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返回上一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6章 南京的民国建筑(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六朝古都的南京,虎踞龙蟠的南京,“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南京,最早的城市建设始于东吴,此后历朝历代,政权更迭,战乱频乃,南京城历尽沧桑,残破颓败。1912年1月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满目疮痍的古城开始焕发新的生命。这一期间南京的建筑处于中西方结合的尝试阶段,金陵女子大学建筑群、金陵大学建筑群、扬子饭店、江苏邮政管理局,都是中西方建筑文化在那段时间融汇碰撞的产儿。以宽阔草坪为中心的金陵女子大学,建筑风格典雅而玲珑,端庄而浑厚,角楼长廊,雕梁画栋,庭院深深,林木萋萋,传递出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的阴柔婉约之美。以清代官式建筑为外部特征的金陵大学,带塔楼的北大楼是其中轴线的顶端,往下不完全对称地排列出西大楼、东大楼、礼拜堂、体育馆、图书馆及科学馆。这些建筑物的单体造型严谨对称,青砖墙面和灰色的筒瓦稳重宁静,走近它们,扑面感受到的是中国士大夫的谦谦君子之风。与美国教会创办的金陵女子大学和金陵大学不同,纯粹国人创办的当年的中央大学,建筑风格却吸收了近代西方复古主义的思潮,无论是简洁大方的南大门,还是铜板穹窿顶的大礼堂,以及爱奥尼亚式的图书馆、带拱券形大门的科学馆、红色铁皮屋面的体育馆,无不呈现出西洋古典建筑的宏伟和庄严。
     
       1927年4月,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次年成立“首都建设委员会”,推出了倡导“中国固有之形式”的《首都计划》,内容包括人口预测、城市功能区分、道路系统规划、市政工程统筹。一大批行政建筑、纪念性建筑、文教建筑、公共建筑、里弄建筑、新式住宅建筑、近代工业建筑开始勾画蓝图,酝酿实施,呼之欲出。南京城市建设的春天真正地来到了。
     
       一个新生的政权,总是雄心勃勃的政权,有着年轻健康的肌体,善于吸收、消化和吐纳。在南京建都到抗战爆发的黄金十年中,因为国民政府中的远见卓识者第一次把“城市规划”的概念引进中国,生机焕发的南京成了那个时代都市建设的典范,也成了彼时中国能够与世界建筑潮流接轨和同步的唯一的城市。
     
       漫步在南京街头,随意探访那些西方古典式建筑,那些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那些新民族形式的建筑和那些西方现代派建筑,如同徜徉在民国建筑的博览会之中,新潮的和旧派的,古典的和折衷的,民族的和世界的,在南京这个兼容并蓄的城市里和谐地相处,林林总总,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人杰地灵的南京,以长江之秀,以钟山之雄,以一个现代化大都市的开敞的胸怀,接纳和纵容了当年中外最优秀的建筑师,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挥洒才能的高规格的舞台,使他们的思想和理念在一次又一次的临场表演中发散得淋漓尽致。
     
       让我们走得近些,再近些,仔细看几例经典建筑的流光溢彩的身影。
     
       总统府,来南京的游客们必去之地。西式大门是1929年动工兴建的,立面外部采用标准的八根古罗马爱奥尼亚柱式构图,三座拱形大门带空花铸铁窗、拱心石和巴洛克装饰线脚,显得厚实坚固,宏伟气派,为典型的西方古典门廊式建筑。
     
       1928年至1933年期间建成的国民政府铁道部,建筑群落全部采用中国传统的宫殿样式,绿色琉璃瓦的屋面上,正脊兽吻俱全,重檐庑殿顶堪称经典,斗拱、梁坊、门楣均浓墨彩绘,气派宏大而华丽。走进门厅,精美的雕门镂窗把室外光线分隔成奇妙的图案,抬头是石膏砌成的藻井,低头是水磨石的拼花地面,墙裙、压角线做工细致,吊灯、壁灯布局有序,富丽堂皇的装饰因为用在了政府的行政建筑中,不显奢华,反觉威严和大气。
     
       筹建于1931年的国民政府外交部,原先的设计方案是跟铁道部相似的中国古典样式,后来考虑到造价过高,采用了“经济、实用又具有中国固有形式”的建筑理念,将方案改造为“新民族形式”,建成后的大楼为西式平屋顶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有着现代建筑的简单立面造型和中国传统建筑的精美细部装饰,被当年的《中国建筑》杂志评为“首都最合现代化建筑物之一”,既切于实际,又具备时代所要各点,“将我国固有之建筑美术发挥无遗”。
     
       国民政府交通部,南京现代建筑史上的又一颗明珠。其建筑手笔的雍容阔大,是那一时期建筑师们雄心和气度的体现。它的建筑立面采用了西方古典建筑常见的檐、墙、勒脚“竖三段分法”,和入口、两端“横三段分法”,而在檐壁、门廊处又添加了民族风格的装饰构件、传统线脚和浮雕彩绘。三个天井,三环布局,是“目”字形的平面构图。门廊前伸,钩阑踏道,拱形门券脸绕缠枝莲纹,中式立柱以雀替雕饰,圆厅内一围立柱环绕灯池,如众星捧月,其装饰效果美轮美奂。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返回顶部
本站推荐
重生洪荒情
尘埃星球
诗品
爱如春风
文史通义
家人们
刺刀1937
白居易诗全集
北洋
沉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