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返回上一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二十五、文明的冲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二十五、文明的冲突
     
     
     
     

我和前妻牵手时,也曾海誓山盟,承诺一生保持忠贞、善待彼此。但最终一步步沦为互相伤害,一定是有人先忘却了自己的誓言,违背了自己的承诺。
     
     
     
     

那么,这个首先违约的人,即是婚姻解体的原罪。当然,婚姻中的男女都不是圣人,谁也做不到十全十美。但这不是互相伤害的理由。婚姻有底线和禁区,谁先触犯谁就是原罪。
     
     
     
     

十多年里,苦于家庭里连绵不绝的硝烟,我也曾思考过:婚姻里到底有没有正义?
     
     
     
     

有,绝对有。
     
     
     
     

有些自认为是哲学家的白痴,用一脑袋浆糊思考出来说“婚姻里没有对错”。以往我就受了这种理论的毒害,认为“难得糊涂”,对前妻的无理取闹步步退让。但最终我通过亲历明白:靠这种鸵鸟方式处理婚姻,绝不可能有好果子。
     
     
     
     

美国有位资深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在其著作《探索爱的本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说: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时处理,你就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
     
     
     
     

用“婚姻里没有对错”对待婚姻,就是逃避问题,必然令你付出更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多的痛苦。
     
     
     
     

还有一些自作聪明者,一见到失败的婚姻,就迫不及待地妄下断语:“肯定双方都有错,一个巴掌拍不响。”
     
     
     
     

其实这大错特错。有位哲人说过,经营好一桩婚姻,必须两人共同努力;但破坏掉一桩婚姻,一个人就足够了。
     
     
     
     

斯科特·派克医生在他的书中,分析了两种病态人格:“神经官能症患者为自己强加责任,患有人格失调的人却不愿承担责任。与外界发生冲突和矛盾,神经官能症患者认为错在自己,人格失调症患者却把错误归咎于旁人。心理学界有一种公认的说法:神经官能症患者让自己活得痛苦,人格失调者却让别人活得痛苦。”
     
     
     
     

我的前丈母娘是典型的人格失调症患者。她懒惰寄生、游手好闲,都是在逃避责任;而把我为前妻找工作说成是她为我作牺牲,把她敲诈“抚养补偿金”未遂说成是她深明大义,都是试图把过错归咎于旁人的表现。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丈母娘严重的心理疾病必然会给前妻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斯科特·派克医生分析道:“患有人格失调的父母,为孩子树立的是反面的榜样。他们的病情,也会影响到婚姻、交友和事业。他们不肯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导致人生问题重重。”
     
     
     
     

与一个人格失调者结婚,无论我如何努力,都会孤掌难鸣。
     
     
     
     

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当某人生理需求和安全需要获得满足之后,就会转而追求归属感与爱的需要,并把它作为自己生活的中心。如果不这样,他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异化感。
     
     
     
     

爱的快乐包括两方面:一是“接受爱”,二是“付出爱”。一个心理健全的人能从这两方面都得到快乐,缺乏任何一种,爱都不能带来持久的快乐。
     
     
     
     

我为前妻付出爱时并不痛苦,相反极其快乐。我改变了爱人的命运,这让我产生了极大的成就感,并陶醉其中。
     
     
     
     

但我的爱并不完整:体会不到“被爱”的快乐。这种需求长期未被满足,我越来越怀疑为前妻付出是否值得。
     
     
     
     

前妻其实也不幸福。她能体会到“被爱”,但体会不到“付出爱”的快乐。爱给她的体验仍然不完整。

我一直无法理解,为什么我为前妻付出了那么多,她却对我薄情寡恩。
     
     
     
     

斯科特·派克医生指出:过分强烈的依赖感,多是来源于童年时期——患者父母缺乏爱的能力,且将不幸延续给下一代。只想获取却不愿付出,心智就会永远停留在婴儿期,这只会对人生构成限制和束缚,只会给人际关系造成破坏,而不会使情感走向完满,也会使卷入其中的人跟着遭殃。
     
     
     
     

一贫如洗的家庭,逃避责任的母亲,卑微怯懦的父亲,阴盛阳衰的家风,这几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前妻成长过程中深受 “匮乏型动机”的影响,这会导致自私、贪婪、物欲、消极、依附、匮乏爱。
     
     
     
     

然而我的家庭教育也非完全健康。老妈这个人,心理也不太正常。她终日辛勤劳作,却往往越俎代庖,习惯于包揽本不该她承担的责任。她宽厚无边,不敢理直气壮对人提要求。同时她也要求我承担一些生拉硬扯来的责任,不停地要求我做这样那样的牺牲。
     
     
     
     

但以往,我并不懂得老妈的心理是不健康的,而是和传统看法一样,把她这种自讨苦吃并乐此不疲的唐僧主义看做“深明大义”的美德,并且跟着她学了很久。
     
     
     
     

老妈的这种思想来自于我外婆的教育。我的外婆是位深受封建礼教影响的大家闺秀,识文断字、知书达理。然而,她在那个时代得到的教育,几乎全是四书五经、三纲五常那套东西,外婆全盘接受并传给了老妈。
     
     
     
     

老妈是幸运的,因为她遇到了我老家老爷子。老爷子这个人,一生头脑清醒超脱,嫉恶如仇却从善如流。我的祖父是国民党高级文官,也是个非常标准的旧时代知识分子,而且,再从祖父上溯三代的祖上,全都是读书人。所以,老妈和老爷子这种门当户对的婚姻,决定了两人价值观基本接近,他们一生难以发生什么重大分歧。
     
     
     
     

天下绝大部分母亲都比父亲更细心,所以我们弟兄几个从小到大,一直被老妈那套唐僧哲学潜移默化。尤其是我,因为是家里的老幺,老妈对我格外疼爱,给予我的唐僧式教育也就格外的多。这导致我个性偏软弱,多谋却寡断。与前妻的婚姻那么痛苦,可我居然能忍那么多年,承担那么多原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原因就在这里。换了别人,怕是她的那些臭毛病里任何一条,都可能导致她早早被踹掉,而不会和我一起时这样,最终发展成个一无是处的“全才”。
     
     
     
     

责任,并不是承担得越多越好。斯科特·派克医生就认为,人既要承担责任,也要拒绝不该承担的责任;承担过多的不属于自己的责任,会导致一个人失去平衡,最后崩溃。
     
     
     
     

而受父母之间那种自觉自愿、温馨和睦的关系模式影响,我也不喜欢夫妻之间谁调教谁,谁压着谁。所以,我一开始就对前妻不设防,真挚而投入地爱她。
     
     
     
     

以我的这种个性,如果遇到一个知道天高地厚的人,对方能够自我约束,我就能跟人家做到举案齐眉。
     
     
     
     

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但这世界上有几件事,无论你有心还是无心,你都无法做到一个人说了算——比如,你的生死和你的婚姻。生死在于天,这个好理解;还有个婚姻,很多人不理解,总以为通过个人的努力就能获得圆满的婚姻,你的婚姻不圆满是因为你自己没有做好。
     
     
     
     

其实不是,婚姻的主体是夫妻两人;一个人再怎么用心,哪怕把自己作为一个生物人的潜能全部发挥出来,什么都不干而只用于思考婚姻,也不过解决婚姻内的50%的问题。更何况,普通人根本就不可能发挥出全部的潜能。如果夫妻二人中有一个对待婚姻态度很轻浮,那么婚姻就不可能圆满。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个个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那么,幸福的家庭相似在何处?
     
     
     
     

幸福家庭的相似之处在于:他们尊崇着夫妻相处的正义。那就是:相互珍惜,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爱护,相互支持,相互欣赏……
     
     
     
     

都是互相的,没有单方面的。
     
     
     
     

如果夫妻双方遵循这些“相互”,那么还用担心这样的婚姻不幸吗?
     
     
     
     

可惜太多的人并不懂得并遵循这几个“相互”。有不少人,把婚姻理解成一场博弈,抱着“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心态,把婚姻看成一场“谁统治谁、谁战胜谁”的搏斗。遇到这类人,假如你遵循那几个“相互”,就变成了单方面的奉献者,在与对方的相处中会受到很大伤害。就好比你张开臂膀去拥抱一个人,而这个人却捅了你一刀。
     
     
     
     

前妻一开始就把婚姻理解为一场博弈。在老蚁后的先天遗传以及后天怂恿下,前妻一步步试探我的底线。我的自律反而给她造成了“这个人没脾气”的错误印象。

在我的婚姻中,前妻在我们发生争执时常说一句话:“我是弱者,你得让着我。”
     
     
     
     

因为是弱者,从实力上对决是没有胜算的,又不想靠德行操守赢得对方的尊重,那么只有虚张声势,靠精神上的折磨和肉体上的禁锢来压服对方,于是产生了攻击性。坚守德行操守是需要克制自己、约束自己的,对于习惯于索取的人而言,那太没劲了。
     
     
     
     

当代中国,到处都存在一些失去了女性温柔天性、浑身上下充满攻击性的男人婆,一碰就跳,原因就在这里。
     
     
     
     

但是遗憾,贪婪也是人性的一个弱点。得寸进尺、一心想占据心理强势的男人婆们,往往不懂得见好就收,而是继续胡搅蛮缠博弈下去,总有一天就玩出火了,到那时整个世界都会颠倒过来——也不是颠倒,而是在没有温情的海水遮盖后,双方力量对比的水落石出——那就傻眼了。
     
     
     
     

但离婚战争不同于一般的战争,离婚中没有胜利者,只有两败俱伤。国外很多研究表明:离婚给当事人带来的心理创伤,能持续5~15年,还会殃及无辜的孩子。
     
     
     
     

所以,假如你发现你所爱的那个人其实是在和你博弈,而你又不是一个婚姻博弈论的信奉者,那么请立即离开他(她),否则,未来很多年以后你将追悔莫及。
     
     
     
     

他们之所以把婚姻理解成博弈,根源就在于“文明的冲突”。
     
     
     
     

美国有个叫亨廷顿的人,在他的著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提出一个观点: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以及因为这些差异产生的利益冲突,是导致全世界战争不止、冲突不休的根本原因之一。
     
     
     
     

世界上的冲突如此,家庭内的冲突何尝不是如此?
     
     
     
     

有句老话,叫“门当户对”。以前我把它理解成了一种陈腐的教条,以为有了爱与宽容,什么门第之类的腐朽观念完全都不能阻挡。但经历过十年折磨后,我才算明白了,“门当户对”这句老话可不是随便说着玩的,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对婚姻的一个总结,也是我这类以身试法的人,用痛苦和压抑换来的教训。
     
     
     
     

门当户对只是对世界观相同的一个世俗化的概括,以世界观为基础,包含了其他世俗化的外在条件。相同的成长环境,相同的教育,相同的家庭氛围,所培养出的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致接近,因此形成的道德观、利益观、善恶观、审美情趣、个人修养等等也会大致接近。
     
     
     
     

以当代婚姻来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决定一桩婚姻是美满还是痛苦的终极基础。现代社会讲究尊重人的个性自由,早已打破了“三从四德、夫为妻纲”的封建伦理,男子再也不能要求女人在“三观”问题上无条件服从自己了。这种条件下,“三观”是否兼容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了——不一定要完全相似,但必须兼容。
     
     
     
     

我所理解的“门当户对”,并不是指双方原先家庭的经济条件的半斤八两,而是家庭文化观念必须接近或者兼容。
     
     
     
     

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的社会地位、家族传统或者家庭成员素质与价值取向的影响,会形成不同的家庭文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家风”。比如官员家庭、商人家庭、下层劳动者家庭、知识分子家庭,还比如无赖家庭、市侩家庭、罪犯家庭等等。这种家庭文化是动态的,但在一定阶段之内是相对稳固的。
     
     
     
     

形成家庭文化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是看这个家庭数十年里的社会地位,上一代的价值取向,还有家族传承下的文化积淀。
     
     
     
     

斯科特·派克医生指出:在年幼的孩子心中,父母就像上帝那样位高权重。孩子缺乏其他模仿的对象,自然把父母处理问题的办法全盘接受下来,并视为金科玉律。父母懂得自律、自制和自尊,生活井然有序,孩子就会心领神会,并奉之为最高准则。父母的生活混乱不堪、任意妄为,孩子们同样照单全收,并视为不二法门。
     
     
     
     

当然,各类家庭里,其成员出现叛逆的情形也不少,但这种叛逆往往只是某一方面的叛逆,而不是对本家庭文化的彻底颠覆。
     
     
     
     

不同的家庭文化,决定了从这些家庭里边走出来的人,拥有完全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比如知识分子家庭走出的人,一般比较有教养,单纯而清高,却往往书生意气;从商人家庭出来的人,特别注意有来有往,公平交易,知恩必报但又斤斤计较,而且特别重视诺言;而从无赖家庭出来的人,道德感极差,走到哪里无赖就耍到哪里,轻诺寡信,把当寄生虫作为人生最高目标;从市侩家庭里出来的人,则浅薄势利,庸俗贪婪,天天盼望着一步登天。
     
     
     
     

这种划分只是一种大致的划分,一个家庭可能是几种家庭文化的综合体:一个官员家庭,也许也有一些商人家庭的影子,也许还有市侩家庭的影响;一个无赖家庭,也许同时还是个市侩家庭,等等。
     
     
     
     

由于家庭文化导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差异,决定着婚姻冲突的激烈程度。

“三观”差异小的,缺点少的,相处得就比较容易,即使有矛盾,也可以通过沟通解决。毕竟双方观念差异不大,遵循共同的行为底线,有着共同的善恶标准、生活目标,崇尚类似的生活方式,沟通起来彼此很清楚对方想要什么,非常容易取得共识。
     
     
     
     

“三观”差异太大的人组成的婚姻,麻烦就非常大,因为二者所有观念都会截然不同。例如,无赖家庭把敲诈勒索、不劳而获看做家常便饭,但遇到商人家庭出来的人,就会产生激烈矛盾。商人文化讲究诚信,看重公平交易,喜欢斤斤计较,商人家庭绝不会做吸血鬼,却也没有足够的心胸去宽容无赖式的讹诈者。商人家庭遇到无赖家庭,就会对无赖家庭产生强烈的鄙视。而无赖家庭遇到商人家庭,则会激发他们讹诈的贪欲,不发生激烈冲突才怪。
     
     
     
     

利益冲突尚可讨价还价,道德冲突则无讨价还价的空间。当夫妻中的一方对另外一方的道德观念产生了鄙视,那么这桩婚姻基本上就无可救药了。
     
     
     
     

家庭文化不仅灌输给人“三观”,而且因为“三观”的定型,人会培养出不同的学习能力。这种学习能力,决定一个人今后的发展方向。同在一个社会里,有些人就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而有些人则越学越坏。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分化,是因为他在社会里不断吸取符合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东西,进而强化他的三观。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成人是不会选择那种“话不投机半句多”的人当朋友的。某人选择某个朋友,反映了他自己的价值观,必定是这个朋友在某些方面,接近或符合自己的理想或者善恶标准。而这些朋友反过来会影响这个人。
     
     
     
     

所以,当一个人遇到一个异性开始一段感情之前,除了了解他(她)的家庭,最好还是看看他(她)的朋友圈子,甚至成了夫妻,也必须时刻关注对方的朋友圈子。遇到有不良人士成了对方的亲密朋友,一定要坚决采取行动制止。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有时朋友们的话甚至比配偶的话更顶用,可以影响到你的家庭生活。
     
     
     
     

在我离婚前,前妻就喜欢和一些生活方式很奇怪的女人在一起混。而这些朋友灌输给她的一些观念,让她变得更加暴虐起来。
     
     
     
     

前妻最亲密的朋友有两个:一个是他们单位领导的情人,原来是某歌舞剧团不出名的舞蹈演员,领导在一次看演出时看上了,就把她调到政府机关来做了情妇。为了掩人耳目,还给她找了个老实工人做老公,并把这个工人也安排到机关里作为补偿。另一个是高干子女,仗着家里有权有势,离婚后七八年也不正经结婚,而是不断地换小白脸,三十多岁了还有一群二十多的小白脸跟在屁股后面献殷勤,个个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这两个女人有个共同点,就是都很漂亮。
     
     
     
     

前妻对这两个女人羡慕极了,觉得人家有魅力、有品位,活得独立、对男人不仰鼻息,简直就是她心目中“新时代独立女性”的杰出代表。她不断地效仿别人,买衣服都跟人家买一个式样的,手机也买一个式样的,发型也搞一个式样的,连背的包包都是一个式样的。
     
     
     
     

我和前妻刚结婚时,她的护肤品是用日本资生堂的,用了很有几年。后来,她听两个损友讲,资生堂的东西都是烂货,要用就用法国什么什么牌的,于是她就改了。
     
     
     
     

但我并不清楚她发生的变化,那一堆瓶瓶罐罐对我而言都差不多。有一次我到上海一个客户那里帮助人家安装系统,完工后人家为表示感激,送我一些礼品。上海人比较精明,人家送的礼品并非买好的成品,而是一家商场的购物卡,面值是两千元。
     
     
     
     

我拿着这张购物卡来到商场,凭印象给前妻买了一套资生堂的护肤品礼盒,大大小小的瓶子有七八个。
     
     
     
     

晚上下飞机回家,却发现前妻不在。一打电话,她说她和几个损友一起去密云玩了。当时我心里就挺不爽,我临回来前告知了她的,以为她会在家等我来个“小别胜新婚”呢。
     
     
     
     

第二天晚上她才从密云玩回来,见到我给她买的资生堂礼盒,一点儿都没有流露出高兴的样子,而是撇撇嘴,不屑一顾地说:“资生堂的东西我早就不用了,你买这个是浪费,干吗不买雅诗兰黛的呢?”
     
     
     
     

见她这个态度我很惊讶,也有些恼怒,于是回答道:“东西买回来了,我也不能再飞到上海去退,总不能扔了吧?你将就着用吧,资生堂也是名牌呢。”
     
     
     
     

前妻心不在焉地答道:“行,就放那儿吧。”
     
     
     
     

就这样,那两千块的资生堂就扔在梳妆台抽屉里,她从来不用,也没拿去送人。最后放过了保质期,扔了。
     
     
     
     

从那以后,我再不自作多情为她买这些东西了,结果又落下了她“你对我一点儿也不关心”的埋怨。
     
     
     
     

前妻身上的毛病,除了娘家带来的,还有很多来自于这类损友的教唆。

我第一次听到“女权主义”这个词,就是在和她的损友们一同吃饭时。当时我尚未对她交损友产生太大的戒心,她们逛街累了吃饭时,前妻偶尔会叫我赶过去买单。
     
     
     
     

有一次我又被前妻叫去陪她们几个吃饭。几个女人边吃,边聊一些衣服美容化妆品之类的话题。我插不上嘴,亦无兴趣,也就假装倾听的样子,脑子里却开小差,想这想那的。
     
     
     
     

聊着聊着,聊到了北京女人和上海女人的对比上。前妻的一位损友,娇声嗲气地冒出了一句话:“现在,都女权主义时代了。咱们也得学学人家上海女人……”
     
     
     
     

从那时起,前妻就“女权主义”不离口。她终于为她那个母系氏族的蚂蚁王国,找到了冠冕堂皇的存在理由。在她嘴里,她那个遭人看不起的农村流氓无产者家庭,一跃而成为领导世界潮流的摩登贵族。而谁要是胆敢阻挡这浩浩荡荡的女权主义潮流,那就是螳臂当车、自不量力。不仅是因循守旧,简直就成了反动派、反革命的代名词。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感觉到:前妻交的这些损友,早晚有一天会给我们带来麻烦,也曾多次劝告她远离那些人。
     
     
     
     

但没办法,她是成年人,我没法限制她的人身自由,也无法改变她的择友观。
     
     
     
     

在这帮损友们的教唆下,前妻处处彰显她的“女权”,越来越骄横霸道、懒惰寄生。一旦两人发生争执,这些损友就成了她的参照物。生了孩子,也学着损友的做法,不给孩子喂奶。对待我唐僧式的老妈,她也学着损友与婆婆勾心斗角的样子,成天寻衅滋事。
     
     
     
     

直到最后,我们的婚姻彻底完蛋了,她才如梦初醒,断绝了和那些损友的来往。但是,这个世界上,“亡羊补牢”并不是总可以“为时不晚”的。
     
     
     
     

俄罗斯前总统普京说过一句很有道理的话:人首先应当遵从的不是别人的意见,而是自己的良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返回顶部
本站推荐
重返高校
卡夫卡长篇小说:城堡
明月出天山
大学生村官
全本戏
那年夏天我还爱你
青铜时代
牛奶可乐经济学
北窗炙輠录
2010