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返回上一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1章 你就是自己的奇迹(1)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梦想面前人人平等
     
       文 \/ 姜钦峰
     
       一根斜拉钢索,横跨两岸,底下是奔腾的江水。一个简陋的滑轮,人倒悬于上,沿钢索顺溜而下,耳畔呼呼带风,直抵对岸。溜索渡江,以前只在好莱坞动作大片,或者特技表演中见过。这样的惊险场面,很容易让人想到一个词——命悬一线!假如普通人有勇气亲身体验一回,想必终生难忘。有一群孩子,每天都要以这种方式过江,只是为了上学。
     
       看《走路上学》,心灵的震撼,远多过于视觉冲击。一对傈僳族的姐弟俩,生活在云南怒江边上,天真烂漫。学校在对岸,隔河相望,没有桥,姐姐为了上学,不得不每天溜索过江。7岁的弟弟也渴望上学,却被妈妈严厉制止,不准他单独过江。妈妈说,要等爸爸回来后,护送他上学。然而,在外打工的爸爸迟迟未归,弟弟终于无法抵挡对岸的诱惑,瞒着妈妈冒险吊上了溜索……
     
       电影由真人真事改编而成。数年前,彭家煌、彭臣兄弟来到云南怒江,亲眼目睹了当地的孩子为了到对岸上学,不得不溜索过江的情景,心情再也无法平静。兄弟俩决定拿出一千万拍一部电影,来记录这些孩子的上学之路。在此之前,他们从未拍过电影。拍这样的公益电影,基本没有机会排上院线,收不回成本。明知道是赔本的买卖,兄弟俩仍坚持要做,为了圆儿时的梦。
     
       兄弟俩从小痴迷电影,二十年前从湖南来到深圳,租了一张办公桌,每天吃两毛四一包的方便面,白手起家,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广告制片厂。在电影拍摄期间,弟弟彭臣意外遭遇车祸,险些丧命。他笑言,自己当时不知道车祸有多严重,连墓志铭都想好了——此人死于梦想!
     
       梦想成就未来,也许这正是彭氏兄弟想要传递的东西。导演并未着力渲染悲情,或者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施舍廉价的同情,而是以平等的视角,冷静地叙述,尽量保持克制。即使生活艰难,那些人依然乐观积极,孩子们对未来充满向往,渴望走出大山,改变命运。影片色彩明亮,画面清新唯美,处处给人以温暖和希望。没有刻意煽情,只有阳光下的苦难,我的眼泪依然止不住地流。
     
       看到两则关于上学路上的报道。一则来自南方某发达城市,因为路面堵车,一位家长担心孩子上学迟到,亲自驾驶私人直升机,把孩子空降至学校操场。另一则来自美国,政府拨款6亿美元鼓励学生走路上学。大意是说,考虑到学生们习惯了由家长开车送到学校,这种方式既不环保也不健康,美国疾病防治中心发起了“步行上学周”活动,旨在鼓励孩子步行上学,让他们更清楚步行的益处和必要性。
     
       人家不计成本,费尽心思,为的是鼓励孩子们走路上学。在云南怒江边上,孩子们最大的梦想,就是希望有一座桥,可以每天走路上学。同一个梦想,放在另一个世界,就变成了黑色幽默。苦难,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不见得是坏事。正如成龙在电影主题曲中唱的那样:“磨难是人生第一笔财富。”很现实的问题是,谁愿意生下来就得到这笔财富?
     
       有人说,世上有三样东西无法隐藏:咳嗽、爱情和贫穷。无须回避,我们一生的目标,有的人一生下来就有了。也毋庸讳言,人人平等的世界,依然只出现在人类美好的想象中。但是出身的不平等,不能决定人的一生,没有人可以阻止你的梦想,就像二十年前的彭氏兄弟。
     
       我想告诉那些孩子,贫穷不是你的错,没有人可以选择出身,只能把未来紧紧攥在自己手中。生活就是这样,总会有许多不如意,会有大大小小的坎坷。不管一切如何,你仍然要平静和微笑,坦然去面对。无论如何,永远不要放弃梦想。人,因为梦想而伟大!
     
       理想不会抛弃苦心追求的人
     
       文 \/ 鲁先圣
     
       理想是什么?理想在哪里?理想仅仅是一个人的个人愿景吗?我们每一个人,在我们青春年少的时候,在我们人生困惑的时候,肯定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都一定有过这样的追问。
     
       一代文学巨匠沈从文仅仅有高小毕业的文凭。他12岁就被送到军中学习军事,到了15岁就已经作为一名正式的军人转战湘西的丛林了。
     
       1922年夏天,20岁的沈从文决定离开湘西的丛林到更大的世界里寻找理想。他就告别了军队,搭上了去北京的列车。来时军需处给他的27块钱还没有到北京就花光了。在武汉,一位军人借给他10块钱,到了北京的时候,摸摸身上仅剩下7块钱了。此时他的大姐沈岳鑫和姐夫田真一正在北京,他就去找他们。姐夫问他:你怎么到这里来了?沈从文说:我来寻找理想。姐夫十分惊诧:寻找理想?什么理想?沈从文说:想读书,写文章。姐夫听完十分钦佩,很赞赏地说:很好,很好,人家带了弓箭药弩到山中猎取虎豹,你赤手空拳带着一脑壳幻想来北京做这份买卖。我告诉你,既为信仰而来,千万不要让信仰失去!因为你除了它,什么都没有。
     
       姐姐和姐夫他们不久就回湘西了,年轻的沈从文就开始了他在北京为寻找理想而闯荡的人生历程。他首先报考了燕京大学二年制国文班,但他仅仅高小毕业的文化水平,考试时一问三不知,人家连报名费都退给了他。同班考试的人和老师对他说,你赶快回家吧,这做学问的事不是想做就能做的。而更可怕的是,此时他的经济来源完全断了,他陷入了生活困境。他责问自己,我怎么才能实现我的信仰呢?考不上,我就自学,没有饭吃就卖卖报纸,帮别人做小工,我总之是不能退缩。他在银闸胡同租了一间由储煤间改造而成的又小又潮的小房子,房子仅能放下一张小床和一张小木桌,沈从文称为“窄而霉小斋”。因为房子很小,他微薄的收入除了吃饭还可以应付得了。他很高兴,相信自己又可以为了自己的信仰而奋斗了。他白天去京师图书馆读书,傍晚去街头卖报,晚上在自己的斗室里伏案写作。北京的冬天很冷,他没有条件生火炉,就坐在被窝里写。尽管艰苦的生活和恶劣的条件对于只有20岁的沈从文来说困难太大了,但那个神圣的信仰在鼓舞着他,激励着他,使得他不仅没有被困难吓倒,反而苦中有乐。他读了很多书,写了很多文章,但文章投出去却都如石沉大海。
     
       这样的状况持续了两年时间。他开始怀疑自己,自己真的不是搞文学的材料吗?他给当时的知名作家郁达夫等人写信,备述自己对文学的信仰和苦苦追求的艰辛。不料他的信还真的引起了郁达夫的注意,当时已经名满文坛的郁达夫去那个小房子里看望了几乎濒临绝境的沈从文。这个湘西青年对文学的信仰和生活的艰难强烈地震撼了郁达夫,他回去立即写成了那篇著名的《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自此,中国文坛上一段传世佳话产生了,一位世界级的文学大家开始走上文坛了。郁达夫的关注,使得天资聪颖,生活阅历丰富,又有了一定文学积淀的沈从文很快名满京华。很多年以后,沈从文在回忆自己的那段经历时告诫后人说,一个人只要有坚定的信仰,各种生活的困难就不足为虑了。
     
       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审委员马悦然说,沈从文是1988年最有机会获奖的候选人,当时沈从文已经获得提名,但是当瑞典驻华大使馆代表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寻找到他的时候,可惜沈从文已离世几个月了,而诺贝尔文学奖只授予活着的作家。沈从文是距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中国人。
     
       1985年,有几个自称“迷途羔羊”的学生,联名给巴金先生写信,要“寻找理想”,希望他以“最快的速度”告诉他们实现理想的“神秘钥匙”,并以“神奇的力量”带领他们朝着理想飞奔。
     
       巴金先生抱病给几位同学写了回信,谈了他对理想的看法。
     
       巴金说:“把个人的生命联系在群体的生命上面,在人类繁荣的时候,我们只看见生命的连续,哪里还有个人的灭亡?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爱,更多的欢乐,更多的眼泪,比我们维持自己的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我们必须把它们分给别人,不这样做,我们就会感到内部干枯。”
     
       他坦率地告诉同学们:“我伏案写作的时候,追求的就是集体的幸福和繁荣。”
     
       最后,巴金先生语重心长地告诉年轻的学生:“我多么羡慕你们。青春是无限地美丽,青年是祖国和人民的希望,未来属于你们。千万要珍惜你们宝贵的时间。只要你们把个人的命运同集体的命运连在一起,把人民和国家的位置放在个人之上,你们就永远不会‘迷途’。理想不会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地追求,你们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之中。不要害怕,不要看轻自己,你们绝不是孤立的!昂起头来,风再大,浪再高,只要你们站得稳,顶得住,就不会给黄金潮冲倒。”
     
       几个年轻人从巴金先生哪里得到了理想的答案,这个答案也从此影响了无数的人。
     
       你就是自己的奇迹
     
       文 \/ 二月河
     
       他是个阳光帅气的小伙子,一头飘逸的长发,再加上一副墨镜,给人的第一印象总是酷酷的。从中医学院毕业后,他开了一家私人诊所,专门给病人推拿。他不仅医术精湛,而且生性乐观,爱好广泛,利用业余时间,他曾和朋友们组建了一支摇滚乐队,他担任吉他手。
     
       一天,有个摄影家因患腰椎间盘突出,久治不愈,慕名找到了他的诊所。一来二去,他和摄影家成了好朋友,两人无话不谈。摄影家说,你有这么多爱好,要不我教你摄影,敢不敢玩儿?他说,当然可以,有什么不敢玩儿的。第二天,摄影家就带来了一部海鸥牌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很专业的那种。他心里有点发虚,昨天一句玩笑话,没想到摄影家竟当真了,盛情难却,他只好硬着头皮学起了摄影。
     
       长这么大,他从没摸过照相机,一切都得从零开始。摄影家很有耐心,一点一点地教他,快门、光圈、对焦、运用光线……他第一次拍完了整卷的胶卷,结果只冲印出来19张,但他欣喜若狂,因为摄影家说过,36张胶卷只要他能冲出8张就算满分。摄影家的腰疾渐渐好转,一有时间就带着他去户外采风,他的悟性极高,摄影技艺与日俱增。在一次摄影比赛中,他拍的作品获得了优秀奖,在摄影家看来,他简直就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也许有人不以为然,不就是摄影拿了个小奖?有什么好稀奇的?可是,如果我告诉你,他是个盲人,你会作何感想?恐怕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不可能”。千真万确,他叫谈力,8岁时因为一次意外事故双目失明,现在他已经是扬州摄影家协会会员。
     
       熟悉照相机的人都知道,光圈和快门转盘都是一格一格转动的,手感明显,难不倒盲人。对焦有点麻烦,因为对焦环是无极旋转的,光凭触觉很难把握,但是谈力有办法,他在对焦环上刻了一个标记,然后在相机的固定部位再刻一个标记,作为参照点,问题自然迎刃而解。退一步讲,即使对焦不准也关系不大,摄影记者经常要抓拍突发事件,根本就来不及对焦,补救的办法通常是采取“小光圈,大景深”,这样照片就不会模糊,这也是盲人摄影的一个有利条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返回顶部
本站推荐
幽灵天师
史记注释翻译
愿得一人白首不相离
我是孩子他爹?
止学
丫头,我们来恋爱吧
京漂男的快乐生活
30岁后,做一个“有心机”的女人
暂命名
麻雀要革命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