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返回上一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苏  苏①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象一朵野蔷薇,她的丰姿;
     
     
     
     
     
     
     
        象一朵野蔷薇,她的丰姿
     
     
     
     
     
     
     
        来一阵暴风雨,摧残了她的身世。
     
     
     
     
     
     
     
        这荒草地里有她的墓碑
     
     
     
     
     
     
     
        淹没在蔓草里,她的伤悲;
     
     
     
     
     
     
     
        淹没在蔓草里,她的伤悲——
     
     
     
     
     
     
     
        啊,这荒土里化生了血染的蔷薇!
     
     
     
     
     
     
     
        那蔷薇是痴心女的灵魂,
     
     
     
     
     
     
     
        在清早上受清露的滋润,
     
     
     
     
     
     
     
        到黄昏里有晚风来温存,
     
     
     
     
     
     
     
        更有那长夜的慰安,看星斗纵横。
     
     
     
     
     
     
     
        你说这应分是她的平安?
     
     
     
     
     
     
     
        但运命又叫无情的手来攀,
     
     
     
     
     
     
     
        攀,攀尽了青条上的灿烂,——
     
     
     
     
     
     
     
        可怜呵,苏苏她又遭一度的摧残!
     
     
     
     
     
     
     
        ①写于1925年5月5日,初载同年12月1日《晨报七周年纪念增刊》,署名徐志摩。
     
     
     
     
     
     
     
        作为一个毕生追求'爱、自由、美'三位一体的'布尔乔亚'诗人——徐志摩,不用说对美好事物的遭受摧残和被毁灭是最敏感而富于同情心的了。
     
     
     
     
     
     
     
        诗歌《苏苏》也是徐志摩这类题旨诗歌中的佳作。此诗最大的特点,是想象的大胆和构思的奇特。它写一个名叫'苏苏'的痴心姑娘之人生不幸遭际,却不象一般的平庸、滞实的诗歌那样,详细叙写主人公的现实人生经历,以写实性和再现性来表现主旨。而是充分发挥诗人为人称道的想象和'虚写'的特长,以极富浪漫主义风格的想象和夸张拟物,重点写出了苏苏死后的经历与遭遇。这不啻是一种'聊斋志异'风格的'精变'。是仙话?还是鬼话?抑或童话?或许兼而有之。从中国古代诗歌传统看,以香花美草拟喻美人是屡见不鲜的。但大多仅只借喻美人生前的美丽动人和纯洁无邪。而在这首诗中,徐志摩不但以'野蔷薇'借喻'苏苏'生前的美丽动人——'象一朵野蔷薇,她的丰姿;'更以苏苏死后坟地上长出的'野蔷薇',来拟喻苏苏的'灵魂'。如此,苏苏的拟物化(苏苏→蔷薇)和蔷薇的拟人化(蔷薇→苏苏)就叠合在一起了;或者说,以'野蔷薇'比喻苏苏的丰姿是明喻其'形',而以苏苏死后坟墓上长出野蔷薇来象征苏苏则是暗喻其'神',如此,形神俱备,蔷薇与苏苏完全融为一体,蔷薇成为苏苏的本体象征。
     
     
     
     
     
     
     
        全诗正是以蔷薇为线索,纵贯串接起苏苏的生前死后——生前只占全诗四个时间流程的四分之一。
     
     
     
     
     
     
     
        苏苏生前,痴心纯情,美丽如蔷薇,然而却被人间世的暴风雨无情摧残致死;
     
     
     
     
     
     
     
        苏苏死后,埋葬在荒地里,淹没在曼草里,然而,灵魂不死,荒土里长出了'血染的蔷薇';
     
     
     
     
     
     
     
        蔷薇一度受到了宽厚仁慈的大自然母亲的温存抚爱和滋润养育,并暂时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清露的滋润'、'晚风的温存','长夜的慰安','星斗的纵横'……挚爱着自然并深得其灵性的诗人徐志摩寥寥几笔,以看似轻松随意实则满蕴深挚情怀的自然意象,写出了大自然的宽厚与温情。
     
     
     
     
     
     
     
        最后一段的情节逆转,体现出诗人构思的精巧和独具的匠心。野蔷薇——苏苏死后的灵魂,暂得温存安宁却不能持久,'但命运又叫无情的手来攀/攀,攀尽了青条上的灿烂——'。在此蔷薇遭受'无情的手'之摧残之际,使得一直叙事下来的诗忍不住站出直接议论和抒情:'可怜呵,苏苏她又遭一度的摧残'。
     
     
     
     
     
     
     
        无疑,浪漫主义的'童话式'想象和匠心独具的奇巧构思以及诗人主体对美好事物遭受摧残的深广人道主义同情心,使此诗获具了深厚内蕴的含量和浓郁撩人的诗情及感染力。
     
     
     
     
     
     
     
        艾青在《中国新诗六十年》中关于徐志摩'在女人面前特别饶舌'的嘲讽批评自然未免稍尖刻了一些,但若说徐志摩对柔弱娇小可爱的美好事物(美丽的女性自然包括其中)特别深挚,充满怜爱柔情,当是不假。这首诗歌《苏苏》,满溢其中的便是那样一种对美好事物遭受摧残而引起的让人心疼心酸的怜爱之情。全诗虽是叙事诗的体制和框架,但情感的流溢却充满着表面上仅只叙事的字里行间——叙事,成为了一种'有意味的叙事'!尤其是最后一节的几句:
     
     
     
     
     
     
     
        '但运命又叫无情的手来攀,攀,攀尽了青条上的灿烂,——'
     
     
     
     
     
     
     
        三个'攀'字的一再延宕,吞吞吐吐,仿佛作者实在是舍不得下手,不忍心让那'无情的手'发出如此残酷的一个动作。
     
     
     
     
     
     
     
        当然,独特的徐志摩式的诗歌语言格律安排和音乐美追求,也恰到好处地使诗情一唱三叹,撩人心动。
     
     
     
     
     
     
     
        诗歌的前三节,格律形式都是每节押一个韵脚,句句用韵,而且二、三句完全重复,但第一、第四句不重复,而是在语义上呈现出递进和展开的关系。这跟《再不见雷峰》及《为要寻一颗明星》的格律形式略有些不同,这两首诗不但第二,第三句相同,就连第一、第二句也基本重复,即'ab;ba;'式。在《苏苏》中,循环往复中暗蓄着递进和变化,尤如在盘旋中上升或前进,步步逼近题旨的呈现。只有在第四节,格律形式上表现出对徐志摩来说难能可贵的'解放'。第二、第三句并不相同,而且最后一句是直抒胸臆。这也许一则是因为如上所分析的表达'攀'这一动作的一再延宕所致;二则,或恐是徐志摩'意溢于辞',为了表达自己的痛惜之情而顾不上韵律格调的严格整齐了。这或许可称为'意'对于'辞'的胜利。当然,因为有前面三节的铺垫和一唱三叹的喧染,也并没有使徐志摩最后的直抒胸臆显得过于直露牵强,而是水到渠成,恰到好处地点了题,直接升华了情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返回顶部
本站推荐
孩子,不想苦一辈子,就要苦一阵子
别走,我爱你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与君分杯水
少爷的小玩具
民国那些人
重生之飞花落照
牛虻世家
在世界中心呼唤爱
中年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