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返回上一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4章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汪松鹤饶有兴趣地问:“师座还记得那首诗吗?”
     
       “记得,”李信义吟诵道,“美女临江恨波流,对山暂作寄人舟。聊将桂手攀纤手,携着龙头并凤头。一枝鲜花插背上,十分春色满河州。轻轻落下尘埃地,默默无语各自羞。”
     
       汪松鹤以马鞭击掌,惊叹道:“好诗!果然是锦绣文章!康对山不愧是状元郎!”随后又说:“此地地灵人杰,古有康对山,今有李信义,真是块风水宝地啊!”
     
       李信义面露悦色,摆摆手:“松鹤兄过誉了,信义何德何能,怎敢比先贤康状元。”
     
       汪松鹤言道:“师座太自谦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嘛。现在该师座独领风骚了。”
     
       李信义仰面哈哈大笑……
     
       说说笑笑,太阳升到头顶。一行人到了永平镇,李信义说:“打打尖吧。”一行人便下了马。
     
       李信义笑问汪松鹤:“吃点啥?”
     
       汪松鹤说:“随便吧。”
     
       李信义笑道:“这个随便饭最难人。”
     
       汪松鹤笑了:“到了师座故里,我便是客。客随主便嘛。”
     
       李信义说道:“这个镇子有个老孙家泡馍馆,我小时候吃过多回,味道不错。咱们就吃一顿泡馍。”
     
       一行人进了老孙家泡馍馆。掌柜的见这一行人非同寻常,笑脸把客人迎进雅座,亲自掌勺。跑堂送上了耀州老碗,每个碗里放两个?馍。李信义拿着馍笑道:“泡馍最讲究?馍掰成玉米粒大小才最有味道。”汪松鹤如法炮制。喝茶等饭的工夫,汪松鹤问道:“师座,这个老孙家可是省城的那个老孙家?”他在省城的老孙家吃过一回泡馍。他不习惯北方人的口味,并不觉得泡馍特别好吃。
     
       李信义还未答话,泡馍端上了桌。碗是耀州老碗,比脑袋还大。“先尝尝味道如何。”他率先拿起筷子。一口泡馍下肚,他就觉得比西安老孙家的泡馍逊色多了。汪松鹤也吃出味道不同:“不正宗啊。”
     
       李信义笑道:“乡下小镇怎能跟省城比。在这个镇上他就最正宗。”边吃边跟汪松鹤说起了羊肉泡馍的起源。
     
       羊肉泡馍说起来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史载,公元六五一年,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波斯胡人来长安朝拜,在长途跋涉中,带着?尔木(即今天的?馍)作干粮。此种馍水分少,便于保存。他们每到宿营地,燃起篝火支起铁锅,宰羊煮肉熬汤,然后将干硬的?尔木掰碎泡入肉汤之中,既美味又耐饥。到了长安之后,再加以精心改进与提高,就形成了长安羊肉泡馍。苏东坡有诗云:“秦烹唯羊羹。”一个“唯”字就道尽了他对陕西羊肉汤(羹)的极力赞美与推崇。从汉字结构上解,“鲜”字是由“鱼”和“羊”合成,由此可见羊肉汤和鱼汤一样,自古以来都是味道鲜美的佳肴。“羹”字是由“羊”打头,“美”收尾,中间加上“四点水”。“羊”是“祥”之意,“美”则是味美。可见羊肉汤是味道最美的羹汤了。
     
       汪松鹤笑道:“师座,听你这么一说我食欲大增,能吃两大老碗。”
     
       一桌的人都哈哈大笑,吃得如风卷残云……。
     
       李家集在这一带是个大村子,有三千多口人。李姓在李家集是个大姓,约占村子三分之二人口。而李信义一族又是李姓的名门望族。特别是他当了师长之后,这一族人更是扬眉吐气,非同一般,自然有不少人攀附李家。
     
       李信义一行人刚到村口,便有人报知李家。李信义的叔父李德厚老汉率着一家大小迎出了家门。李信义老远看见叔父颤巍巍地站在李家的高门楼前,急忙甩镫离鞍下马。汪松鹤等一干人也慌忙下了马。李信义疾走几步,跪倒在叔父面前,说道:“二爸,狗剩回家来看望你老人家。”
     
       李二老汉慌忙搀扶起侄儿:“早就听说你在岐凤,黑明盼着你回来,可不见你回来……”老汉落下老泪。
     
       “我早就想回来看看你老人家,只是军务缠身,实在走不脱。”李信义鼻子有点发酸。叔父自幼疼爱他,他对叔父也怀着深厚的感情。
     
       “二爸不是怨你。二爸知道你忙,也懂得忠孝不能两全这个理……”
     
       李家一家老幼把李信义一干人等迎进家中,在客厅坐下,佣人献上香茶。李信义边品茗边问叔父身体是否安康。李二老汉连说安康,只是上了年纪腿脚不太灵便。李信义便要张副官拿来礼物,是一根楠木手杖和一件狐皮长袍。李二老汉当即穿上皮袍,拄着拐杖在客厅走了两圈。众人都说二老爷让皮袍和手杖把精神提起来了,就像从画上走下来的神仙老寿星。李二老汉听了嚯嚯直笑。
     
       随后李信义又给两个堂弟两个堂弟妹都送上礼物。其他子侄也都有见面礼物。李家的佣人长工也都有赏赐,每人五块银洋,一件衣料。一时间李宅上下笑语不绝,热闹得跟过年一样。大伙都盛赞大少爷的功德。
     
       晚饭间,李二老汉对侄子说:“回来了就多住几天吧。”
     
       李信义说:“明儿个祭罢祖祠我就得走。”
     
       李二老汉感到诧异:“好不容易回家一回,就住一夜?”
     
       “队伍奉命开拔,实在耽搁不得。”
     
       “队伍要开拔?”李二老汉着实吃了一惊。
     
       “开拔到河南,不几日就出发。”
     
       “唉,你这一走,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回家?不知咱们叔侄还能不能见面?”李二老汉放下酒杯,说得十分伤感。
     
       李信义也觉得杯中的酒有点苦涩,嘴里还是安慰叔父:“有时间我一定会回来看望你老人家的。”
     
       “唉,我已是风中残烛,活了今儿还不知有没有明儿……”老汉不觉黯然泪下。
     
       李信义也眼睛发潮,一时无语。汪松鹤在一旁急忙圆场:“老叔红光满面,身子骨这么硬朗,活到九十九不成问题。”
     
       李二老汉自知失态,拭去老泪,换作笑颜:“人一上年纪说话就颠三倒四,让松鹤贤侄见笑了。你难得到我家做一回客,来,喝酒!”
     
       是夜,李信义在他父母生前的屋里安歇。这是他特别要求的。
     
       这个屋子好多年没住人了,但父母生前的用品都还在屋里,家具摆设一点儿没动,一切都按原样放着。他每次回家都要住在这个屋里,叔父知道他的秉性,不许人动这个屋里的任何东西。他在心里感激叔父。
     
       火炕烧得很热,炕上铺着父母生前用过的被褥。他看着这一切,一股暖流涌上心头。他躺在炕上,双手枕在脑后,闭上眼睛,父母的音容笑貌一齐浮现在脑海里……就在这个土炕上母亲生下他。这个炕这个屋这个家记载着他童年、少年的欢声笑语。现在这个家这个屋这个炕都在,可父母却不在了,他也过了知命之年。这真是物在人不在。睹物思亲人,他不禁感慨万端……他又想到,此次离开故乡不知还能不能回归故里……不禁长叹一声。直到子夜时分他才渐渐入睡……
     
       翌日吃罢早饭,李信义要去祭祖祠。李二老汉率一家大小陪他一同前去。李姓在李家集是大姓,又多富家大户,祠堂修盖得十分气派。李信义在叔父、堂弟及众多子侄的簇拥下去祭拜祖祠,其实早已有人安排好一切。李信义还乡的消息昨天下午已传开,今日祭祖之事也传得沸沸扬扬。村里各家各户都在谈论此事。穷乡僻壤难得有啥大事,村里当大官的回家祭祖就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众人纷纷走出家门,一是为瞧热闹,二是一睹李师长的风采。晚清年间,李家集曾出过一个武举人,论身份地位都远不及当今的李信义。许多老人都清楚记得,当年武举人在外地做官衣锦还乡,唱了三天三夜大戏,那个热闹气氛真有点惊天动地。当今的李信义官拜少将师长,官位显赫,回家祭祖少不了一场热闹。然而,却令人失望。李家并没有像众人想象的那样大操大办,连鼓乐之类也没有动。李信义只带了十多个随从,一身便装,逢人拱手,面带微笑,没有将军的半点威风,却倒像一个和善的乡绅。许多后辈晚生见李信义如此模样,说出一些轻视的话来:“李师长看着不像个师长,倒像个做生意的。”
     
       “人家保安团的中队长都比他牛气。”
     
       “你说的也是。他一个蔫老汉能率领千军万马?”
     
       老人们另有看法:“看看,就是不一样,这才是弄大事的料!”
     
       “不艳不乍,礼待乡亲。果然非同一般。”
     
       “官大不欺乡亲,有名将风范。”
     
       ……
     
       李信义在众人的簇拥下来到李家祠堂。李二老汉在前,他随后率李姓男子进了祠堂。李二老汉点燃一撮香,交给李信义。李信义双手握香深深一揖,毕恭毕敬插进香炉,说道:“不孝男信义叩拜列祖列宗。”双膝跪倒在地,行叩拜大礼。李二老汉率众子弟也行叩拜大礼。罢了,汪松鹤率张副官、墩子一干人等也向李姓先人行叩拜礼。
     
       礼毕,李信义正准备和众人出祠堂,忽听堂外一阵马嘶人叫。众人面面相觑,不知外边出了什么事。李信义不禁皱了一下眉头。汪松鹤示意墩子出去看看。墩子下意识地摸了一下腰间的手枪,随即又松开了手,撩开大步往外走,却和人撞了个满怀。来人的势头很猛,竟让墩子打了个趔趄。他站稳脚跟,定睛一看,来人一身戎装,年龄在四十开外,四方大脸,留着唇髭,身材魁梧壮实,怪不得撞他一个趔趄。来人也打了个趔趄,冲他一笑,便朝李信义弯腰拱手,嘴里叫道:“大哥,回家来了!”
     
       李信义看到来人,心里一惊,脸上却浮出几分笑意:“哦,是玉璋。”
     
       “大哥,你回家来咋不跟小弟打声招呼,我也好来接你。”
     
       “回家省亲,何必虚张声势。”
     
       “大哥说的哪里话。西秦县在外做官的就数大哥的官大。大哥衣锦还乡,理应热闹一番。”
     
       李信义微微皱皱眉头:“玉璋咋知道我回家省亲?”
     
       罗玉璋笑道:“在西秦地面没有我不知道的事。”原来李信义一行一到西秦地面,便有探子快马报告罗玉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返回顶部
本站推荐
深到骨子里的教养,是不让人难堪
三更钟
煜色再临
红色骑兵军
约翰·多恩诗词选集
王爷万受无疆
Seven监禁
人狼情未了
宋庆龄:说话的音量,暴露了你的内在修养
光和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