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钙片—五分钟改变一生-第20页

字体大小:超大 中大 中小 超小

        不仅照顾他们,还要照顾他们的孩子,甚至他们的孙子。
        当了一辈子父母,却照顾了几代人。
        如果这样劳累能得到感激也好,然而现在的孩子却似乎越来越不知好歹、越来越忘恩负义。
        父母辛苦一生换不来报答,甚至连他们的一句感谢也换不来。
        他们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报怨: “你为什么要偷看我的日记?”
        “你为什么要整理我的书桌?”
        “你为什么要让我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
        “你为什么要偷听我的电话?”
        “都怪你当初替我填报志愿,让我进了这样一所我不喜欢的学校、学了这样一个我不喜欢的专业!”
        “都怪你包办我的婚事,让我一辈子生活在悲剧中!”
        ……
        儿女报怨父母的时候,全然忘记了父母为他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父母与儿女就在这样一个怪圈中僵持。
        他们都爱对方,却同时觉得对方不像亲人,反而像敌人。
        我不责备儿女的忘恩负义,却要责怪父母的多操闲心。
        用这样让人透不过气的方式来爱孩子,无异于把他们锁进一间插满鲜花的囚室,并挡住孩子的阳光,剥夺孩子的空气。
        要多留些空间给别人,也多留些空间给自己。
        因为太多的了解等于偷窥,太多的关心等于干涉。
        为什么不向大自然学习呢?像鱼那样把孩子交给浩瀚的大海,像鸟那样把孩子交给蔚蓝的天空,像蒲公英那样,把孩子交给自由的风。
        成语和成人
        我是上小学的时候开始做起作家梦的。
        我认为作家都应该拥有无数华丽的辞藻,为了让自己的辞藻也像书上那样灿烂华丽,每读到一本好书,我都会大段大段把里面的优美词句用笔勾了下来,甚至还攒钱买了一个厚厚的塑料日记本,把它们抄在本子上,时时翻阅,不少段落还能背诵。
        后来觉得这种办法还是不够用。
        我又开始通读词典,一本厚达一千五百多页的《现代汉语词典》,我从头到尾读了几遍,里面所有的成语词条,我都抄了一遍,整整抄了一大本。
        这样做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老师给我的作文写的评语里,总是少不了“词汇丰富”之类的表扬。
        从小学到大学,我的作文一直都是全班最好的。
        别人听都没听说过的生僻词汇,我都能用得轻车熟路。
        但是近年来,我却开始对自己的文字产生了怀疑。
        每当读起自己的文字,总觉得缺少某种鲜活的个性,某种蓬勃的生命力。
        原来是我用的成语太多!而成语是这样一种东西,在你没有足够的词汇量时,它可以迅速扩大你的词汇量,然而当你的语言能力和人生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它又会反过来束缚你的思维、剥夺你的个性。
        本来是我自己所看到、所经历、所体悟到的东西,却不得不借用前人的语言写出来,无形之中,我重复了别人,而对别人的重复,难道不是对我自己的取消吗?由于掌握的成语太多,对成语的依赖性太强,离开成语我就无法写出灵魂中的那种真实。
        我不得不暂时把写作放一放,转而去画画。
        为了还原自己的审美能力,我经常看画册、看画展。
        给我印象最强烈的不是大师作品,而是那些儿童画。
        就拿画太阳来说吧,大人画的太阳太像太阳,像是用圆规画出来的。
        可是在孩子们笔下,太阳却是千姿百态的,有的画成椭圆形,有的画成长方形,有的画成梯形,有的画成正方形,有的画成三角形,有的画得像苹果,有的画得像桔子,有的画得像鸡蛋。
        他们画的太阳长鼻子,眨眼睛,穿衣服,有的还长着叶子,长着翅膀…… 假如用“透视原理”、“像与不像”来解释,这些画根本就不是画,而只是信手涂鸦,充其量也只是些半成品,然而正是这样未定型的涂鸦之作给了我前所未有的美的震撼,唤起了我许多童年的美好记忆,给了我一个成人和成语永远无法给我的世界。
        我对“成”一直抱着警惕之心,因为一“成”就定型了,无论成语还是成人,都离生命本质越来越远,“成”不仅会慢慢变成自己的规范,束缚自己的未来,也可能会变成他人的规范,束缚他人的未来。
        孤儿与上帝
        有一个孤儿向上帝哭诉:“上帝啊,你看我多么可怜!别人都有父亲的保护和母亲的疼爱,都有兄弟的帮助和姐妹的关心,为什么单单我没有?”
        上帝慈爱地摸摸孤儿的头:“你是跟别人不一样,不过这没关系,你跟我一样。你没有父亲母亲和兄弟姐妹,可是难道我就有吗?你是孤儿,我也是孤儿。正因为我只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我才创造了世界,创造了光明,创造了我自己:成为自己的上帝。”
        迷路的人
        虽然走了无数地方、进过无数道门,但我还是一个容易迷路的人。
        每当我去朋友家时,都会提前打电话让他出来接我,不然我就无法找到他家。
        哪怕多年老友也是如此。
        更有甚者,我还会在回家的路上迷路。
        好在我也有过几次不迷路的经历。
        那是一个月前,我去一位新认识的朋友家。
        当时已经是深夜十二点多了,我坐着出租车到他家小区门口,朋友出来接我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