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返回上一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7章 创造进化论(6)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基于同一理由,我们也很难接受彻底的目的论。例如莱布尼兹的极端目的论中即含有一种观念,认为事物与存有只在丁·实施过去所描述的蓝图。如果宇宙没有意外事物,也没有发明与创造,时间还是没有用的。跟机械论的假设一样,这种目的论仍然以一切皆既有为前提。这种意义上的目的论只是反向的机械论,而源于同一前提。其不同点则是:我扪的有限知性沿着事物表面的继起关系前进时,目的论把导引我们的灯火放在前面,而不放在背后。目的论以未来的引力代替过去的推力。可是,一如我们知性之所行,继起依然只是皮相而已。莱布尼兹的学说中,时间巳归结到源自人性观点的混乱知觉。由居于事物中心的精神看来,这种知觉势必烟消雾散。
     
       可是,目的论仍与机械论有别,并不是一种路线固定的学说。这学说若有其柔软的一面,则仍可忍受。而机械论哲学则只有非采纳即舍弃两者择一之路。如果极微细的一粒尘埃脱离力学所预测的轨道,稍微显示出自发性的痕迹,即非舍弃此一哲学不可。反之,树立目的论的学说绝对无法决定性地加以击破,即使驳斥它的某一形式,仍会以别的形式出现。目的论的原理本是心理的,所以极其柔软;它可以拉长,所以幅度颇广。我们排斥纯粹的机械论,而部分承认目的论的原理,因此本书所述的主题只得模仿一些目的论,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明白表示从目的论采用了什么,又舍弃了什么。
     
       如果想借粉碎莱布尼兹的目的论来缓和其论点,那就走错路子了。不过,这是建立目的性的学说所采取的方向。大家都可以感觉得到,宇宙即使以一个整体来实现某种计划,也无法从经验上加以证明。此外,即使在有机世界中划定范围,也很难证明其中一切和谐。调査各类事实后,却可以说结果完全相反。自然使生物互争,自然处处显示,秩序之外有混乱,进步之外有退步。可是,从物质总体与生命总体无法加以肯定的因素,难道就不能适合个别的有机体吗?难道无法从中看出各部分彼此之间有巧妙的分工和灵妙的连带性吗?难道不能由无限错综中看出完美的秩序?以这层意义而论,每一生物岂非已经实现实体中所含的某一计划?主题乃在于细分自古以来的目的观念。外在目的性认为生物彼此均处于有秩序的关系中,这种观念不仅不为人所接受,甚至成了笑柄。所谓草为牛而生,羊为狼而生,这种想法可谓愚蠢之至。可是另有所谓内在目的性。依内在目的性而言,生物皆为自己而生,所有部分都为整体的最大利益而互相合作,并由知性加以组织。这是历时甚久的古典目的观。目的论已缩小到一次只能包含一个生物,而且认为越缩小越可缩减被打击面。
     
       其实,这等于更亮出身体挨打。我们的命题也许过于激进,但目的性仍是外在的,否则一无所有。
     
       在此先考察一下最复杂又最和谐的有机体。所有的因素都为整体的最大利益而合作,事实上也是如此,但是不能忘记,每一因素在某种情况下也应是一个有机体。如果让小小的有机体从属于大有机体的生命,便得承认外在目的性的原理。这样内在目的性的想法终必自我崩溃。有机体是由许多为自己而活的组织构成。组成这些组织的细胞也有某种自主性。如果个体的所有因素完全从属于这个体,这些因素也许都可以分别视为一个有机体。有机体这个名称是为这个体而取,但也可以只就内在目的性而论。然而,如所周知,这些因素有时有真正的自律性。嗜食细胞为贯彻自主性,会攻击养育自己的有机体,生殖细胞于身体细胞之外经营自己特有的生活。这两种姑且不言,只要举出再生此一事实,即足足有余。平时,一个因素或一群因素只占据一个小场所负责特殊功能,现在却突然显现出实力,表示它们应该做更多的事,有时甚至认为可与整个个体匹敌。
     
       其中有种种“生气说”的绊脚石。生气说常被视做以问题回答问题,我们在此不拟加以指斥。“生命原理”确实极难解释。但这原理至少有一种作为标志的效用,以标示我们的无知。机械论想让我们忘记自己的无知;反之,这原理常常让我们记起自己的无知。其实,自然界没有纯粹内在目的性,也没有绝对孤立的个体,基此事实,生气说的立场遂临于窘境。如果有机要素既参与个体的构成,又自有自主性,而且个体有其生命原理,则每一要素也会要求自己的生命原理。另一方面,个体本身不能独立于其它个体,也不能孤立于其它个体,即无法具备固有的“生命原理”。在所有有机体中,高等脊椎动物之类有机体最个体化。但是,这有机体是从母体之一部的卵子与父体之一部的精子发展而来的。卵(即受精的卵子)共有父母双方的物质,故是父母之间的真正连接符号。若注意及此,则可知包含人类在内,所有有机个体都是双亲结合体所生的芽而已。是则,个体的生命原理始于何?终于何?如果逐步往前追溯,最后势必及于最古的祖先。个体与任何一个祖先都有关连,亦跟生命系统树根部果子冻形状的小原质块有关连。个体与其始祖有某种程度的合一,也跟始祖衍生的所有子孙有关连。在这意义上,个体被看不见的绳带与整个生物结合起来。以此观之,把目的性限定在生物的个体性上,并没有意义。如果生命世界有目的性,这目的性也以惟一不可分的绳子拥抱整个生命。这个生物共有的生命确实暴露了许多矛盾与裂隙。另一方面,这生命在数学意义上并非是一,所以每一生物都可以有某种程度的个体化。但生命已形成惟一的整体。因此,我们必须做两者择一的选择,不是单纯地否定目的性,就是假定有机体的各部分都与有机体本身整合,各种生物也与所有生物整合。
     
       即使细分目的性,目的性也不会更容易获得承认。我们不是必须原原本木放弃目的性内在于生命的假设,就必须把目的性修正到完全不同的方向。
     
       生物学与哲学
     
       激进目的论的谬误正与激进机械论一样,把知性天生所具备的若干概念用得太广泛。我们原本只为行动而思考,知性是合于行动此一铸型制造的。行动是必需品,思辨是奢侈品。不过,为了行动,要先建立目标。我们建立一个目标,然后转向实现目标的详细步骤。为使这最后的运作得以推行,我们必须知道有什么可以凭借。必须预先从自然界抽绎出各种可以预知未来的类似关系。因此,无论有意无意,我们都早已运用了因果律。进而,随着动力因此一观念在我们精神内清晰出现,动力因才慢慢形成机械性因果关系的形式。这关系越显示其严密的必然,越趋向于数学性。因此,只要随着我们的精神倾向前行,就可以做个数学家。不过,这天生的数学常无意识地支持着我们的意识习惯:将同一因与同一果结合。这种习惯的目的是导引为不同意图所驱的行动,或者指导为实现某一范型所组合的运动。我们天生是几何学家,也天生是技术人员。只因为我们是技术人员,才是几何学家。由于这个缘故,知性只要合乎行动的要求成立,就会借意图与计算而活动。人类的知性为某种目的而调整种种手段,同时也用几何学的形式表现机械性。无论把自然视为受数学法则支配的一大机器,或视之为一项计划的实现,都会把精神的两种倾向推到极致。这两种倾向是互补的,也来自同一生命的需求。
     
       因此,激进目的论在许多方面都近似激进机械论。这两种学说在事物的过程中,甚至在生命的发展中,都难以看出不可预见的形态创造,机械论只从类似与反复的形象观看实体,因而支配机械论的就是“自然界中同者只生出同者”的法则。机械论内含的几何学越明显,机械论越不能承认有什么可以创造,连形态创造亦然。只要我们是几何学家,就得排斥不可预见之物。若是艺术家,则可以承认,因为艺术是以创造为生命,相信自然的自发性。可是,与利害关系无关的艺术,跟纯粹的思辨一样,是一种奢侈。在成为艺术家以前,我们是技术人员。而且,所有制作,无论多么初步,都在以类似和反复为基础,这跟支持制作的天生几何学没有两样。制作是以范型为底,努力加以重现。发明时,制作也是靠重新配列已知要素来进行。“欲得同者,须有同者”,即是制作原理。总之,严密运用目的原理,也跟机械性因果律一样,会达到“一切皆既有”的结论。这两种原理可以回答同一个要求,所以只是以两套语言陈述同一事项。
     
       这两种原理合力抹杀了时间。真正的持续会咬住事物,留下齿痕。如果一切都在时间之中,一切都会发生内在变化。同一具体实体决不会反复,因而反复只能存在于抽象中。反复是我们的感官,尤其是我们的知性从实体中抽取的各种形象,因为知性倾力活动的目标即是行动,而行动只能表现在反复中,所以知性倾心于反复,一心一意只想把相同者结合为一,不愿意去观看时间。知性讨厌流动,将触手所及之物全部固体化。我们并不思考真正的时间。我们在真正的时间中生活,因为生命会从知性中溢出。我们觉得,我们以及一切事物都在纯粹持续中进行。这感觉已在知性表象的四周描绘出夜晚日益淡薄的不稳定晕轮。机械论和目的论只考虑到中央明亮辉耀的核心,却忘记这核心已牺牲其它一切而在凝缩过程中形成;也忘记要重新掌握生命的内在运动,必须要借助一切;也就是说要借助与凝缩物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流动物。
     
       其实,晕轮即使朦胧存在,对哲学家来说,也比晕轮环绕下的明亮核心重要。因为有晕轮,我们才能使核心成为核心,才能使纯粹的知性成为更广大能力凝结而成的结晶。这种漠然的直觉当然无法导引我们对事物所展开的行动——完全被局限在实体表面的行为,但也因此才能假定,这直觉是在实体深处活动,而非在实体表面活动。
     
       机械论和激进目的论封闭了我们的思考,一旦突破这樊篱走出来,实体遂不断涌现新物,展现眼前。新物接连涌现创出现在,旋又退到过去之中。只有在这退去的刹那,新物才停留在知性之眼中。知性之眼永远是向后的。我们的内在生活早巳如此。对于我们的每一行为,都容易看到先驱因子,而把因子的机械性结果视为行为。不过,也可以说,每一行为乃是一种意图的实现。在这意义上,我们行为的开展中到处都有机械性,也到处都有目的性。如果这行为跟我们的整个人格有关,真是我们的行为,那么,这行为的实现过程即使可从先驱因子解释,也决不能预见。再者,这行为即使确是一种意图的实现,也因为它是现在的全新事象,而与意图有所不同。意图只是过去的反复或过去的重新配列。所以,机械论和目的论只从外侧观看行动,只从行动中抽取知性。可是,我们的行动却从这两者中滑落,扩展到遥远之处。再说一遍,自由行为并非意指反复无常的不合理行为。所谓反复无常的行为是指徘徊于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既有道路,终于踏上其中一条的意思。这既不让内在状况成熟,也不让它有所进展。这说辞或许有反讽之意,却强迫意志模仿知性的机械性。反之,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行动乃是不欲模仿知性的意志行动。意志永远以意志进展,经缓慢成熟之路而臻于行为。知性随后想把这行为无限分解为知性要素,到最后却无法完全分解。自由行为不能用观念的尺度化约。自由行为的“合理性”必须受此不可化约性局限。因为不可化约,人才能如愿看到知性之物。上述是我们内在开展的特征,当然也是生命进化的特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返回顶部
本站推荐
纯真平凡
一个人的好天气
再不远行,就老了
美国的悲剧
托尔斯泰长篇小说:复活
苍龙转生
震旦2·星之子
窥视者
亲历西藏
兰闺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