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返回上一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雨果的沉思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九三年》中有一节的题目是:《沉思中的郭文》。事实上,那也是作者雨果
     
     
     
      自己在沉思。在他这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中,雨果提出了一个问题:人道主义(他所
     
     
     
      理解的人道主义)与革命的关系。他自己作出了回答。
     
     
     
     
     
     
     
        他所提的问题是有着某种重要性的,而且他是通过比较丰富的艺术形象和生动
     
     
     
      的情节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因而在思想上和感情上都深深地打动了读者,也引
     
     
     
      起了读者的沉思。由于读者不同的立场、态度和看问题的不同的方法,关于这本书
     
     
     
      一直有着一些争论。
     
     
     
     
     
     
     
        《九三年》是以法国大革命为题材的。这次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转折。
     
     
     
      它不仅使法国的封建社会彻底崩溃,而且沉重地打击了整个欧洲封建体系,开辟了
     
     
     
      一个资本主义更加广泛发展的时期。《九三年》指的是一七九三年。从一七八九年
     
     
     
      开始的法国大革命,经历着复杂尖锐的斗争,在这一年达到了高潮。在这一年的一
     
     
     
      月,挣脱了封建枷锁的法国人民,愤怒地将路易十六的头颅像手套一样抛掷在全欧
     
     
     
      洲君主的脚下,向专制政体和贵族政治挑战。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各封建王朝结成了
     
     
     
      反法同盟,派出几路大军向法国逼近,想将不满一岁的共和国淹没在血泊里。在国
     
     
     
      内,反动分子与国外的敌人相呼应、相勾结,阴谋活动日益猖獗。资产阶级革命派
     
     
     
      内部的纷争和矛盾也更加深化。在这种情势下,共和国确立了雅各宾专政,对反革
     
     
     
      命分子进行了无情的镇压。这是著名的'恐怖时期'。
     
     
     
     
     
     
     
        旺岱地区是共和国不得不带着忧心注视的地区。它在海边,交通闭塞,城镇很
     
     
     
      少。在广漠的大地上散布着贫穷的村庄和大大小小的森林、丛林。它像是一个孤岛
     
     
     
      ——一个阴沉、险恶的孤岛,法国各地澎湃的革命浪潮只能在它的岸边激荡。当地
     
     
     
      最有权势的人物依然是贵族和神甫。长期在封建思想和宗教影响下的农民,保卫着
     
     
     
      压迫、剥削他们的主子,而与要解放他们的共和国军血战。——在反革命分子眼中,
     
     
     
      这是一个最好的基地;对共和国来说,这是藏在肚子里的一条毒蛇。
     
     
     
     
     
     
     
        《九三年》反映了当时法兰西的整个形势,而以旺岱地区惊心动魄的斗争作为
     
     
     
      情节的中心。
     
     
     
     
     
     
     
        有三个主要人物:共和国联队指挥官兼远征军司令郭文,政治委员西穆尔登,
     
     
     
      叛军领袖朗德纳克。这三个人物都是非凡的。
     
     
     
     
     
     
     
        先来看朗德纳克。他是一个随着皇族流亡在英国的侯爵,现在受命潜回旺岱领
     
     
     
      导叛乱。他从前是一个好色之徒,沉溺在花天酒地之中,而今老了,但身体健壮。
     
     
     
      他是一个极其顽固的保王党,充分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叛军领袖所肩负的重任。他
     
     
     
      坚毅、沉着、勇敢,而且富有军事才能,反动集团挑选他担当这一重任是有眼光的。
     
     
     
      而且,他还有着一个叛军领袖所必需具备的两个因素:他的领地在旺岱,在当地有
     
     
     
      着巨大的声望和号召力。当他冒险从海上登陆的当天,就有七千人投奔,在一星期
     
     
     
      内就有三百个教区揭竿而起。他又是冷酷、残暴的。他下令焚烧村庄,杀死伤兵,
     
     
     
      屠杀俘虏。他的残暴不仅是由于他的本性,也由于他对革命的刻骨的仇恨。他是共
     
     
     
      和国的最凶恶的敌人。
     
     
     
     
     
     
     
        他的对手,共和军年轻的司令官郭文,也出身贵族,而且是他的侄孙。郭文在
     
     
     
      一个有着共和思想的家庭教师的教育和熏陶下,成了坚定的共和主义者。他无比纯
     
     
     
      洁、善良,而又勇敢。现在,这两个贵族:祖父和侄孙,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各
     
     
     
      自为了自己的信念,在战场上兵刃相见。两个人都是优秀的军事指挥官,不过,在
     
     
     
      惨烈的斗争中,几乎总是郭文占上风。
     
     
     
     
     
     
     
     
     
     
     
     
     
     
     
        但公安委员会对郭文还是不太信任,这不仅因为他是一个贵族,又与叛军领袖
     
     
     
      有着这样的亲属关系,而且,他是过于温情、手软的。在公安委员会的领袖看来,
     
     
     
      这是一个严重的缺点:对敌人的宽大将造成革命的损失,在某种情况下,甚至可能
     
     
     
      是致命的损失。因而,指派了西穆尔登作为他的政治委员,帮助他同时也监视他。
     
     
     
     
     
     
     
        公安委员会的这一指派是正确的。西穆尔登早年当过乡间的本堂神甫,后来转
     
     
     
      变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战士,属于激进派。他生活俭朴,工作勤奋,全心全意献身
     
     
     
      于理想的事业。他理解革命暴力的意义和作用,以惊人的慈爱关心受难的人民,对
     
     
     
      共和国的敌人则是绝不容情的。
     
     
     
     
     
     
     
        但公安委员会不知道西穆尔登是郭文幼年时的家庭教师。他没有家庭,将全部
     
     
     
      爱情倾注在他的学生郭文身上,将郭文看作是自己精神上的儿子。他和他的学生的
     
     
     
      分离曾使他异常痛苦。他没有想到革命的浪潮会又将他们涌在一起。他以十分喜悦
     
     
     
      的心情看到自己教育的学生成了共和军的一个杰出的军事领袖,同时也满怀忧心地
     
     
     
      注意到郭文对敌人过分的、有时甚至是无原则的宽大。他明确地对郭文指出过这一
     
     
     
      点,而且郑重地提出过警告:'在我们所处的时代中,仁慈可能成为卖国的一种形
     
     
     
      式。'
     
     
     
     
     
     
     
        这是三个强烈的性格的对比。这是三种强大力量的较量。在它们相互猛烈地撞
     
     
     
      击、斗争中,迸出耀眼的火花,那当中又飞溅着血和泪。
     
     
     
     
     
     
     
        使他们之间的纠葛和矛盾深化的原因中,关系着三个天真可爱的小孩。《九三
     
     
     
      年》是以描写这三个小孩作为序曲的。
     
     
     
     
     
     
     
        一个纯良而又几乎是愚昧无知的农妇带着三个小孩在森林中流浪。她的丈夫是
     
     
     
      一个已阵亡的叛军。她的家园毁于炮火。共和军的一支联队在发现他们时,他们由
     
     
     
      于饥饿已濒于死亡。联队出于同情收留了他们。后来,在一次叛军的袭击中,农妇
     
     
     
      连同三个小孩与一些士兵一齐被俘。朗德纳克下令枪决俘虏,农妇也包括在内。三
     
     
     
      个小孩则被当作人质带走了。通过几次大的战斗,溃不成军的叛军只剩下朗德纳克
     
     
     
      和十九个人被围困在他自己的城堡中,进行绝望的顽抗。一个意外的机会使朗德纳
     
     
     
      克和残存的几个叛军得以通过一条秘密的地道逃走,那三个小孩却被留在叛军放火
     
     
     
      焚烧的城堡里面。那个曾被枪决的农妇侥幸只是受了重伤,死里逃生。当她能够走
     
     
     
      动时,她疯狂地到处寻找小孩。她来到城堡跟前,看到了在烈火包围中的孩子,发
     
     
     
      出了撕裂人心的惨叫,而孩子们也用弱小的声音在呼唤妈妈。在场的共和军用尽了
     
     
     
      他们当时能够用的方法和力量。但城堡是坚固的,铁门是紧锁的,眼望着三个无辜
     
     
     
      的幼儿,三个可爱的天使就要被烈火吞噬了。在这紧急、绝望的关头,出现了奇迹:
     
     
     
      已经逃向旷野的侯爵,那个叛军领袖,竟又从地道中折返,出人意外地在共和军的
     
     
     
      面前,用钥匙打开了铁门,并且奋不顾身地穿过烈火,将三个小孩救了出来。他自
     
     
     
      己因而被俘。
     
     
     
     
     
     
     
        当夜,郭文因朗德纳克的行为而陷入了沉思。他面临着一个使他不胜苦恼的问
     
     
     
      题:是处决朗德纳克,还是救他?
     
     
     
     
     
     
     
        他的沉思是那样的深沉。从良心来说,他认为应该放走舍身救那三个小孩的老
     
     
     
      人。他在这个老人身上看到了'神圣的光辉'。如果处死这个老人就是'用一种野
     
     
     
      蛮的手段去回答一种慷慨的行为。……这是革命的弱点,这对共和国是一个贬值'。
     
     
     
      从革命的责任来说,他认为应该处决那个叛军的首领,因为他曾经犯下了那么多的
     
     
     
      罪行,今后也还将是共和国的凶恶的敌人。——在激动、痛苦的心情中,他反复深
     
     
     
      入地思考、衡量。每一面都有强大的、不可辩驳的理由;每一面都有它的严重的缺
     
     
     
      点和后果。每一个选择都似乎是对的,而每一个选择对他都是深渊。人道主义的良
     
     
     
      心和革命的责任感在交战。最后,他终于服从了人道主义的良心。像那个老人救那
     
     
     
      三个小孩一样,去救那个老人;像那个老人毫未考虑后果一样,他决定坦然地为此
     
     
     
      献出自己的生命。他在深夜走进了土牢,让朗德纳克披上自己的斗篷混了出去,而
     
     
     
      他自己来代替那个敌人坐牢。
     
     
     
     
     
     
     
        第二天早晨,西穆尔登十分震惊地发现了这件事,当即由革命法庭对郭文进行
     
     
     
      审判。西穆尔登投了决定性的一票,判了郭文的死刑。作为政治委员,他亲自监斩。
     
     
     
      在晨光中,郭文从容地走上了断头台,最后高呼:'共和国万岁!'正当郭文的头
     
     
     
      颅滚进篮子的时候,一声枪响,西穆尔登也用一顾子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郭文的沉思就是雨果的沉思。雨果年轻时,由于母亲的影响,曾是一个保王主
     
     
     
      义者,后来才转变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立场上来。他参与过一八三○年的七月革
     
     
     
      命和一八四八年的二月革命。虽然他从一八六二年就开始搜集《九三年》的资料,
     
     
     
      动手写作却是在一八七二年,即在巴黎公社成立和失败以后。他所亲见和参与的革
     
     
     
      命斗争,引起了他的沉思。通过沉思,他虚构了一个以法国大革命为题材的故事,
     
     
     
      在这中间寄托和表达了他对革命和人道主义的关系的看法。故事曲折动人,又充满
     
     
     
      着激情,我们深深地被吸引了,在紧张的地方几乎要屏住呼吸来阅读,在感动之余,
     
     
     
      也引起了我们的沉思。
     
     
     
     
     
     
     
        但是,我们沉思的结果与雨果的沉思的结果却是不同的。
     
     
     
     
     
     
     
        当我们放下书本来冷静地考虑,首先对小说的艺术真实性发生了怀疑。
     
     
     
     
     
     
     
        朗德纳克去救那三个小孩的行为是感人的。而且,他对西穆尔登说的那句话也
     
     
     
      是庄严的:'我允许你逮捕我。'他可以骄傲地说这句话。但是,在我们的感受上,
     
     
     
      他的这一行为太出人意外了。这种感觉不是没有道理的。
     
     
     
     
     
     
     
        一向残暴、毫无怜悯之心的朗德纳克,怎么会由于那母亲的一声惨叫(那母亲
     
     
     
      还是他曾经下令枪决的),就去援救那三个小孩(也是他下令要把他们烧死的)呢?
     
     
     
      这样一个思想十分顽固、反动,而且充分意识到自己责任重大的叛军首领,怎么会
     
     
     
      为了三个小孩而背叛自己的信仰,放弃自己的职责呢?
     
     
     
     
     
     
     
        我们不否认,一个恶人有时也会发出一点善心,一个坏人也可能会转变。然而,
     
     
     
      那应该合乎人物性格的发展,应该有内在的根据。在朗德纳克由一个'魔鬼'变成
     
     
     
      一个'上帝'的过程中,我们看不到这种发展和根据。雨果对于朗德纳克为什么会
     
     
     
      去救那三个小孩丝毫没有作一点心理描写,他回避了一个困难的课题。
     
     
     
     
     
     
     
        那么,是朗德纳克的一时冲动么?但我们从作者对他的各种行为的介绍中,可
     
     
     
      以看出他不是一个容易冲动的人。就算他是一时的冲动吧,那也太偶然了。艺术创
     
     
     
      作中当然可以有偶然性,但那种偶然性是为了表现必然性,应该提高到必然性的水
     
     
     
      平上来。
     
     
     
     
     
     
     
        雨果只是作过一点简单的说明:恶人的内心也会残留有一点慈悲心。雨果在这
     
     
     
      一抽象的人性论的基础上虚构了这一情节,而且在本书中是关键性的情节,以证明
     
     
     
      他的观点('一个枪炮不能征服的魔鬼被摇篮征服了'),宣扬了所谓人道主义精
     
     
     
      神的胜利;同时,也是为了通过这一情节去引起郭文的沉思,以表达他要表达的主
     
     
     
      题(革命与人道主义的关系)。——这种使人物的性格屈从作者的主观意图,使故
     
     
     
      事情节简单地迁就主题需要的做法,在艺术创作上是致命的弱点。在这里,说得婉
     
     
     
      转一点,至少也是一处败笔。
     
     
     
     
     
     
     
        同样,西穆尔登的自杀也使读者感到意外。雨果对他的人物的这一行为也未作
     
     
     
      一点心理刻画。我们可以想象得到他在投票决定郭文死刑时的痛苦,可以想象得到
     
     
     
      他望着自己亲爱的人站在断头台上时的悲哀。但我们想象不出他是在怎样的心情下
     
     
     
      作出决定和在怎样的心情下结束自己的生命的。是因为失去了唯一亲爱的人,自己
     
     
     
      就无法生活下去了么?是因为感到郭文是圣洁、高贵的,判处了他的死刑,自己良
     
     
     
      心上不安么?是郭文临死前和他的一次长谈中将他打动了,甚至说服了么?我们很
     
     
     
      难揣测。而在我们的感受上,像西穆尔登这样一个有原则性的坚毅的革命者,是不
     
     
     
      容易由于以上这些原因就动摇自己的信仰,放弃自己的职责的。
     
     
     
     
     
     
     
        但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主题,雨果却不能不让西穆尔登自杀。因为如果西穆尔
     
     
     
      登在判处了郭文死刑后还活着,那就削弱了郭文牺牲的重大意义,郭文的牺牲就只
     
     
     
      是一个简单的悲剧。
     
     
     
     
     
     
     
        西穆尔登的殉葬,却会大大显示出郭文的胜利。
     
     
     
     
     
     
     
        雨果钦佩西穆尔登,却更喜爱郭文,对他充满了同情和爱抚,在他身上赋予了
     
     
     
      各种各样好的品质。他既是一个勇敢的英雄,又是一个思想家和哲学家,一个年轻
     
     
     
      的圣人。他既能英勇地献身革命,又能维护人道主义的原则。雨果再三强调了他的
     
     
     
      仁慈和宽大:他释放那些反动的修女,因为她们是女人;他不肯将一整队狂热的老
     
     
     
      教士送上革命法庭,因为他们是老人;如果可能,他还要把王太子从碉堡里释放出
     
     
     
      来,因为他是小孩;当一个手执刀枪的俘虏冲过来时,他命令他的士兵闪开一条路,
     
     
     
      因为他不愿用一千五百人去对付一个人,如果不是西穆尔登的挽救,他几乎因而送
     
     
     
      了命。在他看来,'革命是和谐,不是恐怖',在他的心目中,'恕'字是人类语
     
     
     
      言中最美的一个字。郭文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朗德纳克的善行震动了他,使'他的
     
     
     
      最坚定的决心,他的最虔诚的诺言,他的不可挽回的决断,这一切都在他的意志的
     
     
     
      深处动摇了'。从他的性格来看,这倒是可信的。他救朗德纳克,是他的性格的合
     
     
     
      乎逻辑的发展。郭文就刑前的两次谈话值得注意。
     
     
     
     
     
     
     
        一次是在审判他的革命法庭上。他承认'一件好的行为,离得我太近了,使我
     
     
     
      看不见一百件罪恶的行为,一方面是一个老人,另一方面是几个孩子,这一切站在
     
     
     
      我和革命之间。我忘记了那些被焚烧的村庄,被屠杀的妇女,我忘记了法兰西被出
     
     
     
      卖给英国,我放走了祖国的凶手。'他把自己的错误思想完全亮了出来,我们要批
     
     
     
      判他,大致也只能说这样一些话(另外只需加上一点:那个祖国的凶手将继续作恶,
     
     
     
      给祖国和革命带来更大的危害。事实上,在郭文决定救朗德纳克前的沉思中,也考
     
     
     
      虑到这一点)。他是光明磊落的,勇于承担罪行,主动请求给自己判处死刑。
     
     
     
     
     
     
     
        另一次是当夜他和西穆尔登的一次长谈,事实上是一次思想交锋。西穆尔登到
     
     
     
      土牢去看他时,他正在熟睡。一个第二天早晨就要走上断头台的人能够安然入睡,
     
     
     
      这正说明了他的从容和镇定,这是一种英雄主义的品质。但是这也说明了他并没有
     
     
     
      因为认识到他对革命所造成的恶果而有所不安。他在法庭上所说的那些话并不是虚
     
     
     
      伪的,在雨果笔下的郭文是太高贵了,他决不会欺骗。那是他在对革命的责任发言
     
     
     
      和认罪。他的从容和安然,则是由于他相信自己是献身于一个更高的真理:人道主
     
     
     
      义。他在和西穆尔登的交谈时就说到:'既然我有了指南针,风暴对我有什么关系!
     
     
     
      既然我有我的良心,事变对我又有什么影响!'这里的'风暴'和'事变'指的是
     
     
     
      革命和现实斗争,而'指南针'和'良心'则意味着他的人道主义原则。
     
     
     
     
     
     
     
        在郭文看来,革命只是一种短暂的手段,人道主义则是永恒的真理。革命是绝
     
     
     
      对正确的,但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在它之上。因而在革命和人道主义发生
     
     
     
      矛盾时,他当然就必须站在人道主义那一边。
     
     
     
     
     
     
     
        不过,使我们困惑的是:这种损害和背叛了革命利益的人道主义算得上什么人
     
     
     
      道主义呢?这种为了报答一件善行而宽恕一个曾犯下百倍罪行的敌人,让这个敌人
     
     
     
      去继续作恶、造成更多无辜者流血的人道主义,算是怎样的人道主义呢?
     
     
     
     
     
     
     
        无论郭文用了怎样动人的美丽的言辞,他并没有能说明这一点。
     
     
     
     
     
     
     
        那个孤身一人,几乎游离于社会之外的乞丐退尔马克,曾经营救刚刚从海上登
     
     
     
      陆的朗德纳克,因为朗德纳克过去对他作过施舍,他觉得应该回报;也因为在他看
     
     
     
      来朗德纳克是一个'人',出于同情,他应该予以帮助。但是当他后来看到朗德纳
     
     
     
      克杀人放火的行为,曾两次痛心地疾呼过:'我要是早知道啊!'——在他朴素的
     
     
     
      感情和真诚的悔恨中,要比郭文的那些漂亮的言词包含着更多的真理。
     
     
     
     
     
     
     
        孤立地看,郭文为了救朗德纳克而牺牲自己的行为是感人的;正如孤立地看,
     
     
     
      朗德纳克为了救那三个小孩而情愿牺牲自己的行为是感人的。而且,我们早已看到
     
     
     
      郭文是一个那样纯洁、善良的人,那样可爱可敬的人。看到他因而被判处死刑,看
     
     
     
      到他从容地一步一步走上断头台时,我们很容易产生同情。这正是作者雨果所希望
     
     
     
      达到的效果。所以,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郭文救朗德纳克和他的死,是一个
     
     
     
      悲剧,我们可以从中汲取重大的教训,然而却不是如雨果所期望的那样的教训。
     
     
     
     
     
     
     
        革命和人道主义的关系,是一个常常引起讨论的题目,特别是在一场大革命进
     
     
     
      行的当中和那以后,这个问题就常常被提了出来。不但是敌人用人道主义的名义对
     
     
     
      革命进行攻击,就连某些善良的,甚至为我们所尊敬的人,也都以人道主义的名义,
     
     
     
      对革命进行了批评,乃至否定。雨果在《九三年》中,也认为人道主义与革命不能
     
     
     
      两全,他将人道主义置于革命之上,指出了它们的矛盾,宣扬为了人道主义的原则
     
     
     
      可以放弃革命和背叛革命。
     
     
     
     
     
     
     
        但是,雨果是同情革命的,而且,也认识到革命暴力的作用和意义。在《悲惨
     
     
     
      世界》中,他借一个老共和党人的口说过'法国革命自有它的理论根据,它的愤怒
     
     
     
      在未来的岁月中会被人谅解的。它的成果便是一个改进了的世界。……进步的暴力
     
     
     
      便叫做革命。暴力过去以后,人们就认识到这一点:人类受到了呵斥,但前进了。'
     
     
     
      在《九三年》中,他又借西穆尔登的口说过:'革命有一个敌人,这个敌人就是旧
     
     
     
      社会,革命对这个敌人是毫不仁慈的……革命在文明身上割开一道很深的伤口……'
     
     
     
      郭文在临死前也说过:'文明有它的瘟疫,这阵大风(指革命——引者)治好了它。
     
     
     
      也许大风选择得很不够好。可是它有别的办法吗?它所担负的是那么艰巨的清洗工
     
     
     
      作!在瘟疫的恐怖面前,我了解风暴为什么这样猛烈。'这些话说明了革命的意义,
     
     
     
      采用暴力的必要性和不得已性,也说明了革命的成果'是一个改进了的世界'。那
     
     
     
      么,在这个意义上,革命不正是最大的人道主义吗?然而,雨果没有从这一点深入
     
     
     
      下去得出应有的结论。看到革命有那么多的流血和牺牲,他的良心总还是有些不安,
     
     
     
      有些不忍。也可能革命暴力中某些偏差和某些过火的行为(这是不可避免的)和假
     
     
     
      借革命的名义所犯下的一些罪恶(这是应该避免的,但历史的错误有时也会重复),
     
     
     
      使他有些不满。于是,希望用他所理解的人道主义来唤醒人们的良心,希望用他所
     
     
     
      理解的人道主义来代替暴力。由于他的思想上的矛盾,他并不是那样雄辩的。从艺
     
     
     
      术上看,他编了一个多少有些牵强因而也就是不够真实的故事,不得不有意无意地
     
     
     
      违背了人物性格的逻辑发展。在主题思想上也是无力的,经不起深究的。雨果所宣
     
     
     
      扬的人道主义胜利了么?否!英雄郭文的高贵的灵魂连同他的神圣的理想,在他的
     
     
     
      教师的灵魂的陪伴下面,飞升到无极的天上去了,在还充满着苦难的尘世的大地上,
     
     
     
      让他们过去的战友(他们已损失了两个优秀的领袖)去同敌人(其中有被救的朗德
     
     
     
      纳克)进行血与火的斗争。郭文不仅背叛了革命,也背叛了真正的人道主义。正是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郭文的死连同西穆尔登的死,是一个真正的悲剧。它对我们
     
     
     
      的教训是:浅薄的人道主义一超过某一种限度,就暴露了它的虚伪性和反动性。
     
     
     
     
     
     
     
        但是,对于雨果这种浅薄的人道主义,或者说资产阶级的抽象的人道主义,我
     
     
     
      们在给予必要的批评的同时,也须作出具体的分析。我只想指出一点,在认识这种
     
     
     
      人道主义的浅薄,有时还是虚伪和反动的实质的同时,我们也不要完全抹煞它对受
     
     
     
      难的人民的同情和对暴政压迫的不满。雨果用仁慈、博爱、道德这样一些药方来改
     
     
     
      革旧社会的想法,其本身是幼稚的,可笑的,但他暴露旧社会的黑暗,批判旧社会
     
     
     
      的罪恶,还是应该加以肯定。他的《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等都是这方面的
     
     
     
      例子。不过,在那些作品中,他的人道主义的批判对象是旧社会,而在《九三年》
     
     
     
      中,和人道主义发生矛盾的却是革命,所以,这种人道主义就大大减弱了它的光芒,
     
     
     
      而显出了更浓重的暗影。
     
     
     
     
     
     
     
        雨果的一生几乎占据了整个十九世纪。在他的晚年,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想已广
     
     
     
      为传播,无产阶级已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而登上了政治舞台。雨果却还是停留在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立场,思想上还有着很深的空想社会主义的色彩。不过,他终
     
     
     
      究还是一个有着进步理想的政治斗士,他对受难者和被压迫者怀着深厚的同情,对
     
     
     
      人类的将来有着巨大的信心,而且在探索着人类前进的道路。他的思想、性格上的
     
     
     
      弱点和进步的方面,都明显地反映在他最后的这部长篇小说中。它还是一部重要的
     
     
     
      作品,它反映了那个重要的时代。问题在于,我们对它所宣扬的那种人道主义必须
     
     
     
      有清醒的认识。1979年10月小阁楼
     
     
     
      关闭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返回顶部
本站推荐
随波逐流之一代军师
大争之世
异世之妖惑辰风
森永高中三年二组3
纪伯伦散文-珍趣篇
枯荣遗梦
希区柯克悬念故事
续子不语
无字
炮打双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