿后再说。
     
       当我看过书稿后,就没什么可犹豫了,因为我赞叹这些孩子们的用心和努力。
     
       全世界的教育体系,有一样是相同的,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石。因为受本科教育的群体十分庞大,一个国家的本科教育水准高不高,不仅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而且也关系到能否牢固地建立起教育的金字塔。美国大学的本科教育,统称为文理教育。全力承担这份教育责任的学校,大都是中国学生很陌生的文理学院,而不是国人耳熟能详的美国“常春藤盟校”。有专家评价说,真正代表美国高等教育基石或者说精华的,是一批历史悠久的相对小型的顶尖文理学院。而我们对于他们的了解,确实还不多。
     
       从书中可以看出,作为本书主编的陈镛方在繁重的学业之余,花心思勾勒这本书的大纲,并组织其他两个同学共同来写作,其始作俑者的目的,就是要用实实在在的“亲历”来回答这个问题,告诉他们的同龄人——确切地说,是正在读高中并有意赴美留学的人,美国文理学院的教育是怎么一回事。3个在校学生以如此翔实、生动、有趣的材料,现身说法般的图解美国文理学院,我没把握讲是首开先河的书,至少是少见的。
     
       由此我想到了“世界是平的”这句话。这是美国人托马斯·弗里德曼的一部书的书名,前年此书的中文版获得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津奖”。我是那一届“文津奖”的评委,特别虔诚地投了该书一票。读罢陈镛方主编的《博弈美国本科》,我的第一个联想就是《世界是平的》这一本书。
     
       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书中主要阐述的是世界经济、科技现象,并综合现象预见将来最大程度“一体化”的必然性……两地或两国间的距离,因为“世界是平的”,而使彼此相向“抵达”变得不再像唐僧取经一样充满险阻。“世界是平的”这句话意味着太多;其中之一便是,任何一个国家的青年如果决定到另外的国家去留学,已经不是什么“难于上青天”般的无法实现的事了。
     
       然而,世界终究不是水平的。
     
       国与国之间在教育方面就有着许多差异,有些差异甚至很大。以中美本科教育比较,在教育理念、大学精神、教学方法等等方面,差距就很大。这种差距有些表现在方法论上,有些表现在认知论上,很难以意识形态一语概括。教育是立国之本,高等教育作为薪火相传的重要一环,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衍存、发展、兴旺,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学的高等教育有必要与时代同行,广采博收,与时倶进。井蛙观天、固步自封、一成不变,都是不可取的。中外高等教育存在的这些差距,不仅越来越受到中国知识分子的关注和思考,也是近年来关于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弊端和改革出路的争论此起彼伏的一个原因。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当下以中国留学生的亲历视角娓娓道来的书还是不多的,有也往往是单篇的见证,一事一议的感受。《博弈美国本科》这一本书却不同,至少给我这个目前仍在大学里执教的人不少启发。
     
       130多年前,中国以留美幼童漂洋过海的辛苦画面,拉开了华夏学子一个多世纪来前赴后继,去国远游,追求真知灼见的求学历程。他们绝大部分人都怀有“女娲补天”的报国之心,在求学中思索,在思索中奋进,许多人后来都为国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历史上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从这个意义上说,陈镛方主编并以他为首的3个学生“合写”的这本书,骨子里传承的也是这种可贵的历史精神。
     
       从本书的后记中我获悉,出版这样一本书的动念,首先产生于陈镛方的头脑之中,因此他结合自身正在经历的美国文理学院本科教育,对中国和美国的大学教学的差异,自然也就思考得更多一些。他所写的那一部分,有“做学问”般的特征。在前五章中,除第二章,另外三章无论对于中国的大学学子还是大学教师,了解一些都是有益的。
     
       “尽管我有幸成为美国文理学院的学生,但我毫不讳言,自己实际上和所有的同龄人一样,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学生……”
     
       “尽管在书中,我们无可避免地会对中美本科教育作一些比较,或者说,对中国的本科教育有些抨击(在我读来,只不过是一些反思和含蓄的批评)。但我们同时也能深刻理解,中国人口众多的国情带来的诸多无奈,许多事情做起来并非书生论道那般容易……”
     
       难能可贵的是,在陈镛方所写的本书《后记》中,道出了以上较成熟的思想。而那两段话的意思,正是我很想对他们说的。他们自己说出来了,我替他们高兴。
     
       在万力所写的那部分内容中,也有某些章节是论文式的,并且探讨得较深入——如第四章和第五章;乜琳所写的那一部分有别于陈镛方、万力,理性色彩少了些,多了些感性色彩。女学子们一向比男学子们更加感性,同一个世界上的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氛围,不仅需要比较,还不时需要感受,她那一部分中的第三、四、五章,与陈、万两名学子的某些理性思考,有异曲同工之处,可互为弥补……
     
       正因为世界不是——在以后相当长的时期里也不可能是水平的——那么不论是谁,哪怕是3名留美的学子,能以自己的眼光来发现,以自己的头脑来思考,以自己的感受来传达当今世界特别是中美两国本科教育的差异性,都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我认为,这便是此书值得出版的价值。
     
       2009年3月2日于北京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返回顶部
本站推荐
小时候
李贺诗全集
穿越之攻德无量
帝范
修真研究生生活录
一朝醒來是歌星
都是妖蛾子
光晕·致远星的沦陷
天王
网王之晔玥生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